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申報未被批准,失敗的真正原因是什麼?客觀原因——個人實力、研究經歷不足?項目創新性不強?還是缺乏關鍵研究基礎?主觀原因——立項依據闡述不充分?有前期基礎,但未能找到說服評審專家的核心「創新點」?研究方案有明顯的漏洞?研究方法陳舊落後,研究深度不夠?還是標書撰寫不規範,存在大量不該出現的「失誤」?等等。

  不管是什麼原因,為了備戰2019年基金申請,提高申請書的表達質量,本文特提出以下5個方面的建議:

  1、研究背景要重點介紹近幾年國內外研究進展

  經常看到部分申請書,一開始就在立項依據部分引經據典,從幾十年以前的參考文獻開始著手介紹,然後,娓娓道來把這些年的文獻幾乎全部介紹一遍。

  通常情況下,申請書中要儘可能地詳細介紹近年的國內外研究進展,特別是近五年的國內外研究進展,以突出申請人提出的課題是較為前沿和熱點的研究問題。。

  2、研究內容要描述明確、要言之有物

  每一份項目申請書,都需要通過同行評審專家的評審。因此,申請人撰寫的研究內容不能過於基礎化,將教科書裡面的內容搬到基金申請書中,也不能夠只有自己能夠看得懂,或者只有「小同行」專家能看懂。

  另外,還有不少人認為篇幅長的基金申請書更容易獲得資助,其實不然。一份基金申請書能否獲得資助,關鍵是看研究內容是否具有創新性,是否讓評審專家覺得言之有物,至於申請書的篇幅,沒有過多關係。

  3、研究可行性要重點介紹自己在這個領域的前期積累

  任何一項研究設想,都不可能是申請人憑空編造出來的。因此,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申請書評審過程中,評審人一旦認為申請人沒有前期的研究基礎,就會質疑該研究內容和方案的可行性。一旦評審專家有了這樣的想法,這份申請書就是一份失敗的申請書。

  因而,在可行性分析部分,申請人需要重點介紹曾經做過的哪些相關的前期工作,證明自己是項目的最佳實施者,證明這項工作如果獲得資助一定會很好地執行完成。

  4、研究基礎要列出與研究內容相關的學術論文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評審過程中,評審專家一般都會了解申請人研究基礎如何,如果申請人前期學術基礎紮實,毋容置疑會給評審專家一個非常好的第一印象。

  有一份申請書,乍看時印象良好,基金申請書題目比較吸引人。同時,研究基礎中列出的學術論文也比較多。然而,經仔細閱讀申請書發現申請人列出的學術論文幾乎都是關於A事物的研究,而該申請研究內容卻是關於B事物,同時A和B幾乎沒有任何關聯。因而,最終沒有推薦這份申請書。

  5、申請書中語言、格式錯誤要儘可能少

  在撰寫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申請書過程中,可能偶爾的小錯誤很難避免。然而,對於申請人而言,必須反覆修改申請書,將中各種錯誤降低到最低程度。因為,申請書可以看出一個人對科學研究的態度,更能夠看出一個研究人員的學術素養。如果申請書中到處存在各種類型的小錯誤,那麼申請人也可能是一個科研不嚴謹的人。

  幾個典型的案例如下:第一個案例,申請書中申請人列舉了將近30條參考文獻,然而這些參考文獻在正文部分沒有一個被引用,使得這些參考文獻在立項依據部分顯得毫無意義;第二個案例,申請人項目團隊中有科研實力很強的合作者,然而在合作者介紹部分,研究成果只是列舉出合作者10年以前的學術論文,而沒有近幾年最新的研究成果。

  最後,對於項目申請人來說,最為重要的是要在日常工作中重視自己的學術積累,多發表一些高水平的學術成果。通過不斷的學術研究和積累來強化研究基礎,以期更易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資助。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