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王維雖然是中了進士才當官的,但是他考中進士,很大的原因是因為藝術天才打動了玉真公主。他是一個擅長琵琶的高考特長生。他進士及第後,當的是太樂丞,這是一個為皇室宮廷宴樂培養樂隊伶人的官。

當時的高考,詩賦固然是其中一門必考課,但是還有經義,是要研究經籍的;還有帖經,是要背誦各種經書的;還有策問,是一篇結合實際的議論文。這三門課,特別是最後一門把很多雖然文藝範十足但是偏科的同學攔在了門外。

綦毋潛是其中的一個。綦毋(qí wú)是複姓,綦毋潛和王維一樣,也是一個鼎鼎大名的少年才俊,詩寫得非常棒,尤其是他的詩風十分接近王維,我們在《唐詩三百首》裏,以後會學到他的一首詩。

綦毋潛高考落榜了,只能回家復讀。王維臨別時,要寫一首送別詩。

這可為難了。自己高考成功當著官,如何去安慰一個落榜生?說不當官纔是真的爽吧,明顯是飽漢嘲笑餓漢的飢;說你很有才吧,那自己為什麼不舉薦?當時的高考制度,舉薦可以加很多分的;說你偏科不行,回家補習吧?這怎麼說得出口?自己走的都是藝術特長的自主招生道路。

於是,就有了下面這首,我們今天要讀的《送綦毋潛落第還鄉》,王維送別高考落榜的好同學、好哥們的詩。

【今日讀詩】

《唐詩三百首》卷一

送綦毋潛落第還鄉

唐·王維

聖代無隱者,英靈盡來歸。

遂令東山客,不得顧採薇。

既至金門遠,孰雲吾道非。

江淮度寒食,京洛縫春衣。

置酒長安道,同心與我違。

行當浮桂棹,未幾拂荊扉。

遠樹帶行客,孤城當落暉。

吾謀適不用,勿謂知音稀。

【詞語解釋】

綦毋潛:綦毋為複姓,潛為名,字季通,荊南人(治所在今湖北江南),王維好友。

聖代:政治開明、社會安定的時代。英靈:有德行、有才幹的人。

東山客:東晉謝安曾隱居會稽東山,借指綦毋潛。採薇:商末周初,伯夷、叔齊兄弟隱於首陽山,採薇而食,後世遂以採薇指隱居生活。

金門:金馬門,漢代宮門名。漢代賢士等待皇帝召見的地方。「即至」二句說,雖然未能考中,但不是因為沒有才能。

寒食:古人以冬至後一百零五天為寒食節,斷火三日。京洛:東京洛陽。「江淮」二句說綦毋潛落第後將取道洛陽經過江淮回家鄉。

同心:志同道合的朋友、知己。違:分離。

行當:將要。桂棹:桂木做的船槳。未幾:不久。

適:偶然。「知音稀」語出《古詩》「不惜歌者苦,但傷知音稀」。「吾謀」二句說綦毋潛此次落第是偶然失敗,但瞭解他的才學的知音並不少。

【詩意歪解】

百度的評析是這樣寫的:

這是一首勸慰友人落第的詩。落第還鄉之人,心情自然懊喪。作為摯友,多方給予慰藉,使其覺得知音有人是極為重要的。全詩著意在這個主旨上加以烘染,有敘事、有寫景、有抒情,有感慨有勉勵。寫景清新,抒情柔蜜,感慨由衷,勉勵摯敬,吟來令人振奮。

楚子覺得,這首詩的感情似乎有點微妙,有種說不清道不明的尷尬,絕沒有權威們的評析那麼簡單。

聖代無隱者,英靈盡來歸。

我估計這幾個哥們雖然到京城來的目的都是求官,但一起玩的時候,肯定常常聊起有機會去當隱士玩。

媽蛋,考什麼策問,明明是刁難我們文科生嘛,不考了不考了,回家當隱士去。

但是王維如今高考成功當上官了,不得不正能量一點吧,要不然豈不是太虛偽?所以,他說這個聖明的時代沒有什麼隱士,精英們都來投奔朝廷了。

遂令東山客,不得顧採薇。

潛兄啊,你我這樣高檔次的隱士,在這個時代不唱什麼「採薇」歌了,出來趕考,本是沒有錯的啊。

既至金門遠,孰雲吾道非。

你來是來了,卻離最後成功差了一步。但是,誰敢說你選擇的道路錯了呢?

