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是關於物質質態變化規律的學問。其過程及條件等與結論或結果具體明實。

上升至哲學就必須討論其一般性規律。有關"化學哲學"的認知處於萌期,尚無重大理論問世,成果幾無。

我認為,從一種或幾種物質衍化到另一種或另幾種物質,只是"能"的表達方式的改變。

我認為,"能"是一切事物的共同屬性。(天津子謙《道宗名義》)

升至此高度看,單獨把化學拿到既有哲學體系裏討論,只是多了幾篇新奇的論文而已。解決不了什麼問題。

我認為哲學是較自然科學更一般性規律的認識,也應更趨於宏觀。使其表達上顯於抽象。

當哲學再分科,便失去宏觀而陷於偏狹。並非好事。


化學哲學(Philosophy of Chemistry)瞭解一下

「There is no such thing as philosophy-free science; there is only science whose philosophical baggage is taken on board without examination.」

—?Daniel Dennett, Darwins Dangerous Idea, 1995


哲學不是萬金油,所有東西不可能都是屬於它的


化學是古代巫術演化而來,不是哲學推理出來,像占卜,星象和煉丹術都是巫司的專利。

你可以百度一下,真的有「化學哲學」的詞條和相關書籍著作。只不過話題太小眾,瞭解的人少。至於哲學為什麼很少涉及化學,作為一門應用性太強的具體學科,化學難以與哲學這樣講求抽象性和思想性的學科又較多共鳴。其實不單化學,應用性太強的學科哲學都很少涉及的,比如金融、機械、電子、會計等等。


因為哲學也不是無所不包的,化學不在研究範圍。

化學屬於真理範圍,哲學追求真理。不是有那句話麼,真理是有條件的,前進一小步後退一小步都是錯的。需要討論化學是物質決定意識還是意識決定物質之後再做實驗麼?而且馬哲是就是科學的世界觀,是客觀的。化學不需要客觀麼?不需要根據實際情況寫化學結果麼?難道要為了所要的結果而改變反應條件麼?所以,哲學很少涉及化學領域,我只能說呵呵。做化學實驗的時候,你是怎麼想的,為什麼這麼想,哲學都已經寫的清清楚楚。


我的看法是亞裏士多德最初就沒有思考過化學這門學科從哲學中分離出來的可能性,所以亞裏士多德只分出了物理學,物質是理性的靈魂理念與質料結合形成的結構,化學在西方是從鍊金術裏逐步發展起來的,我認為這裡找得到的理念可能就是唯名論,特殊中存在上帝,從而用燃素說代替鍊金術思想,為後面元素說奠定了基礎。


西方哲學有這麼幾個基本前提必須確立:

1、超驗:超越經驗認知的事物,不能從經驗(含先驗)獲取信息——承認上帝(唯一的神),即:真理,承認 萬物都能抽象出一個可以確認的規律。

2、什麼是理性,什麼是知性,什麼是感性。例如:像太陽,月亮的外形的認知屬於感性,歸納出圓形和圓的公式,屬於知性,在已知圓形公式基礎上進行運用,製作輪胎什麼的。就是理性。

3、先驗transzendental(先於經驗)就是利用上帝賜予的人體有限的感覺器官最初形成的條件反射式的判斷。比如:嬰兒喫奶帶來的愉悅感。嬰兒先天喜歡靠近母親的安全感。具有(不經過理性思考,又無需過往經驗來積累的判斷)的特性。

4、神學本質是研究人與神之間關係的學問。哲學是神學的一種簡化認知模式。哲學追求的是真理,而真理就是神。物理學 從哲學裡派生出來,導致 形而上 學Metaphysics(神學中非物理學部分),這個概念也產生。簡單說:神學 包含 哲學,哲學 包含 物理學 和形而上學。形而上學裡包括 先驗,理性,經驗 等。

而這裡的物理學 有不斷派生出 化學 這麼學科。

基於以上認知前提,休謨的懷疑論,很明顯是 承認,人類在,先驗,經驗,超驗 環節 都會有 不斷的認知錯誤。因此,在追求真理(神)的過程中,必然面臨不斷的 被證偽,被懷疑的過程。


古歐洲的哲學研究範圍非常廣,幾乎無所不包,即廣義哲學,從事哲學的多是複合型人才和大師。後來細分出物理學、解剖學、植物學等實驗性質很強的科學,而哲學變為狹義哲學,到近代,哲學的現代性、後現代性越來越強,主流的是存在主義、解構主義,哲學史學。化學正是從實驗科學發展而來,有人說化學源自鍊金術師,這是非常片面的。古希臘、中古時期、文藝復興時期,很多大師都有自己實驗室,化學現象依然是物理學研究範疇。直到近代物理學進入微觀領域,分子、原子的發現,才真正形成了現代化學。


化學屬科學分支

科學屬哲學分支

所以你說為什麼


謝邀。我認為哲學本來就是討論是否的學科,而且各個哲學家可以各執己見,同時可以令後人津津樂道。但是應用型的學科根本就是確定性的,所有的實驗與探討都指向了一個結果,這可如何讓哲學「涉及」呢?


八竿子打不著 除非一個人喜歡哲學也喜歡化學


因為你的見識少


哲學普遍絕對真理碰釘子了,露餡了,吹不下去了,別張揚啊。


哲學只是解釋認識世界的工具之一,哲學的起源來源於統計學,通過對於世界客觀現象的統計歸納 總結出來的各種通用的理論。化學是一個微觀的世界,在分子層面上的 結合分解,沒有大量的觀察 歸納總結,也就沒有在分子層級上產生 對應的這些觀點或驗證這些觀點的基礎。就好像我們現在科學可以很清晰的繪製出來人的心肝脾肺 腎的位置和大小和形狀,但是比如對於塵蟎來講 他的心肝脾肺腎呼吸系統,剛毛分佈 我們就沒有一個很完整和具象的資料。
怎麼說呢,哲學在我們的認知裏是一種絕對的思想,雖然裡面有很多相對的應用方法,而化學裡的規律總是隨著各種因素而發生改變,很難用哲學來描述具有不穩定性的化學,大概可以借用哲學的一句話來說下化學就是,你不可能進入一條河流兩次

你在提這個問題的時候,就把哲學當做一門學科了,然後又把化學作為學科,那當然很難扯上關係。哲學是捍衛著認知的邊界,化學還是知識,是知識!!!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