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感恩是每個人一生的必修課。感恩可以讓我們心存美好,感恩讓我們目光友善,感恩讓我們與世界更加貼近。感恩,是愛的彼岸。

如何正確教孩子學會感恩?怎樣建立充滿感恩的家教環境?一起來聽北京師範大學邊玉芳教授怎麼說↓↓↓

感恩不是簡單的感謝

感恩比感謝更強大,它可以幫助我們深入瞭解自己的負面情緒,從沒有得到滿足的需要中釋懷,從更客觀的角度來看待人和事,看清自己的需要、願望和所擁有的一切。

比如,學校第一次組織春遊活動,家長們眼巴巴地守在班級微信羣裏等待老師“現場直播”。如果如願以償看到自己孩子照片,對老師說“謝謝”,這是感謝。如果等到最後還是沒能看到自己孩子的一張特寫照片,雖然有些遺憾,但還能有這樣的心態“感謝學校組織了這次精彩的活動,感謝老師不辭辛勞爲孩子們拍照,感謝老師讓我們在第一時間分享孩子們的喜悅和收穫”,這就是感恩。

感恩不僅僅針對父母

從關係層面看,感恩首倡感恩父母、孝敬長輩,“百善孝爲先”, 感恩父母是做人之本、教育之始。然後是感恩師長,感恩身邊的人和事,那些曾給予我們支持、幫助和服務,對我們表達過善意的人都是值得感謝的。還可以感恩自己,引導孩子看到自己的努力,感謝自己爲自己所付出的一切,可以幫助孩子更好地接納自我。

從時間層面看,可以是感恩過去,比如過去遭遇過的挫折、困難和失敗,如果能引導孩子用感激的心態去看待,問問自己在過去的這些經歷中你學到了什麼?能夠幫助孩子獲得對現在生活的主動權。也可以是感恩當下的生活,珍惜已經擁有的,而不是對周圍的事物熟視無睹,對身邊的美好習以爲常、麻木不仁,更不是動輒抱怨和指責。

從空間和環境層面看,人一出生就身處不同的環境和系統中,從家庭、社區、班級、學校、國家、社會,到大自然,甚至地球和宇宙,無不爲我們的成長提供各種條件和資源,孩子如果能夠認識到這些,就能從心底生髮出對家庭、對集體、對國家的感恩意識和熱愛,進而能夠仁愛萬物,敬畏自然。

感恩教育不是虧欠教育

父愛如山、母愛如海,在中國人的意識中父母的對子女的愛是一種沉重的恩情,似乎一輩子是報答不完的,家庭、學校和社會開展的各種感恩教育也不免帶上了悲情和苦情的色彩。在家裏,父母教育孩子時不經意間就脫口而出“我們爲你付出這麼多……”學校請來的感恩導師煽情地演講“媽媽爲你又添了幾多白髮!爸爸爲你累彎了腰!”就連電視臺的“感恩”公益廣告,情節橋段也大同小異,無論是“小男孩給媽媽洗腳” ,還是“患了老年癡呆症的父親給兒子藏餃子”,都在傳遞這樣的信息:做子女的虧欠父母太多!

這種“虧欠式”感恩教育往往很容易引發孩子的愧疚感,使孩子產生自責、內疚的不良情緒,長期生活在“不順從父母、不聽話就是不孝順”的壓力之下,造成的結果必然是孩子的獨立思考能力被扼殺,自主、平等和自由的精神被一點點磨滅,將來長大後也必然會用這種不平等的關係模式立足於社會,或者影響自己的下一代。

正常的親子關係,父母與孩子是平等的個體,關愛彼此但互不相欠,子女不該是父母的負擔,父母也不是說一不二的絕對權威,親子之間享受親情但不會用親情要挾。

因此,感恩絕不僅僅是對於父母恩情的一種回報,感恩教育也絕不是高度煽情的虧欠教育,它不該成爲孩子的一種精神負擔,成爲孩子成長的枷鎖。

作爲家長,該怎樣引導孩子的感恩教育呢?一起來看看下面的建議吧。

1.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

良好的親子關係總是伴隨着深刻的情感體驗,有利於孩子產生對父母安全感和信任感。 只有以這樣親近、和諧、彼此信任的關係爲基礎,父母纔有機會以春風化雨、潛移默化的方式喚醒他們的感恩意識,並使他們日益懂得感恩的價值所在。

2.言傳身教、身體力行

父母越是表現出對感恩的重視,就越能爲孩子作出表率。如果我們能夠留意生活中的小事並表現出欣賞和感激,那麼孩子也一定能夠學會不忽視與輕慢自己的任何經歷,學會感謝生活帶來的所有饋贈和教益。一旦孩子的心靈被愛意和幸福所充盈,就能喚起他們爲他人提供幫助和服務的願望,點燃他們珍惜美好、回饋生活的熱情之火。

3.讓感恩成爲一種儀式和習慣

每天或每週在晚飯前或睡前創造一種儀式,父母和孩子都可以表達想要感激的人和事,包括很小很輕微的想法和經歷,也包括一些負面的情緒和行爲,幫助孩子發現其中的積極意義,挖掘其中仍然值得感激之處。這樣的儀式感能夠幫助孩子養成感恩的意識和習慣,並由此體會到生命的美好。

4.試着向孩子表達感激

父母總是希望孩子感激我們,卻很少會從不對孩子表達感激之情——僅僅是因爲他們本真的存在,或者感謝他們的陪伴,感謝他們的熱情、活力、純真、善良。如果我們能夠看着孩子的眼睛,發自內心地對孩子說一聲“謝謝”,孩子的價值感將會大大提升,他們將會更加明白自己本身的存在就是一件有意義的事。

來源 | 邊玉芳直播間公衆號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