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鍾成:美國用楔子戰略分化中蘇中朝中越關係 作者:馬鍾成 發布時間:2017-03-10 15:32:22 來源:民族復興網 字體:大|中|小

  1、柯林頓政府與第一次朝核危機

  為應對1992年下半年開始的第一次朝核危機,美國布希總統及新上任的柯林頓政府制定了兩套方案:首先是對朝鮮軍事威脅,美國甚至曾制定侵略朝鮮的戰爭方案。1993年2月,美韓恢復舉行曾於1992年暫停的「協作精神」聯合軍事演習,而朝鮮則開始全面的戰爭動員,正是在戰爭一觸即發的時刻,朝鮮於3月份宣佈退出《不擴散核武器條約》,公開明確了其核武意圖。然而在當時條件下再次侵略朝鮮,並不符合美國的全球利益。除了擔心再次將中國推入敵對陣營外,最重要的是當時朝鮮與美國之間軍力的差距相對於朝鮮戰爭期間已經大大縮小,美國侵朝得不償失。柯林頓政府最終選擇了「緩兵之計」:1994年6月,當中朝關係進入冰點的時刻,美國前總統卡特訪問朝鮮的斡旋活動獲得成功,用卡特後來的話講,朝鮮領導人金日成答應了他提出的協議中的全部條款。美國與朝鮮最終在1994年10月21日簽署了《關於解決朝鮮核問題的框架協議》(即「朝美核框架協議」或「日內瓦協議」)。根據協議,朝鮮承諾將拆除其全部核設施(主要是3座在建或建成的石墨反應堆),朝鮮重返《不擴散核武器條約》並執行《朝鮮半島無核化宣言》。而美國一方負責彌補朝鮮相關的能源和經濟損失,美國答應向朝鮮提供兩座輕水反應堆(建設週期在10年內),和平利用原子能提供電力,在輕水反應堆建成之前,美國將向朝鮮提供重油充作替代能源,每年約需50萬噸,美國也保證不對朝鮮首先使用或威脅使用核武器,放寬對朝鮮的貿易和投資限制,並同意儘快在雙方首都互設外交聯絡處。[59]

  朝鮮一方原來的原則,本來是美國軍力應全面撤出朝鮮半島,美國放棄敵視朝鮮的政策,放棄對朝鮮的軍事威脅和經濟封鎖,朝鮮則可放棄核武器。但是在「朝美核框架協議」中,金日成及隨後的金正日領導的朝鮮政府僅要求美國提供重油彌補其能源經濟損失、放棄對朝鮮的核威脅、放寬對朝鮮的貿易和投資限制,朝鮮便答應凍結並最終拆除其核設施,並永不開發核武器。客觀地說,朝鮮的要求完全正當和合理。朝鮮的真實形象,遠非西方主流媒體渲染的「好鬥的惡魔」。

  本來按照「朝美核框架協議」,朝核問題乃至朝鮮半島的和平問題,完全可以順利解決。自1994年以後,朝鮮全面履行了「朝美核框架協議」,朝鮮停止了正在運行的核反應堆及相關設施,停止了另外兩座反應堆的建設,封閉了有關實驗室、核燃料倉庫、核燃料製作裝置等設施,國際原子能機構的檢查證實了朝鮮採取的措施。在國際原子能機構的監督下,美國技術人員於1996年5月2日開始拆除朝鮮寧邊核設施的大約8000根廢核燃料棒。[60]

  但是,美國並未認真履行此協議。重油的提供被美國柯林頓政府多次拖延甚至中斷,而原定到2003年完工的朝鮮輕水反應堆工程,由於美國的藉故拖延,至03年時只完成了30%左右(還有一種說法是25%左右)。[61]而且,美國對朝鮮的經濟制裁併未減輕,美國仍把朝鮮列在「支持恐怖主義國家」名單上,這使朝鮮無法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援助。另外,框架協議簽訂後,美國與韓國之間的軍事合作卻得到了加強,朝鮮已經廢除了其核設施,美國卻又認定朝鮮的導彈是美國的嚴重威脅,並聯合日本、韓國乃至臺灣研發和佈置戰區導彈防禦系統。1999年為表達和平誠意,朝鮮不得不還宣佈暫停導彈實驗。美國與韓國94年後雖然曾暫時中止針對朝鮮的「協作精神」聯合軍演,但「禿鷲-2000」之類針對朝鮮的大規模聯合軍事演習仍然每年進行。[62]

