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睿的執政能力

曹睿為曹丕長子,226年即位,是謂魏明帝,即位時23歲,執政13年,239年去世,時年36歲。

曹丕擔心自己的兒子年輕,為兒子安排了四個輔佐的顧命大臣:曹休、曹真、陳群、司馬懿。可是曹睿非常聰明,擅長帝王之術,為了自己大權獨攬,攘外必先安內。將曹休、曹真和司馬懿三個掌握朝廷實權的人物,輪番調往與東吳和西蜀作戰的前線,基本上在京城待的時間很短,根本影響不了曹睿掌握大魏的朝廷實際權力,而且也不能干預曹睿的執政。(曹睿劇照)

在對外作戰中曹休和曹真相繼病死,但是他們也抵禦了吳蜀兩國的進攻,並且平息了遼東公孫淵的反叛,可以稱之為明君了。一個沒有多少實權的陳群就沒有調動,對權臣的控制可見一斑了。

曹睿無子,養子曹芳即位

曹睿雖然聰明,曾經有三個兒子,但無一例外都沒有到成年就夭折了。無奈只好弄了兩個養子:齊王曹芳和秦王曹詢。(郭皇后劇照)

曹睿特別好色,大概是因為自己的兒子早早夭折,他拚命的行走於嬪妃的床笫之間,希望能夠生下自己的嫡系後代,但事與願違,掏空了自己的身體,後代的事情也沒有解決。(曹芳劇照)

239年正月27日,36歲的魏明帝病故。病故之前,急招司馬懿和曹爽(曹真長子)進宮,託付後事,曹爽和司馬懿成為顧命大臣輔佐曹芳,這時的曹芳才7歲,是謂魏少帝。(司馬懿劇照)

司馬懿被廢,曹爽專權

曹爽是曹真的長子,曹睿託孤時,他被封為大將軍,假節鉞,簡單說曹爽掌握了曹魏的軍事大權。

曹爽在曹芳剛剛即位時,凡事和司馬懿商量,不過後來聽了別人的計謀,尊司馬懿為太傅,趁機剝奪了司馬懿的軍權。並將原來的禁衛軍將領蔣濟免職,各主要的軍事位置都換上了自己的兄弟和親信。(曹爽劇照)

244年,曹爽覺得自己是大將軍,但是一點戰功也沒有。於是就起兵征討蜀漢,司馬懿勸阻,但是曹爽大權獨攬,哪裡肯聽。結果曹爽被蜀漢的大將軍費禕擊敗,並且造成很大的內耗,戰爭地區的人民怨聲載道。

247年,曹爽兄弟將郭太后遷移出宮,架空了司馬懿,專擅朝政,黨羽遍布,並且排擠了大量的官員。在宮殿內,曹爽甚至帶走曹芳的嬪妃出去玩樂,根本不把魏帝放在眼裡,儼然有取代魏帝的苗頭,因為曹芳不是曹睿的親生兒子,繼承帝位有瑕疵。

高平陵之變

曹爽對司馬懿換是小心提防的,248年,曾派人試探司馬懿的狀態。當時司馬懿應該啥病都沒有,但是馬上裝病,垂垂老矣的樣子,人都變得糊塗了,試探的人回去彙報給曹爽後,曹爽放心了。

司馬懿在幹什麼吶?這些年來的征討指揮,手下聚攏大批的將士親信,並且暗地裡培養了精銳的3000死士,尋找合適的時機發動政變。在朝堂上凡是曹爽排擠下來的軍隊人士以及朝臣,司馬懿都傾心相交,拉攏到自己的陣營,壯大自己的力量。

249年,魏明帝曹睿已經去世10年了。曹爽兄弟陪著魏帝曹芳去拜謁曹睿的陵寢——高平陵。曹爽的主要班底都參加了拜謁活動,出城前,謀士桓范告誡曹爽,他們這些掌握軍權的主要人物不能一起去參加這個活動,都城軍隊會失去領導,曹爽不以為然。

司馬懿培養的死士和拉攏的被曹爽排擠的大臣將領們紛紛出動,佔據了曹爽及其兄弟的軍隊駐地,打開武器庫,迅速裝備起來一直大軍,並將郭皇后搬了出來。然後他們認為曹爽兄弟有篡位奪權之意,下令免去曹爽兄弟的官職和軍職。謀士桓范逃出都城,建議曹爽攜皇帝曹芳到許昌,號令天下討伐司馬懿。(桓范劇照)

