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時候,日軍由於武器落後,最後被迫發起人海戰術,也就是傳說中的萬歲衝鋒,但是這些遇到絕對優勢火力的話,根本就不堪一擊。美國當時也有火箭炮,不亞於蘇聯的喀秋沙,在這種火力下。日軍只能是全體玉碎。

由於蘇聯的喀秋沙火箭炮是世界上第一種火箭炮,所以名氣非常大,但是後來美國也同樣裝備了火箭炮,而且威力更為巨大。在太平洋戰場上,美軍將火箭炮發揚光大,從陸地上移到了軍艦上,對日本的駐島守軍採取強力的火力覆蓋,日軍可謂是吃盡了苦頭。

在太平洋戰場上的時候,美國海軍裝備的火箭炮軍艦,一艘上面有182毫米口徑一共120門火箭炮,如此之多的火力想想就是非常恐怖的。而著名的喀秋沙火箭炮也就是132毫米8聯裝而已。也就是說,美國海軍1艘火箭炮軍艦,光發射的數量就相當於23門喀秋沙火箭炮,而且它的炮彈的口徑更為巨大,自然而然的威力也大不少。

而太平洋戰爭後期,日本海軍已經主力喪盡,對美軍發起的攻擊根本就無能為力,以至於在各海島戰爭中,美軍的火力完全呈一邊倒的趨勢。而美國的國力無比的雄厚,每次火力覆蓋的時候,都是占絕對壓倒性的優勢,火箭炮的為例也遠在蘇聯之上。

日本的所謂萬歲衝鋒,聽起來似乎很高大上,實際上只是一些敗局已定的情況下的自殺式衝鋒而已,就如同神風敢死隊一樣,看起來很悲壯,但是對於戰局沒有任何影響。在美國絕對優勢的火箭炮的覆蓋下,只能是全軍覆沒。


萬歲衝鋒對付喀秋莎火箭炮根本無能為力,喀秋莎火箭炮再怎麼也能打個五六公里,日軍萬歲衝鋒如果在兩三公里的距離發起,結果只能是被蘇軍幾波火力覆蓋直接消滅了,根本沖不到眼前。

日軍能發動萬歲衝鋒的地方,往往就是幾百米,幾百米的距離,一兩分鐘就能衝到眼皮底下了。但是,這個時候,蘇軍喀秋莎如果沒有步兵掩護,肯定是立馬轉身跑了,絕對不可能說等著日軍衝上來,沒幾把槍的蘇聯炮兵和日軍的刺刀打起來,那簡直就是找死了。

萬歲衝鋒被誇大了,論他衝鋒再猛,也跑不過汽車輪子,日本兵就算人再多,也跑不過喀秋莎的四個輪子,喀秋莎不光是火箭炮,它底下更有四個輪子可以跑呢,喀秋莎火箭炮,並不只是一架發射器,下邊還有一台卡車呢。當初德國人在奧爾沙火車站被蘇軍打了一悶棍,死了不少人,然後眼睜睜的看著蘇軍開車跑了。

如果真的在幾百米的距離蘇軍喀秋莎被日軍突襲,轉身跑是最明智的選擇,跑了一段時間之後,停下來來一波齊射,日軍基本就報銷大半了。當然,有機槍什麼的更好,逃跑的時候可以回頭射擊一下,掃一波。

喀秋莎和萬歲衝鋒的差別在於,一個是靠發動機維持機動,一個是靠兩條腿玩了命的跑,只要有汽油,車就不愁跑不掉。或者還有一個情況,日軍有機會贏,就是蘇軍的火箭炮被堵到角落裡了。但是這種情況不常見,設置陣地的時候應該會考慮到撤退的問題,路線都會規劃好了,日軍總不能戰鬥一開始就琢磨對著喀秋莎發動萬歲衝鋒吧?

