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柬之活了八十二歲,八十歲之前一直默默無聞。但八十歲後,卻突然發力,幹了件轟轟烈烈的大事,這件事改變了歷史軌跡,讓他名垂青史。什麼事呢?那就是神龍政變。

張柬之年輕時中了進士,然後一直干副縣長,一干就幹了大半輩子,朝中無人難做官啊。他心有不甘,他空有一腔報國熱情,但始終沒有機會施展。

然而機會終於來了,來的確實有些晚。

公元689年,唐朝舉行了全國公務員招聘考試,凡是有副處級以上工作經驗的都可參加,不限年齡。張柬之七十歲了,也想報名考試,他和媳婦一說。媳婦噗嗤一笑,你都幾了啊!在家老老實實帶孫子吧,不怕別人笑話啊!

張柬之說了句,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然後不顧家人的勸阻,就去參加考試了。等考試結果一出來,所有人都目瞪口呆,張柬之在一千名考生中排名第一。

張柬之被破格提拔為中書舍人,由九品官升了五級,變成了正四品官,當上了皇帝秘書,負責給皇帝起草詔書啥的,是個肥差啊!

可沒幹幾年,張柬之就被貶了。起因是突厥想把女兒嫁過來和親,武則天準備讓侄孫武延秀娶她,張柬之勸諫說,上國娶異族女子不合規矩。

武則天生氣了,你一個搞文字工作的秘書,管的也太寬啊!一氣之下,把張柬之貶到了荊州干長史去了。

老張思想傳統守舊,也很正直,凡是他看不順眼的,一定要說兩句,否則他能憋死。其實,他看武則天也不順眼。

一晃又是十年,老張八十歲了!那個年代,能活過八十的鳳毛麟角。老張雖然身子骨大不如前,但精神勁頭依然很足。

張柬之心底有個願望未能了卻,這也是天下士子的願望,什麼願望呢?恢復李唐王朝。

機會又來了!

武則天眼見狄仁傑身體大不如前,讓他推薦宰相人選。狄仁傑前後兩次力薦張柬之,後來姚崇也推薦張柬之。

在兩大頂級紅人的力薦下,老張三連跳,最後幹上了鳳閣侍郎,成為首席宰相,事業達到了頂峰。

公元705年正月,武則天到了風燭殘年,眼看就不行了!這時候,政治局勢變得十分複雜,皇宮內瀰漫著詭異氣氛,一場政變正在醞釀中。

武則天雖然立了李顯為太子,並親口承諾把江山還給李氏,但李顯勢力很單薄。這時候的武三思心有不甘,武則天的男寵張昌宗和張易之也蠢蠢欲動。

張柬之坐不住了,他要趁著武則天能喘氣,讓武則天親自傳位給李顯太子,他要發動政變。首先要清除絆腳石張昌宗和張易之。

張柬之聯合舊臣崔玄暐、桓彥范等商量一致後,決定於正月二十二日發動政變,一切準備停當後,讓李多祚和王同皎去請李顯一同參加,哪知道李顯被嚇破了膽,不敢出來。

王同皎急了,直接把李顯抱在了馬上,李顯沒法,只得戰戰兢兢跟著來到了宣武門。

張柬之命人斬斷皇宮門栓,衝進了宮中,在走廊里恰好碰到了張昌宗和張易之,當場幹掉了他們。武則天彌留中見大勢已去,只得令人頒布詔書,傳位於李顯。

政權回歸李氏,張柬之成了李唐的大救星。然而,張柬之好日子還沒過幾天,就出事了!

原來武三思擔心張柬之等大臣對他下手,於是決定先下手為強。他聯合地下情人韋皇后,誣告中傷張柬之。李顯也擔心張柬之專權,於是將其流放瀧州。

張柬之流放途中,憂憤而死。這是卸磨殺驢啊!

不過李顯的下場更慘,不僅被韋皇后戴了綠帽子,還被韋後和親生女兒合夥毒死。


正所謂:唐王朝的男人骨頭軟,唐王朝的女人不安分,在你爭我奪的政變中,最吃虧的是重臣良將。老臣張柬之就是其中一位,為李氏奪回江山,卻最終憂鬱而終。

張柬之畫像

張柬之是一位大才之人,也是一位大器晚成之人,70歲名列對策問答第一名授監察御史,後經狄仁傑、姚崇在武則天面前多方舉薦,才最終被任命為宰相。而這一任命,卻為了大唐江山立下了絕對之功,發動神龍政變,李氏子弟重新掌管大唐江山。

公元705年正月,年屆八旬的老臣張柬之聯合桓彥范、敬暉等人發動「神龍政變」,這讓我們想起了當年的玄武門之變,當時的唐王李世民,為了奪取太子之位,先發制人,發動了玄武門之變,殺死太子李建成,四弟李元吉,逼迫父親李淵立其為太子,並最終奪取政權。

而這個事情好像還沒有過去很久,在大唐的皇宮中又一次發生政變,而這次確實忠於李氏王朝的大臣,為了李氏子弟重新掌握江山而發動的政變,足可見李家的男人是多麼的威武,又是多麼無能。

中宗李顯畫像

就在發動神龍之變之前,大臣們還特意與太子李顯進行溝通,李顯表示同意,但是當發動政變去東宮請太子李顯出來時,這位李家好男兒的軟弱和無能再次展現出來,在臣子們反覆勸說下 才唯唯諾諾的出來參加政事。