曹爽就是個沒什麼本事的傢伙,遇到這樣的事情馬上慌了,他仍舊留戀家族和安逸的生活,願意投降,繼續他的富貴人生。桓范悲痛地哭泣道:

「曹子丹這樣有才能的人,卻生下你們這群如豬如牛的兄弟!沒想到今日受你們的連累要滅族了。」

曹爽回到都城後,家族被軟禁看管。司馬懿很快找了一個曹爽謀反的事件,將曹爽家族及其黨羽誅滅三族,5000多人受到牽連。司馬懿從此掌握了曹魏的軍政大權。


在曹叡面前,司馬懿就是一個孫子

同志們,自古以來造反都是一件危險性極高的時期,不是每一個權臣一開始就想著去造反的,大家最初都想做忠臣,例如魏武帝曹操、宋武帝劉裕、明成祖朱棣,這些起初都不敢謀反。但隨著自己實力的增長,這才萌生了造反的念頭,而這個過程是比較漫長的,絕非一蹴而就。

司馬懿作為曹氏父子的謀士,在曹操、曹丕、曹叡時期都非常老實,畢竟上述這三位大佬都是歷史上雄主,尤其是曹操,司馬懿在曹操手底下混得時候絕對沒想過造反的事兒,借他一萬個膽子他也不敢。(曹操活著的時候,司馬懿就是個孫子)

司馬懿出生於一個官宦世家,他年輕時便名聲在外,曹操在掌權後派人徵召他。但司馬懿認為曹操是閹宦之後,不恥於與其為伍,他借口生病婉拒了曹操的邀請。

在第一次邀請被拒後,曹操沒有說啥,直到曹操擔任丞相後,他再度徵召司馬懿,這一次曹操威脅司馬懿,若是不從則逮捕他。司馬懿非常恐懼,他只得放下架子,前往朝中任職。

司馬懿這個人確實是非常厲害,他的眼光也非常卓越。早在曹操降服漢中之時,司馬懿就建議曹操趁機南下進攻尚且立足未穩的劉備,一鼓作氣拿下益州。

然而當時曹操年事已高,在經歷了赤壁之戰的失敗後,曹操已經無心統一中國,曹操當時的重心在於安頓後方,為曹丕接班做鋪墊,於是扔下句「人苦無足,既得隴右,復欲得蜀」,之後便東撤返回許都。

曹操主力的撤退給了劉備以可乘之機,劉備隨即率主力北上奪取漢中,曹操聞訊後雖然親自帶兵反撲,但最終還是被劉備擊敗,丟掉了漢中。

拿下漢中使得諸葛亮獲得了北伐中原的前進基地,此後諸葛亮北伐都是以漢中為基地,給曹魏造成了極大的困擾。而如果當時曹操能夠執行司馬懿的建議,立即南下攻擊劉備,說不定就不會有三分天下了。

曹操死後,司馬懿作為曹丕的心腹,地位得到了進步一提高,甚至成為曹丕的託孤重任。曹丕臨終前曾任命曹真、陳群、司馬懿為輔政大臣,曹丕為此還專門告誡太子曹叡:「有間此三公者,慎勿疑之」,意思是這個人你千萬不要懷疑。

而到了曹叡上台後,司馬懿被封為舞陽侯,更是被委以重任。在曹叡時期,司馬懿晉陞為肱骨之臣,他領兵在外相繼在東線和西線擊退了孫權和諸葛亮的北伐,又平定了遼東,深受曹叡的器重。

不過即便是位高權重,司馬懿在此期間仍舊沒有造反的念頭,因為此時他並非一家獨大,曹真和陳群都不是好惹的主兒。雖然在曹叡時期,曹真和陳群都接連去世,但魏明帝曹叡也是一代雄主。(當時的人對曹叡的評價很高,認為他的能力不在秦皇漢武之下)

《三國志》中對曹叡的評價是:

即位之後,褒禮大臣,料簡功能,真偽不得相貿,務絕浮華譖毀之端,行師動觽,論決大事,謀臣將相,咸服帝之大略。

司馬懿在曹叡手底下是老老實實的,不敢有一點非分之想。(在曹叡面前,司馬懿也是個孫子)

但是天有不測風雲,公元239年,年僅35歲的魏明帝曹叡駕崩,整個曹魏的局勢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曹叡生前曾有過三子,分別是:

清河王曹冏

繁陽王曹穆

安平王曹殷

可不幸的是,這三個兒子全部都早夭了,這讓曹叡十分苦惱。

由於自己的兒子都夭折了,對於繼位人問題,按理說曹叡應該首先從自己的兄弟中挑選。但是曹叡並不想把皇位傳給兄弟,於是他收養了兩個遠房宗室之子——曹詢和曹芳。後來曹詢也早夭了,只剩下了曹芳一人。

對於曹芳到底是誰的兒子,史書沒有明確的記載,但曹芳與曹叡之間應該隔著很遠。

其實立曹芳為儲君也是可以的,只是曹叡死的太早了,曹叡駕崩時曹芳才剛剛七歲,虛歲也就是八歲,就是一個小孩子,主少國疑,碰到諸葛亮這樣的忠臣還好,可問題是司馬懿並非忠臣。

而更重要的是,自從曹丕上台後,為防止兄弟威脅自己,曹丕嚴重削弱宗室力量,使得夏侯家和曹家都遠離了朝廷的政治中心,對權臣起不到制約作用。並且在曹叡駕崩後,受命與司馬懿一同輔政的大將軍曹爽又是個不折不扣的廢物。此時的司馬懿環顧四周,發現周圍之人都是一群鼠輩,奪權之心漸起。

公元249年,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誅殺曹爽三族,此後他又平定了淮南的叛亂,徹底掌握了曹魏的朝政。

司馬懿在掌權之後非常克制,拒絕了朝廷的一切爵位和封賞,甚至比當年的曹操還要低調。曹操雖然沒有直接代漢稱帝,但至少也被封王。而司馬懿連個郡公的爵位都不要,試圖想向世人證明,他仍是大魏的忠臣。

但是此時的司馬懿確實已經有了奪權之心,司馬懿只不過想給自己留個好名聲,在加之當時司馬家族尚且沒有完全做好立即推翻曹魏的準備,因此司馬懿所要做的就是給司馬昭和司馬師鋪路,讓這倆兄弟完成代魏稱帝的大業。


沒有證據表明司馬懿在魏明帝曹睿時代有政變的企圖。為什麼司馬懿在曹睿活著時沒有政變,而到後來卻發動政變,為司馬氏取代曹氏奠定基礎呢?

筆者分析,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魏明帝曹睿雄才大略

魏明帝曹睿是個被嚴重忽視的人物,他其實是個很厲害的角色。

曹睿剛上台時,魏國名臣劉曄對他有個評價,稱他是秦皇、漢武一類的人物。這個評價是相當高,說明曹睿是個雄才大略的皇帝。在魏國歷代皇帝中,曹睿是最出色的一位,他為人果敢堅強,有非凡的判斷力與決斷力,特別在軍事戰略上有高人一等的見解。

比如說諸葛亮發動北伐,兵出祁山,確實出乎曹真、夏侯楙的意料之外,三郡隨之叛亂,關中震動。關鍵時候,曹睿表現出一位皇帝應有的從容與鎮定,他滿不在乎地說:「諸葛亮本來有險峻山地為依託,現在卻自投羅網,犯了兵家之忌,這次定要擊破諸葛亮。」後來諸葛亮果然失街亭,兵出無功。

曹睿在國家重大軍政問題上,是有主見,有眼光,多識善斷,實有明君之風範。《資治通鑒》這樣說:「行師動眾,論決大事,謀臣將相,咸服帝之大略。」像司馬懿、曹休、曹真、滿寵等久經沙場的將領以及劉曄、蔣濟等謀臣,都從心底佩服曹睿的英明。

第二,曹睿對司馬懿有知遇之恩

司馬懿雖然崛起於魏文帝時代,但是直到魏明帝曹睿時,才有了獨當一面的軍事生涯,這與曹睿的識人有很大關係。

司馬懿先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平定孟達叛亂,這一巨大戰果讓曹睿刮目相看。他曾對司馬懿說:「西方有事,非君莫可付者。」把抵擋諸葛亮入侵的重任,交給司馬懿。從此,司馬懿便成為魏國軍界的一哥。

