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肖磊看市

4月8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對外發布《2019年新型城鎮化建設重點任務》,其中不僅沒有再提關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規模,而且明確,積極推動已在城鎮就業的農業轉移人口落戶。繼續加大戶籍制度改革力度,在此前城區常住人口100萬以下的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已陸續取消落戶限制的基礎上,城區常住人口100萬至300萬的大城市要全面取消落戶限制;城區常住人口300萬至500萬的大城市要全面放開放寬落戶條件,並全面取消重點羣體落戶限制。

中國的城鎮化,在大方向上看,是沒有爭議的,但在具體的執行層面,一度產生較大的爭論,一方認爲要限制大城市人口,否則小城鎮會衰敗,而且大城市會帶來很多城市病;另一方認爲,只有城市足夠大,整個經濟的效率纔會提升,對小城鎮和農村才能產生更大的帶動和輻射效應,大城市化是趨勢。

目前看,後者倡導的,持續的城市化佔據了主流,國家政策也隨之加持。

按照發改委的文件,未來在城市化方面,中國將重點發展城市羣和都市圈。這裏我有稍微不同看法,也許是咬文爵字,大家可以先聽聽。

根據日本等國城市化的經驗教訓,我認爲城市羣和都市圈的理念,依然需要進一步細化。我們目前只是解決了一個爭議,即盡最大可能的城鎮化,而不是限制城市人口和規模,但並沒有解決第二個問題,這個問題對未來的發展同樣重要,就是在具體實施戰術上,城市羣和都市圈具體誰佔主導地位的問題。

城市羣實際上是一種平鋪式發展,而都市圈則是以超大城市爲核心的一核心,多點發展。這兩種發展方式長遠看有很大區別,日本當年也是準備打造城市羣,但戰線過長,造成土地等資源浪費,所以後來改爲都市圈計劃,纔有了後來的以東京、大阪、名古屋爲核心的三個都市圈。

如果沒有核心城市,分工的形成本身就是一個問題,很多人擔心核心城市會讓周邊的小城市變成睡城,其實睡城也是一種分工,只要有核心城市,周邊肯定有“睡城”,但睡城會逐漸“移動”。十多年前,北京有個地方叫望京,一度被人稱爲“睡城”,由於距離機場和東三環商業區較近,很多國貿CBD上班的人住在望京,當時交通也不方便,但現在你去看,阿里巴巴北京總部等,都在望京,被稱爲新硅谷。

北京周邊還有幾個城市,比如河北的廊坊,燕郊、大廠等市縣,隨着時間的推移,一些高科技產業也逐漸落戶,但這些地方前五年都是睡城。其實這樣的例子在上海周邊、深圳周邊等同樣在不斷髮生。

如果不是以核心城市主導,建設真正的超級城市,類似於東京都、紐約都市圈等一樣的核心城市帶動的都市圈,簡單的城市與城市之間的協同,其實會因爲產業非集中散落競爭,而出現各種浪費,以及整體城市效率低下等情況,不得不發展更多遠距離高速運輸,環境污染會加劇,GDP的增長也會受到限制。

很多人還有一個誤解,認爲放寬或放開大城市落戶限制,是爲了拯救樓市,其實政府爲了防止市場以大城市落戶政策炒房,輿論層面已經有所限制的討論該問題,而且各地房地產商和中介也都遭遇窗口指導不能肆無忌憚的宣傳。其實我覺得大可不必,因爲放開落戶對一些非核心城市房價的支撐到底有多大,現在還是個未知數,而且據我的觀察和分析,放開落戶限制短期內反而有可能會抑制房價。

這個結論你可能很驚訝,但聽我解釋。比如2018年,天津是最先放開落戶限制的大城市,全年有超過13萬人落戶,但天津的房價並未出現明顯上漲,原因很簡單,大家僅僅是落戶,爲了把戶口落下來,需要買一個房子,但用來落戶的房子,戶主不會花太多錢,一般都在150萬以內,導致總價越低的房子,越好賣,一些整體地段和戶型都不錯的房子,反而不好賣,價格漲不起來,爲了成交率,總價反而需要往下壓。

