范蠡本是楚國人,生於公元前536年,後來投奔越國為官,公元前494年,越國勾踐戰敗時,范蠡40歲。老范為報勾踐知遇之恩,發下宏願:助越滅吳

事實上,他做到了,三年囚禁,一起卧薪嘗膽,彼此激勵。回國後十年生養,終於在公元前482積聚起伐吳之力,起兵伐吳,那一年,范蠡54歲

十年戰爭,到了越國吞併吳國時,已經是公元前473年,范蠡63了。從494年到473年,二十一年了,人生七十古來稀,范蠡還能活幾年?

為勾踐活了一輩子,也該為自己考慮考慮了。可勾踐此人不識時務,滅了吳國產生驕縱之氣,自認為天下無敵,楞是要滅楚、滅齊、滅晉……想制霸全國,這要把老范往死里用啊,何況老范還是楚國人

索性,留書出走,爺不伺候了

臨走還甩了勾踐一把,告誡諸人

越王為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順帶弄死了了對他了解甚深的文種,讓人找他不到

勾踐大業至此而止,沒辦法,名聲臭了

而范蠡呢,和貂蟬泛舟西湖

美人相陪,又活了二十餘年

老狐狸


首先,范蠡輔佐越王勾踐,卑躬屈膝,忍辱含垢20年,最終滅吳復仇成功。您想想,能有幾個君王願意別人知道自己曾經不堪的經歷?更何況勾踐服侍吳王夫差時,做的那些低三下四、卑陋粗鄙的事情。

第二,范蠡20多年待在勾踐身邊,對勾踐的性格瞭然於心。勾踐能夠忍辱20多年,不惜身份,可見此人城府之深,思來讓人可怕。

第三,據說范蠡會相面,《史記》中范蠡給文種的信寫到:蜚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為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子何不去?

最後,范蠡個人的價值取向也是一個重要原因,他是很典型的道家思維,和後世的張良一樣。深深的明白:功高蓋主乃是臣子最大的危險。唯有功成身退,方可保全自我。正如他所感嘆:「居家則致千金,居官則至卿相,此布衣之極也。久受尊名,不祥。」


關於范蠡為什麼選擇功成身退問題,主要涉及勾踐為人和范蠡價值取向等方面促成。

一、范蠡舊主勾踐為人為君之道,促使范蠡辭官辭封投入經商

從勾踐不聽范蠡勸告,輕率伐吳慘敗後,范蠡竭盡才智幫勾踐復興。用10多年時間卧薪嘗膽艱苦奮鬥,終於復興越國,滅亡強吳。待越王稱霸後,決然辭去官職和封地,泛海入齊國海畔苦心戮力,經商致富。越王句踐並不捨得范蠡離去,給他劃大塊封地等待范蠡歸來。范蠡為何如此決斷脫離勾踐?原因之一是勾踐為君為人之道促成。范蠡入齊後寫信告好友大夫文種:"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為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安樂。子何不去?"文種接信後稱病不朝。於是有人進讒言於勾踐,誣文種欲作亂。越王勾踐立即賜劍文種:"你文種曾傳授我伐吳七計,我用其中三條就滅亡吳國。其餘四條計謀,請你到我父王那裡去實施罷!"文種不聽范蠡之勸迅速逃離勾踐,反而以稱病隱退自保。那保得了?只能自刎!對比范蠡,文種對勾踐認識太愚蠢,行動太遲緩。只有范蠡不告而辭速逃,方才保得性命。說明範蠡有識君之明,行動果斷。如果遲緩或留戀勾踐的富貴,也難逃殺戮。

