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很多科學家,工人,工程師為國家做了那麼多事,他們那麼辛苦那麼默默無聞,用盡一生心血,卻比不上戲子輕鬆的一集綜藝,生氣。


我大概是因為回答袁某那事兒被邀請的。

首先,去年大鬧一場的八十萬買倆小時的風言風語可以歇歇了。八十萬,是封口費,不是片酬。內定是袁某,但袁某在舞台上舉止失當,把宋丹丹的好感度刷成負的了,well,關鍵票掉了,而她直到現在都認為是節目組合夥讓她舞台上出醜。十月中旬拍,撕 b 半個月,拿到八十萬,自己去想像。

對於流量王小鮮肉虛高的片酬。呵,我只能這樣講:大浪淘沙始見金。

你說他們不好嗎?對,都是花瓶,都是靠流量,都是拍爛片,為啥就能賺這麼多錢?因為腦殘粉寵的呀!你去看故事、看演技,腦殘粉就是看顏,為了看顏花再多錢再多時間都無所謂,對腦殘粉來講,他們的作品就是好的,滿足了「口腹之慾」,這就是經濟中的供求關係。因此流量爛片,從電影藝術的角度來說是爛的,從商品的角度來說卻是成功的,難道電影公司個個都是情懷帝,員工不要工資的嗎?

但是小鮮肉為啥片酬辣么高,為啥有這麼高的流量?一些媒體總喜歡全怪到觀眾頭上;類比一下某些情懷導演也喜歡把作品商業化失敗怪到觀眾的審美上。這個觀點不是錯的,而是片面的。

不要忘了,觀眾也有百樣人,作品要進電影院,觀眾的口味只起到部分作用;而觀眾口味的培養,恐怕媒體的責任更大。是誰帶起來韓國歐巴的節奏?大長腿?六塊腹肌?穿衣顯瘦脫衣有肉?霸道總裁愛上我?喜歡好萊塢肌肉猛男的觀眾多得是,為啥大流沒走這條路?

沒有進電影院,沒有開會員號在網上看片之前,觀眾也不知道這拍得是個啥玩意兒,看完之後我狗眼被閃瞎了,那我也不能把票退了把會員費拿回來吧?觀眾在這個領域是很被動的,這是由商品性質決定的,服務業的商品基本都有這種先給錢再享受的蛋疼性質。

那麼在這場沒有公平的交易中,觀眾能做的是啥?也就是上豆瓣微博去刷刷口碑,但可惜你的電影票錢同時也被宣發媒體拿來買水軍對付你了。所以我現在養成了一個習慣:流量鮮肉繞著走,看國產我會等個一年半載,等口碑沉澱下來再決定要不要看;除非,上映兩個星期網路口碑仍呈現爆炸態勢,比如四星半或者8.8分以上,我才會考慮去電影院。評論和打分基本不做,反正都有水分,不想勞心勞力。去抵制流量爛片沒有用,寫評論吐槽浪費的是你的時間,而且你必然拼不過流量明星的腦殘粉+水軍,你們看問題的維度都不一樣,好比你想吃的是瓜,他想吃的是桃。這樣的現狀不是普通觀眾能扭轉的,前面說過了,這是商品身份的成功,成功就是賺到錢,賺到錢可以繼續複製這種成功。

所以,真正需要捫心自問的是媒體,媒體的責任最大;電影公司次之;觀眾再次之。媒體為什麼要在文化領域引領這樣膚淺的價值取向?不要相信他們說的「我這麼做是因為觀眾喜歡啊我很無辜的」。抱歉,觀眾表示不背這個鍋,深刻的分析文觀眾不愛看嗎?那大家為啥喜歡上豆瓣?就算是喜歡流量小鮮肉的腦殘粉,也沒說經典電影不好看吧?也沒說老一輩表演藝術家演得比愛豆爛吧?

要扭轉這種局面,從經濟上講,相當於要進行產業升級,要改變商品的盈利模式,要讓電影公司感覺到僱用外形不精緻、演技更出色的演員,能帶來更高的收益;甚至可以說,短期虧損而長期盈利都行。這意味著,要把電影產品中,藝術性的價值拔高。我不是說要回歸純藝術而放棄商業性,其實商業性根本不是電影產業的敵人,因為優秀的藝術作品也可以取得商業上的成功,這二者沒你想像的那麼矛盾,如果藝術價值值很多錢,商業性將是電影產業最可愛的朋友。那麼怎樣才能拔高電影產品的藝術性價值?最快的方法是把電影獎這塊好好地捋一捋,讓藝術價值高的作品能夠獲得應有的榮譽,榮譽帶來曝光度,曝光度帶來流量和口碑(電影公司的口碑、演員的個人口碑、導演的口碑、編劇的口碑等),流量和口碑帶來錢,錢帶來更多有價值的作品,這就是新的商業循環:商業、同時也藝術。

所以為啥許多文藝派的好作品,上映都不上,直接拿出國去拼獎呢?【手動狗頭】


只有明星有一堆腦殘粉(理智粉除外)供著,片酬就永遠少不了。


尊重市場經濟。

垃圾觀眾的垃圾審美才會產生垃圾明星,不喜歡可以不看不點不買單。


哈哈,那是不可能的,你能夠去催眠所有的粉絲?????


個人有自主提升的意識,你要是八塊腹肌,會打理自己會穿衣服,有特殊技能你還會粉別人么? 天天自戀都來不及

假定個人設:比如有個人身高185但是有點微胖然後有意識要提升自己身體上,天天健身同時兼顧攀岩和搏擊思想上,每天讀書 學語言同時學習幾種樂器(別說啥有錢沒錢的問題,學不了鋼琴能自學個吉他么?尤克里里,口琴……)

然後你腦補下三年以後這個人變成什麼樣了

起床摸著自己的腹肌都能笑醒這時候還有心思粉別人?ps國家在教育投入上加大力度,全民素質提高讓腦殘少點 暴發戶也少點
把他們當人看就好

不粉他們


腦殘粉太多
少看馬桶台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