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初的幾季,《變形記》堅守「展露貧富差距」的初心,口碑和收視率齊飛。還在2007年獲得了「年度公益節目」和「最佳真實電視節目」。

《變形計》獲獎而現在,在套路化的劇情虛假的演繹之下,大眾對《變形記》失去信任。

王紅林是《變形計》第七季第三期的農村主人公,她家裡只有癱瘓在牀的大伯和年邁的奶奶,小小年紀就十分懂事是家裡的頂樑柱。節目裏,編導安排一位男同學來給她洗腳,然後這一幕被描述成「出人意料!王紅林剛到城市就有了公主病」。節目播出後,王紅林被流言攻擊了很久,變得不再活潑,甚至想要轉學。

網友對王紅林的批評攻擊

先用「叛逆」來固化城市孩子,再拿「貧窮」來消費農村孩子,再到節目的重要環節——城市孩子因為短暫的感動而悔過,甚至是去表演悔過。


作為一個普通的觀眾,說幾點吧,變形記對於城市主人公更多的是感受生活的不易,一般的套路都是有錢城市人家到偏遠山區人家,對於城市叛逆的主人公,或多或少都會對家人有隔閡,看不到自己所處的環境是農村主人公做夢都想不到的生活,可能是太有錢有閑,覺得自己不怎麼努力,就什麼都可以得到,去農村體驗生活更多的是看到普通人是怎麼為生活奔波,努力承擔生活的不易,學會換位思考,理解父母的辛勞;

對於農村主人公,第一點大多數家庭因為貧窮,聚少離多,缺少關愛,交換到城市能獲得短暫的關愛,第二,拓寬視野,不再是拘泥於一方天地,對於意志力堅定的主人公可以埋下一個希望的種子,第三,自己和家庭有可能得到城市家庭的援助。

至於說劇本啊,很多城市主人公沒變啊,打擊了農村主人公等等可能都會有點,但是有壞的方面也會有好的方面,看你我怎麼看。


僅僅是一個綜藝而已,存不存在都沒有什麼深層次意義。

綜藝節目的目的是收視率,你以為策劃這個節目的時候還更多的考慮社會意義嗎?

沒有幾檔節目是先考慮意義的。收視率是王道,你這節目需要活下去,沒人看就收不到廣告費,收不到廣告費這檔節目就賠錢。

節目活下來之後可能會考慮一點社會意義的問題,但是最終還是賺錢,節目存在的意義就是收視率就是盈利。

這是商業行為,講什麼意義?


貧富差距普遍來說是越來越大,對他們的孩子各自發展不同,其中也存在各自變形的自然生態,富二代先佔有的優勢、錢力、物力、社會地位、社會關係網,欲風得風欲雨得雨,所從行業都是社會上流行業,可是業大風險更大,若是先天智商根基不足,經不起大風橫浪,易於衝垮,更是慘不盡言。

古曰:窮人的孩子早當家,窮人的孩子自知地位低下,資金短缺,從事刻苦勤奮,經營小生意,艱難克苦,勤儉織畜,先天智商根基足也,一朝時來運轉,抓住機遇,平步青雲。


可能是心底不夠強大的人才會這樣想,強者總是在不斷的突破自己成長到自己所理想的狀態。農村孩子去建立了一個更高層的思想,馬太效應強者越強。當然不排除自卑的可能。這完全取決於孩子的內心,如果我們能正確的讓他們樹立價值觀我相信所有的孩子都希望越來越好。讓孩子們越來越好纔是變形計本身的意義


窮人享受富人生活,富人體驗窮人生活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