在對付諸葛亮上,曹睿與司馬懿的觀點如出一轍,他認為:「一定要堅壁清野,採取守勢以挫敵之鋒芒。敵人進攻不能得逞,撤退也捕捉不到戰機,時間長了糧食就會耗盡,又不能搶掠到物資,勢必要退走。等他們撤走時,再去追擊,這乃是全勝之道。」這個主張與司馬懿的主張不謀而合。他對司馬懿的才能深信不疑,曾說:「司馬懿的軍隊足以戰勝,我不必擔憂了。」後來果然如其所言。

司馬懿兩次挫敗諸葛亮後,曹睿又把平定遼東的重任交給他。在遼東戰況因為天氣原因而受挫時,朝臣們也紛紛上書皇帝要求司馬懿退兵。曹睿毫不含糊地說:「司馬懿臨危制變,擒住公孫淵指日可待。」他對司馬懿的信任,由此可見。

曹睿在臨死前,把曹爽與司馬懿指定為輔政大臣。他病重之時,急切地盼著司馬懿趕緊回來。當司馬懿風塵僕僕地回到洛陽時,曹睿已經奄奄一息了。當他終於看到司馬懿時,緊握著司馬懿的手,用盡全身之力說:「我把後事託付給你,你與曹爽共同輔佐少子。死,是可以忍的,我忍住不死就是為了等你。現在看到你了,我死無恨了。」

可以說,曹睿對司馬懿是極為信任的,對此,司馬懿也心懷感激。當時司馬懿既悲戚又感動,眼淚不禁嘩嘩直流。我認為這是司馬懿真情的流露,並非裝出來的。因為沒有曹睿的提拔與重用,就沒有司馬懿如今的地位。

第三,司馬懿為什麼在曹睿死後要發動政變?

司馬懿發動政變,是有原因的。

曹睿死後,司馬懿與曹爽便成為新皇帝曹芳的輔政大臣。從地位上看,曹爽是大將軍,司馬懿是太尉,以漢魏傳統看,大將軍權力要比太尉大。起初,曹爽不敢獨斷專行,有事都得跟司馬懿商量。

然而,不久後,曹爽在心腹丁謐等人的鼓動下,把司馬懿提為太傅,實際上剝奪其軍權。面對曹爽咄咄逼人的進攻,司馬懿全面防禦,夾起尾巴做人。他大權旁落十年,為了避開曹爽的迫害,他索性從政壇上隱退,他以身體有病為由,不再打理任何政務。甚至裝作中風的模樣,讓曹爽完全失去戒備。

此時司馬懿已經七十歲,留給他的時間很少了。他決定利用曹爽毫無戒備的機會,發動政變,奪回大權。

公元249年,皇帝曹芳與曹爽等人前往高平陵拜祭魏明帝。司馬懿乘機發動政變,一舉消滅曹爽集團,從而控制朝廷。沒有跡象表明司馬懿有篡位奪權的打算,在發動政變推翻曹爽時,他已經七十歲,很難想像這種年齡他還有當皇帝的雄心壯志。他或許只是給自己的兒子開路,或許只是以他自己的方式為曹魏皇帝保駕護航。

以評點《三國演義》聞名的毛宗崗雖抱「尊劉黜曹」主旨不放,對司馬懿卻有較為公允的說法:「今人將曹操、司馬懿並稱。及觀司馬懿臨終之語,而懿之與操則有別矣。操之事,皆懿之子為之,而懿則終其身未敢為操之事也。操之忌先主,是欲除宗室之賢者;懿之謀曹爽,是特殺宗室之不賢者。至於弒主後,害皇嗣,僭皇號,受九錫,但見之於操,而未見之於懿。故君子於懿有恕辭焉。」他認為,後來司馬氏僭位奪權,只是司馬懿兒子們乾的事。司馬懿發動政變,是為要殺「宗室中的不賢者」。

儘管曹氏最終被司馬氏所取代,但這似乎並非司馬懿的本意。不過,不可否認,司馬懿對曹爽集團斬草除根、逼死曹彪、軟禁曹氏親王貴族等一系列打擊,已是掏空曹魏帝國大廈的根基,帝國轟然倒塌只是時間問題。