影視劇中的武則天

最終,張柬之等斬殺了張易之、張昌宗等武則天的死黨,最終逼迫武則天將皇位歸回太子李顯,李顯自此才重新收回李家江山的掌控權。

影視劇中的韋皇后

按道理說,張柬之為李氏江山立下了汗馬功勞,應當重用禮待和保護 ,但是關鍵時刻李家子弟的骨頭軟和無能再一次展示出來,又是女人從中作梗,在中宗李顯複位後,韋皇后勾結武三思專擅朝政,形成了以韋皇后哥哥韋溫掌握實權的一個韋氏集團。而韋皇后又縱容自己的女兒賣官鬻爵。這些事情把老頭張柬之氣的夠嗆,上書奏報此事,但張柬之也是,唐中宗是什麼貨色自己心裡還不清楚嗎,這激怒了韋皇后,她聯合武三思誣告張柬之,無能的中宗將其貶出朝廷,最後憂愁憤懣而死。


神龍政變是一場長期醞釀,一朝發動的政變,雖然這場政變的操縱者是以張柬之為首的五王集團。

但在神龍政變之前,還有一個隱藏的高手,悄無聲息的在武則天身旁,種下了政變的種子。而這麼一個愛玩陰謀詭計的老狐狸,居然成為武則天晚年最器重的大臣。

狄仁傑的精妙布局

狄仁傑在歷史上屢遭貶謫,卻在晚年成了肱股之臣。

狄仁傑在從政期間,的確做到了不負李唐,不負武氏。面對著武氏集團氣勢洶洶,狄仁傑軟硬兼施,一面對戰武氏集團,一面進諫武則天,終於保住了太子的地位,這是狄仁傑埋下的,最關鍵的一顆棋子。

但狄仁傑也在考慮,武則天死後,這一顆獨苗,必須有足夠的根基,這些人必須忠誠於李唐,有足夠宦海沉浮的經驗,而且懂得韜光養晦。

於是,他經過觀察,決定埋下第二顆種子,這個人就是張柬之。

他幾乎符合狄仁傑所有標準。而且一個七十多歲的老頭,很難讓人產生警惕心。

武則天很信任狄仁傑,但不信任張柬之,雖然調到了中央,卻只是一個小官。這引起了狄仁傑的不滿,於是,他繼續進諫,直到張柬之進入丞相的行列。

這是狄仁傑重要布局之一,卻不是所有,在狄仁傑先後兩次拜相期間,先後推薦了姚崇,敬輝,袁恕己,崔玄瑋等多個大才。

這些人,除了為武周王朝服務,保證國家的長治久安。另一個方面就是為李唐宗室,積蓄力量。

這場布局非常精巧,而且很隱蔽。雖然狄仁傑在公元700年死去,但他推薦的班底,依然存在。這是神龍政變最大的優勢。

張柬之的致命漏洞

狄仁傑看人用人的眼光,非常獨到,因此,他推薦的人,都可以稱得上是中興名臣,隨便拿出來一個,就可以獨當一面。

而張柬之等人,在五年後,趁著武則天重病,發動神龍政變,一舉推翻武周王朝,李唐王朝重獲生機。

但張柬之以及其他的四個人,都有著相當強的能力,卻比狄仁傑差了一點圓滑。這種圓滑,讓狄仁傑可以在酷吏脅迫下,故意招供,也可以在疑心很重的武則天面前,也可以讓她非常信任。

而狄仁傑的領導,是武則天,這個人要比絕大多數皇帝優秀得多,她很明白自己需要什麼,很明白國家需要什麼,也明白什麼時候該做什麼事情。他可以為了控制朝局,對唐朝名臣名將進行血腥清洗,也可以為了穩定局勢,提拔大量棟樑之才。

於是,無論是狄仁傑一類的能臣,還是來俊臣一類的酷吏,無論是兒子,侄子,還是情人。始終都受到武則天的控制,沒有一方可超出限制。

一個深謀遠慮的老狐狸,一個拿的起放的下的女強人。這對組合非常靠譜。可張柬之卻沒有這般運氣。而這個小小的紕漏,成了張柬之等人致命的漏洞。

一個相濡以沫的愛情故事

張柬之的致命疏忽,還得倒退許多年,那一年,太子李顯被貶謫到房陵,和他在一起的,只有他的妻子韋氏,那一年,在被貶謫的路上,大女兒出世,取名李裹兒。那一年,他們一家人生活在房陵,那些年,他們一家人都生活在房陵。