江淮度寒食,京洛縫春衣。

你寒食還在江淮的,初春剛剛要縫春衣的日子就已經到了京洛。而如今,又要走了,來去何其匆匆?你以後,也要自己注意自己的飲食啊。

置酒長安道,同心與我違。

好吧,我在長安道上擺了一桌酒,送一送我即將分別的知己好友。

行當浮桂棹,未幾拂荊扉。

其實回去呢,一路有美麗的蘭舟桂棹;沒幾天到了家呢,有溫馨的竹廬荊扉。過幾天我們想像中的隱士生活,也還是挺令人羨慕的,官場之中還沒有這麼閑適呢。

遠樹帶行客,孤城當落暉。

很快,你就要浮舟而去,隱沒在遠遠的樹影之中;留下我,和這座孤零零的城市,在落日斜暉裏。我會想你的,兄弟。

吾謀適不用,勿謂知音稀。

我的意思是,雖然這一次沒有成功,不要責怪京城裡沒有人識才,我相信下一次你就會成功了。

【楚子歪評】

這首詩,最奇怪的是,為什麼王維描寫即將回鄉復讀的綦毋潛,其行蹤是「行當浮桂棹,未幾拂荊扉」這般美麗的呢?人家是個落榜生哦。

而自己呢?明明是個高考的勝利者、成功人士,卻「遠樹帶行客,孤城當落暉」,顯得蕭條落寞。

王維,字摩詰。佛教有一部《維摩詰經》,是王維名和字的由來。這個名和字,無一不充分表現出了王維對佛教的尊崇,以及他腦袋裡揮之不去的出世思想。他雖然當著官,但是也不知道是推薦他的玉真公主對他另有所圖,還是他嫌這個閑官與他參政的意願相差太遠,總之,王維很不開心。想回去當隱士,不是故作姿態,不是矯情。

所以,他對一個高考落榜生,隱隱約約有點羨慕,這是真的。

後來,又有一個大齡考生叫孟浩然的,比王維大了10多歲,卻一直通不過高考。一次,他到王維家裡玩,不小心撞見了唐玄宗,你說巧不巧吧。唐玄宗說,聽說你很有名氣嘛,拿首詩給寡人看看,我覺得好的話,就免考了。這個智商很高的同學,情商卻很低,拿出來的詩,當然是絕妙好詩,卻不成想裡面有一句話「不才明主棄」,似乎有諷刺皇上沒眼光的意思。於是,你知道的,他不但沒有免考,而且從此被取消了高考資格。

孟浩然這首詩,《唐詩三百首》裏也有,我們以後細細地講。《唐詩三百首》裏還有孟浩然另一首詩,是他這次慘遭失敗之後即將離京返鄉時,寫給王維的。詩裏隱隱約約在責怪王維,不夠哥們,沒有好好地幫自己,你媽蛋到底算不算是我的知音啊!

我覺得蘅塘退士挺幽默的,把這些有故事的詩串在一起,編一本書,讓孩子們讀起來都可以笑個不停啊。可惜幾百年來都沒有人明白這個奧妙。好吧,就由蘅塘退士的老鄉、江南落魄人楚子來接棒,把《唐詩三百首》當一連串的故事往下講吧。

王維在送孟浩然的時候,和了孟浩然的離別詩,知名度沒有那麼高,大家可能沒有讀過。是這一首:

王維《送孟六歸襄陽》詩:「杜門不復出,久與世情疏。以此為良策,勸君歸舊廬。醉歌田舍酒,笑讀古人書。好是一生事,無勞獻《子虛》。」

王維說,真的很抱歉啊,我雖然做著官,但是平時都在家裡研究音樂,很少出門社交,不是不肯推薦你啊老兄,實在是我的情商也很低,也不懂人情世故,不知道怎麼推薦。你說你要歸隱農家樂,其實還真是不錯的歸宿,別來寫什麼策問了。喝酒讀書纔是我們這輩子最值得做的事情啊。

王維這次勸孟浩然歸隱,雖出自無奈,但是也出自真心。他跟孟浩然關係更鐵一點,所以說話也更直接一點。

事實上,孟浩然返鄉之後,農家樂的生活的確沒什麼不好。後來,王昌齡都聽說了他的農莊有一道河鮮,是漢江著名的查頭鯿,特別美味,於是跑到襄陽去敲竹槓。他倆大喫大喝了一頓,但是這個時候孟浩然生了「癰疽」,是一種忌食河鮮的皮膚病,他卻為了招待老友而沒有說。就這麼不小心,孟浩然死在了家人和好友的懷裡。其實,和其他一些同時代的詩人比,孟浩然的結局已經是很幸福很完美的了。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