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能夠在網路上看到有的博主或者段視頻上發表了一件事或者崇拜一個人,之後就能看見評論上全都清一色的致敬、同意類似的評論,但是卻沒有對?這個人或事有一個清楚的認識就盲目的隨波逐流?,對於這種現象各位怎麼看?


社會認同效應。在人們看到自己【不確定】的事情,更傾向於拿別人的觀點當做自己的觀點。這是由於在人們看到不熟悉的事情時會產生認知失調,為了緩解這種失調,會使用最快捷的方法來讓自己相信自己懂得,最快捷的方法無非就是拿來主義。尤其這個人是權威的時候,更加有效。這不是什麼壞事,這種無意識的認同能提高我們的效率。

但是,大部分人卻不會【判斷權威的真偽】,隨意的相信別人是權威,不加判斷。就會產生網路中得跟風,從眾。

這裡的關鍵在於【不確定性】和【不加判斷的相信】,這兩點可以通過博文廣識和批判性思維來避免。所以,若想不成為愚民,多看書,多看報,多思考,多長見識,就能避免被人利用社會認同原理來影響我們順從。
下雪天的時候,人們踩出了一條路就只往那一條路上走
假裝不落伍,尋找歸屬感,不想成單


我認為,在這種類似於論壇、微博的地方,與其說實在回答問題,不如說是在站隊。而對於那些不明白的問題,一般人都會選擇更加謹慎地站隊,重點不在於對不對,而在於能否隨上大流,在大流中,即使本身是錯的,大致結果也是無害的,最多會被整體地評價,比如「一群暴民」「一群跟風狗」之類的,不會針對到個人,所以這樣回答是最安全也最輕鬆的,而大部分人在茶餘飯後逛論壇貼吧微博知乎,所需要的也正是這種安全和輕鬆帶來的舒適感。

首先我想對題主說,若是符合事實符合人本身認知的「從眾」那不叫從眾,不是只有華麗的辭藻或一長串的分析才是發自內心的不是嗎?一也是一,一個億的零次方也是一,其本質是一樣的那麼我們不能輕易地將他人的言行定義為「從眾」或者說盲目的隨波逐流。

我對於題主提問的意圖有兩種猜測。

一,題主不認同評論所致敬的對象。那麼我認為題主應該在評論里提出來,畢竟人的看法總會有不同,你不應該將別人的認知統一定義為從眾。

二,題主只是單純覺得自己與眾不同所以要求別人也與眾不同。對此我無話可說。


不過對於從眾心理(我指的是遇事不思考,別人說什麼就是什麼,這樣一種主觀概念),看到回答里有很專業的內容,我提出我個人的一種觀點:「從眾心理的本質其實是人們批判性思維的缺失。」

何為批判性思維?以下引入一段百度百科:

批判性思維(CriticalThinking)就是通過一定的標準評價思維,進而改善思維,是合理的、反思性的思維,既是思維技能,也是思維傾向。最初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蘇格拉底。在現代社會,批判性思維被普遍確立為教育特別是高等教育的目標之一。

根據我看到過的一篇文章上說的(學校給的),你不如將其稱之為辯證性思維,它能讓你更客觀地去剖析對待一件事物,更簡單地說,就是讓你看起來不那麼蠢。

並且我想說,從眾是很正常的心理,就好像前面有回答提到的「社會認同效應」,看到一件事情會感到不確定,是批判性思維的缺失,而無法判斷權威的真偽,更是典型的缺乏批判性思維。


再回到題主的問題,我們該如何對待這樣一種「從眾心理」?

無視之不就好了。

如果實在看不慣,你大可親身上陣,成為帶節奏的那個人。說實話,帶節奏確實很有意思。等到你運用自己的語言藝術、詭辯思維等等,去讓他人從你的眾時,你大概會很喜歡這樣一種「從眾心理」,就像那些政客一樣~


不覺得不懂還要硬尬兩句比致敬、哀悼更煞風景嗎?

非常贊同樓上說的社會認同效應,我覺得還有一點沒提到就是歸屬感,就是群居動物balabala那一套,題主貼的圖我覺得算不上是盲目從眾,跟跟風而已,跟風哥其實遠遠沒想那個多,對一些人而言站站隊和搶個沙發是一樣一樣的,有時間有流量裝個b招誰惹誰了,也不用分析從眾心理了,你我皆凡人那。


古斯塔夫勒龐的烏合之眾(The Crowd:A Study of the Popular Mind)比較系統地提供了心理學上的意見。

就我個人的看法,會被帶節奏的一般都是「我也不知道該怎麼評價,可是什麼都不說會不會顯得很蠢,大家都這麼說一定是有什麼道理。」

獨立思考是一種能力不是一個動作,受到智商,經驗和某一領域特別的天賦或者敏感度的限制。在巴菲特存在獨立的意見,股災損失慘重的股民,大多數不過是take advantage of 「mass wisdom」,獨立意見?不存在的。不是不想有,是不能(夠)有。

另外社交壓力或者語言學上所說的(face pressure)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從眾的慣性。我選擇附和不是因為我願意這樣,而是我不能承擔做黑天鵝的壓力。哪怕全世界都瘋了,你也不會想獨自清醒,因為那可能是最終極的孤獨了。
很簡單,為了裝逼不露怯唄。
不需要承擔責任,自然也不會想著去了解吧,大多是一種湊熱鬧的心態。

一般來講大眾會先看評論再自己評論,網路統計顯示(我也不知道怎麼統計的)前八個評論會引導之後的百分之九十的輿論。

如果最開始就有爭鋒相對的觀點,那麼之後會變成兩方撕逼或者多方會戰,隨著事件的發展一方的觀點會佔上風;如果一開始輿論一邊倒,那麼之後提出的相反觀點會被輿論淹沒(事件本身不發生大的變化的情況下),並且對提出相反觀點的人進行人身攻擊,大眾會用「五毛」,「洗地」,「洗白」,「水軍」之類的詞語諷刺挖苦,卻不肯正視這個觀點。

當然現在很多人都變聰明了也願意提出一些與主流觀點不合的意見,不過最開始的聲音會得到「放大」肯定是沒錯的。

瀉藥。。。。

獨立的判斷力這事其實挺難的,大家都覺得自己很有想法,很有個性。。然而一旦遇事還是下意識的就盲從了。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