在李顯眼中,王權富貴遠不如妻子和女兒在他的心中地位。而當了皇帝之後的李顯,把幾乎所有的信任和愛,都給了自己的妻子和女兒。而這種信任和愛,是毫無保留,毫無原則的。

一個剛正不阿,卻少了幾分圓滑的張柬之,碰上了一個對妻子和女兒的愛勝過權力的皇帝,悲劇就發生了。

至於源頭的李顯,他並沒有覺得不妥。他很愛自己的妻子和女兒,所以,他就要給她們最好的。作為一個父親,一個丈夫,李顯的確是好樣的,但作為一個君王,李顯完全不夠格。

而李顯的愛,並沒有得到一個正當合理的回應。韋氏是一個非常賢惠的妻子,但她卻不像李顯那樣,淡泊名利,只喜歡享受天倫之樂。

她和女兒,在武則天的影響下,想到了像武則天一樣當皇帝。很顯然,從李顯當上皇帝的那一時開始。這個愛情故事,變了味道。

一次結盟,讓五王集團土崩瓦解

五王集團顯然沒有意識到,現在的情況和武則天時代的情況有著很大的區別。而正直的張柬之,也沒有棒打落水狗的覺悟,他雖然推翻了武周,卻並沒有對武氏集團斬草除根。

而失去權力的武氏集團,並沒有因為張柬之的仁慈,而心存感激,而是想要推翻五王集團。

另一個瞧著五王不順眼的集團,就是韋後。因為武則天的緣故,韋後想要享受武則天一樣的權力地位。也因為武則天的緣故,五王極力反對韋後當權,於是,兩個集團的梁子結下了。

兩大集團,悄然聯手,後派新銳和已經蟄伏起來的武氏集團,突然爆發出強大的破壞力,這是五王集團沒有想到的,五王集團被打的措手不及。在神龍政變只過了一年,五王全部倒台,並且下場極為凄慘。

作為神龍政變的執行者,張柬之被貶謫,最終憂憤而死。而整個朝局,又變成了韋氏集團的天下。大唐的政局再次變得紛繁複雜。狄仁傑的布局,五王的執行,一切都相當順利,只是出了一個拎不清的李顯。於是,一切努力,付之東流。

歡迎打開歷史寶藏。


所謂神龍政變就是指公元705年(神龍元年)宰相張柬之發動的推翻武則天統治歸正於李唐的政治變動。

值得注意的是,發動政變的還有一位宰相,為崔玄暐,核心人物還有太子李顯。

張柬之的伯樂正是深得武則天重用的歷史上鼎鼎大名的狄仁傑——也是一名宰相。張柬之雖為進士出身,但論宦途,可謂懷才不遇,青年時代並未得到重用,還曾因為論事得罪了皇帝武則天,但是老年的張柬之迎來了人生的重大轉機。他得到了狄仁傑的賞識才入主中央,到了中央又得到姚崇的賞識,官做到了宰相級別。

所以,張柬之發動神龍政變的時候已經人入暮年,作為政變的主持者,張柬之並沒有被武則天怪罪,反而如其所願將位傳於太子。取得首功的張柬之當然得到新皇帝的重用,被授予了郡王,坐享租食。

但好景不長,後面的背景大家都比較熟悉,唐朝政局依舊混亂,武則天的侄兒武三思意欲大權獨攬,各種權謀計策應用之下,宰相張柬之被罷官,流放嶺南而死。

更多歷史類原創內容,歡迎關注@歷史寶藏。


唐朝是一個名相輩出的朝代。由於唐朝採用的是群相制,終唐一朝(包括武周時期)共有300餘位宰相。在這長長的宰相名單中,名相不勝枚舉。「房謀杜斷」的房玄齡、杜如晦、「魏徵殂逝,遂亡一鏡」的敢於直諫的魏徵、舉賢薦才、匡正則天的狄仁傑等宰相們都星光熠熠,被人們稱為千古名相。

在武周朝,還有一位名相,他就神龍政變的主導者張柬之。他主導的神龍政變,誅殺張易之、張昌宗兄弟,逼迫武則天退位,擁立李顯登基。他在八十之際的這次壯舉,被杜枚稱為「手提社禝、上還中宗」。那麼對大唐有中興之功的功臣張柬之會迎來怎樣的命運呢?

張柬之同狄仁傑一樣,都是大器晚成之人。張柬之高中進士後,任清源縣丞。直到永昌元年(689年)才被招考錄用為監察御史,當時張柬之已64歲了,按現在的政策早到了退休年齡了。後又經過多年的升遷才升至鳳閣舍人,即中書舍人。

張柬之不畏龍顏,敢於直諫。萬歲通天元年(696年),突厥默啜可汗趁契丹等反唐之際,便請求以其女與武則天之子和親、悉歸突厥降戶為條件,表示為唐效力。武則天正值外憂內患,意欲以侄孫武延秀(武承嗣次子)迎娶可汗之女為妃。張柬之認為從未有天子迎娶過異族女子,這是對王朝的侮辱,從而表示強烈反對。

觸怒了武則天的張柬之被趕出了朝廷,被外放到地方任合、蜀二州刺史、荊州長史等職。在狄仁傑和姚崇的推薦下,張柬之再度入朝,歷任司刑少卿、秋官侍郎、同鳳閣鸞台平章事,晉陞鳳閣侍郎,成為宰相。

張柬之為相時,當時朝廷的政治格局是這樣的。武則天已屆晚年,精力倦怠,對朝政的控制力也日趨減弱。而張易之、張昌宗兄弟倆卻倚仗武則天的恩寵,干預朝政,飛揚跋扈,連武則天的子侄們都要看他們的臉色行事。

由於張易之的挑撥離間,太子李顯還失去了一子一女和一婿。李顯的嫡長子邵王李重潤與妹妹永泰郡主李仙蕙、妹婿武延基(武承嗣長子)暗地議論張氏兄弟干政,被張易之在武則天面前煽風點火,搞得太子李顯被武則天痛罵。李重潤、李仙蕙、武延基均被武則天賜死,在二張的蠱惑下,武則天對自己的子孫都痛下殺手,可見二張的存在對李氏宗室構成了多大的威脅,連太子李顯、相王李旦、太平公主兄妹都服軟,上書武則天請求封張昌宗為王。

