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戰國四公子中,魏國的信陵君魏無忌的名聲可說是最大的了。他是魏昭王的幼子,魏安釐王同父異母的弟弟,戰國時代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信陵君成為戰國第一公子,是因為他兩次抗秦戰爭:

1.竊符救趙

前262年秦軍在長平坑殺趙卒四十萬 ,其後又包圍了趙都邯鄲 ,列國膽破 。

魏王為了本國的安全 ,派大將晉鄙率軍十萬救趙 ,但懾於秦國的強大 ,臨行時告誡晉鄙堅守勿進 ,在戰場上取觀望態度 。 趙國見狀如此 ,託人寫私信向魏無忌告急 ,無忌再三請魏王下令晉鄙進軍 ,又使賓客辯士百般巧說 ,魏王拒不答應 ,無忌遂帶領千餘賓客準備前去赴難 ,後來侯生為他獻計說 :「如姬感公子之德 ,願為公子一死 ,非一日矣 ,今晉鄙之兵符 ,唯如姬力能竊之 。公子誠一開口 ,請於如姬 ,如姬必從 。 公子得此符 ,奪晉鄙軍 ,以救趙而卻秦 ,此五霸之功也 。」

無忌採納侯生之計 ,求如姬盜取魏王虎符 ,遂與朱亥直奔前線 ,索取晉鄙兵權 ,晉鄙對前線易帥之事有所懷疑 ,要求奏請君王后交權 ,被早有準備的朱亥猝然用錘擊死 。 他率領賓客 ,身先士卒 ,向秦營進擊 。

秦軍與魏兵相拒多日 ,知魏兵毫無戰意 , 不提防魏兵突然沖至 ,倉促應戰 ,魏兵奮勇向前 ,趙軍也開城接應 ,大戰一場 ,秦兵折損約半 ,只好解圍而去 。

2. 援魏抗秦

十年後 ,魏國在秦軍的攻擊下危在旦夕 ,在魏王的請求和毛公薛公的說服下 ,他率趙兵十萬 ,合燕 、韓 、楚三國軍隊前來救魏 。

當時秦國大將蒙驁包圍郟州,副將王齕包圍華州,兩地相距五百餘里 ,無忌派魏 、楚之兵築起連營 與蒙驁相拒 ,虛插信陵君旗號 ,令其堅壁勿戰 ,自己親帥趙 、燕 、韓之兵星夜趕到華州與王齕決戰 。

到了華州 ,他令趙將龐暖引兵往渭河口劫取秦軍運糧之舟 ,派韓燕兩軍在少華山左右等待王齕的救糧部隊 ,準備截擊 ,自己親率三萬精兵伏於少華山下 。王齕聽說敵軍前去劫糧 ,非常吃驚 ,遂留兵一半圍城 ,親率其餘軍隊前去救糧 ,兵至少華山 ,被韓燕兩軍所包圍 ,三國軍隊攪作一團 ,殺了半日未見勝負 ,無忌等秦軍疲睏時 ,引三萬伏兵一齊殺出 ,大叫「信陵君親自領兵在此 ,秦將早早來降 !」秦軍本已疲睏 ,及見魏無忌親自引兵殺來 , 心膽俱裂 ,大敗而逃 。

戰鬥一結束 ,魏無忌馬不歇蹄 ,即刻來救郟州 。 秦將蒙驁打探得魏無忌兵往華州 ,恐華州有失 ,乃留老弱兵卒守營 ,虛插「大將蒙」旗幟與魏楚二軍相持 ,自己率精銳部隊秘密趕赴華州 ,指望與王齕合兵 ,誰知無忌已擊敗了王齕 ,兩軍在華陰界上相遇 ,魏無忌親冒矢石 ,當先衝鋒 ,三國軍隊相隨 ,他們初勝後士氣高昂 ,又略有準備 ,一鼓擊敗了秦軍 ,蒙驁折兵萬餘 ,鳴金收軍 ,整頓軍馬 ,準備再決死戰 。 不料郟州魏楚之將探知蒙驁不在軍中 ,遂攻破秦營老弱 ,往華陰一路追襲而來 ,正遇蒙驁列陣將戰 ,遂兩下夾攻 ,秦軍腹背受敵 ,大敗而走 ,直逃至函谷關,緊閉關門 ,不敢出應 ,無忌率五國軍隊追至關下班師 。

