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是戰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法家代表人物。秦孝公時期,為了成就霸業,孝公頒布了求賢令,廣納賢才。商鞅作為一個傑出人才,正愁滿腹經綸無用武之地,聽說孝公招賢納才,便帶著李悝的《法經》來投奔秦國,商鞅這個人不太了解孝公需要什麼,開始在孝公面前賣弄口才,講授帝道,孝公聽後直打瞌睡並通過自己的寵臣景監指責商鞅是個狂妄之徒,不可任用。五天後,商鞅再次會見秦孝公,用王道之術遊說,孝公不能接受並再次通過景監責備商鞅,商鞅第三次會見秦孝公時用霸道之術遊說,獲得孝公的肯定但沒有被採用,但商鞅此時已領會孝公心中的意圖。最後商鞅見孝公時暢談富國強兵之策,孝公聽時十分入迷,膝蓋不知不覺向商鞅挪動,二人暢談數日毫無倦意。景監不得其解,向商鞅詢問緣由。商鞅說秦孝公意在爭霸天下,所以對耗時太長才能取得成效的帝道、王道學說不感興趣。公元前359年,孝公準備變法,但又擔心變法會帶來人們的議論,因為變法肯定會影響到一些利益集團的權勢。公元前359年,頒布了《墾草令》變法開始。變法使的一些統治者的地位岌岌可危,有人建議商鞅要給自己留有出路。此時,有個叫趙良的人見了商鞅,與商鞅做了長時間交談,可以說是苦頭婆心的勸說商鞅要懂得放棄,不能貪圖太多。但是自信滿滿的商鞅根本聽不進去他的話,甚至達到了一種自負的程度,繼續變法,繼續對一些統治集團施壓,最終釀成了自己的苦果。

秦孝公在公元前338年去世,太子駟即位,即秦惠王。保守派和大貴族們趁機以謀反的罪名狀告商鞅。商鞅無路可逃,最終被擒,身受車裂之刑,他的家人也被殺掉。他死之後,因為他的法令確實對秦國的強盛有巨大的用處,所以,得以保留下來,被歷代秦國帝王所沿用。

商鞅被害,是由秦惠王下令進行的,看來與秦孝公完全無關。但仔細分析起來,事實並非傳說的那麼簡單。孝公從商鞅游自己開始就已經了解此人的野心,一方面在用商鞅為自己成就霸業,另一方面也在防止商鞅奪取政權。從秦惠王上台後的形勢變化看,秦惠王上台時尚未行冠禮,從後來的表現看也並無過人的才幹。而商鞅此時擔任大良造已10年,長期掌握軍政大權,顯赫一時。然而秦惠王一上台,便輕而易舉地除掉了他。顯然,如果沒有秦孝公的預先安排,秦惠王的順利得手是難以令人相信的。《戰國策》中記載秦孝公病重時,曾提出把君位讓給商鞅,而商鞅沒有接受。這實際上反映了孝公在安排自己後事時對商鞅的試探。秦孝公一死,商鞅便喪失軍政權力,束手待擒的事實也明白告訴人們,孝公對其後事是作了精心安排與準備的。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