數據顯示,全國前十大高房價城市裏,去年天津房價跌幅僅次於三亞,放開落戶的效果似乎沒有體現出來。

放開戶籍限制,是一個再普通不過的政策,正是因爲之前戶籍限制太嚴格,太不正常,所以現在變得稍微正常點而已。落戶政策並不是有效城鎮化的推動力,真正要完成大城市的城鎮化,需要這個城市的內驅力,促使一個人有能力留在這個城市、有能力生活在這個城市、願意在這個城市打拼。所以我們會看到一個很有意思的情況,就是去天津落戶的,大部分是北京工作的,而且主要的願望依然是能夠在北京買房。也就是說,如果在天津落戶,這些人就更不願意離開北京了。

說完了城市化,我們再來看看另一個文件。

上個月27日,團中央印發了《關於深入開展鄉村振興青春建功行動的意見》,明確以培育本土人才興鄉、服務在外人才返鄉、動員社會人才下鄉作爲重要着力點,大力培養、凝聚、舉薦一批在鄉村大施所能、大展才華、大顯身手的青年人才,組織動員廣大青年接續奮鬥、服務鄉村振興戰略。

部署實施鄉村人文環境提升工程、農村青年創業致富“領頭雁”培養計劃、青年農村電商培育工程、大中專學生志願者暑期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外出青年返鄉創業“燕歸巢”工程、在外學子“返家鄉”社會實踐活動等六個重點項目。

具體目標是,到2022年,力爭組織超過1000萬人次大中專學生參與。

這個文件實際上上個月就已經下發,但直到今天才開始被大家討論,主要的原因可能是被其中的數字所震撼到了,就是1000萬人次這個數字。但仔細看的話,實際上這個1000萬人次,把回鄉創業的人都可以算在內的話,真不多。

你仔細看,其條件是大中專學生,要知道中國具有大學(指大專以上)教育程度人口爲1.7億人;具有高中(含中專)教育程度人口爲2.1億人,1000萬人佔比實在太小了,也就是說,在大學和中專畢業生裏,只要有2.5%的學生回鄉創業,就完成了這個目標,我個人覺得根本不用政策鼓勵,這個數就能完成。1000萬這個數,在中國真不算什麼。

好了,說到這裏,大家可能會有點矛盾了,政府到底是鼓勵進城呢,還是支持大家回鄉呢。我個人覺得政策僅僅是一種戰略性指導,真正的決定權依然掌握在自己手裏。不過這一次可能真的大不一樣。

通過改革開放四十年的建設,中國已經進入到了一個重要的時刻。對於國家來說,四十年前,是決定國家命運的時刻,隨之很多人的命運也被改變。四十年後,國家命運已經因選擇而變得明朗,但對於大部分個人來說,由於城市競爭環境的改變,階級固化的現實,新的選擇似乎變得更加重要,這就是你要選擇繼續留在城市,還是回鄉。

我這裏不做具體的,留在城市或回鄉的優劣分析,但我可以給出一個不同思考邏輯,供大家參考。

未來的大城市,會給擁有一技之長的人,一個很高的未來溢價,所以你自認爲在某項技術領域具有非常明顯的競爭力,那你一定要呆在最牛、最大的城市。

我舉一個例子,在美國有一所大學,紐約大學,曾經僅僅是一個社區大學,但目前已經發展爲世界級的大學,把很多州立大學甩在身後,原因其實並不複雜,因爲紐約大學就在曼哈頓,這裏可以吸引一流的人才,很多知名教授甚至可以相對底薪留在這裏,因爲留在曼哈頓機會太多了,因此成就了紐約大學。

在北上廣深,工作不僅僅是工作,是對世界的接觸,是對未來的接觸,是對職業的最前沿的定義,是對你這個人的未來定價最高的地方。所以,如果你想工作賺更多的錢,大城市幾乎是唯一的選擇。

相反的,未來如果你想創業,我建議回鄉。

很多人肯定認爲這個邏輯是錯誤的,但我想告訴大家的是,新的時代已經開始了。也就是說,你想打工掙更多的錢,就去大城市,別看大城市有很多創業者,動不動融資幾百萬上千萬,但你知道一些高級白領,一些好的工種,一年的薪水就幾百萬。我前一陣碰得到一個朋友,公司派他去迪拜,一年稅後100萬,人家還不去。在大城市,很多創業的遠遠比打工的要困難得多。

但是,如果你要回鄉,我建議千萬不要去打工,如果你回鄉是爲了找一份穩定的工作,那我告訴你,你這一輩子也就差不多了,有可能僅僅一個房貸就會壓垮你。所以,回鄉一定要創業。