張氏兄弟不但離間太子李顯與母親武則天之間的母子關係,還大肆陷害不依附於自己的朝廷重臣,造成武則天與朝臣之間的君臣關係緊張。

當時二張兄弟有意提拔自己的弟弟張昌期任雍州長史,但宰相魏元忠以張昌期能力不濟加以反對,這可是把張氏兄弟得罪透了。於是張氏兄弟就構陷魏元忠和司禮丞高戩兩人暗地稱皇帝垂老,應站隊太子。張氏兄弟還拉來張說作證。

張氏兄弟的這招可是一石兩鳥啊。要知道宰相魏元忠還是太子左庶子,是輔佐太子的官員,而司禮丞高戩還是太平公主的相好。張氏兄弟對魏元忠和高戩的誣陷一旦做實,不但去除了眼中釘,還間接打擊了太子李顯和太平公主。

哪知,證人張說立場不夠堅定,臨場變卦。於是氣急敗壞的張氏兄弟指認魏元忠、高戩、張說三人共同謀反。武則天為了維護張氏兄弟的顏面,就把魏元忠三人趕出朝廷,魏元忠被貶為高要縣尉,而張說和高戩被流放嶺南。

張氏兄弟倚仗武則天的寵愛作福作威,打擊皇族,構陷重臣,造成武則天與李氏宗室、朝臣關係緊張,也使武則天還政於李唐的決定充滿變數。因此剷除張氏兄弟勢在必行。雖然倒張派也抓到了張氏兄弟貪污巨款的把柄,但由於有武則天這個強硬的靠山,張氏兄弟毫毛未傷,反而倒張派折了兩位大將。宰相韋安石被下放到揚州,宰相唐休璟被貶到東北。看來通過正常的途徑扳倒張氏兄弟是行不通的。

神龍元年(705年),武則天病重。卧病中的武則天幾乎跟外界斷絕了聯繫,只有二張兄弟服侍,別人一概謝絕探視。當時鸞台侍郎崔玄暐認為這樣不妥,上書武則天稱讓太子李顯與相王李旦服侍武則天,武則天卻不以為然。

武則天病重,又與外界斷絕聯繫,這讓忠於李唐的朝臣和李唐宗室都惶恐不安。雖說此前武則天已立李顯為太子,但此時的武則天被二張兄弟控制,說不定二張兄弟又會鼓搗出什麼幺蛾子。再說二張兄弟如果再與武氏兄弟聯手,那局勢更不堪設想。於是鳳閣侍郎張柬之、鸞台侍郎崔玄暐、左、右羽林將軍敬暉、桓彥范、司刑少卿袁恕己等五大臣決定聯合太子李顯、相王李旦、太平公主等發動兵變,誅殺二張,逼武退位。

張柬之對這場政變進行了精心的部署。神龍元年(705年)正月二十二日,兵變開始。張柬之兵分三路,他自己親帶一路指向玄武門;另一路則護送太子李顯前往玄武門;第三路由李旦、袁恕己等領兵控制外圍局勢。

政變將士衝進皇宮後,首先殺死了張氏兄弟。張柬之告知武則天,張氏兄弟謀反已被誅。隨後,桓彥范請求武則天讓位於太子李顯。武則天眼看大勢已去,只得答應。

在這場政變中,張昌宗、張易之兄弟服誅,他們的三個弟弟也被殺死。其親信也被李旦、袁恕己等抓捕,張氏兄弟的勢力被徹底剷除。但此次政變也留有遺憾,那就是張柬之等人沒有乘勝追擊,除惡務盡,剷除武三思等武家勢力。

在誅殺張氏兄弟後,洛陽長史薛季昶曾提醒敬暉藉機剷除武三思,以除後患。敬暉也曾向張柬之提及此事,但張柬之認為剷除武三思一事留給皇上李顯做比較好,這樣李顯借鋤奸一事可以確立皇威。薛季昶聽後感嘆,日後不知會身死何地。薛季昶一語成讖,正是因為沒有藉機誅殺武三思,為日後政變五大功臣的慘死埋下了隱患。

政變的第三日,李顯在時隔二十二年之後再度登上皇位。參與政變的朝臣張柬之、崔玄暐、袁恕己、敬暉、桓彥范都陞官進爵,位列郡公。相王李旦和太平公主也分別被加封為「安國相王」和「鎮國太平公主」。這些朝臣和宗室都是政變的功臣,此時都權勢煊赫。這時中宗李顯為了加強皇權,壯大自己的力量,制衡這些功臣,就開始重用武三思等人。

李顯為籠絡武三思,還曾親自到訪武府,對韋後和武三思的好事也是睜一眼閉一眼,並且還把女兒安樂公主嫁給了武三思的兒子武崇訓。最讓人啼笑皆非的是中宗李顯睜眼說瞎話硬說武三思也是神龍政變的功臣,並賜給他丹書鐵券,也就是免死券。

武三思成了李顯的紅人,他在朝中的勢力迅速崛起。 武三思的再度崛起引起張柬之等五大臣的高度警覺。張柬之等五大臣與武三思數度交鋒,武三思在李顯面前數進讒言,指責張柬之等為權臣。在武三思的建議下,張柬之等五大臣由郡公升格為王,但被革除了宰相職務。五大臣沒有了實職,成為手無寸權的人。