二、范蠡富經商天賦,長袖善舞,另闢商道自保是其所長和夙願。

俗稱"千金之子,不死於市",大富則大貴。當年輔助勾踐強國時,范蠡已經發揮了自己的經營天賦,幫助勾踐迅速富國而後強兵,一舉滅吳。范蠡深知勾踐為人,只可與之共艱難,不能與之共富貴。滅吳稱霸後范蠡決然逃入齊國。改名換姓號鴟夷子皮。先時苦身戮力,躬耕海畔,後用計然經營之策,迅速致富。19年間三致千金,散金濟貧而名動齊國。齊王請他出任國相,辭而不受,遷天下之中定陶,經營天下累至萬金,人稱陶朱公,天下聞名。不獨中國,就連韓、日商界也尊陶朱公為財神爺,膜拜至尊。


其實在范蠡寫給文種的信中,就曾提醒他說,越王勾踐「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安樂」。為什麼呢?這就是范蠡對人性的深刻了解。

首先,要說說勾踐是個怎麼樣的人。

勾踐是一位非常出色的君王,他雄才大略,性格堅忍不拔,善於用人,富有領袖氣質,同時也有極其冷酷的一面。

公元前496年,勾踐與吳王闔閭戰於槜李。當時越師不是精銳吳師的對手,連續發動兩波進攻都被吳師打退。這時,勾踐用了誰也想不到的一著。他派囚犯上陣,這些囚犯衝到吳軍面前時,突然拔出劍,一個個自刎而死。這一幕把吳兵看呆了,這群瘋子竟不把自己的命當回事。

越王勾踐驅使一批死囚在吳軍面前表演集體自殺,也可以看出這位君主冷血到了何等程度,他導演了這出沒有人想像得出的死亡遊戲,只有一個目的,把吳國人嚇破膽。果不其然,在吳兵嚇破膽時,越兵大舉出擊,大破吳師,吳王闔閭被砍傷,後來不治而亡。

這就是一個冷血的勾踐。從冷血的角度說,勾踐與後來的匈奴雄君冒頓有得一比。

為了達到目的,勾踐可以說是不擇手段。

在越國戰敗後,勾踐入質吳國為奴為仆,作為一名亡國之君如此屈辱,他卻以超人的自制力掩蓋內心的痛苦,天天都是和顏悅色,整整三年時間,沒有表現過一次憤怒與生氣,甚至臉上看不到一點怨恨的神色。為了得到吳王夫差的信任,他甚至親自嘗夫差的大便以診斷病情,這種事,除了勾踐,沒有人做得出來了。

在成為迷惑夫差後,勾踐得以回國。他自己卧薪嘗膽,忍人之所不能忍。為了磨練自己的意志,他甚至採取極端的方式。在寒冷的冬天,他抱著冰塊,用意志力去戰勝嚴寒;在炎熱的夏天,他反倒升起火爐,為的是讓身體能適應更惡劣的環境。

另一方面,他物色美女西施、鄭旦,自己有不享用,直接送給吳王夫差了。在歷史上,有多少英雄豪傑倒在美色上,但勾踐獨能為復仇,把美女都送人了。這點也是他跟冒頓十分相似之處。

范蠡是跟隨勾踐到吳國去的,對勾踐太了解了,他就是不到目的不肯罷休,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的人。可與之共患難,不可與之共安樂。因為自己殘忍的人,對別人也仁慈不到哪去。

「兔死狗烹,鳥盡弓藏」,越王復仇心愿以遂,稱霸之業已成,功成名就之後,能共苦的人未必能共樂。范蠡急流勇退,雲遊四方,最後落腳於齊國陶地,以經商起家,最後富甲一方,號為「陶朱公」。


晚年的陶朱公范蠡回想起那一年的勝利依舊是歷歷在目。在那一年,自己隨越王勾踐率領越軍攻破了吳國的都城、俘虜了吳王夫差,壓在越國君臣二人身上的羞辱、仇恨終於在這一刻卸下來了。然而在大擺慶功酒的那天夜裡,自己卻沒有像老朋友文種那般高興。

其實這個場景,對於范蠡自己又何嘗不高興呢?在曾經跟主公一起在吳國當奴隸的歲月里,這樣的場景自己幻想過無數次。首先是君臣將士們的載歌載舞,然後是與自己的妻子西施的重逢。可是當這一刻來臨的時候,又是那麼的不真實,君臣將士載歌載舞看似一片祥和。但是當年那個虛心納諫的越王在這酒宴上,彷彿突然間換了一個人。