司馬懿兵變是為了殺死當時把持朝政的曹爽,當時他們倆人爭權奪利,如果司馬懿不先動手,後果可能就是自己被曹爽所殺,要麼就是等自己死了,兵權給曹爽奪去,會威脅到自己的後代以及曹魏政權的命運。不管當時司馬懿有沒有篡魏的野心,兵變也不是他能決定的,很多時候都是不得已而為之。司馬昭要篡魏也是迫不得已,自己有那麼大的權利在手,要麼放棄權利歸隱山林,要麼就篡魏,自己拿著那麼大的權利想跟皇帝和平共處,那不可能,即使自己不動手,皇帝也會想盡辦法來除掉自己。類似的事例有很多,像康熙除鰲拜,朱元璋殺徐達。總之一句話,你不弄死別人,別人就可有可能弄死你。 順便說一句,孟達兵變時,那時候皇帝權利還是比較大的,即使司馬懿不興兵討伐,蜀國也不一定能攻破洛陽,司馬懿快速攻破孟達有一好處就是,他的能力得到了魏國皇帝的承認,這使得曹睿對自己更加信任。即使如你所說的,蜀國攻破洛陽,皇帝被擒,那結果就是魏國大亂,蜀國吳國趁勢攻過來,到時候司馬懿即使想謀反,也得不到多大的地盤,最終都難免被吳國或者蜀國給消滅。


五胡亂華時代,有個羯族強權人物,叫石勒,建立過統一北方的後趙政權。他曾經評價過司馬懿,把司馬懿貶低的一文不值。

有一次石勒大宴群臣,喝醉了,眼花耳熱之後,心理膨脹,問自己的百官,他的功業,可以跟歷史上哪個皇帝相比。

趙國的群臣自然星宿派弟子附體,把拍馬屁之奇技,阿諛奉承之能事,展現的淋漓盡致。一時之間,大殿之上,唾沫與口水齊飛,屁聲共人聲同味。

石勒手下重臣徐光最後讚頌石勒說,陛下的文韜武功超過了漢高祖劉邦,陛下的雄才大略超過了魏武帝曹操,自夏商周三代以下,沒有一個人能跟陛下相比,再往上數的話,恐怕只有軒轅黃帝一個人能比得上您!

石勒雖然心理膨脹,但是也知道這些人在誇大其詞拍馬屁,他自己總算還有點自知之明。

他哈哈大笑說,假如我遇到了漢高祖,我也只能俯首稱臣,跟韓信彭越之流爭功勞。假如我遇到了光武帝,我將跟他群雄並起,逐鹿中原,到最後還不知道鹿死誰手呢。

他接著說,大丈夫做事,應該光明磊落,在太陽和月亮的光芒照耀下看得見地方行事。我才不像曹操、司馬懿父子之流,下三濫,陰嗖嗖,就會欺負人家孤兒寡婦,通過狐媚和姦詐的行為贏取天下。

大丈夫行事當雷雷落落,如日月皎然,終不能如曹孟德、司馬仲達父子,欺他孤兒寡婦,狐媚以取天下也。

其實,石勒這幾句話,前面什麼比肩光武帝劉秀的事就不說了,自誇自擂得沒譜了。單單說他指責曹操和司馬懿欺負孤兒寡婦這句。

石勒說曹操欺負孤兒寡婦獲得天下是不怎麼對的,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時候,漢獻帝早已經成年了,曹操豈能叫欺負孤兒寡婦?董卓那才叫欺負孤兒寡婦。漢獻帝是主動依附曹操的,是主動送貨上門。

石勒說司馬懿、司馬昭欺負孤兒寡婦則確乎沒錯。

魏明帝曹睿還在的時候,當權的還是曹氏家族,曹睿最信任的是曹休、曹真等人,司馬懿還得往後靠。

所以,只要曹睿還在,司馬家族就不敢有所異動,曹睿雖然到後來很荒淫奢侈,可是他並不傻。

有清醒的曹睿,有曹氏家族的曹真曹休掌握大權和兵權,司馬懿家族怎麼敢輕舉妄動?那時候,魏國出兵打仗,如果曹家的人在,都是以曹真曹休為主將,司馬懿最多是個副將,有時候還是後將軍。

在魏明帝時代,司馬懿別說起兵造反了,他要做的反而是「狐媚」以博得魏明帝曹睿的信任。

魏武帝曹操時代,司馬懿只不過是個小小的文官,曹操手下又謀士環繞,武將如雲,哪裡顯得出他來啊。

就算他最擅長的裝病,曹操都能一眼瞧出來。

曹操聽說年輕的司馬懿有點小名氣,就派人徵召他,結果司馬懿「辭以風痹,不能起居」推辭了。曹操就派人去刺探他的病情,司馬懿堅卧不動,以為把曹操騙過去了。其實曹操只是不願意勉強他罷了。