張柬之等被削除實權,明升暗降後,武三思為防五大臣東山再起,仍不罷手。張柬之等人先後被趕出京城,下放地方擔任刺史,其中張柬之來到襄州擔任刺史。

神龍二年(706年),中宗李顯的女婿王同皎憤恨武三思專權,意圖除掉武三思。但由於宋之問、宋之遜兄弟倆的出賣,王同皎事泄被害。這樁案又被武三思利用,稱張柬之等五大臣也參與其中,於是張柬之等人被前去王爵,流放偏遠的嶺南。

張柬之此時已屆八十二歲高齡,他和六十七歲的崔玄暐經不起路途艱辛,在流放途中憂憤而死。這也正好逃過了隨後武三思派來的御史大夫的毒手。而敬暉、桓彥范、袁恕己三人死狀甚慘。敬暉被凌遲處死;桓彥范被在竹槎上反覆拖行,骨肉分離而不死,又被亂棒打死。而袁恕己被逼喝下野葛汁,毒發疼痛難忍,指甲抓地時全被磨盡,受盡折磨仍不能死,後又被打死。

在神龍政變中,張柬之等沒有藉機剷除武三思等武家勢力,導致失勢的武三思與韋後勾結再度崛起,打擊張柬之等五大功臣,最終導致了五大功臣的慘死。

正義或許會遲到,但終不會缺席。亂政的武三思在神龍三年的景龍政變中,被太子李重俊殺死。睿宗李旦即位後,武三思又被掘墓暴屍。而張柬之等五大臣在李旦即位後,被平反昭雪,追復官爵。唐玄宗李隆基即位後,他們又被配享中宗廟庭。


這些功高蓋主的所謂柱國大臣,通常都沒有好下場。

張柬之,字孟將,大唐襄州人,出身國子監,以進士科及第,被補為青城縣丞。武則天永昌元年升任監察御史,算是勉強進入權力中樞,但是這時候的他已經65歲了,公元698年,張柬之由於進諫阻止淮陽郡王武延秀納默啜可汗之女為妃,被外放為蜀州刺史,不久又遷為荊州長史(長史是唐朝時候州郡的屬官)。兩年後在武則天寵臣狄仁傑的力薦下,擢任洛州司馬,又遷為秋官侍郎。其時另一位宰相姚崇也向武則天極力推薦他說:「柬之才智過人,能斷大事,而且此人已老,請陛下當即委任。」武則天接受了這一建議,拜柬之為風閣侍郎、同平章事。

武則天后期荒淫無道,不理政事,宮中大權逐漸被其男寵二張操控,眾多心系李唐的大臣覺得時機已到,於是聯合起來,在八十歲的張柬之的帶領下發動神龍政變,誅殺二張同時立唐中宗為帝,推翻了武則天的統治

但是政治活動極為兇險,一有紕漏就有殺生之禍

張柬之雖然復立了大唐帝國,為天下首功,但是其不知道斬草除根的道理,沒有將武則天的勢力全部剪除,所以留下了禍患,中宗神龍二年,在中宗和韋後庇護下的武氏餘孽武三思指使其親信鄭愔誣告張柬之等人與駙馬都尉王同皎通逆謀叛。懦弱的中宗就坡下驢,本想處死他,又擔心惹來朝野非議,於是把張柬之被貶為新州司馬。到任後不久就憂憤而死,終年八十二歲。

以上就是小編的看法,如有出入還請斧正

張柬之在歷史上的名氣比較低,如果不是特別熟悉或者特別喜歡歷史,估計連張柬之是誰都不知道。張柬之做的最出名的事情,就是終結了一代女皇武則天的統治,也就是發動神龍政變,逼迫武則天退位。

事情的經過還得從頭說起。

從698年開始,武則天就一直在糾結皇位的繼承問題,他面臨著兩個選擇——立兒子還是立侄子為繼承人,兒子有李顯、李旦,侄子有武承嗣、武三思。

對此,武則天一直猶豫不決。

但以狄仁傑為首的朝中大臣,以張易之為首的男寵們都紛紛勸說武則天立子不立侄,同年突厥寇邊,武則天下令募兵,然而募兵一個月也沒有募滿兩千人,後來民間的百姓聽說太子挂帥,很快就有五萬人應徵。朝臣們的勸諫以及此事的發生,終於讓武則天下定決心——立兒子李顯為自己的繼承人。

繼承人的問題解決了,加上武則天身體的日益衰老,武則天對朝政變得有些鬆懈,她開始躲在宮中修養,平日里只和自己最寵愛的男寵張易之、張昌宗兩兄弟廝混。

張氏兄弟年輕英俊,很受武則天喜愛,慢慢就成了武則天統治晚期最具有權勢的人。

公元700年,名相狄仁傑去世,張易之、張昌宗兩兄弟在朝廷內變得更加權勢滔天。

公元701年,皇太子李顯的兒子、女兒以及女婿因為說了張氏兄弟的壞話,不僅受到武則天的怒斥,還被迫自縊謝罪。

公元702年,李顯、李旦、太平公主三人共同上書,請求武則天立張氏兄弟為王。

短短數年間,張氏兄弟成了朝中最有權勢的兩人,連李顯的兒子、女兒,即武則天的孫子和孫女都被迫自殺謝罪,而且李唐皇室的成員還不得不上書請求立他們為王,從中不難看出李唐皇室對張氏兄弟的痛恨。