  美國柯林頓政府處理朝核問題的方案其實是「緩兵之計」,它與朝鮮簽訂了框架協議,讓朝鮮全面凍結並廢除了其原有的核設施,但是美國並未履行相應地承諾,美國仍然將朝鮮視為敵對國家進行軍事威脅和經濟封鎖,一些表面的「接觸」、「緩和」、「放鬆」政策,只是迷惑朝鮮的障眼法。卡特等人,只不過是美國真正的統治者——壟斷資本財團操控的工具而已,工具本身的意見並不一定代表主人的真實意圖。美國對朝政策的真正戰略意圖,是顛覆朝鮮社會主義政權,並將朝鮮改造成美國的頭號反華陣地。1994年「朝美框架協議」簽訂時,中朝關係正處於歷史上的低谷,美國希望此協議能夠誘導朝鮮走向反華親美的道路。假如朝鮮的表現足夠積極,此協議就能貫徹下去,美朝就會最終成為盟友。然而,金正日的朝鮮並不想放棄社會主義制度。假如美國因為朝鮮放棄了核武器,就放棄對朝鮮的軍事壓制和經濟制裁,使朝鮮社會主義政權得以穩固、朝鮮經濟得以恢復,這是美國壟斷資本全球利益的重大威脅。

  2、小布希政府與第二次朝核危機

  而2001年1月小布希一上臺,就馬上宣佈朝鮮為「邪惡軸心」國家,對朝鮮的軍事、政治、經濟壓力空前加大,甚至威脅對朝鮮實施「先發制人核打擊」,柯林頓年代那表面的障眼法和緩兵之計也被美國撇到一邊去了。眾所周知,小布希團夥製造假情報,欺騙全美人民,污衊伊拉克薩達姆政權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發動了伊拉克戰爭,事後在伊拉克掘地三尺卻連「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影子也沒找到,「伊拉克情報門」已經載入史冊。然而,更加有意思的是「朝鮮情報門」。

  2002年10月,美國總統特使、助理國務卿凱利訪問平壤,宣稱朝方「已承認」鈾濃縮計劃,指控朝方正開發核武器,隨後這一說法遭到朝方否認。美國總統小布希2002年11月在一個新聞發布會上說:「我們發現,朝鮮正在進行鈾濃縮活動,企圖發展核武器。這同他們和美國的協議背道而馳。」因此,小布希政府全面廢止了94年的「朝美核框架協議」,美朝關係徹底撕破,朝鮮於2003年1月宣佈退出《不擴散核武器條約》,朝核危機又一次凸顯。到了2007年2月,美國國家情報總監辦公室朝鮮情報負責人德特拉尼終於對國會承認,美國情報機構當時並不高度確信朝鮮祕密開展了鈾濃縮活動。而六方會談美國代表團團長希爾則乾脆在華盛頓的一次會議上說,美國根本不確定朝鮮是否掌握了鈾濃縮技術。[63]2008年8月美國資深記者、太平洋國際政策協會研究員奇諾伊在《熔毀:朝鮮核危機內幕》一書中則指出,朝鮮核危機是布希政府歪曲情報造成的,美國情報界2002至2003年並無可靠情報顯示朝鮮擁有利用鈾來製造核武器的設施。然而,美國下定決心終止了與朝鮮達成的核協定「框架協議」,他們利用這個議題迫使美國同朝鮮陷入衝突,至於2002年訪朝後聲稱朝鮮已承認「鈾濃縮計劃」美國總統特使、助理國務卿凱利,更是在赤裸裸地撒謊。[64]

  顯而易見的是,在小布希製造「朝鮮情報門」並以此撕毀「朝美核框架協議」之前,朝鮮並未像美國宣佈的那樣下定決心研製核武器。雖然柯林頓政府拖延「朝美核框架協議」的實施,朝鮮政府在2003年之前還是大體上遵守了該協議,美國所謂朝鮮核武器計劃的情報是偽造的。

  當然,「朝鮮情報門」和「伊拉克情報門」還是有重大區別的,「朝鮮情報門」是一個完全可以「自我實現的預言」。在小布希政府在製造「朝鮮情報門」、全面廢除「朝美核框架協議」、並對朝鮮發出赤裸裸核威脅後,朝鮮自然於2003年1月正式宣佈退出《不擴散核武器條約》,開始公開展示其研製核武器的意圖。後來朝鮮分別在2006、2009及2013年三次試驗核武器,並最終基本實現了其核武戰略。