臨近戰國末期時 ,秦國的兼并統一幾成破竹之勢 ,在這種軍事背景下 ,魏無忌兩敗秦軍 ,扼制了秦國的兼并之勢 , 對當時列國的政治形勢發生了一定的影響 。 他所以在極險惡的軍事形勢下能奪取戰役的勝利 ,一是他富有勇氣 ,不為強秦的咄咄氣勢所嚇倒。 二是他富有謀略 ,他指揮五國聯軍的敗秦之戰 ,是他軍事謀略和指揮才能的生動表演 。

戰後他聲名大振 , 各國出重金討求他的用兵之法 ,他將賓客平日所進之書 ,結合自 己的經驗 ,纂寫兵法二十一篇 ,畫陣圖七卷。 魏無忌的兵書雖然今已失傳 ,但他的軍事建樹對當時的社會和後世的軍事實踐發生了不小的影響 。


在「戰國四公子」之中,信陵君是最出色的一位,稱他為戰國第一公子是實至名歸的。

很久以前,讀李白的《俠客行》,就被詩中侯嬴、朱亥的俠烈之氣所感動,「閑過信陵飲,脫劍膝前橫。將炙啖朱亥,持觴勸侯嬴。三杯吐然諾,五嶽倒為輕。眼花耳熱後,意氣素霓生。救趙揮金槌,邯鄲先震驚。千秋二壯士,烜赫大梁城。」這是何等的慷慨豪壯!後來讀到信陵君「竊符救趙」的故事,更是神往不已。

現在重讀《史記·魏公子列傳》,依舊感慨萬千。

在「戰國四公子」當中,司馬遷無疑是偏愛信陵君的,在傳中一直稱他為「公子」,比之孟嘗君、平原君、春申君要親切了不少。

信陵君魏無忌,是魏昭王的少子,魏安釐王的異母弟弟,封於信陵(河南寧陵縣),所以稱為信陵君。

信陵君身處魏國走向衰落的時候,安釐王即位後,魏國在秦國的攻擊下,連吃敗仗,形勢危急。

信陵君一出場,司馬遷就給了他極高的評價:「公子為人仁而下士,士無賢不肖皆謙而禮交之,不敢以其富貴驕士。士以此方數千里爭往歸之,致食客三千人。」

信陵君為人仁愛寬厚,能夠禮賢下士,所以士人因都爭著歸附於他,有三千食客,這是他能和孟嘗君等人並稱的原因。司馬遷接著說:「諸侯以公子賢,多客,不敢加兵謀魏十餘年。」因為他的威名,各諸侯國連續十多年都不敢出兵侵犯魏國。這種說法可能有點誇張,但能看出信陵君在當時的聲名之盛。

他的名聲並非虛致,手下的門客也不乏各種人才。

有一次,他正和安釐王下棋,北邊邊境上傳來了警報,說:「趙國發兵進犯,將要進入邊境了。」安釐王大吃一驚,趕緊放下棋子,想要召集大臣們商議對策。信陵君拉住他說:「沒事兒,是趙王在打獵,不是侵犯邊境。」說完還要跟安釐王接著下棋。可是安釐王驚恐不安,心思根本不在棋上。又過了一會兒,北邊再次傳來消息:「趙王是在打獵,不是進犯邊境。」安釐王非常驚訝,問信陵君:「你是怎麼知道的?」信陵君說:「我的食客中有個人能探聽到趙王的秘密,趙王有什麼行動,他就會報告我,所以我就知道這件事了。」

此刻的信陵君年少輕狂,鋒芒太露。他恐怕沒有想到,在這件事情中,他帶給哥哥安釐王的恐懼,比趙國入寇更甚。安釐王自然會想,信陵君連遠方的趙王的一舉一動都清清楚楚,那麼自己在他面前,就更沒有什麼秘密可言了。相信任何一個君王,身邊有這樣一位弟弟,都會有種芒刺在背的感覺。所以安釐王害怕信陵君的賢能,不敢任用他處理國事。

信陵君的「好客」,並不是為了賺取名聲,他能識別真正的賢才。「大隱隱於市」,信陵君往往能在市井之間發現賢能傑出的人才,而他的一生也因此獲益良多。

魏國有個隱士叫侯嬴,七十多歲了,因為家裡貧窮,只好做了大梁夷門看門的小吏。信陵君聽說此人賢能,多次親自前去拜訪,並想送上一份厚禮,但侯嬴堅決不接受,他說:「我幾十年來堅持操守,終不能因為貧窮就接受公子的財物。」