同時,被迫自殺的李顯的女婿是武承嗣的兒子。由此,張氏兄弟就得罪了李武兩家。

公元704年,在李武兩家的安排下,朝中大臣開始收集張氏兄弟貪污的證據,在證據確鑿的情況下,武則天選擇包庇,並且為張氏兄弟安排了替罪羊;同年年底,朝中大臣再次抓到張氏兄弟的把柄,可惜武則天依舊選擇包庇自己最喜愛的兩位男寵。

公元704年9月,張柬之擔任宰相。此時的張柬之已年逾八旬,眼看武則天的身體一天不如一天,朝中政事都由張氏兄弟處理,李武兩家及朝臣都有逼宮的打算。而逼宮的主謀恰恰就是剛剛擔任宰相不久的張柬之。

時間來到了公元705年。

這一年,是神龍元年。

這一年,張柬之、太子李顯等人率領500軍士從玄武門入宮,先殺掉張氏兄弟,後報告給女皇武則天,說白了就是逼宮。

武則天雖當面斥責張柬之、李顯等人,但年邁的她顯然不願意再爭些什麼。

很快,武則天就接受神龍政變的結果,僅僅兩天後,武則天下詔傳位李顯。

那麼,發動神龍政變、推翻武則天統治的張柬之,其最終結局如何呢?

話說,李顯繼位,是為唐中宗。李顯的性格偏向懦弱,很快,朝中的權力就被皇后韋後所把持,韋後和野心同樣很大的女兒安樂公主形成了一個新的勢力集團,她們想效仿武則天,控制朝政乃至登基稱帝。

新的政治博弈開始了。

首先,韋後和安樂公主的行為被已是武氏家族領袖的武三思發覺,武三思積極迎合韋後母女(有傳聞說兩人是情人),於是,韋武兩家很快結為政治聯盟。韋後和安樂公主雖野心勃勃,但說起政治經驗,終究是不如老謀深算的武三思的,所以武三思很快就成了韋武集團在朝堂中最重要的官員。

武三思的第一個目標是太子李重俊,原因很簡單,太子的存在,嚴重影響了韋後登基稱帝的可能。但針對太子,很容易引起朝中文官集團的反對,因為文官們肯定會以禮法制度的角度來維護沒有李重俊的太子地位。

而文官集團最重要的領袖,是發動神龍政變的五位大臣,其中又以張柬之為首。

武三思先通過韋後和中宗李顯,將張柬之等五人晉封為王爵,然而卻剝奪張柬之等人的實際權力,屬於典型的明升暗降。不久武三思又羅織罪名誣陷張柬之等人,隨後,唐中宗下令將年逾八旬的張柬之貶謫邊疆。

張柬之被貶後,年逾八旬的他,不久後就憂憤而死。公元710年,韋後勢力被推翻,唐睿宗李旦繼位,張柬之被追封為中書令。

唐玄宗時,張柬之配享中宗廟庭;

唐德宗時,張柬之被追贈司徒。


神龍元年(705年),宰相張柬之等大臣發動兵變,逼迫女皇帝武則天退位,擁立太子李顯為帝,唐朝成功復辟,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神龍政變。

1.神龍政變的背景

神龍政變時,儘管李顯已經被立為太子,但是他的位置其實並不穩固。

武則天建立武周政權後,對於繼承人的選擇一直搖擺不定。

武周建國之初,武則天讓兒子李旦(武則天第四子)改姓武氏,並立為皇嗣,表明看起來好像是確定了李旦為繼承人,實際上並非如此,因為自古都是太子繼承皇位,武則天沒有立李旦為太子,證明皇位繼承人還存在變數。

天授二年(691年),武則天的侄子武承嗣操縱了以洛陽百姓王慶之為首的請願團,請求立武承嗣為太子。

武則天接見了王慶之,儘管對王慶之要求立武承嗣為太子的建議不置可否,武則天還是給王慶之一張通行證讓他隨時可以入宮。

之後王慶之頻頻入宮勸說武則天,武則天不勝其煩,命令鳳閣侍郎李昭德對王慶之實施杖刑。

李昭德是李唐的忠實擁護者,他把王慶之活活打死後又提醒武則天:「自古以來哪有侄子做皇帝後會給姑姑立廟祭祀的?」

李昭德的話觸動了武則天,於是她暫時打消了立武承嗣為太子的念頭。

武則天晚年寵幸張易之和張昌宗兩兄弟,兩人擔心武則天死後自己的榮華富貴不保,他們在另一位李唐擁護者吉頊的勸說下,決定說服武則天,迎回廬陵王李顯(武則天第三子),以此立下不世之功以確保榮華富貴。

