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戊戌變法失敗原因如下:

第一,光緒沒有掌握實權。

中國從古至今,從沒有不掌握實權的領袖,能夠變法成功的。

因為既然是變法,一定會受到很多人的反對。

如果沒有實權,變法的政策根本就會被反對而抵消,根本無法推行下去。

實際上,光緒的政策也沒有被執行,底下的官員陽奉陰違而已。

第二,變法沒有群眾基礎。

可以說,變法的政策基本沒有造福群眾。

而變法的思想,也沒有在群眾進行宣傳。

所以總體上,群眾是反對變法的。

魯迅小說《祝福》寫到,魯四老爺見面就破口大罵維新派。

而其他小說裡面,老百姓也把改革什麼當做亂政。

第三,樹敵太多。

變法的樹敵太多,文化教育改革,遭到傳統知識分子的強烈反對。

軍事改革,得罪了綠營等無數軍人。

政治改革裁撤官員,僅京師一地,涉及閑散衙門十多處,失去職務者近萬人,但是又沒有安排出路。這遭到大量官員的反對。

等等。

既然不是暴力革命,改革就應該循序漸進,拉一派打另外一派,不應該這麼普遍樹敵。

這說明維新派的政治歷練不夠,比較稚嫩。

其實,維新派還準備實現這些政策:制訂憲法、開國會、君民合治、滿漢平等、皇帝親自統帥陸海軍、改年號為維新、斷髮易服及遷都上海等。

這才是滿清權貴恐懼的,自然要抵抗。

其中就制定憲法這一條,滿清權貴不會有人同意。


光緒皇帝已經親政了,至少名義上他現在是大清王朝的最高統治者,祖宗江山基業的第一責任人。儘管光緒皇帝一直被慈禧太后的陰影所籠罩,被迫充當傀儡角色,可是光緒皇帝這位年輕人,有著先祖們同樣的進取心,他不願自甘墮落,更不想成為亡國之君,他渴望主掌朝政,成為一位名正言順的皇帝。因而,他與慈禧太后之間的矛盾只會是愈加激化。其實,這戊戌變法就是光緒皇帝與慈禧太后,這對名義上的母子之間矛盾爆發的一個「產物」,也是光緒皇帝命運走向萬劫不復的轉折點。

在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簽訂之後,德國人又藉機敲詐大清政府,搶佔我膠州半島,此時之中華真的是雪上加霜。面對如此窘境,光緒皇帝更加堅定了他的改革決心,於是他啟用一些維新派的一些年輕人,如譚嗣同、劉光地、楊銳和林旭四人為四品軍機章京,想法是以維新派控制軍機處,方便皇帝命令儘快下達。同時,光緒皇帝加快部署和實施以康有為和梁啟超提出的改革大綱,改革就這樣如火如荼的開始了。

圖 清德宗愛新覺羅·載湉(1871年—1908年),即 光緒皇帝

當然,儘管光緒皇帝擺出大幹一場的架勢,但是其實影響的範圍十分有限,問題就是他不是實際掌權人。就是為了爭奪這個權力問題,光緒皇帝以及維新派們開始鋌而走險,光緒皇帝開始觸碰慈禧太后最為敏感的人事權,他開始對在京一、二品大員,以及實際掌權衙門進行人事變動。這一下慈禧太后立刻跳腳,立刻出面橫加阻攔,並且發布懿旨收回皇帝對於二品以上官員之任命權,這是慈禧太后對光緒皇帝的警告。面對慈禧太后的警告,光緒皇帝馬上面如土色,認慫!

雖然光緒皇帝慫了,但是維新派依然激進,他們認識到了慈禧太后依然是大權獨攬,但是他們卻做了愚蠢透頂的錯誤決定,發動政變欲除慈禧太后而後快。

圖 慈禧與外國公使夫人們的合影

而通常關於這場變革的失敗,就必定會提及一位爭議人物「袁世凱「。關於袁的爭議無非以下幾點:

1、事情的結果幾乎是取決於袁世凱的抉擇,作為一名中上等軍官的袁世凱,當時有那麼厲害嗎?

2、老奸巨猾的榮祿和袁世凱怎麼就不那麼義無反顧的跟著慈禧太后對抗光緒皇帝?

3、以慈禧太后的政治敏感性,能夠完全不知情,甚至將自己的命運寄托在幾位大臣的選擇上嗎?別忘了,此時的慈禧太后已經是親自領導過兩次政變的風雲人物了。

其實,早在譚嗣同找到袁世凱之前,慈禧太后就已經時刻盯緊光緒皇帝這伙維新派人的動向,而且做了針對性的準備。當光緒皇帝一紙調令將袁世凱從天津調到北京的時候,慈禧太后就已經明白了維新派人的意圖,她早已安排妥當,就等君入瓮。袁的精明之處就在於,這等決定命運之事要懂得「慢半拍」,看看再做決定。

圖6 袁世凱(1859年—1916年)

果然,就在還沒等維新派出手之前,慈禧太后掌握一些證據之後率先發力,以迅雷之勢迅速將光緒皇帝控制住,同時逼迫光緒皇帝就範,開始捕殺維新派人士,史稱戊戌政變,這也是慈禧太后一生領導的第三次也是最後一次大政變。慈禧太后三下五除二,輕鬆擺平了維新派,戊戌六君子也在菜市口被處以極刑,康、梁二人流亡海外。結果就是慈禧太后則再次光明正大的繼續執掌朝政,光緒皇帝徹底成為慈禧太后的階下囚。要不是迫於洋人之阻撓以及保皇派大臣們的極力反對(榮祿和袁世凱都是保皇派之一),那光緒皇帝的結局也會很難預料。

