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哈哈一直秉承不上市的邏輯,得到市場很多人士的好評。

但最近娃哈哈集團品牌公關部部長宗馥莉在回答媒體關於娃哈哈上市時表示,「娃哈哈上市是一個非常正常的一個舉動,因為對於整個企業來講,可以通過上市去做到一個上下游的一個整合。」

從宗馥莉的表態看,是無懈可擊的,可以利用資本市場的併購重組打通上下游產業鏈,實現公司飛躍發展。

但是就怕娃哈哈一進入到股市,不能夠打破一些股市陳年舊習,上市以後,面對財富的暴增效應,也加入到減持大軍,而忽視企業的發展。這就出現了近墨者黑的悲劇。

娃哈哈上市背後是企業增長下滑。

娃哈哈作為一個知名品牌,也存在成長瓶頸,從經營業績看,娃哈哈已經過了高速增長期,2013年,娃哈哈營收達到782.8億元,2014年娃哈哈業績開始下滑,營收728億元,;2015年,娃哈哈營收降至495億元,2017年更是下滑到450億元。

娃哈哈飲料行業的衰退與公司因循守舊有一定關係,產品創新力度稍顯不夠,沒有能夠迎合消費習慣改變和主力消費群體的消費需求,與飲料行業的增長有一點脫節。

另一個是娃哈哈多元化經營也不順利,娃哈哈投資過白酒、童裝、保健品和化妝品,但是並沒有壯大成為知名品牌,還與以色列合作,介入智能領域,宗慶後宣布,將在以色列海法大學設立一個專註於人工智慧的研究中心,將提供不低於1000萬美元資金,但是在智能領域1000美元資金也不是很多。

娃哈哈上市存在一些益處

作為杭州知名企業,娃哈哈的成長與宗慶後的努力是分不開的,宗慶後也是可以引以為豪的,宗慶後說過自己這一生就是創建了娃哈哈,也讓數萬職工分享了娃哈哈發展的巨大成就。

目前娃哈哈面臨成長瓶頸,上市成功的話,公司知名度可以大大增加,也可以募集資金投資更多的項目,是可以讓職工更多的分享公司未來發展成果的,但關鍵是娃哈哈以何種資產IPO。

另外娃哈哈上市的目的是做到一個上下游的一個整合,從世界知名食品企業達能、雀巢和可口可樂來看,都已經是打通了上下游產業鏈,實現全產業鏈運作,因此能夠降低成本帶來更多的利潤。

如何完成全產業鏈運作模式,依靠自身的利潤積累,難度自然較大,有了資本市場這個平台,融資渠道和方式多元化,是有利於建立企業完成全產業鏈模式的,娃哈哈自然也不例外,

另外宗馥莉與宗慶後在上市態度的不同,可能與宗馥莉的經歷有關,據媒體資料,宗馥莉少女時代前往美國,進入位於加利福尼亞洛杉磯的SanMarino High School(聖馬利諾高中)。四年後,宗馥莉進入Pepperdine University(佩珀代因大學)主修國際貿易。因此宗馥莉更具有國際視野,進入娃哈哈以後,宗馥莉不僅僅注重國內市場,也非常重視國際市場。

為了把娃哈哈產品推向世界大市場,宗馥莉經常奔波於國際市場,參加國際展會,從有關資料綜合看,宗馥莉可能不僅僅滿足於賣一些產品到國外,而是著眼於建立一個真正的國際化食品企業集團,這一點還是具有前瞻力的,在產業鏈全球化的今天,娃哈哈如果能夠在國際大市場建立一個生產、銷售和採購供應鏈的企業集團,那麼娃哈哈發展空間就會被有效打開。

但是這需要資本的投進,也需要國際之間的合作,IPO是一個較好的選擇,最好是A+H股上市。


哇哈哈如果選擇上市,在經濟學理論唯一解釋就是缺錢,上市融資來挽救公司業務的下滑。

哇哈哈集團經過幾年的飛速發展,在二零一零年營業收入就達到五百五十億,後面幾年進入高速發展時期。在此期間更是發出公司不缺錢不上市的豪言壯語,到二零一四年公司發展速度變緩,營業收入縮水超三百億。

主要原因為產品老化缺乏創新,故步自封。好的產品沒有創新吃老本妄想通過多元化為公司注入新鮮血液,結果失敗拖累主業,完成資金流失。

哇哈哈集團從不缺錢不上市到上市,對上市態度的一百八十度轉變,背後的原因引人深思、發人深省。


上市!即意味著從資產擁有者變成資產管理者,也就是資產擴大數倍甚至更多~但擁有者更廣更多!相對應風險~不上市,虧了是自己的。上市,虧了歸更多人(股民)承擔。所以,理論上對原主人影響不可能太大~即使破產,只要公司和私人財務分離!僅是影響公司,不是個人。但相對應管理權也不同~不上市,管理權絕對歸個人或團隊!上市,則是股民~個人或一小部分身份為「代管理」一般超過一半股民不支持,就沒法「管理」~必須對多數人負責!該公司目前上市,很難說真實目的~擴大規模似乎不合適該時間段,但減控風險的理論更靠譜!(即再不上市,後果只能自負!)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