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船是鄭和艦隊中的主力艦,關於它的大小,爭議頗多。

據明史所載,鄭和船隊中最大型的海船,長四十四丈,寬十八丈,換算成米制,長度超過一百二十米,寬度超過五十米,相當於一艘航空母艦的大小,這在木板船時代是難以想像的。很多人都置疑這個數字的準確性,這裡就要好好分析一下,寶船的數據是從哪來的?最原始的記載在哪?

在鄭和的隨行一員中,有一個翻譯名叫馬歡,是回人,史稱他「善通番語」,他寫了一本書叫《瀛涯勝覽》。今天我們看到這本書,記錄了寶船的大小,長四十四丈,寬十八丈。由於馬歡是鄭和下西洋的親歷者,難道他寫的會出問題嗎?

問題恰恰是出在這裡。

在現在能找到《瀛涯勝覽》的最早期的抄本里,都沒有長四十四丈、寬十八丈的記載,後出的版本才竄加進來的。那麼很明顯,《瀛涯勝覽》這本書,被竄改過了。那麼在古籍中,最早出現這一數據的,乃是一本小說,名為《三寶太監西洋記通俗演義》,裡面寫:「寶船三十六號,長四十四丈四尺,闊一十八丈。」

大家知道,明代的出版業是很發達的,就如同今天的網路一樣。今天網路上說歷史,以訛傳訛的太多了,傳著傳著,把假的都傳成真的。就好比冉閔一樣,突然間成為網紅,成為漢民族的救星,一篇偽造很低劣的《殺胡令》,居然很多人信以為真。明代的出版業,就跟今天網路差不多,出著出著,馬歡的書就被改了。由於馬歡的特殊身份,這些被添竄進來的數據又被其他書所引用,就造成後世認為寶船真的有航空母艦那麼大。

我們來看看鄭和下西洋時所遇到的海上兇險的記載:「觀夫鯨波接天,浩浩無涯,或煙霧之溟濛,或風浪之崔嵬,海洋之狀,變態無時。」(《婁東劉家港天妃宮石刻通番事迹碑》)「觀夫海洋,洪濤接天,巨浪如山,視諸夷域,回隔於煙霧縹緲之間。」(《天妃靈應之記》)其艱險也若此,我們再看一塊碑文所記:「其初使者涉海洋,經浩渺,颶風黑雨,晦冥黯悿,雷電交作,洪濤巨浪,摧山倒岳,龍魚變怪,詭形異狀,紛雜出沒,驚心駭目,莫不錯愕。」(《御制弘仁普濟天妃宮之碑》)

在如此狂風巨浪中,超過百米長的木製船能安然無恙,就是在科技這麼發達的今天,也造不出來啊。


鄭和下西洋時的寶船,真的是在明代失傳了嗎?有什麼依據?

鄭和下西洋的起因有很多,有說是宣揚大明軍威的、尋找建文帝和玉璽的,甚至有包抄帖木兒帝國、 掃蕩張士誠舊部的,等等說法。但是不管為何,這都是中國古代規模最大、船隻和海員最多、時間最久的海上航行,也是當時世界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系列海上探險活動。

從1405年開始,鄭和在29年中先後七次下西洋,之後明朝的海外航行逐漸終止,那是不是說自從鄭和下西洋的絕唱後,明王朝強大的寶船技術,就此斷代失傳了?

小編告訴你,造船技術在明代沒有失傳。

鄭和下西洋是的寶船作為中國古代造船科技的集大成者,保守估計船長至少五十七米的鄭和寶船,擁有龍骨結構水密隔艙旋轉櫓等一系列高科技。而且鄭和的船隊是一支以寶船為主體,配合以協助船隻組成的規模宏大的船隊,有用於載貨「馬船」,有用於運糧「糧船」,有用於作戰「戰船」,有用於居住「坐船」,分工細緻,種類較多。

而鄭和船隊的風采,明朝初期強大的航海實力,都來自於明朝遍布東南各省的大型官營船廠。

但自從鄭和下西洋盛典結束,下西洋活動落幕,大型寶船沒了用場。而明朝的官營船廠沒了營生,大量工匠紛紛逃亡,造船質量從此每況愈下,形成惡性循環,戰艦的性能,已是遠遠落後。以至於後來明朝艦隊都不敢正面對抗倭寇駕駛的「山寨版明朝船」,戚繼光更吐槽說,明朝的大型戰船,別說拉出去和敵人作戰,能在海上行駛不散架,都算是好船。

難道鄭和下西洋時的寶船,真的就這樣失傳了嗎?

其實就在明朝官營造船業衰敗的時候,明朝的民營造船業,實力悄然增長。大批從官營船廠逃亡的工匠,都在民營船廠重操舊業,不但技術一代代傳承下來,而且隨著與外國造船技術的交流,工藝也更精進。甚至借著抗倭的政治任務,技術不斷精進,在大量軍方訂單的供養下,在抗倭戰爭後期,明朝水師不斷裝備升級,裝備了升級版的「大福船」,在海面上收拾倭寇戰船,號稱「如車碾螳螂」。甚至後來的巨型福船,即使比起同時代西方的最大戰艦,也是相差不遠。

那明朝的造船技術到底是怎樣失傳的?

後來取代明王朝的清王朝,一開始也對強大的造船船技術十分認同,也有所發展,甚至造出了「鳥船」,並以此為憑收復台灣,成為康熙的一大功績。但是隨著清王朝採取了閉關鎖國政策,封閉民智,甚至大批戰船被封存拆卸,清朝的水師,日漸落伍,淪落到被越南海盜痛打的地步。

再接下來就是慘痛的近代史了,造船技術相比於西方國家差的就不止一個時代了。

我是春秋百曉生,與大家分享不一樣的歷史人物,敬請期待!


朱棣時期,鄭和三下西洋,等到了朱棣晚年的時候,因為鄭和下西洋帶來的利潤大部分被民間所得,當時的兵部郎中劉大夏,上書寶船開銷太大,不能給朝廷帶來利益,且需要投入,於是一把火把造船資料全部銷毀,自此以後,中國與海洋霸主無緣。


北方一個普通海軍基地出土相同的巨型船舵2個,證明明代類似巨船多的很,但是必要的木材失去了絕種了


失傳了,毀於明末時期,


這應該沒有什麼疑問吧?鄭和下西洋。就是有明確的。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