  3、朝核危機的罪魁禍首是美國

  任何不帶嚴重偏見的人,在瞭解1992至2013年這20年裏朝核問題的來龍去脈後,恐怕都不得不承認,朝美關係惡化的根源在美國而不是朝鮮,朝核危機真正的罪魁和責任方正是美國而不是朝鮮,威脅朝鮮半島和平和中國國家安全利益的,是美國而不是朝鮮及其核武器計劃。假如朝鮮半島真的實現和平,美國還有什麼理由在日本及韓國保持大規模地軍力存在?用假情報製造朝鮮核危機,並以此為藉口進行圍堵中國的部署,是美國在東亞地區的基本戰略。中國主導的「六方會談」為何一直成效不大?核心問題就是美國一邊參加「六方會談」,一邊加大對朝鮮的經濟、金融制裁以及軍事威脅,將原則性強的朝鮮逼出了「六方會談」。

  從柯林頓政府簽訂「朝美核框架協議」後又拖延其實施,到小布希全面撕毀「朝美核框架協議」,再到奧巴馬政府對朝鮮的持續打壓,我們可以看到美國對朝戰略乃至全球戰略是一以貫之的。顛覆朝鮮社會主義制度、更迭朝鮮強有力的國家政權,扶植親美的依附性政權,將所謂的資本主義普世價值覆蓋朝鮮,,將朝鮮改造成頭號反華陣地,這是美國持之以恆的對朝戰略目標。美國之所以允許韓國、以色列、日本等國發射火箭,甚至擁有核武器,但是唯獨禁止朝鮮,其根源便是美國敵視朝鮮的社會主義制度,正如朝鮮《勞動新聞》2013年1月31日的社論所言:「美國的主張多麼不講理,連西方媒體都評論說,成問題的不是做什麼,而是誰來作,這就是美國式倫理,他們按照制度上的差異,規定合法性和非法性。」[65]

  美國為何要將所謂的資本主義普世價值推廣到朝鮮?因為正如布熱津斯基所言,經濟的分散(私有化、外資化)必然導致政治的分散(自由化和依附性),乃至整個社會的原子化——這最有利於美國的徹底控制。柯林頓政府與朝鮮有限或者說偽善地「接觸」、「緩和」、「放鬆」的根本目的,除了延緩其核武器計劃外,便是要趁機滲透朝鮮並最終和平演變朝鮮政權,將朝鮮改造成親美國家。當美國發現這種和平演變奏效不大,朝鮮並未按照其預期進行資本主義性質的「改革」及「開放」,反而有可能利用這種「緩和」、「放鬆」的機會發展壯大時,柯林頓政府就開始拖延協議的實施。後來的小布希政府則徹底廢除了此協議,其目的是為了進一步給朝鮮施加軍事、政治、經濟壓力,它期望中朝關係在這種高壓中出現裂縫,它要讓朝鮮明白反美親華的道路是死路一條,它期望朝鮮政權在這種全方位壓力和制裁下變得更加虛弱甚至自行崩潰,最起碼,這有利於美國實施其武力顛覆朝鮮政權的最後的計劃。奧巴馬政府上臺後,實際上全面延續了柯林頓政府及小布希政府的對朝計劃,自09年開始,「關鍵決心」、「禿鷲」等美韓聯合軍事演習每年進行。

  4、美國針對中國及朝鮮的根本戰略

  應該指出,美國對華戰略與對朝戰略在根本上是一致的,與當年對蘇戰略也極為相似:「接觸」和「遏制」這軟硬兩手都要抓、都要硬。「接觸」的目的是為了藉機和平演變、顏色革命及最終的全方位控制——歷史上,在瓦解蘇聯進程中發揮核心作用的蘇共政治局委員、書記處書記、中央宣傳部長雅科夫列夫,便是在赫魯曉夫的蘇聯與美國之間緩和的時期,進入由布熱津斯基所領導的美國哥倫比亞大學俄羅斯學院進修,在那裡雅科夫列夫被洗腦和策反,同一批人中還有後來打入克格勃高層的奧列格·卡盧金等人。[66]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是中美關係大「緩和」的蜜月期。89年至91年,美國對華「遏制」的高壓政策失效,美國擔心其敵對策略促使中國鷹派和左派勢力增長,隨後便開始「接觸」和「緩和」。美國對中國和平演變計劃執行的越順利,採用「接觸緩和」策略的可能性也就越大,反之則會採取高壓政策。從92至99年,美國柯林頓政府發現對中國的和平演變計劃效果未達預期,於是基本戰略發生微調。從99年開始,高壓政策浮出水面,中美摩擦屢屢出現(如199年的駐南使館被炸事件、2001年的撞機事件),美國加大了在中國內部的滲透力度(臺獨、藏獨、疆獨等分裂勢力開始膨脹),中國與周邊親美國家的摩擦也逐漸升溫(如與日本間的釣魚島問題、與菲律賓間的黃巖島問題)。至2007年時,美國對中國和平演變的計劃仍然未達預期效果,而中國十七大的勝利召開又使美國看到,2007年至2012年及2012年至2022年這兩個時間段裏中國政治的基本盤已經確定,中國在這些時間裡不會出現戈爾巴喬夫那樣的國家首腦,中國很可能至少能夠在未來十五年裏保持穩定和發展,於是在2007年後美國對中國的高壓政策又開始升級:2008年西藏發生藏獨暴亂,2009年又發生疆獨暴亂,2010-2011年美國明確宣佈其全球戰略重心是圍堵中國,2011年北京街頭出現測探性質的「茉莉花革命」,與此同時中國與周邊國家的邊界糾紛進入白熱化程度……

