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人認為秦嶺淮河一線作為我國的南北方不是特別合理,那麼有一種可能是認為秦嶺淮河一線南北氣候有相似性,但其實秦嶺淮河一線從來都不是以一條簡單線路存在,而是指一片帶狀區域。我國在氣候分佈上,南北基本上是以溫帶和熱帶來區分,秦嶺淮河一線兩側分別是暖溫帶和亞熱帶,如果是居住在這一區域,經常往返於這一區域的人會發現,這一區域兩側的植物生長都有明顯的區別,亞熱帶更多是闊葉植物,一年四季常綠,而暖溫帶更多是扁葉植物,且暖溫帶的植物冬天一般落葉,所以這一分界線存在最根本是氣候。以氣候因素為基礎,又誕生了南北方的飲食文化差異,暖溫帶更多是以麵食為主,而過了秦嶺淮河更多是水稻。且糧食生長也以這一條分界線兩側的降水環境有很大關係,暖溫帶降水量要少一些,亞熱帶降雨量充沛,這兩個區域分別由長江和黃河,兩條河流都發源於西部高原,但因為流經區域不一樣,所以兩條河流水量截然不同。從世界緯度來看,秦嶺淮河基本處在北緯33度左右,以這條緯度來看,基本也匹配我國的氣候分佈。如果這一條線不合理,那麼我國再找不出另外一條如此合理的分界線。當然此條分界線在主要存在於我國中東部,西部地區因為處在高原,所以南北氣候分佈上不適用秦嶺淮河位置。歡迎關注「地理有意思」留言一起探討。

是非常合理的。這分法是基於屢屢的歷史事件在這個特定的地條帶的南北兩端所造成的文化差異所形成的。

南北分法主要歸功於遊牧民族。北方歷來是中國最容易被侵擾的地方,這些遊牧民族就常常入侵這裡,並屢屢得手。他們得手的地方就在秦嶺淮河北方,給這裡的人種帶來極大的變化。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令人難忘的歷史著名事件: 五胡亂華,衣冠南度。同時許多可憐的漢人女子被當兩腳羊了。

南方的漢人比較頑固,民族氣節比較高昂,也自豪於自己楚人開創的漢朝的漢文化,就算遊牧民族已全面攻佔北方,甚至多次聯合北方土著強攻南方,南方也很難被攻佔。因此南方持續保留了漢人的固有文化。

不過遊牧民族因此也在北方貢獻了他們的文化,這文化有別於南方漢人的文化,尤其是在語言,衣著,飲食和言行方面。而且正好遊牧民族都在北方,入侵界限一般都被南方漢人強行阻斷在淮河秦嶺處,因此南北文化的差異一般就在這裡作為界限分別。所以中國只有南北之分,沒有東西之分。

但是文化並無高低之分,只有不同之分。我們應該以寬和的心看待遊牧民族對北方的深刻影響,對中國豐富的文化又一次一次的充實。我們也應該開始給於遊牧民族的身份正式的承認。


以秦嶺——淮河為分界線的南北劃分是合理的。它是有地理依據的,也是中國地理教科書上公認的南北分界線。

從氣候類型來看,秦嶺淮河以北為溫帶季風氣候,以南為亞熱帶季風氣候。也就是說,大致以這條線為界,南方比北方暖和,尤其是在冬季,差異很大,並且以北有結冰期,以南沒有結冰期。

從植被類型來看,秦嶺淮河以北以針葉林為主,以南以闊葉林為主。

從氣溫來看,秦嶺淮河以北,冬季氣溫在0℃以下,以南冬季氣溫在0℃或0℃以上。

從汛期來看,以北春季有凌汛,以南春季無凌汛。

從耕作方式來看,以北以旱地為主,以南以水田為主。以北以小麥為主,以南以水稻為主。

總之,以秦嶺——淮河為南北分界線是合理的,毋庸置疑的。


正好是宋朝和金國最後劃定的分界線。


我也知道秦嶺淮河是中國南北的專業分界線,但我覺得淮河段並不很準確,我每年都往來南北,我發現江淮江漢更像南北過度的特點,樣子更接近北方,我是從植被上看出來的,不光看水稻種植(東北據說也是水稻為主),就拿湖北來說我覺得往南過了武漢樹木和北邊纔有明顯差異,湖南湖北植被差異很大,湖南和南嶺以南又有明顯差異,蘇皖的江淮之間也是看樹木更像北方,白楊樹 梧桐樹 刺槐這些北方標誌性樹種江淮江漢之間都不少。南國風光只有南嶺以南才配的上(有椰子樹菠蘿什麼的),江南那是南方風情不能稱作南國風光


古雲:「桔生淮南為橘,桔生淮北為枳」。可見自然差異不一般。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