有一回,信陵君大宴賓客。客人們到齊坐好之後,他卻帶著車馬和隨從人員,親自到城門口去迎接侯嬴。侯嬴整理一下破舊的衣帽,直接上了車,他坐在信陵君為他空出的尊貴座位上,絲毫沒有謙讓的意思。信陵君親手拉著韁繩,神色更加恭敬了。侯嬴還提出了一個無禮的要求:「我有個朋友在街市的屠宰場,希望公子能拉著我去拜訪一下他。」信陵君就立刻駕車前往,到了集市,侯嬴下車去見他的朋友朱亥,他站在那裡,故意磨磨蹭蹭,和朱亥有一搭沒一搭地聊著天, 同時暗暗地觀察信陵君的臉色。信陵君滿面和悅,沒有一點不耐煩的神情。

就在此刻,魏國的將軍、丞相、宗室大臣們,還有其他的尊貴賓客,正坐在信陵君家裡的大堂上,等著信陵君開宴。街市上的人們也都奇怪地看著信陵君手握韁繩駕著車在等待一個衣衫破爛的老頭。過了很久,侯嬴見信陵君始終神色不變,這才告別朋友上了車。

回到家裡,信陵君領著侯嬴坐到上席,並向全體賓客鄭重地介紹了他,滿堂賓客都驚訝無比,他們絕沒有想到,讓他們等了大半天的居然是夷門看門的一個窮老頭。酒宴開始後,在大家酒興正濃時,信陵君站起來,走到侯嬴面前,舉杯向他祝酒。侯嬴趁機對公子說:「今天我這樣做,是想成就公子的名聲。公子這樣尊敬我這個看門的老頭,人們都會明白,公子是一個高尚的人,能禮賢下士。」

宴會之後,侯嬴就成了信陵君的上客。侯嬴說:「我所拜訪的屠夫朱亥,是賢能之士,只是人們都不了解他,所以隱身在屠夫中罷了。」信陵君就多次前去拜訪朱亥,朱亥卻既不不回拜,也不答謝。

侯嬴和朱亥就是李白在《俠客行》里所讚賞的「烜赫大梁城」的「千秋二壯士」,他們的作用在最要緊的關頭才顯現了出來。

公元前260年,秦趙長平之戰爆發,趙國大敗,四十多萬兵士被坑殺。隨之,秦軍包圍了邯鄲,趙國形勢危急。

趙相平原君的妻子是信陵君的姐姐,平原君多次向魏安釐王和信陵君送信求救。安釐王派將軍晉鄙領兵十萬前去救趙,秦昭王派使臣告誡安釐王說:「我拿下趙國,只是早晚的事,有誰敢救趙國,滅了趙國後,下一個目標就是他。」安釐王害怕了,趕緊派人通知晉鄙,讓他把軍隊停駐在鄴城,名義上是救趙國,實際上是觀望形勢。

平原君急了,他派出的使者接連不斷地來到魏國,他寫信責備信陵君說:「我之所以託身和魏國結親,就是因為公子品德高尚,能幫助別人解脫危難。如今邯鄲危在旦夕,早晚就要被秦國攻下了,可是魏國的救兵至今不來,公子的扶危濟困又表現在哪裡呢!公子即便瞧不上我,難道也不憐惜你的姐姐嗎?」

其實信陵君此刻也是焦急萬分,他不斷請求安釐王趕快出兵,又讓賓客辯士們千方百計地勸說他。但安釐王害怕秦國,就是不肯答應。

信陵君覺得沒有辦法了,他是一個重義之人,決計不能看著趙國滅亡而自己偷生,就湊齊了一百多輛戰車,打算帶著賓客們去和秦軍決一死戰,和趙國共存亡。

為了朋友和道義,可以慷慨赴死,信陵君和古代最有名的俠士相比,也毫不遜色。

他帶領隊伍經過夷門,見了侯嬴,把自己的想法告訴了他。侯嬴說:「公子努力吧,老頭子我不能隨行了。」信陵君走出幾里路,心裡很不痛快,他想:「我對待侯生夠周到的了,天下無人不知,可如今我就要去送死了,他竟然連一句關心的話都沒有,難道我對待他還有不周到的地方嗎?」於是又返回來,想問問侯嬴。

