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灝哥電影」為您推薦的第 42 部電影。(微信首發)

張藝謀這次算是打了個翻身仗。

新片《影》,在最新的金馬獎提名名單中,獲得了最佳導演、最佳影片、最佳男主、最佳女主、最佳改編劇本5項重頭提名,此外還獲得7項技術提名,以12項總提名的超大優勢領跑。

那這是部好電影吧?

但灝哥自身的感受,以及和身邊的朋友們討論過後,發現對《影》的稱讚還是集中在技術層面上,並不認為他講了個好故事。

對比網上如潮讚譽、大獎題名,灝哥一度懷疑是不是自己審美出了問題。可電影院裏提前離席、把玩手機和心不在焉的觀眾,又似乎電影確然沒讓人提起興趣。

所以這篇推送拖了很久,直到我想明白:

一樣東西可以既精緻,也空洞。

首先澄清,《影》不是一部爛片。畢竟老謀子高超的構圖功力,是連斯皮爾伯格都讚不絕口的。

但這種技巧,恰恰成了拖後腿的根源。電影裏太多炫技式的畫面,連綿的雨、水墨色的山,美則美矣。可卻也正是這些沒完沒了、寓意粗淺的氤氳鏡頭,不僅沒有形成貫穿全片的意境,反而讓人膩煩。有人評論說:

東坡肉色香味俱全,又蘊含人文典故,可是讓你一口氣喫下十碗東坡肉,你膩不膩?

在「木桶理論」裏,決定一件事物上限的,不是最長的那塊木板,而是最短的那塊。

最長的拍攝巍峨百丈了,但最短的那塊劇情有失水準。

灝哥認為,好的電影,最重要的是講好故事。當年羅德里格斯拿手提DV拍出《殺手悲歌》,畫面簡直沒法看,但電影裏那些不法的野蠻、蠻荒的慾望,拿到現在也能吸引住人們的目光。

▲《墨西哥三部曲》之首—《殺手悲歌》

《影》的畫面再美,也遮掩不了它貧瘠的那一面。

千禧年後,老謀子就像是沉迷於形式主義中不可自拔,丟掉了《大紅燈籠高高掛》《紅高粱》裏的表達慾望。從《滿城盡帶黃金甲》到《影》,美輪美奐的畫面承託的是蒼白的劇情、空洞的思想和無力的邏輯,灝哥看完後,沒留下觸動,甚至沒留下深刻的記憶,彷彿看完了一場攝影展,而不是一部電影。

好的故事要怎麼說?灝哥先推薦一部經典老片,看看別人是怎麼講轉換身份故事的:

變 臉

這是部1997年的老電影。彼時,吳宇森剛接到好萊塢拋來的橄欖枝,正準備大展拳腳,而尼古拉斯凱奇還未成為票房毒藥。他們在各自的巔峯,合作拍出了這部經典。

電影說的是恐怖分子凱斯特(尼古拉斯凱奇飾),本想殺掉一直在追捕他的FBI探員西恩,卻誤殺了西恩的兒子,這讓兩人結下深仇。

西恩花了8年終於逮捕凱斯特後,卻得知他在某個人羣密集的地點,藏了一枚毒氣炸彈。

為了調查炸彈位置,西恩通過整形手術,和凱斯特互換了樣貌,嘗試用假身份接近他的弟弟套取情報。這一行動屬於高度機密,即便FBI裏也只有兩三人知情。

事情出現了變數。原本在槍戰中昏迷的凱斯特突然醒來,並殺掉了毫無防備的FBI探員,銷毀「變臉」計劃所有資料,將計就計地成了西恩。

此後的劇情像迷宮一樣展開,警察變成了想套取悍匪情報的悍匪,悍匪變成了想殺死警察的警察……這話說出來都覺得繞。

因為是老電影,相信很多人都看過了。沒看過的,文末有電影資源,灝哥就不劇透更多。

推薦這部電影,還是為了和《影》做個對比。

回歸到《影》上面來,這部電影到底有什麼問題?

首先,畫面。

畫面無可挑剔,前面已經說過,斯皮爾伯格都盛讚張藝謀是「可以用色彩講故事的導演」。

問題是,斯皮爾伯格這句話的重點其實不在於「用色彩」,而在於「講故事」。

鏡頭是導演用來創作的筆,這支筆最終要寫出來一篇包含了導演思想的答卷。單純地佈置好風景、調理好色彩,那叫做繪畫。

▲重「技」輕「藝」是張藝謀電影的通病

《變臉》裏,畫面是為劇情服務的。讓灝哥印象深刻的一幕,是西恩和凱斯特對著鏡子開槍。鏡子碎片裏,反射出一張張支離破碎的面孔。

這樣的畫面肯定也是導演精心編排的結果,但這個畫面是為劇情服務的。鏡子裏浮現的面孔,對於主角們來說,既是他們「自我」,也是「他人」。身份的錯亂與混淆,在鏡子斑駁的碎片裏表露無遺。

《影》呢?很多畫面只是單純好看,甚至為了好看可以犧牲邏輯。沛國王宮,推開宮門就是一片下著連綿陰雨的湖泊。沛王啊,把宮殿建在碼頭邊上真的沒問題嗎?這麼多年您家就沒被淹過嗎?