再重複一遍,到大城市打工,去鄉下創業,這是未來最好的選擇。如果你搞反了,你遇到的挫敗可能會超出你的想象。

當然,如果你要做出選擇,就需要搞清楚爲什麼要這樣選擇,你需要做什麼樣的調整和系統認知。

回鄉一定要創業,這個是有條件的。

城市的資源是人才,農村的資源是土地,如果你想回鄉創業,必須要獲得足夠的土地資源,或者說農業相關的資源,就算養雞,你也需要足夠大的雞窩,這是你成功的第一步。

隨着城鎮化的推進,農業人口會逐步減少,但農業產值會越來越高,高到你不能想象,這會帶來什麼後果呢,後果就是農業人口的平均GDP會大幅飆升,也就是部分農業人口的收入會大幅提升。只要你提早的佔領這個資源,你將會被動創業成功,這雖然不是一個絕對的結論,但類似於三十年前你進城擺地攤,基本都能發財。

農業方面的創業爲什麼未來會有被動成功的可能呢?

我跟大家舉個例子,今年春節,順豐等快遞,專門做了新鮮水果等的農戶聯運,大連的新鮮草莓,只需要給種草莓的大爺一個地址,微信付個款,遠在新疆某縣城的住戶,就能在兩天後收到新鮮的草莓。去年還是做不到的,因爲去年順豐快遞還沒有去跟種大棚的人挨家挨戶的去談。

移動支付和物流等基礎設施已經非常完善,大城市對農產品的消費存在巨大的空間,這就好比美國對全世界的消費。爲什麼美國人都不存款,還欠錢,但全球大部分消費品都被美國給消耗掉了呢,原因很簡單,美國人有強大的現金流創造能力,有全世界最強的金融信用基礎。其實對於中國的很多農產品,中國的大城市消費階層,就類似於美國對世界的消費。

中國大城市的消費者,雖然對高房價等依然不滿,但他們有充足的現金流,有很好的金融信用資質,有強大的消費慾望,另外喫喝層面的消費,佔他們收入的比例已經越來越小,只要網絡能夠觸達,他們對農業的消費可以說是無窮盡的。

另外,中國的金融市場已經足以讓很多農業相關的創業者避險,比如中國在逐步上雞蛋、蘋果等期貨,這實際上類似於一百年前的美國。

美國擁有強大的農業資源,但真正農業成爲絕對競爭力,是因爲兩個原因,一個是科技,讓很多農業產品可以保存下來,比如橙子,可以榨成橙汁銷往全世界,而不會輕易變質,很多水果還可以做成果醬,也不會變質,還能創建一個新的品牌。

另一個是,美國當時上線了諸多農產品期貨,以及保險等產品,如果你擔心你的產品未來上市的時候價格會下跌,你可以提前鎖定賣出價格,保住利潤。如果你擔心天災,你可以上保險。其實美國很多農民是“希望”天災來臨的,因爲一旦天災導致農業減產,保險公司會按照即時市場價格以及豐收的產量標準賠償,而天災往往會導致即時供給短缺,該產品的價格大漲,農民獲得的賠償比豐收時還要多。

回鄉一定要創業,一定要懂得利用當下的科技和基礎設施建設。結合金融市場,未來越來越多的金融也在傾向於農業,而且只要你前期佔住資源,就會形成較高的壁壘,這種壁壘是無法被打破的,跟城市創業完全不同,因爲人力資本的流動和可替代性,遠遠高於土地。說白了,在城市成業,相當於給既有的互聯網等巨頭打工,只是稍微變化了一點形式,還不如努力直接進入他們的要害部門。

所以,我的結論是,無論國家要發展什麼樣的大城市,或鼓勵有志青年回鄉,這個都不存在絕對性的機會或反機會,想進城,就把自己的技能訓練到極致,做最有挑戰的工作;想回鄉,就一定要創業,把儘可能多的土地等資源先組織起來,然後充分利用科技金融等社會其他資源,做最真實的產品就可以了。

最後再強調一遍,未來幾十年,打工最好的機會在大城市和超大城市,創業最好的機會在農村;當然,如果不努力,選擇本身可能不會帶來太大的改變。

文/肖磊

更多獨家分析,歡迎關注肖磊看市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