所以,洗洗睡吧,距離遠了,日軍被喀秋莎的火箭炮砸死,距離近了,蘇軍喀秋莎拉開距離,然後再把日軍消滅了,反正都是被火箭彈覆蓋的命,跑不掉。而且,萬歲衝鋒一般都是日軍在窮途末路的時候發動的,一般這個時候,蘇軍優勢兵力和武器配置會把他壓的死死的。


有網友問:二戰期間要是日本的萬歲衝鋒,遇上了蘇聯喀秋沙火箭炮會怎樣?其實,日本在二戰經常遭到火箭炮覆蓋式打擊。在太平洋戰場,美國海軍裝備有182毫米120聯裝火箭炮支援船。喀秋沙火箭炮才是132毫米8聯裝火箭炮。

美軍1艘火箭炮支援船,發射管數量就有近23門喀秋沙火箭炮,而且口徑更大,威力也大得多。美軍還搞了很多114毫米口徑火箭炮支援船。美國海軍利用LSM級登陸艦改造了48艘火箭炮船,第一批平均一艘火箭炮船安裝127毫米105具火箭發射裝置,還有7門防空炮。

從數量看,光是LSM級登陸艦改造,美國海軍就已經有5040管火箭炮,等於630門喀秋莎火箭炮,大約等於26個喀秋沙炮兵團,如果是師級,那就是8.5個喀秋沙火箭炮師。

美國在太平洋戰爭的各個島礁戰役,都使用了大量火箭炮支援船參戰。另外,美軍還投入了130艘安裝火箭炮的LCS火箭炮支援船,安裝10-24管火箭炮的86艘LCI火箭炮艇,以及其他型號火箭炮艇參戰。

美國海軍在太平洋戰場投入的火箭炮管數可以達到7000個發射器以上。因此,美軍在太平洋戰場任何島礁戰役,可投入的火箭炮數量和單位面積打擊力度,都不亞於蘇聯在東線的喀秋莎火箭炮。

日軍的萬歲衝鋒,本來,就是在耗盡糧食彈藥以後的一種自殺衝鋒。我們說一個普通戰鬥,在塞班島戰役,在第一火力支援區,包括24艘LCS火箭炮支援船的114毫米火箭炮。在後面還有2艘戰列艦,2艘巡洋艦和10艘驅逐艦,其正面是日軍第135聯隊。當然,這只是美軍此戰8個火力支援區當中的一個。隨後登陸美軍就與日軍第135聯隊爆發激烈交戰。

同時,日軍第9戰車聯隊還出動了14輛坦克掩護步兵發動了反攻。當天夜裡,日軍還發動了1000人參加的大規模夜襲,海上的美軍戰列艦,巡洋艦和火箭炮船,以及陸地上的美軍炮兵都參加了炮擊。


這裡遇到了一個問題:這兩回事尺寸不對。有的回答已經觸及了,但由於某種原因假裝沒想到。

喀秋莎火箭炮的標稱射程是七千米。而板載衝鋒發起的距離最大不過幾百米。「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一口氣跑三百米,一般已經氣喘吁吁了。何況是拿了武器,跟只穿運動衣的不一樣。所以,他們不可能在千米外讓你看見。在千米以內喀秋莎是發不了威的。要是發現對方出現在喀秋莎陣地千米以內,喀秋莎一定立刻轉移,不會坐等他們來拆炮。這種炮防護能力極差,步槍就能打得它報廢。

另一種設想是,喀秋莎在幾千米以外,打幾千米距離上的板載衝鋒,好像可行,不過由於雙方步兵離得太近,顧慮很大。

說穿了,把這種從未發生也不會發生的事情拿出來「討論」,其實是「醉翁之意」。沒想長知識,沒想懂道理。想的是藉此發泄一下「對小日本的仇恨」。還有,誇誇老大哥的武器厲害大大的。