  由於中國是擁有兩彈一星的全球性大國,朝鮮對自身安全環境惡化的感知程度比中國要更加敏感。而美國對朝鮮的高壓政策,從2000年便開始了。雖然美國針對中國和朝鮮都採用軟硬兩種手段,但總體上美國對朝鮮更加強硬。因此,中朝雙方對自身安全局勢的判定及對整個國際環境的戰略定位必然會有一定的差異,中朝關係出現了一定的波折。例如,中國對和平與發展的信心和熱烈期盼使中韓建交得以成功,當然,這必然很難得到仍然處於生命危機狀態中的朝鮮的理解。因此中朝關係的複雜和波折,實在是冷戰結束後美國所塑造的極度複雜的國際環境的必然產物:美國讓中國感覺和平與發展可期,卻施加強大經濟、外交、軍事壓力使朝鮮政府一直處於滅亡的邊緣。在這種背景下,中朝關係很容易逐步走向破裂。

  然而自2007年後,經過08、09、10年的發酵,尤其是自2011年開始,美國已經明確宣佈將中國重新定位為頭號戰略對手,中國也面臨直接來自美國或者由美國操控的軟硬各種戰爭的威脅,除了內部軟性的顏色革命的風險外,與周邊親美國家如日本的戰爭衝突已經完全凸顯。中國的整體安全環境事實上處於1971年以來的最險惡的階段。在這種環境下,中國和朝鮮對東亞局勢乃至世界局勢認知的共識應該會增多,而分歧則會減少。中朝關係也應該迎來新的「蜜月期」,向49-79年的「兄弟加同志」的狀態進行一定程度的回歸。(本文完)

  以下為朝核問題的資料背景

  朝核問題的早期背景

  朝鮮先天有發展核武的最大優勢,也就是它自產鈾礦,光是平壤附近的順川和博川礦山就是中型鈾礦;該兩處礦藏就近位於首都重兵力的防禦範圍內,除非全面開戰否則不可能以任何有限規模戰爭拿下。

  在1956年與前蘇聯締結「核能研究合作計劃」並每年派遣數十名科學家到莫斯科的「杜布納核子研究中心」學習,更與東歐各國進行技術交流。1962年在距平壤北方90公里的寧邊地區設立核能研究所興建反應堆,積極進行核能的研發工作。朝鮮於1974年加入國際原子能機構,隨後於1985年加入《不擴散核武器條約》。約在1980年代初開始在寧邊建造第二座反應堆,這個5000萬瓦的研究反應堆於1987年開始運轉每年可生產約700公斤的鈈,有潛力足以每年製造一到兩枚核子武器。但是朝鮮1992年簽訂《保障監督協定》,接受國際原子能機構的監督並多次接受其核查。

  金日成認為發展核武可鎮住韓國,在統一朝鮮半島時可阻止美國幹預。

  朝核問題的發展

  美國從70年代起就關注朝鮮的核項目,1988年下半年美國正式對國際宣稱朝鮮有可能正在開發核武器項目的信息,此舉立刻引起朝鮮當局的強烈反應和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