在這樣的時候,他沒有怨恨責備侯嬴,反而反省自己是不是有什麼不周到的地方,這樣的胸懷氣度,絕不是常人能比得上的。

侯嬴見他回來,笑著說:「我知道你會回來的。公子好客養士,天下聞名。如今有了危難,卻想不出辦法來。你去和秦軍拚命,就像把肥肉扔給飢餓的老虎,又能有什麼用,還要我們這些賓客做什麼?」信陵君趕緊向侯嬴行禮,詢問對策。

侯嬴支開旁人,說:「我聽說兵符經常放在大王的卧室里,如姬最受他的寵愛,可以隨便出入,肯定能能偷出兵符來。如姬的父親當年被人殺死後,魏王想為她報仇,卻沒能辦到,是公子派門客斬下了仇人的頭獻給了她。如姬願意為公子效命,只是沒有機會罷了。公子現在請求她幫忙,她一定會答應。只要能得到虎符,就可以奪取晉鄙的軍權,從而救趙抗秦。」

信陵君聽從他的計策,如姬果然成功地盜出了兵符。

信陵君拿著兵符準備上路,侯嬴說:「將帥在外,國君的命令也可以不聽從。公子到了軍營,如果晉鄙不交出兵權,要派人請示魏王,那事情就危險了。我的朋友朱亥可以跟你一起去,他是個大力士。如果晉鄙不聽從,可以讓朱亥殺死他。」信陵君聽完就哭了。

侯嬴說:「公子是怕死嗎,怎麼哭了?」信陵君答道:「晉鄙是魏國的老將,勇猛強悍,恐怕不會聽從命令,那就必須得殺死他了,我是為他哭泣,哪裡是怕死呢?」

信陵君就去請朱亥,朱亥笑著說:「我不過是個屠夫,公子多次登門問候我,我過去不回禮,是因為小禮小節沒什麼用。如今公子有了急難,正是我捨身效命的時候到了。」

他們去向侯嬴告辭,侯嬴說:「我理當一起去,但年紀大了。我算計日子,你們到了晉鄙軍營的那一天,我就面向北自刎,來答謝公子的知遇之恩。」

信陵君到達軍營,假稱安釐王的命令,要代替晉鄙為將。晉鄙合了兵符,驗證無誤,但還是懷疑,盯著公子說:「如今我統率十萬大軍駐紮在邊境上,這是關係到國家命運的大事,你隻身一人就來取代我,這是怎麼回事啊?」

這時,朱亥取出藏在袖子里的重達四十斤的大鐵錐,一下砸死了晉鄙,信陵君才得以接管軍隊。他向將士們說:「父子都在軍中的,父親回家;兄弟同在軍中的,長兄回家;沒有兄弟的獨生子,回家去奉養雙親。」經過整頓選拔,得到了精兵八萬人,然後開赴前線抗擊秦軍。魏軍奮勇,再加上楚國的救兵也到了,秦軍大敗,只好解圍而去。這樣,信陵君救下了邯鄲,保住了趙國。

而在他們到達鄴城軍營的那一天,侯嬴也實踐了自己的諾言,面向北自刎而死。

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竊符救趙」的故事。在這件事中,侯嬴和朱亥,一個奉獻智慧,一個運用勇力,起到了關鍵的作用。信陵君的禮賢下士,收到了成效。而最讓後人讚歎的,是他們這種臨危赴難,捨身重義的精神。

假傳君令殺死晉鄙,這下可是徹底得罪了安釐王。信陵君知道這一點,他讓手下的將軍帶著軍隊返回魏國,自己和門客留在了趙國。

趙孝成王非常感激信陵君,和平原君商議,想把五座城邑封賞給信陵君。信陵君也不免有點得意起來,一個門客就勸諫他:「有些事情是不可以忘記的,有些事情卻不能不忘記。別人對公子有恩德,公子不可以忘記;公子對別人有恩德,希望公子忘掉它。況且假託魏王命令,奪取兵權以救趙國,對趙國來說是立了大功,但對魏國來說那就不算忠臣了。我認為公子不應該自得。」信陵君聽了這話,立即自責,改變了態度,謙恭地拒絕了趙國的封賞。