後來,曹操做了丞相,又想起了司馬懿,於是再次徵召他。這次曹操沒客氣。

敕行者曰:『若復盤桓,便收之。』帝懼而就職。

什麼意思啊,你再跟老子裝病,老子就把你收監問罪了。於是司馬懿「懼而就職」。

曹睿在的時候,大權在握,又有曹氏家族的人為輔助,司馬懿如果敢出幺蛾子,一樣「便收之」。在狠人那裡,司馬懿這套玩不轉。

曹睿死後,齊王曹芳繼位,年方八歲。司馬懿和曹爽輔政,司馬懿鬥倒曹爽,才真正掌握魏朝大權。

此時,司馬懿、司馬昭父子真真正正欺負人家孤兒寡婦來著。


司馬懿是個相當沉得住氣的人。

在情勢不佔絕對優勢的時候,他是不會輕舉妄動的。

早在曹操在世時,司馬懿就有了一定勢力。曹操對其十分猜忌,臨死時交代曹丕,要想辦法除去司馬懿。

誰知終曹丕一生,司馬懿依然沒倒。究其原因,就是司馬懿相當謹慎,從不妄動。

到明帝曹叡時,司馬懿見這位皇帝不好糊弄,更加小心,竟然得到了曹叡的信任,託孤於他,讓他與曹爽共同輔佐曹芳。

可以說,在曹芳之前,司馬懿一直未動手,一方面是主君較強,司馬懿未能獲得絕對優勢。另一方面,司馬懿生性謹慎,沉得住氣。

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曹芳在位時,控制力已大不如前輩,實力派曹爽又是個狂妄的傢伙。但司馬懿在明帝死後,還是等了十年才動手,其間還不惜裝瘋賣傻以麻痹政敵,充分證明司馬懿不打無準備的仗。

故此,有反心的司馬懿一直等明帝去世十年後,才發動高平陵之變。

幸好,司馬懿是個長壽之人,否則,謹慎的他發動政變得等其兒孫來實行了。


曹叡生前乃至高平陵以前,司馬懿一直是忠臣形象,安心為領導打工就好了,沒必要作死,真的打出造反的旗號,也沒魏兵會聽他的。

曹爽執政後用了一些自己的親信,進行了一些制度變更,因此得罪了很多人,司馬懿也是其中之一,於是這些人支持司馬懿通過政變推翻曹爽,有了他們的支持,司馬懿做事更有底氣,而且師出有名:在太后授權下,以顧命大臣的身份剷除禍國權奸。

大臣們支持曹爽下台不代表他們同時支持司馬懿後來的作為,如司馬懿殺曹爽就不在蔣濟的預期內,劇情一旦失控,沒有後悔葯可以吃,甚至吃也沒用,誰知道平行空間下曹爽繼續專權就不會出現曹爽篡國呢?

司馬懿辭掉了相國、郡公、九錫,但他的兒子司馬駿八歲當上散騎常侍侍講、孫子司馬攸六歲封侯,更要命的是,家廟都立在都城洛陽了。

但還有戲劇性的事:毌丘儉、文欽起兵討伐司馬師的時候,在檄文中還說「故相國懿,歷事忠貞」云云,還給司馬昭、司馬孚、司馬望也發了好人卡,只宣布司馬師是狼人,但作為功臣子也可以饒他一命放他回家吃飯。而另一方面,他們給郭淮寫信又說司馬懿在高平陵之變中殺戮俊傑太多。按道理,書信不像檄文,內容是不能天下皆知的。不知道是司馬懿忠臣論在當時本就有市場,還是二位意圖通過發好人卡分化司馬家。

還有東吳丞相張悌評價:「諸葛、司馬二相,遭值際會,託身明主,或收功於蜀漢,或冊名於伊、洛。丕、備既沒,後嗣繼統,各受保阿之任,輔翼幼主,不負然諾之誠,亦一國之宗臣,霸王之賢佐也。」魏發起滅蜀之戰時,張悌也說:「司馬懿父子,自握其柄,累有大功,除其煩苛而布其平惠,為之謀主而救其疾,民心歸之,亦已久矣。故淮南三叛而腹心不擾,曹髦之死,四方不動,摧堅敵如折枯,盪異同如反掌,任賢使能,各盡其心,非智勇兼人,孰能如之?其威武張矣,本根固矣,群情服矣,奸計立矣。」