  2000年10月10日,時任美國總統柯林頓在華盛頓白宮會見了朝鮮國防委員會第一副委員長趙明錄次帥。

  1994年5月30日,聯合國安理會提出對朝鮮進行核項目調查並對其進行制裁。1994年6月,美國前總統卡特前往平壤斡旋,與朝鮮政府達成了《朝核問題框架協定》此一協議是朝鮮核危機的直接淵源。按照《朝核問題框架協定》的要求朝鮮必須凍結其各種核項目,並在所有核設施上加裝監控系統,禁止一切關閉項目的重啟。然而美、日、韓三國協助朝鮮拆卸石墨反應堆並幫助朝建設兩座輕水反應堆和每年提供重油的承諾一拖再拖。朝鮮認為美國對條約沒有誠意,只是想箝制朝鮮發展。

  這兩座反應堆的發電能力約為2千兆瓦。對外資訊有稱無法順利進行的原因中約為45億美元的資金缺口是一個不小的因素。2002年8月輕水反應堆僅在朝鮮平壤奠基。在此之前朝鮮與美國就反應堆的建設資金分攤問題討價還價。

  美國強硬派共和黨一向反對朝核問題框架協定,總統小布希上臺後2002年初把朝鮮列為「邪惡軸心」並將朝鮮列為核打擊對象之一。

  2002年10月,美國透過偵察機構掌握了朝鮮仍在祕密研製核武器的證據,從而對朝鮮核項目再次提出異議。朝鮮當局當即承認了美國的指控,朝鮮坦承在巴基斯坦協助下祕密發展核武。隨即引起國際社會對此的關注,朝美關係再次陷入僵局。由於朝鮮當局堅持能源短缺理由,拒絕美國提出的先停核項目,再談能源問題的提議,朝鮮核危機正式爆發。

  中國在朝鮮核危機方面採取比較主動積極的態度,發起在北京舉行的朝鮮問題六方會談。

  2005年2月,朝鮮在官方電視臺的新聞節目中正式宣佈國家擁有核武器。9月13日開始的第四輪朝鮮問題六方會談第二階段會議取得顯著成果,與會各方一致通過《s:第四輪六方會談共同聲明》,其中在該聲明第一條中,朝方承諾:放棄一切核武器及現有核計劃。在第二天,朝鮮外務省又發表聲明:在朝鮮重新加入《不擴散核武器條約》(NPT)前,美國應該向朝鮮提供輕水反應堆。而美方表示:在朝鮮放棄核武器、重返《不擴散核武器條約》並履行安全保障措施協定前,任何國家都不能與其開展輕水反應堆等核合作。

  2006年7月5日,朝鮮在無預警情況下試射大浦洞二號、蘆洞及飛毛腿導彈七枚導彈,並全部落入日本海。10月9日上午9點35分33秒,朝鮮在鹹鏡北道吉州郡舞水端里一座360米高的山的地下水平坑道進行了一次地下核爆。造成一次規模3.6的人工地震,相當於800噸三硝基甲苯炸藥(TNT)爆炸產生的震度,核試後消息對東南亞股市造成即時短暫的負面影響(韓國股市受影響較嚴重,中國股市則逆市向上[4])。10月14日,聯合國安理會一致通過關於朝鮮核試驗問題的第1718號決議。決議對朝鮮核試驗表示譴責,要求朝方放棄核武器和核計劃,立即無條件重返六方會談,並決定針對朝方核、導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相關領域採取制裁措施。[5]

  2007年7月14日,朝鮮關閉了寧邊核設施[6]。7月15日,國際原子能機構的核查人員確認,朝鮮關閉了寧邊核設施的核心反應堆[7]。

  2008年6月26日,朝鮮政府向六方會談代表團提交其國內核子專案及核子設施清單,美方允諾將朝鮮從「支持恐怖主義國家」的名單中除名,並解除「敵國貿易法」中相關貿易制裁[8]。10月11日,美方認為美國和朝鮮之間,關於「恢復國際檢查的談判」目的已達到,同意把朝鮮從「支持恐怖主義國家」名單上除名[9]。

  2009年4月,聯合國安理會譴責北韓發射了一枚飛越日本的遠程火箭。北韓則聲稱重新啟動其鈽濃縮反應堆,並命令在其主要核設施內的國際監督人員離境[10]。

  2009年5月25日上午,朝鮮再次進行了一次核試驗[11][12]。6月12日,聯合國安理會一致通過1874號決議,對朝鮮再次進行核子試爆提出最嚴厲譴責,要求朝鮮立刻停止核武計劃及試射彈道導彈,加強對朝鮮的經濟制裁,並授權各國可攔檢朝鮮的可疑船隻及貨物。[13]