一旦以這樣的小丑形式表現出來,兩者都顯得假得離譜。


世界上沒有如果,也沒假設。如果和假設不成立,哪有這回事?二戰時,日本武器雖沒蘇聯先進,日軍還是很有戰鬥力的。日本甲級師團全是日本最精銳部隊,能和強大蘇軍一拼一搏的。為什麼日軍打不過蘇軍?是日本統帥部制定的戰略戰術不行。日軍和蘇軍硬拼,蘇軍仗著先進武器裝備就能痛毆,輕鬆,不費吹灰之力地打敗日軍。這是由於日蘇國力對比,蘇軍遠遠,大大強過日軍。也由於日軍太猖狂,狂妄,小看蘇軍,結果日軍吃了輕敵的大虧。只要日軍戰略戰術指揮得當,絕不會在蘇軍面前敗得那麼慘。日本硬拼不過蘇聯,打游擊戰,不打陣地戰,還有可能,還會一定打敗蘇軍的。誰想,日本要和蘇軍硬拼,是在自取其辱,是在作賤又作死自己。蘇軍喀秋沙火箭炮能秒殺十分精銳的德軍。蘇軍還可以用喀秋沙火箭炮秒殺日軍萬歲衝鋒的。這也說明,打仗要靠實力的,科技強軍讓國力大增。喀秋沙火箭炮是科技強軍的產物,讓蘇軍國力大增,從而輕鬆打敗德國,更能輕鬆打敗日本。


如果是近距離交戰的話,不好意思,那日本的萬歲衝鋒肯定是贏定了。不知道你們還記得《亮劍》中楚雲飛派出一個炮兵營和一個步兵營進駐大孤鎮,李雲龍直接派三個步兵營包圍他們,兩軍的距離近到李雲龍部吹起床號楚雲飛部都能聽得到,而那個被包圍的營長也說了,「就這點距離炮兵的戰鬥力還不如步兵呢。」因為山炮的最低射角也就負5度,最近都射擊距離也得100米,在一百米內敵人要是發動衝鋒,用於遠距離射擊的火炮就定不上什麼作用,而面對衝鋒,炮兵基本上也就只有挨宰的份。而火箭炮也亦是如此。

其實,日本的萬歲衝鋒並不是我們想像的那樣進行無腦的自殺式衝鋒,更不是像電視劇里演的那樣集群衝鋒,也許你聽過中國軍隊的三三制步兵進攻隊形,而中國的三三制其實就是從日軍步兵的進攻隊形中演變出來的。而衝鋒時是兩軍處於交戰狀態,進攻方和防守方處於膠著狀態,並且形式是對進攻方有利,為打破膠著狀態進攻方才會進行衝鋒,用速度優勢搶佔對方的陣地,而這時雙方的交戰距離不會高於200米,有時甚至在100米的距離內,而這點距離內火箭炮根本發揮不了作用,不然你想連自己人一起打。

而遠距離炮擊進行火力支援的話,其覆蓋面太太,並不能像牽引式火炮那樣進行精確的點對點打擊,在面對萬歲衝鋒時如果呼叫火箭炮支援很容易造成誤傷,因為敵人一衝鋒一下就衝進陣地,這時雙方的人員混在一起,而火箭炮的殺傷範圍太大,很容易誤傷自己人。而面對萬歲衝鋒時,如果已經構築好陣地,那麼就直接用機槍等其他自動火力、手榴彈、迫擊炮招呼,實在不行就就呼叫一下後面野戰炮來一輪齊射。如果剛剛搶佔陣地還沒構築好防禦工事就要面對敵人的衝鋒,這時候只有正面剛或者邊打邊退了。陣地戰就是這樣來回的搶奪。


如果日本鬼子遇上蘇聯的喀秋莎火箭炮,毫無懸念,鬼子全部變成真正的炮灰,有機物立即分解,變成CO2無機物,飛上天空,連火葬環節都省了。

這是因為,由於武器的隔代,日本沒有開發出象蘇聯那樣的強火力兵器,再加上迷信武士道,導致日本人作戰時迷信萬歲衝鋒。我看過哈勒欣河戰役的有關視頻,在蘇聯坦克集團面前,日本人發起萬歲衝鋒,被蘇聯機槍狂掃,被炮彈炸死,被坦克履帶輾死,那種慘叫,那種血肉橫飛,那種肢分體裂,讓你知道什麼叫做輾壓。這是武器隔代造成的戰場慘劇。