我個人覺得有三點原因:

1、曹睿不是小屁孩

司馬懿主要是依靠曹丕上位的,曹丕死後,曹睿繼位時,已經二十多歲,是一個心智完全成熟的年輕人。而且從曹睿之後執政的手腕來講,絕對稱得上是一位頗有才幹的皇帝,尤其對於底下大臣的駕馭堪稱一絕。

2、能臣仍在,權利制衡

曹丕死後,以曹真、曹休、陳群和司馬懿為基礎成立了領導班子。當時,曹操時期的能臣幹將雖然大多凋零,但曹真、曹休仍然是不可多得的人才(電視劇中很多都在貶低他們)。陳群算是這裡唯一的文官,他是選官制度「九品中正制」和曹魏律法《魏律》的主要創始人,「九品中正制」雖然在後世飽受詬病,但在當時可是最受士族階級歡迎的制度,陳群在士族集團頗有威望。司馬懿和他們相比並沒有什麼絕對的優勢,自然不敢輕易造次。

3、司馬懿太忙

翻看歷史,司馬懿在曹睿執政時期,基本都在對外作戰,而且曹睿對其看的很緊,國家的權利都集中在曹睿手裡,從對抗諸葛亮到平定遼東,司馬懿一直很忙,而且司馬懿手裡的軍隊遠達不到發動兵變的實力,不過,這些年的征戰,讓司馬懿在軍中頗有威望,為其之後發動高平陵之變提供了一定的軍事基礎。

司馬懿最後的成功,恰恰印證了郭德綱的一句調侃:「等你把他們都熬死了,你就是藝術家了」。司馬懿在嘉平元年(249年)發動高平陵之變。已經70歲了,他一生熬死了曹操、曹丕、曹睿、曹真、曹休、陳群、諸葛亮等眾多豪傑,小孩子曹芳和匹夫曹爽怎麼是他的對手?


在三國中,魏蜀吳國內都有權臣,蜀國的諸葛亮,魏國的司馬懿,吳國的諸葛恪等人。在吳蜀兩國,雖然權臣都是權傾朝野的,離皇位僅僅有一步之遙,但是都沒有篡位,只是魏國,司馬懿並沒有篡位,是他的孫子篡位,這和司馬懿脫不開關係的,是司馬懿給他打下的基礎,可是司馬懿兵變,為什麼要到曹睿死之後呢?在曹睿死之前,司馬懿也已經是雍涼的大都督了,手握著十萬魏兵,為什麼非要等到曹睿死後呢?我覺得有以下幾點原因:

第一在曹睿時期,司馬懿還不具有可以兵變的實力,雖然有這十萬魏兵,是他們的大都督。但是司馬懿還在雍涼一帶抵禦諸葛亮,要是司馬懿帶領著魏兵殺進長安,很可能收到諸葛亮和魏國將領的包夾,要知道,諸葛亮可是很想除掉司馬懿這個心頭禍患。即使司馬懿有能力堅守住諸葛亮的進攻,但是此時的魏國還是有人的。他也不能兩方作戰。能不能成功不說,說不定自己還一敗塗地。

其次,魏主曹睿是個很精明的君主。明著曹睿實在打壓宗親,但是也一直在打壓司馬懿,曹睿深知君王之道。當司馬懿在西面抵禦諸葛亮的時候,才十幾歲的曹睿已經統兵作戰,在東南方向抵禦陸遜的進攻了,可知曹睿也具有一些統兵的才能,不是懦弱的君主;況且魏兵不僅僅在司馬懿手中,淮南一帶還有諸葛誕,遼東一帶還有公孫淵的部下。兵力都不亞於曹睿。

最後是司馬懿一直沒有機會。在朝中還有一些有威望的宗親,比如說夏侯玄、夏侯霸、曹爽等宗親。在曹睿死後,曹芳繼位之時,司馬懿還一直被曹爽打壓著,一直沒有機會翻身,更不要說是猴精猴精的曹睿時期了。後來曹爽和皇帝帶著大臣出城祭祖,才給了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


做為開基立業的篡位者之一,司馬懿是獨一檔的存在,他的篡位法寶基本上可以總結為:活得久,忍得住六個字。這六個字是司馬懿成功的內因,除了個人內因之外,還得需要有充分的外部因素支持。只有在內外條件都成熟的情況下,才能達到篡為成功的目的。我們就從內外條件分析司馬懿為什麼會在曹睿死後才發動兵變。