  2013年2月12日,朝鮮進行了第三次核試驗。[14]3月11日宣佈朝鮮停戰協定完全無效,進入準戰爭狀態。

  2014年11月18日,聯合國第三委員會第一次通過有關朝鮮人權問題的決議案後,朝鮮當局對此表示「強烈抗議」,並聲稱無法剋制核試驗。在此情況下,有分析指出,朝鮮開始準備重新啟動寧邊的廢核燃料再處理設施。但是韓國國防長官韓民求對此表達消極態度。[15]

  2015年3月22日,朝鮮駐英國大使玄鶴峯接受英媒專訪;表示朝鮮隨時可以發射核導彈,並認為若是半島發生戰爭就一定是核戰爭,美國無權自己有核武同時又阻止他國有核武。[16]該言論暗示朝鮮核武小型化已經完成,可以裝於導彈,但沒有舉出實證之前國際持懷疑態度。

  2015年9月15日,朝方宣佈[17]寧邊核設施已經重啟完成產能大增,若美國和其同盟繼續威攝朝鮮將在「核雷聲」中驚醒。

  2016年1月6日,朝方宣佈半島有史以來第一枚氫彈試驗成功。但爆炸當量根據外界偵測似乎只達到原爆等級,遠不及核爆,然而也有分析表示可能是一種小型可攜帶氫彈,以低威力換取超小型的體積,容易運輸和隱藏,甚至販買給恐怖組織。隨後韓國媒體披露朝鮮曾於1970年代在平安北道香山郡妙香山地區興建地下核武庫。[18]3月2日,聯合國安理會全票通過第2270號決議,對朝鮮實施嚴厲制裁[19]。9月9日,朝方再次宣佈核試驗成功,被認為是歷次核試驗中規模最大的一次。

  朝美核框架協議

  朝美核框架協議(DPRK-U.S. Nuclear Agreed Framework)是美國和北朝鮮就第一次朝核危機問題討論的協議,1994年10月21日,朝鮮和美國在日內瓦簽署本框架性協議。

  內容概述

  華盛頓和平壤同意建立由美國領導的國際組織,為朝鮮建設兩座1000 MW輕水反應堆,以取代朝鮮的石墨核反應堆,為朝鮮提供電力能源。

  在輕水反應堆建設期間,為了緩解朝方的能源危機,美國同意每年向朝鮮提供50萬噸重油。

  朝鮮同意凍結並最終拆除其石墨反應堆以及其他相關的核設施。

  美國和朝鮮同意在各自的首都為對方設立聯絡辦公室,並最終把雙邊關係升級為大使級外交關係。

  美國向朝鮮做出正式保證,不對朝鮮使用核武器。

  朝鮮承諾將採取措施,實現朝鮮半島的無核化。

  朝鮮表示它將不退出《核不擴散條約》。

  破滅

  美國總統小布希上臺後2002年初把朝鮮列為「邪惡軸心」並將朝鮮列為核打擊對象之一。

  2002年10月美國總統特使凱利訪問平壤,美國突然宣佈朝鮮已承認其推進濃縮鈾計劃,朝核問題再次成為關注焦點。然而當時朝鮮從未正式承認濃縮鈾開發計劃的存在,2002年11月14日,美國決定停止向朝鮮提供重油,並從12月份開始實施。朝鮮指責美國違反了《朝美核框架協議》。12月12日朝鮮宣佈解除核框架協議簽訂後對核計劃的凍結,立即重新啟動和建設電力生產所需的核設施並拆除聯合國在其一個核反應堆上裝設的監察儀器。

  2002年12月26日朝鮮政府致信國際原子能機構,正式驅逐該組織2名覈查人員。國際原子能維也納總部舉行的特別理事會議上通過了一項決議,稱如果朝鮮繼續拒絕改變做法,原子能機構將把此事交由聯合國安理會處理,對朝鮮實施懲罰性制裁。

  2006年10月9日,朝鮮政府發表公告稱成功進行核試驗。美國地質調查局與日本地震監測機構都監測到朝鮮境內估計震級里氏4.3級的地震,從而確認了朝方的公告[3]。2007年1月6日,朝鮮政府進一步證實擁有核武器[4]。2009年5月25日,朝鮮進行了另一次核試驗產生了里氏4.7級的地震

  2013年2月11日,美國地質調查局監測到里氏5.1級地震波[6],據信為第三次地下核試驗,估計朝鮮目前共擁有六枚核武器,但是其軍用目的的鈾濃縮計劃可以將核武器數量在2015年以前增加至15枚。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