聖曆元年(698年)九月十五日,武則天正式冊立李顯為太子。「武李爭嗣」暫時落下帷幕。

長安元年(701)年,李顯的兒子李重潤、女兒永泰郡主、女婿武延基私下議論張氏兄弟專權,結果三人被武則天賜死。這下張氏兄弟把太子徹底得罪。

神龍元年(705年),武則天病重,她將朝政託付給張氏兄弟處理,她很少接見大臣。

2.神龍政變

由於張氏兄弟和太子不合,此時兩人把持朝政,讓時局充滿了變數,因此,以張柬之為首的忠於李唐的大臣們決定發動政變。

張柬之可謂是大器晚成,他在七十五歲高齡時,被狄仁傑推薦給武則天,武則天將張柬之任命為洛州司馬,過了些日子,武則天又要狄仁傑推薦人才。

狄仁傑說臣前些時候已經推薦張柬之,陛下還沒重用呢。武則天說朕已經封張柬之為洛州司馬了啊。狄仁傑說臣推薦他做宰相不是做司馬啊。

武則天見狄仁傑如此器重張柬之,於是將張柬之正式提拔為秋官侍郎,不久又提拔為宰相。

神龍元年(705年)正月,張柬之和四位助手商量政變大事,這四人分別是敬暉、崔玄暐、桓彥范、袁恕己。

政變最重要的是軍隊,敬暉和桓彥范是左右羽林將軍,但是兩人到任時間不長,根基不穩,於是張柬之決定出面說服他們的上級左右羽林衛大將軍李多祚。

李多祚是李治提拔上來的,對李唐有很深的感情,他同意加入張柬之的政變。

神龍元年正月二十二日,張柬之等人帶領五百多名左右羽林軍將士簇擁著太子李顯殺向武則天所在的長生殿。

途中遇到了張氏兄弟,張柬之命令士兵將兩人殺死。

之後張柬之等人帶著五百多士兵殺氣騰騰的出現在長生殿。張柬之向武則天稟告張氏兄弟謀反,因此帶兵進宮平叛。

武則天知道自己的兩個小鮮肉被殺,看著眼前殺氣騰騰的士兵,她知道屬於自己的時代過去了。

正月二十四日,武則天傳位給太子李顯,自己宣布退位。

3.神龍政變的功臣們下場凄慘

李顯和發動神龍政變的功臣們有過一段短暫的蜜月期。李顯對張柬之等人加官進爵。

但是,在三股勢力的聯合絞殺下,五位神龍政變的功臣下場十分悲慘。

3.1武則天發起的攻擊

李顯重掌朝政後,並沒有報復武則天,他堅持前往上陽宮給武則天問安。

有一天,武則天哀怨地對李顯說:「當年我把你從房陵接回來,本來就是要傳位給你。那五個賊人貪圖富貴,把我嚇成這樣。」

李顯聽了母親的話,對張柬之等人十分不滿,漸漸疏遠了他們。

3.2韋皇后嫉恨張柬之等人

李顯的妻子韋皇后,在李顯落魄的日子裡給了他不斷的安慰和鼓勵,讓李顯走過了那段艱難歲月。

神龍政變後李顯馬上封韋氏為皇后。韋皇后有個偶像——就是婆婆武則天。韋皇后希望自己能成為武則天第二。

張柬之等人對韋皇后的野心洞若觀火,桓彥范上書李顯,提出婦人不適合參政,矛頭直指韋皇后。

韋皇后對張柬之等人恨之入骨,於是她找來幫手對付張柬之等人。

韋皇后找的幫手主要有武三思、上官婉兒、安樂公主。

3.3武三思發起致命一擊

由於韋皇后的幫手主要是女性,她決定將情夫武三思推上前台,由武三思負責衝鋒陷陣。

在韋皇后等人的操作下,武三思被任命為司空兼同中書門下三品。

在武三思和韋皇后等人的輪番勸說下,李顯對張柬之等人越來越不滿,他決定採用武三思的計策,對張柬之等人採用明升暗降的清除手段。

神龍元年五月十六日,李顯加封張柬之、敬暉、崔玄暐、桓彥范、袁恕己五人為王,同時免除他們原先的職務。

接著武三思誣陷五王謀反,將他們排擠到地方上做司馬。

之後武三思發揮痛打落水狗的精神,誣陷五王想廢皇后,實際上是想造反。

李顯大怒,將五王流放。武三思決定斬草除根派人去殺害五王。

當武三思派出的殺手周利用到達嶺外時,張柬之和崔玄喡已經去世,敬暉、桓彥范、袁恕己三人則被周利用處死。


雖然我不敢斷定如果沒有「神龍政變」的話,武則天的「大周」統治會不會千秋萬世下去,但是我確定的是正是由於老臣張柬之所領頭髮動的「神龍政變」才成功終止了武則天的統治,由此李唐天下才得以恢復。別看張柬之當時已經是80歲高齡,但是忠於李唐的那顆心卻使其足夠老益彌堅。由此可見,張柬之所發動的「神龍政變」於大唐來說,的確是至關重要的。

唐朝居於整個封建社會來說,都是尤為亮相之朝代,而唐朝也被稱為是「名相輩出」的時代,我們廣為傳頌的有房玄齡、杜如晦、魏徵等等,他們的生平功績放至歷史星河之中都熠熠閃光,無比榮耀。而今天我們要提及的也是這麼一位唐朝名相,那便是「八十高齡,依舊領銜重神龍政變」的名相張柬之。同時期的名相狄仁傑曾這樣評價他:「荊州長史張柬之雖居相材也,用之必盡節於國。」我想這大概就是狄仁傑對於張柬之生平作為的高度讚揚!