不要跟我說什麼水象徵著慾望,陰雨是慾望的滋長這種粗淺的寓意,好的比喻沒有這麼刻意。

其次,劇情。劇情是重災區。

曾經有個說法,說中國這批「第五代導演」,全是靠著90年代文學熱才聲名鵲起的。

這說話有失公允,但僅回顧張藝謀的作品,離了莫言、蘇童、餘華,就沒了《紅高粱》《大紅燈籠高高掛》《活著》,飛速降落到《三槍拍案驚奇》《長城》的水平。

論劇情,《影》也就比《長城》好一點而已。

▲《長城》是張藝謀迄今口碑最差的電影

看《變臉》的劇情,身份互換、有虛有實。西恩和凱斯特原本的身份是一環、互換後的身份又是一環、身為觀眾的我們知道他們互換身份的事實,因此為劇中不知情的人們捏把冷汗,這又是一環。環環相扣,多麼緊張刺激。

不是說好電影就一定要燒腦,最近上映的《無雙》,其實劇情也不複雜。但偏偏就是把握好了每一個節點,看起來過癮得很。

張藝謀,太缺這種敘事技巧了。

以至於有人評論說:「除了『你看,我的電影是多麼的美』之外,他好像,再沒什麼話想說。」

這甚至讓灝哥懷疑,是張藝謀水平問題,還是態度問題?

「十餘幾人」這種臺詞是不是應該不出現?是不是所有人物的心路歷程都要用說的表現說來?反轉是不是能別這麼好猜?

在看《影》之前,灝哥還特意看了張藝謀的宣傳預告片。裡面老謀子說,「這片的反轉簡直了」。

看完《影》後,我認為老謀子想說的是「這片的反轉簡直跟沒有一樣了」。

沛國國君派去刺殺都督的蒙面殺手,進入都督密室後,鏡頭轉接到大殿上,蒙面殺手端著木匣上場。

殺手沒露面,頭顱也沒露面。

你覺得,會有人猜不到木匣裏不是都督的頭顱麼?

這是看不起觀眾智商,還是太相信自己能力?

這種手法,幼稚到跟20年前《讀者》上的故事一樣。

不管是大局上的君臣矛盾、真身和影子的情仇,還是細節上的長公主之死、少將軍之死。

張藝謀埋下的伏筆,很大程度上變成了劇透。

再次,邏輯。

電影是我們用已有經驗作為基礎,去了解和探索的領域。科幻電影也這樣,天馬行空的想像也是構建在嚴謹的邏輯上的。不然,觀眾就會覺得很「假」。

《變臉》裏誇張的換臉術,現實世界基本不會存在。但編輯設定了這麼一個概念,並通過隨後人物的行動、反映,嚴謹構建換臉後身份互換的真實感,也讓人接受了「換臉」的虛擬設定。

《影》呢?灝哥就想問:

沛王你這麼怕大都督奪權,免職後讓他去炎國決鬥,借刀殺人不就行了,搞這麼多幺蛾子作甚?

大都督你這麼想自立成王,你要對付的是沛王啊,你全程培訓影子殺別國大將軍作甚?

炎國大將軍你剛教育過自己兒子以退為進,你看見旗一倒人就崩作甚?

我想了想,估計是這麼回事:

電影設計了三重矛盾:真身與影子的矛盾,大都督與主公的矛盾,大都督與炎國將軍的矛盾。

本想多線敘述,講好這交互錯雜的關係,結果沒有釐清三重矛盾之間的因果關係,幾條線索混成了一團亂麻。

所以到了最後,理不清了,全部搞死算球。你看炎國兩父子,哪個不是自己把脖子往刀上湊的。

重技輕藝、劇情貧瘠、邏輯混亂,這就是《影》問題之所在。而灝哥沒說的,比如演技、比如道具,那些都沒有問題。

最後重申一遍,這部電影當然不是爛片,甚至在國產電影中水準還中等偏上。

但出於國內最富盛名導演之手、坐擁最頂級資源,灝哥覺得嚴苛一點,並不是壞事。

「還行」就是「不夠好」,希望老謀子下一部電影,能夠成為「好」吧……

(「灝哥電影」每週更新,走心不走量。公眾號留言「變臉」可獲得電影資源。喜歡別忘了分享哦~)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