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子成龍」是很多父母的願望,但對於自閉症小朋友的家長而言,孩子能夠照顧自己就心滿意足。

自閉症學童融入羣體生活較一般學童困難,但只要得到適當訓練,他們可以改善溝通技巧、情緒表達和控制等。

Sue的兒子患有自閉症,縱然兒子對英文及數學特別敏銳,但Sue最關注的是他能否控制情緒,和與其他人相處。Sue坦言以往帶兒子外出時都彷彿如臨大敵,令她感到極大壓力。「他面對陌生環境時會害怕,遇到突如其來的情況或不如意的小事時就會以發脾氣來表達情緒;他會哭、大叫、失控、『(舌累)地』。」Sue最期望兒子能好好控制情緒,學會獨立,她哽咽道:「我與其他自閉症小朋友的家長都有一個想法,就是比他長命一天就好了,如果真的不能夠比他長命,他只要照顧到自己就可以了。」

教育局資料顯示,近十年就讀主流中小學的自閉症學生數目持續上升。

據教育局近年數據顯示,在主流學校就讀的自閉症學童已經由2009/10年的2,050名上升至2018/19年的9,530名,按年升幅約15至20%,這亦意味著學校、家長以至社會對於協助學童適應需要更多支援。

為了照顧這些學童的需要,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在2015年主導及策劃「賽馬會喜伴同行計劃」,透過學校、家庭及公眾教育三個層面,全方位支援自閉症學童。

「賽馬會喜伴同行計劃」,透過學校、家庭及公眾教育三個層面,全方位支援自閉症學童。

計劃其中一個主要服務,是加強學校照顧自閉症學生的支援。計劃聯繫社福機構安排專業社工定期到學校,為就讀主流學校的自閉症學生安排小組訓練。社工會透過唱遊、小組遊戲,以及利用教材,如情緒表、視覺提示等,加強學童的社交認知、溝通、情緒管理和學習等技巧,讓他們能夠融入學校生活。

「賽馬會喜伴同行計劃」透過社福機構安排社工定期到學校,為主流學校的自閉症學生安排小組訓練。

作為其中一位參加者的媽媽,Sue也留意到兒子自從參與學校的小組訓練後,情況大為改善。除了學懂控制自己的情緒,也更會照顧他人感受。「現在與他談天、與他玩耍時,他會留意我的表情,關心我的感受,他會問我:『媽媽你是不是不開心呀?』『媽媽你是不是在生氣?』『你現在開心嗎?』」由以往不會與人有眼神接觸,到今日會留意到別人的感受,Sue很感恩計劃對他們的幫助。

Sue(後)表示兒子(前)自從參與計劃的小組訓練後,除了學懂控制自己情緒,更多了同理心(SUE提供圖片)

此外,計劃同時為老師提供專業訓練,加強他們教導和照顧自閉學童的能力。參與「賽馬會喜伴同行計劃」的東莞工商總會張煌偉小學,特殊教育需要統籌主任陳曉藝指,學校會安排老師以觀課形式參與計劃的小組訓練,從而讓老師親身瞭解自閉症學童的不同需要,亦學習利用不同的技巧照顧學童。她認為小組訓練社工所教導的技巧和輔助教材也能應用在日常的課堂上,對學校的幫助很大。

東莞工商總會張煌偉小學特殊教育需要統籌主任陳曉藝指計劃讓老師親身瞭解到學童的不同需要,亦讓他們掌握不同的技巧支援學童。

東莞工商總會張煌偉小學的校長梁偉基亦指計劃為學校建立了一個很好的基礎照顧自閉症的學童。他表示,照顧自閉症學童往往比其他特殊學習需要的學生,需要更多的專業技巧。計劃看到學校前線老師的需要,並提供具針對性及有效的支援;而一般的學生亦因為這個計劃,瞭解到不同人有不同情緒和需要,從而培養他們的同理心,令學校更有關愛氣氛。

參與「賽馬會喜伴同行計劃」的東莞工商總會張煌偉小學校長梁偉基喜見計劃的小組訓練模式得以延續。(本網記者攝)

計劃成效顯著,教育局早前公佈增撥資源,將會在2021/22學年起,加強支援在主流學校就讀的自閉症學童,並會參照和銜接「賽馬會喜伴同行計劃」的學校支援服務,將小組訓練模式擴展至全港公營主流學校,讓更多自閉症學童持續受惠。

不同學生有不同學習需要,馬會希望透過支持各類型的教育項目,讓學生甚至學校、教師、以及家長,都能得到足夠的支援。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