這位門客在歷史上沒有留下名字,但他的這番話說得很好:別人對自己的恩德,不可以忘記;自己對別人的恩德,要趕緊忘掉。

信陵君聽說趙國有兩個有才德的隱士,一位叫毛公,藏身在賭徒之中,一位叫薛公,隱身在酒店裡。他探聽到他們的藏身地址,就悄悄地步行去和這兩個人交往。

平原君知道了這件事,對他的夫人說:「當初我聽說你的弟弟魏公子是個舉世無雙的賢士,如今他竟然跟賭徒、賣酒人交往,可見只是個無知妄為之人罷了。」平原君的夫人把這些話告訴了弟弟,信陵君就準備離開,說:「以前我聽說平原君賢德,所以背棄魏王來救趙國。如今才知道平原君和人交往,只是想顯示他的富貴罷了,而不是求取賢士。我從前在大梁時,就常常聽說這兩個人賢能,到了趙國,惟恐不能見到他們。我和他們交往,還怕他們不願意,平原君竟然把這看作是恥辱。可見平原君這個人是不值得結交的。」

平原君夫人把信陵君的話告訴了平原君,平原君非常慚愧,趕緊去向信陵君道歉,堅決地留住了他。

平原君的賓客聽到了這件事,有一半離開了平原君歸附了信陵君,信陵君的門客超過了平原君。

從這件事情上,我們可以看出信陵君和平原君兩人的高下。其實,在「戰國四公子」中,只有信陵君真正能做到禮賢下士,也能發現真正的賢士。

信陵君在趙國居住了十幾年。秦國趁著他不在,日夜不停地進攻魏國。安釐王非常焦急,就派使者請信陵君回國。但信陵君還是擔憂安釐王怨恨自己,不願意回去,就告誡門下賓客不能替魏王使臣通報傳達,賓客們大都是背棄魏國來到趙國的,所以沒有誰敢勸公子回魏國。

這時,毛公和薛公兩人來見信陵君說:「公子在趙國備受敬重,名揚諸侯,其實是因為有魏國存在啊。如今秦國進攻魏國,魏國危急而公子毫不顧念,假使秦國攻破大梁而把您先祖的宗廟夷平,公子還有什麼臉面活在世上呢?」話還沒說完,信陵君立即變了臉色,馬上囑咐車夫趕快套車回魏國。

回國後,安釐王任命信陵君為上將軍,讓他擔任魏國軍隊的最高統帥。信陵君派使者向各國求救,各國得知信陵君擔任了上將軍,紛紛派兵救魏。信陵君率領五國的聯軍大敗秦軍,乘勝攻到了函谷關下。秦軍緊閉關門,不敢出戰。

合縱攻秦的勝利,使信陵君再次威震天下,但也再次引發了安釐王的疑忌。

秦王忌憚信陵君,就派人到魏國離間安釐王和信陵君。安釐王就更不放心了,他另派別人代替信陵君執掌魏國兵權,五國攻秦的計劃最終失敗。當然,憑藉此刻的威望,信陵君若是想取代安釐王或是像孟嘗君晚年一樣成為獨立的一國,並不是不可能的,但他是個重義之人,還是聽從命令,交出了兵權。

回到魏國之後,信陵君心灰意冷,借口生病不再上朝,只是沉迷在酒色之中,四年之後,便溘然離世。

縱觀信陵君一生,他能夠禮賢下士、急人之困,他兩度擊敗秦軍,挽救了趙國和魏國。無論從品德還是能力來看,他都是戰國晚期不可多得的傑出人才。所以司馬遷評價他說:「天下諸公子亦有喜士者矣,然信陵君之接岩穴隱者,不恥下交,有以也。名冠諸侯,不虛耳。」「能以富貴下貧賤,賢能詘於不肖,唯信陵君為能行之。」

在秦國的虎視眈眈之下,在孱弱的東方六國,信陵君雖然不能改變魏國、趙國最終滅亡的命運,但他就像那即將西下的夕陽,發出了屬於自己的最後一抹光芒。

信陵君死後,就再也沒人能和秦國抗衡了,十八年後,魏國滅亡。


戰國後期,齊、楚、燕、韓、趙、魏到了苟延殘喘的地步,亡國淪喪只是時間問題,信陵君兩次擊敗虎狼之師秦國,使六國諸侯們有了一點殘存的時間和信心,信陵君能出人頭地很正常!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