是啊,勾踐已經成功復仇了,此時的越國也成為了東南一帶的絕對霸主。勾踐已經不再需要自己跟自己的老朋友文種了。而且范蠡跟文種這兩個老夥計也知道太多越王當年在吳國為奴的糗事了,這不連勾踐的妻子也在攻破吳國都城的那一天都自殺身亡了。想到這裡范蠡更加害怕,比起文種,范蠡在勾踐為奴的那幾年裡幾乎是形影不離。連文種都不知道勾踐當年為夫差「嘗屎看病」的糗事,范蠡卻是知道的。

慶功宴結束之後,范蠡跟勾踐回國後。勾踐的變化更加明顯,此時該何去何從,成為了范蠡的煩惱,是離開勾踐、離開越國呢?還是留在越國繼續侍奉勾踐呢?這個問題一直在困擾著的范蠡,直到有一天的范蠡看到了獵人在鳥兒都南飛後把弓箭收藏起來,在兔子都死去之後便開始殺害獵狗之後。突然間的范蠡明白了:勾踐不正是這個獵人嗎?自己和文種就像這弓箭和獵狗,現在吳國滅亡了,我們兄弟二人還能有什麼作用呢?

想通了這件事之後,范蠡便跟妻子西施商量著離開越國、離開勾踐。妻子對於范蠡的這一想法也深表贊同,其實早在跟范蠡重逢的時候,西施就已經勸范蠡一起離開越國。當初范蠡對勾踐還心存幻想,可是在這幾天的觀察之後,才發現勾踐是一個只能共患難不能共享福的人。

決定離開之後,范蠡想起了自己的老夥計文種,勸他跟自己一起歸隱山林,不要貪念官職、錢財。畢竟勾踐不會放過范蠡、文種兄弟二人的。可惜的是文種不聽范蠡的勸說,捨不得這地位跟金錢。後來范蠡聽說了勾踐以「文種曾經說過七種方法滅吳,但是如今只用了三種方法,讓文種把剩下的四種方法教給先王」為借口,逼迫文種自殺。可憐的文種,為何不聽范蠡的勸說呢?范蠡在信里不是說得很明白嗎——蜚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為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子何不去?


范蠡是吳越爭霸的主角之一,助越滅吳,功成後隱退經商,三聚三散,名垂千古。歷史趣聞講述范蠡是誰,范蠡的生平經歷,范蠡為什麼在大功告成之際隱退。

范蠡對文種說:「有一句古話叫做『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鳥兒都被打光了,打鳥的弓也就要被收藏起來了;兔子都被獵殺光了,就輪到殺獵狗吃肉了。勾踐大王有長頸鳥喙刻薄之相,為人心胸狹窄,在落難之時還能收斂自己的天性與我等共赴患難,一旦尊貴顯達志向得以伸展必定不再隱忍,對我們這些功臣起戒心,這樣的人是不可以共富貴的。我們還是趁早離開越國把。」

  文種不受,他認為是范蠡杞人憂天,太過小心了,於是范蠡只能獨自離越,文種則留下享受榮華富貴。最後果不出范蠡所料,文種沒過多久就被勾踐賜死了。范蠡預先料到了殺身之禍,這不僅是他有識人之明,而且還行動果決,早早的離開越國,防患於未然。

  范蠡勸誡文種所打的比喻「鳥盡弓藏,兔死狗烹」從後也成為比喻事成之後拋棄有功之臣的成語。後世的諸多文武開國之臣都以此警醒自身,免遭殺身之禍。

  范蠡在春秋時期的歷史舞台上綻放出了耀眼的光芒,他興越伐吳,功成之後明哲保身避免了殺身之禍。離開廟堂又以經商之才名動於諸國,為後世盛讚為「財神」。


范蠡選擇功成身退,我認為,這是一個非常明智的做法,因為范蠡很清楚越王的為人,知道越王勾踐只能共患難,不能共享富貴,留下,早晚是個死。

公元前494年,在吳王夫差攻打越國前夕,越王勾踐決定先發制人,攻打吳國,而此時的范蠡勸阻勾踐不要攻打吳國,但越王勾踐不聽勸告,執意要打吳國,最終越國戰敗,越王勾踐採納范蠡的建議,向吳王夫差請和,吳王夫差答應了。

