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亞部分國家是世界上污染最嚴重的地區,包括孟加拉國、印度、尼泊爾和巴基斯坦。

  近年來,中國有力的大氣污染治理措施使得主要污染物持續下降,與情況持續惡化的南亞國家形成鮮明對比。

  (新華社/圖)

  2019年4月,兩份長期關注空氣污染的定期報告有了最新研究結果。

  4月3日,美國健康效應研究所(Health Effects Institute,簡稱HEI)最新發布的《2019全球空氣狀況》顯示,中國在近五年間實現了空氣質量初步但顯著的改善:從2013年至2018年期間,室外PM2.5的暴露水平持續下降。HEI是一家獨立的非營利性研究機構,由美國環保署、行業、基金會和開發銀行聯合資助建立,爲空氣污染和健康相關的空氣質量決策提供可信任和高質量的科學依據。

  HEI報告顯示,由於空氣污染,2017年,全球新生兒的預期壽命平均減少20個月,在中國這一數字爲23個月。HEI報告部分分析來自全球疾病負擔研究,這項研究基於1990年以來的數據變化,發現影響人們健康的因素,研究者包括多個國家的3600餘位科學家。

  另外一份報告出自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統計科學中心講席教授陳鬆蹊及其研究團隊。4月10日,該研究團隊發佈了《“2+43”城市2013-2018年區域污染狀況評估》報告,2指的是北京、天津,43指的是京津冀污染傳輸通道、汾渭平原,以及張家口等冀晉魯豫陝城市。剔除氣象因素,過去六年,PM2.5冬季(12月到來年2月)節均值在上述45個城市的平均累計降幅達到了19.5%。但與2017年相比,多個城市2018年冬季濃度均有不同程度反彈。

  南亞空氣污染全球最重

  根據HEI發佈的報告,2017年全球致死因素前五位依次是:飲食風險、高血壓、吸菸、高血糖和空氣污染。其中,因爲空氣污染造成死亡人數約爲500萬人,其中82%爲非傳染性疾病,如心臟病、中風、肺癌等。

  報告分析顯示,南亞部分國家是世界上污染最嚴重的地區,包括孟加拉國、印度、尼泊爾和巴基斯坦,該地區正在經歷自2010年以來最嚴重的空氣污染。而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尼日爾、尼日利亞和喀麥隆則面臨着全球第二高的空氣污染水平。

  報告還提到,自2013以來,臭氧濃度在美國等全球中等和大型成熟經濟體國家普遍上升。“這主要是氣候變暖導致光照變強而引起的。”2019年4月11日,HEI首席科學家、世衛組織顧問亞倫·科恩說,臭氧污染會引起慢阻肺等疾病,目前,項目在持續跟蹤心腦血管疾病和PM2.5的關係,如果臭氧繼續增高,會考慮加入臭氧對慢阻肺等疾病的觀察。

  廚房油煙被認作是室內污染的重要來源,“全球45%的人口暴露在固體燃料做飯、取暖的環境中。”亞倫說。根據該報告,從全球來看,被暴露在這一室內污染環境中的人口占比,尤其以非洲、南亞國家最高,在印度和非洲約半數國家,這一比例都在76%至100%。

  中國是個“亮點”

  根據HEI的報告,2010年前後對於中國和印度來說是一條分水嶺。此前,兩國因PM2.5死亡的人數均爲60人/10萬人,此後,中國的數據持續下降,至2017年低於50人/10萬人;而印度持續上升,超過70人/10萬人。

  報告也指出,近年來,中國有力的大氣污染治理措施使得主要污染物持續下降,與情況持續惡化的南亞國家形成鮮明對比。“過去若干年,中國政府對空氣污染及其健康效應的全球研究貢獻非常大。”亞倫告訴南方週末記者。在全球狀況不容樂觀的情況下,亞倫認爲中國是個“亮點”,到2017年,暴露濃度的持續降低,使得全球均值相應減少。

  不過,報告也認爲,中國仍應繼續努力以達到世衛組織空氣質量準則值——10微克/立方米。

  相較於全球新生兒因空氣污染預期壽命縮短20個月,在中國這一數字爲23個月。其中,大部分來自室外空氣污染,佔15個月,室內空氣污染產生的影響則是8個月。

  因空氣污染導致的預期壽命縮短(單位:年)的全球地圖(《2019全球空氣狀況》截圖/圖)

  “雖然聽起來23個月不長,但這是均值,對一些人來說完全有可能高於23個月。”亞倫警告。

  在中國,空氣污染位列2017年致死因素的第四位。其中,空氣污染在肺癌致死的病例中佔26%,心臟病致死17%,中風 12%。

  這一數據如何估算出來?亞倫告訴南方週末記者,首先是估算出全球罹患這一疾病的人數,再套用全球既有科研中對於暴露在PM2.5中導致該種疾病的比例,得出該結論。

  此外,中國則有22%至47%的人口暴露在固體燃料導致的室內污染中。中國採取措施減少家庭烹飪和採暖所用的燃煤,也助力了改善。中國使用固體燃料的人口比例在2005年爲61%,到2013年下降到42%,2017年又進一步下降至32%。這一削減速度明顯高於全球平均水平。

  剔除“天幫忙”因素,北京PM2.5反彈

  “2+43”城市的評估報告剔除了氣象因素(即“天幫忙”)的影響,希望在一個可比的氣象條件下,單純評價“人努力”的效果。陳鬆蹊團隊自2015年開始發佈該報告,這次已經是第六期。

  報告使用的污染物數據來自“2+43”城市247個國控監測站點。“小時平均濃度的評估法,受氣象因素影響很大,不能完全反映各城市大氣污染治理的人爲努力程度。”陳鬆蹊說。

  報告認爲,縱觀過去六年,各項污染物濃度數據總體向好。綜合六年來的數據,剔除氣象因素的影響後,大家最關注的PM2.5值在上述北京等45個城市的平均累計降幅達到了19.5%。其中,共有26個城市四年或五年的累計降幅超過20%,降幅最高的是保定,五年累計下降41.8%。

  北京經過多年治理,空氣質量也已迅速改善,在45個城市中,北京六種常規污染物的綜合改善情況排名第五,五年降幅達到了28.6%。

  區域性二氧化硫的顯著下降是京津冀及周邊地區過去五年大氣污染治理的最大亮點。報告顯示,京津冀、山東、河南、山西和陝西累積降幅均超過50%。

  不過,“2+43”城市一氧化碳和二氧化氮的下降幅度卻並不樂觀,共有18個城市二氧化氮濃度不降反升或無顯著下降。

  以北京爲代表的城市在完成“大氣十條”對PM2.5的考覈要求後,2018年,中國全面打響污染防治攻堅戰,在藍天保衛戰中提出用地結構、能源結構、運輸結構、產業結構的調整,經過多輪“人海戰術”督查,在2018年仍然實現了污染物濃度更進一步的降低。

  根據生態環境部數據,2018年,全國PM2.5濃度同比下降9.3%,其中北京再創新低,實現年均濃度51微克/立方米,同比降幅高達12.1%。

  不過,陳鬆蹊團隊的數據並不樂觀,在剔除“天幫忙”的氣象因素後,沿太行山脈五市(保定、石家莊、邢臺、邯鄲和衡水)在2018年12月至2019年2月,PM2.5濃度增長了3.5%,而PM10增長了11.78%,突破了200微克/立方米。環渤海五城市(北京、天津、唐山、滄州、廊坊)PM2.5濃度和PM10濃度分別增長了7.09%、12.20%。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