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克平專欄】

成果好,陳果纔好

原創作者|周克平(國家開放大學南昌學院副教授,校長傳媒專欄作者)

先人造字顯智慧,有的按事物的形狀或者輪廓造出字來,叫象形字, 如畫一個太陽的輪廓表示日。有的用象徵的符號造出字來,叫指事字, 如“刀”邊加一個符號表示刀的鋒“刃”。 有的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偏旁造出字來,構成會意字,如“從”字,一前一後兩個人,表示人跟着人。 有的由一個形旁和一個聲旁構成,叫形聲字,形旁表意,聲旁表音 ,如"鋼”字,形旁是“金”,表示跟金屬有關,聲旁是“岡”,表示字音。

中國漢字多如牛毛,一個人終其一生,也不容易認全,即使認得清其意,也不一定讀得準其音。先人造字有方法,後人讀字走竅門,即讀字讀半邊,不用問先生。

清代王筠《文字蒙求》統計,小篆中形聲字約有82.3%。康加深所著《現代漢語形聲字符研究》指出,在7000個現代漢語通用字中,屬於形聲字結構的有5631個,約佔通用字的80.5%,在所有的漢字中形聲字已經佔到90%以上。難怪望字生義,望字生音的情景,時常會在人們的眼前閃現。

有這樣一個笑話,說的是母親帶着上小學的兒子去香港科技館參觀,因爲是星期天,有許多人等待過關。等待間,兒子突然指着前面的一條標語發問:“媽媽,爲什麼我們要在黃泉外等待?”母親順着兒子手指的方向一看,原來,檢票口處寫着“請在黃線外等候”。香港用的是繁體字,繁體的“線”字,是一個繁體絞絲旁加一個“泉”字,兒子認不得繁體字,便讀字讀半邊,變成了:“請在黃泉外等候”。

類似的笑話還有很多,比如將“莠”讀成“秀”,將“緹”讀成“是”,將“恤”讀成“血”,將“笞”讀成“臺”……

上小學的孩子讀字讀半邊,人們可以當成笑話一笑而過,若是大學的老師也來個望字生音,很可能被人笑着談,談着笑,談笑間,那原本在人們心中的好形象也會打個折扣。

之前有北大校長林建華將"鴻鵠之志”讀成"鴻浩之志”,清華校長顧秉林認不得"侉離分裂力誰任”的"侉”字,廈大校長朱崇實將"巍巍黌宮立東南”的"黌”字讀成"黃"音,如今又有復旦大學網紅老師陳果,將"耄耋mào dié”讀作"毛至”。人們不禁要問,這些堂堂大學的校長和老師怎麼了,接二連三地在大庭廣衆面前認字認一邊,不認得也不查字典,如此以訛傳訛,丟己臉面事小,誤人子弟事大。

有的老師在課堂裏出糗,影響只是一點點,陳果老師在網上出錯,影響便是一大片。

陳果講課妙語連珠,給大家端出的心靈雞湯,用舌尖舔舔, 有些鮮味,哪怕這鮮味不是原汁原味,是雞精調的味,勉強也能喝下去。若端出的雞湯,被人一眼看出裏面安然躺着一粒老鼠屎,便會倒人味口,讓人不敢嚐鮮。

做學問還是求甚解好,不要想當然,不求甚解。

過去有句廣告詞叫得響,大人小孩耳熟能詳,說的是"新飛廣告做得好,不如新飛冰箱好”,如今這廣告和冰箱,都不見了。看來廣告要好,冰箱更要好。老師講課嘴上功夫好,不如內在學問好。踏踏實實做學問,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知也。當老師的,靜下心來研究的真學問,比浮在表面的假學識要強百倍。

陳果有兩把刷子,一把用來刷屏,一把用於刷新,上課上成了網紅,沒有功勞也有苦勞。希望陳果不是紅一陣子,而能紅一輩子。期待誨人的陳果,拿出更多惠人的成果。

成果好,陳果纔好。

(本文爲周克平老師原創投稿)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