而喀秋莎又不一樣。它是一種面積覆蓋打擊武器,一炸一大片,讓你跑都跑不掉,轉眼之間,人就變成了氣體,連痛苦的呻吟都省了。我知道二戰時,德國最先嘗到這個甜頭。德軍正在休息,突然之間,呼嘯而至,一片火光,德軍來不及反應,一下子變得血肉橫飛,化成氣體的更多。從此,德軍一碰見喀秋莎就害怕,立即頭疼。

日本人與蘇聯交手遲,只到1945年才遭到喀秋莎的打擊。短短几天,日本人就放下了武器。原來兇狠的關東軍變得和龜孫一樣,估計被喀秋莎嚇怕了。


不懂俄語也能從圖片上知道「喀秋莎」火箭炮的基本性能,它在二戰中屬於「軍屬」裝備並不在前沿部署,通常情況下由營連級「喀秋莎」分隊,秘密運動到敵前沿陣地6000米處,突然間進行密集的火力覆蓋,將所有的火箭彈發射完畢後馬上撤離戰場,並不逗留!因為它的射程還是太近了,敵軍大口徑迫擊炮就能對它實施反擊。所以,「喀秋莎」部署在離前沿陣地很遠的後方,只是接到通知之後才前出到預設好的發射陣地進行火力準備。

而日寇所謂的「萬碎衝鋒」是困獸之鬥!我們在各種太平洋戰爭的資料紀錄片或者有關太平洋島嶼爭奪戰的電影里經常會看到:衣不遮體、瘦骨嶙峋的日寇端著刺刀,並且發出野獸般嚎叫沖向美軍陣地……這種病態的行為實際上是二戰期間日本軍國主義毒化教育的結果!就是所謂的「忠於天皇」的武士道精神,絕不能投降,這樣會讓家族蒙羞……。

仗打完了,大量的日寇屍體在熱帶雨林中發臭,為了避免瘟疫流行美軍只得使用推土機加上石灰草草的掩埋。

扼要的介紹了「喀秋莎」和「萬碎衝鋒」的基本狀況之後回到問題的原點,「喀秋莎」因為不會出現在最前沿陣地,也就不會與進攻的日寇「打照面」,根據美軍在島嶼爭奪戰中的夜間警戒態勢(「萬碎進攻」大部分是利用夜間或者拂曉),都是以班為單位,陣地前100米處埋設多個5加侖汽油桶和炸藥包,並且用電線與陣地相連,發現日寇立即引爆預警!同時陣地層次部署輕重機槍、陣地後方200米處部署迫擊炮甚至坦克,更遠處則有75㎜榴彈炮進行火力支援……在這種密集的火力部署陣地前,日寇的所謂「萬碎進攻」根本沒有勝算,血肉之軀怎麼能抵擋密集的子彈和彈片?

所以,幾百上千的鬼子都是軍國主義的炮灰罷了!

其實,早在二戰之前蘇聯軍隊與日寇就進行過「諾門坎戰役」,也經歷過日寇的「豬突」(日寇的一種戰法,就是像野豬??那樣不顧頭不顧腚),結果就是上演比波蘭騎兵更早的「騎坦對決」!800多人的騎兵支隊(八百藏支隊)就幾個人逃了回去,結果也被槍斃了……。

不過真的要是在某種特定的戰場環境下「喀秋莎」遇到日寇最後的瘋狂,是不會戀戰的先由警衛連抵擋,發射車則開足馬力全速撤退,畢竟這樣「金貴」的武器咋能和「馬鹿們」拼刺刀?沒有必要麼!

總體來說,「喀秋莎」和日寇直接碰面的機會幾乎為零,「萬碎衝鋒」不是偷襲也不會出現在後方,如果真的相遇要是幾十人的日寇,「喀秋莎」警衛連可以應付,車輛則加速離開戰場…如果是日寇衝擊前沿陣地「喀秋莎」也沒啥用武之地,因為火箭彈的彈著點撒布太大了!搞不好傷了自己人,也不敢貿然發射去打擊日寇。


二戰前日本的萬歲衝鋒曾經遭遇過蘇軍,那還是諾門坎戰役的時候,當時蘇軍集中了3000多門大炮,採取了大火力壓制的戰術。交戰之初日軍就在蘇軍的炮火下潰不成軍,最後採用所謂的騎兵突擊,結果蘇軍吃了一個多月的馬肉。可以說在諾門坎戰役中,日軍就已經意識到了裝甲集團軍的厲害之處。