請和的越王勾踐等同於窮途末路,但范蠡依舊沒有離他而去,而是跟隨越王勾踐一起去吳國,委身夫差,受盡屈辱。

從范蠡進入越國,到越國戰敗,中間二十餘年,范蠡把精力全部投在滅吳上,最終輔助越王報了三年受辱之仇,並在中原成就霸業,之後他被尊為上將軍。

在輔助越王勾踐復興越國後,輔助勾踐的范蠡與文種自然就成為吳國最大的功臣,等待他們的高官顯碌自然不用說,但是范蠡卻在這時選擇了離開,他寫了一封辭書給越王,便只帶著少量錢財乘舟便一去不復返,從此再無迴音。

臨走的時候,范蠡給文種大夫留了一封信,告訴他,越王為人陰狠,可與人共患難,但不可與共享富貴,你還是速速離開,不然你會被她害死。

從這裡可已看出,范蠡對越王十分了解,也對君王身邊重臣的命運非常明晰,於是他十分明智的選擇了功成身退。

事實也證明了他是對的,共同輔助越王復興,並立下赫赫功勞的文種,在收到范蠡的勸誡信後,雖然有所顧慮,稱病不去上朝,但是他沒有果斷的選擇離開,最後被小人挑撥,為越王所不容,最終被賜劍自刎而死。

自古以來,名臣良將善始者縱多,但是善終者卻非常少,范蠡就是一個善始善終的典範。

范蠡功成名就後急流勇退,見好就收,為官場中人樹立了一個既能入朝建功、又能下野善終的典範。

他之所以功成身退,是因為他知道,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敵國滅,謀臣亡;功蓋天下者不賞,聲名震主者身敗。

范蠡認清了這句話的深刻含義,他深知,功成身退是歷史的需要,這樣做才能得到一份超然的淡定。這樣做的人,也就擁有了生命的智慧,世人也會對他多一份推崇,多一份敬仰。

這也就是為什麼范蠡選擇功成身退,遠離勾踐。後來,范蠡成為一名商人,被後人尊稱為商聖。


范是越國能臣,因獻計越王,將知己美女西施,代被吳國滅的越王獻給吳王夫差,還嗟矢辯病,假效忠吳王,使其放心。然范又暗使越十年生息,十年備戰,越王卧薪嘗膽,一舉起兵滅了吳國。范知曉越王成功後,會忌這樣的能臣犯上而尋機被除掉,固自行離去,後來據說經商,稱陶朱公,為商賈先趨。他的聰明在扶君成功後的歸??,逃脫了被殺的命運。這也成為後世的佳話和借鑒,可惜後來各朝開國元勛被害現象不斷出現,均稱讚范的先見之明!?


一句話:

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劉邦、李世民、趙匡胤、朱元璋歷史上可共患難,不可共富貴的君王還在少數嗎?

得到皇位實屬不易,你既然可以幫我奪得皇位,也可幫其他人,即使可能性微忽極微!

寧可錯殺不可放過。

其次,當你居萬人之上之時,在人前三呼萬歲之時,你願意看到下面站著個知道你偷看過隔壁王寡婦洗澡的人嘛?不怕他什麼時候喝醉酒抖落出你的醜事,讓你這九五之尊顏面掃地?


君臣大義,不得不如此。因此,他是在幫助勾踐滅吳後,認為自己已經對越王盡忠了。而且,滅吳後的勾踐也已經不是以前那個卧薪嘗膽,忍辱負重的勾踐了。君臣大義到此以盡。才離開勾踐,先經商,後隱居。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