第一階段:大器晚成,死諫女皇

論起張柬之的仕途生平,其的確可以稱得上是大器晚成之輩,好歹是金子總會發光的。公元689年,時任清源縣縣城丞的張柬之被授官監察御史,後又因其屢屢檢舉有功而累遷為鳳閣舍人。張柬之擔任監察御史期間,憑其直諫能力,尚可與魏徵爭個高低。不過,也正是因為張柬之直言進諫,最終觸犯了龍顏,被武則天貶謫異地。

第二階段:眾人舉薦,重回巔峰

張柬之屢次進諫而觸犯龍顏,遂被武則天調任為荊州大都督府長史,相比於監察御史,如今的張柬之可謂是一落千丈。但是,籠罩在張柬之頭頂之上的這朵烏雲很快便在狄仁傑等人的力薦之下而煙消雲散。當時武則天多次詢問狄仁傑、姚崇等人「何人能夠擔當起朝中宰相之重任」的問題之時,二人均不約而同地舉薦張柬之。姚崇說道:「張柬之深沉穩重有謀略,能決斷大事,他已年老,要趕快任用。」於是武則天不計前嫌,為了周朝社稷,便任命為張柬之擔任宰相,擔任宰相後的張柬之此時便開始了「神龍政變」的籌劃。

第三階段:神龍政變,棄武周迎李唐;中傷誹謗,鬱郁寡終

公元705年,武則天病重,張宗昌、張易之二人隨即便大肆干涉政治,試圖擅權專政。張柬之、崔玄暐等人看到二人如此不軌,便意圖將其殺掉,其實張柬之等人此時意圖已然明朗,那就是趕走武則天,重新迎來大唐王朝。這場由八十歲高齡的張柬之發起的政治運動便就是聞名天下的「神龍政變」,這場政治運動成功地將意圖擅權專政、謀權篡位的張易之、張宗昌二人所殺死。與此同時,桓彥范面見早已病入膏肓的武則天,請求其讓位於太子李顯,武則天見大勢已去,無奈痛下詔書,讓位於太子李顯,是為唐中宗。

迎來唐中宗即位後,張柬之等功臣隨即被因功提拔。但是好景不長,張柬之便遭遇到了武則天侄子武三思等人的排擠,他們以誣陷韋後為由,同時中傷了張柬之,李顯聞之,便罷免了張柬之的宰相職位。公元706年,82歲高齡的張柬之被流放嶺南,因其年事已高、悲憤欲絕,於是便在去往嶺南的漫漫長途鬱郁寡終了。

一代名相張柬之發動「神龍政變」,將本屬於李唐王朝的天下重新奪取了回來,誰曾想,昏庸無能的唐中宗卻看不清時勢、一度聽信讒言,最終張柬之傾盡全力迎回的李顯卻親手葬送了自己,其下場真實令人可悲可嘆啊!


張柬之成功發動政變後,迅速被李顯推上了高位,受封王爵,但是隨即就從高位跌落,先出為刺史,不久再度被貶,還遭到了流放,於是在八十二歲高齡之際,憤憤而死。

張柬之年輕時候讀書認真,也十分機敏,關鍵是他為人正直,處事果斷。太學院補學生的時候,他被推舉到了那裡,後來受到了老師的誇讚,一度被認為是國家的棟樑。但是老師看好他,他大半生的表現卻非常平庸,甚至連進士都是很晚才考中。中了進士後,他並沒有進入朝廷中心,而是去了一個小縣城裡,做了一個小小的縣丞。原本他的一生就這樣草草過去了,但是老來之際,朝廷突然選拔幹吏,向一千多個基層官員進行問答考核。結果因為他學識過人,見解獨特,居然得了個頭名,於是很快就被任命為了監察御史。

都說人老成精,但是張柬之卻不是,他雖然此時已經七十多歲了,心裡卻依然非常耿直,上任沒多久,就多次給皇帝唱反調。有一次游牧民族想來和親,打算把自己的女兒獻上。於是武則天就讓兒子去迎娶。但是張柬之卻突然插了一嘴:從來沒聽過有天子娶異族女子的!這話讓武則天覺得很沒面子,於是就撤了他的職,讓他去蜀郡做官。他到了那裡後,發現這裡每年都有幾百名士兵被徵集到羌人那裡服徭役,但是那裡的氣候常人無法適應,許多去了的士兵都病死在那裡了。於是他就寫了一封奏表,用許多事迹佐證,又說了自己的態度,然後勸諫皇帝廢止這種行動。但是皇帝看了以後,對此沒有做回應。

因為屢次冒犯皇帝,所以他長期得不到重用,做了很久的長史。後來武則天覺得朝中的文士雖有文采,卻無法做實事,於是就開始尋找人才。張柬之素來在朝中有名氣,於是狄仁傑就推薦了他,說他堪當大任。但是皇帝卻只給了他一個司馬的小官。不久,武則天再度尋訪人才,結果狄仁傑再度舉薦他。武則天當時也很困惑:我不是用了他了嗎?可是狄仁傑卻指出:你只是給他安排了一個不高的職位,並沒有給他實權。於是張柬之後來又被調到了刑部,做了侍郎。

後來姚崇出征,臨走前向皇帝舉薦了張柬之,誇他是個有才之人,於是皇帝當天就召見了他,封他做了平章事。在當時,雖然他的品級不高,但是擔任這個官職後,就有了宰相的職能,一時間大權在握。不久,武則天病重,他積極奔走,暗中聯絡朝中的要員,在公元705年的時候發動了,神龍政變,扶植李顯登基。在加封郡王爵位後不久,武則天的侄兒開始誣他,結果李顯為了掌握大權,同時將他們的全部免職。

張柬之隨即回到老家做了刺史,此時他感覺到了危機,所以趕緊請求削去王爵,但是不久卻遭到了流放。一個八十二歲的老人如何經得起這樣的折磨,於是不久他就被氣死了。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