其實在陸戰方面,蘇軍在80年代曾經達到過一個巔峰時期,當時各國的空中力量尚未能夠達到遏制裝甲集團軍,就拿當時美軍來說,面對鋼鐵洪流也是沒有一點辦法。當時蘇軍提出了所謂的「一星期攻勢」,也就是說無論傷亡和後方如何,所有坦克平推西歐,毀掉沿途的一切。

可以說當時美軍能想到對付蘇軍的也就是核武器了,面對蘇軍鋼鐵洪流的無奈,一直延續到蘇聯解體前。蘇軍重視陸軍的建設,也使得蘇軍在戰術上不同於西方軍隊,例如蘇軍的空中力量,強調的是對地攻擊和對空反遏制手段。最經典的體現就是蘇25戰鬥機,當時這款戰機搭配坦克集群,簡直是如虎添翼。

可以說二戰時期的日軍若是遇到同時期的蘇軍,那麼勢必是被虐的存在,若是後期遇到裝備喀秋莎火箭炮的蘇軍,那麼日軍更是沒有打都不用打了,從蘇軍閃擊關東軍就可以看出,蘇軍一波火箭炮齊射,就能使得日軍徹底失去炮兵支援。喀秋莎火箭炮的打擊下,德軍坦克裝甲都得融化,血肉之軀就更不在話下了。


二戰期間,日軍的萬歲衝鋒,一般都是在太平洋戰場。太平洋上,美軍採取蛙跳戰術,不求攻佔所有被日軍佔領的島嶼,而是依靠海空優勢將各個島上的日軍孤立,只攻佔那些重要島嶼,諸如塞班和硫磺島等,目的是獲得踏板,為美國陸軍航空隊對日本本土發起戰略轟炸提供基地。

不管是在灘頭阻擊,還是等美軍登陸後在內陸利用坑道大量殺傷美軍,日軍都表現出了頑強的戰鬥力,受到軍國主義和皇道思想洗腦的日軍,其戰鬥意志堪稱世界一流,幾乎能打到最後一人,但是面對美軍的絕對優勢,其滅亡是必然,即便如此,美軍依然損失慘重。

除了獲得海軍艦炮和航空兵支援,登陸的美軍也具備絕對火力優勢,裝備有坦克和火焰噴射器等武器,幾乎在所有方面,美軍裝備都佔據優勢,還有一個因素,美軍部隊在傷亡到一定程度後,可以被別的部隊替換下來,這是守島日軍不具備的條件,實際上,在登陸戰役開始之前,守島日軍就已經無法與外界聯繫,只不投降的情況下,只能全體戰死。

除了面臨美軍絕對火力優勢外,日軍後勤也被切斷,缺醫少葯,糧食和飲用水很多時候也沒有,到了戰鬥後期,還殘存的日軍飽受飢餓、傷痛和高度精神壓力困擾,在這種情況下,面對美軍絕對優勢,全體日軍包括傷兵,發起所謂的萬歲衝鋒,與其說是反攻,不如說是借玉碎來擺脫飢餓和傷病,純粹是自殺。

日軍萬歲衝鋒一般選擇在夜晚,盡量靠近美軍陣地才會吶喊著衝鋒,美軍一旦發現,會用迫擊炮發射大量照明彈,將整個戰場照的如同白晝,不給日軍隱藏機會,所有輕重火器一同開火,美軍火力密度遠超日軍。這種戰鬥一般都是步兵近距離開火,所以說,即便遇到蘇軍,蘇軍也只能使用機槍、步槍和大量的衝鋒槍射擊,基本不會使用喀秋莎火箭炮,喀秋莎火箭炮精度很差,圓散步太大,在兩軍距離太近的情況下,喀秋莎幾乎必然會連蘇軍一起炸,不過,也說不好,在蘇軍高層眼中,步兵就是消耗品,為了消滅日軍,前線蘇軍步兵死在誰手裡好像都一樣。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