先說外部條件。一般情況下,政治鬥爭中被篡位一方是當政者,具有先天的優勢。在具有先天的法理優勢的情況下被篡位者壓制,一定是自身出了具大的問題。而出現的最大問題當然是人才問題,即有沒有忠於當權者的人才充盈朝堂,曹魏也無外乎如此。魏武帝曹操初起時,因為曹氏家族並不是出身於世家巨族,所以並沒有什麼特別的號召力,只能不拘一格招攬人才。曹操多次發布唯才是舉令就是這個背景,一時間曹氏手下謀臣眾多、猛將如雲,曹操也因此為自己及自己的兒子建立了強有力的智囊團,這套班子一直沿用到了曹睿。然而,曹操在晚年確立了代漢自立的目標後,用人策略上已經開始了調整。軍權基本上集中於諸曹及夏侯氏之手,忠於漢室的文臣集團也開始被清洗。到了曹丕正式代漢之後,形成了著名的九品中正制,正式拉開了門閥政治的序幕,非高門士族子弟基本上沒有了上升的可能。曹丕做為曹魏第一任真正的帝王,傳至曹睿時竟然都還是曹操留下的人才,沒有一個新的政治新星。而到了曹睿時情況更糟,三國志明帝紀里,通篇最多的就是曹休薨、曹真薨、陳群薨,曹魏集團創業之初最年輕的一代精英在明帝時代紛紛落幕。到了曹睿傳位曹芳時,滿朝只剩下一個司馬懿了,只好再搭配一個自己信得過的二世祖曹爽同為輔政大臣。做為帝王,一定要提拔忠於自己的精英團體,而曹睿末期基本上只有名不副實的官二代團體了,只能交給資格最老的司馬懿輔政。

除了人才之外,當政者被壓制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皇帝本人自身的素質。曹操自必不說,文韜武略,曹丕做為守成之君雖然比魏武帝差了點,但政治能力還是不錯的,曹睿雖然就是個活脫脫的二世祖,但好歹還算是聰明。一上位就對孫權入侵的形勢來了一通分析,讓人眼前一亮,一上位就給眾臣一個下馬威。主上聰明,臣下自然不敢有二心。可到了曹芳,八歲登極,基本上就成了傀儡。權柄逐漸轉移到權臣手中也就不可避免了。

除了上面的原因,曹魏對宗室防範甚嚴也是其被司馬氏取代的重要原因。因為曹丕和曹植當初建儲紛爭的原因,魏文帝登基以後對宗室是比較苛刻的,曹彪、曹植都很不好過,曹彪更是暴斃。以至於到了明帝時,基本上沒有能力很出眾的宗室藩王了。本來想託孤燕王曹宇,結果被太監近侍輕易做掉。曹宇的的遭遇也證明,曹魏宗室基本上已經沒有什麼政治生存空間。這就造成皇室出現危機時,連個伸手幫忙的自家人都沒有。

再來看看司馬懿自身的內因。司馬懿家世很好,曹操後期出道,到了曹丕時代,其實地位還很是一般,並沒有掌握軍事權力。一直到明帝時,才不斷領軍進行大規模的軍事行動,成為舉足輕重的軍事統帥。魏明帝死後的初期,估計司馬懿也還是不敢有不臣之心的。直到與驕橫拔扈的曹爽矛盾不可調和時,他更清楚這是你死我活的鬥爭,才開始明面上隱忍示弱,暗地裡卻是陰養死士,積聚力量等待機會,直到發動高平陵之變一舉奪權成功。事實上,高平陵之變也是他的一場豪賭,贏得很險,如果曹爽哪怕是智商在線一點兒,聽了桓范的建議,司馬懿失敗的機率就很大。可是,在歷史緊要關頭,機會還是站在了他這一邊。說來說去,司馬懿固然很陰險讓人不齒,可是相比之定昏庸的二代們卻更讓人痛恨,完全不值得同情。

說了這麼多,司馬懿應該並不是一開始就有不臣之心,只是在殘酷的政治鬥爭推動下,不得不選擇兵變來解決矛盾。而這個矛盾達到不可調和的時機正好又是曹魏三代人累積的弊端到了暴發的時刻,而司馬懿又活出了一個古人很少見的高齡,熬死了同時代的對手,一系列的偶然性彙集在一起造就了歷史的必然性。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