這次變法最後以政變的形式悲慘收場,真正能夠名垂青史的也只有那幾位的無私奉獻而流血犧牲的君子們了。

文:王金百

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於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戊戌變法失敗的淺層原因:

1、守舊派勢力強大,國家的最高領導權不在維新派手中,而緊握在西太后為首的王公、大臣手中。幾位掌握實權的顯赫任務恭親王、慶親王、剛毅幾乎無一例外都是守舊勢力。維新派只有少數幾個人,沒有實權。康有為只擔任各國事務衙門章京行走(外交秘書),他的上書大多被壓下去了;並且康有為組織學會受到壓制,最終解散。辦報受到遏制,直到停刊。西太后對變法的態度是兩個字:容忍。並不是支持。

2、以康有為為首的維新派,在理論指導上具有局限性。他的兩部書《新學偽經考》、《孔子改制考》,都沒有充分、有說服力的證據,不用說守舊派反對,當時的一些開明人士也不贊同。所以維新派的很多激進宣傳收到不少社會阻力。

3、維新派及光緒帝在變法策略上侵犯了大官僚的利益,如開國會、設制度局,一些老臣職權被剝奪,又沒有安排措施,必然收到堅決反對。

而真正導致戊戌變法失敗的深層原因是:

1、敵強我弱。維新運動時期,民族資產階級雖有初步發展但是及其微弱。而他們所面對的封建頑固勢力卻十分強大,變法的時機不當。

2、脫離群眾。維新派沒有掌握政權,僅依靠一個沒有實權的光緒帝發號施令,原本應該與會黨民眾的鬥爭相結合,以造成強大的聲勢,迫使當權者採取改革措施,但是他們卻脫離群眾甚至害怕和敵視群眾。這使得變法活動僅僅局限於地主階級開明派和知識分子圈子裡。

3、不切實際的幻想。維新派缺乏反帝反封建的勇氣,只採用改良的辦法,他們雖提出「救亡圖存」的口號,但是不正面面對帝國主義,只跟西方學習淺顯的經濟和政治制度,所以不能得到徹底改良。


戊戌變法又稱百日維新,戊戌變法的失敗圍園殺後是直接原因,若不圍園殺後也不會有後來就義的六君子。

我們結合戊戌變法中每個角色,和歷史背景來分析下變法失敗的原因。

康有為一介書生,尚無從政經驗。進京後被光緒封了六品官銜,在變法中也沒有實權,只不過一直給光緒上書,提供變法方案,傳播立憲思想。

而光緒一直沒有真正意義上的親政,從政多年大小事一直是親爸爸當家做主。救國心切,又缺乏政治經驗,本想大刀闊斧的改革,又受到守舊派的阻撓。

改革政治觸犯了清貴族和在職官員的利益,改革教育觸犯了舉子的利益。倘若變法實施,清政府各個行政部門大換血,一群無任何政治經驗或缺乏政治經驗的憤青去當差,天下必定大亂。改革教育政府短期內也不會有後備人才。

慈禧看到這些愣頭青這麼搞,也怕把本來就搖搖欲墜的大清搞垮,出手阻撓。康有為挺而走險,假傳光緒密紙要聯合袁世凱除掉慈禧。惹得慈禧大怒,遂全國追殺康黨。

總結:慈禧殺維新人士確實是因為圍園殺後,變法失敗是因為維新派政治經驗不足,沒有結合國情去具體考慮問題,操之過急,引來殺身之貨。@黃關黃酒 @楊老師談古論今 @秀色可餐的塗鴉之作


失敗根源之一:主持變法者中,缺少真正有影響、有實力、有遠見的人物。實行變法是政治家所為,非思想家所為,既然有做大事的心,那就要有做大事的手段。當時能主持變法的人,李鴻章是最佳人選,但他甲午戰敗後正灰頭土臉,輿論上通不過。退而求其次,張之洞也可以主持變法,但他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思想,最後變出的可能是個洋務運動加強版,雖說骨頭未動,但至少也在變,也在前行。但光緒的選擇卻是重用康有為,此人組織個強學會搖旗吶喊倒也勝任,主持變法,就呵呵了…

失敗根源之二:過於操切急躁。彼時朝中守舊大臣的勢力太強,光緒想要變法,不能一下子就範圍太廣變革過深用力太猛,如果那樣,反對力量就會集中爆發。必需先找准切入點,尋找好突破口,拉旗幟、樹標杆、聚人才、造輿論,然後按預定的先後次序,一件件事情去做,做成一件是一件,要有足夠的準備時間,且有足夠的消化時間。後世,小平同志成功實施改革,並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件一件做成的,恢復高考、放鬆管制、聯產承包、設立特區、個體經濟、集體企業、市場經濟…他是耐心的一步一步走過去的。

失敗根源之三:康梁及譚嗣同所謂的圍園殺後,絕對是個大昏招。慈禧本人倒並不反對變法,她的底線是不能動她的權力乳酪。一旦變法對她不利,她可以阻止變法,也可以修正變法,但並不會全盤否定變法(庚子事變後她還推行了新政),即使當時用訓政的方法架空了光緒,但只要光緒活的比她長,總有翻盤的機會。而正是那個圍園殺後的計劃,不但使得變法被全盤否定,更是讓光緒萬劫不復,再無翻身的可能。


以我個人的看法,實際上戊戌變法是沒有實際政治經驗的康梁用新奇而半吊子的變法理論蠱惑了年輕的光緒的心,康有為也是同樣蠱惑梁啟超的。康有為劍走偏鋒,自然有他獅子吼般的作用。但真用於實際,還是要看具體執行政策的人和實際情形。這是其一。在政治上,康梁太過強調帝後對立,帶著中國傳統陰謀論和宮廷政治的色彩,而實際情形業已證明慈禧未必會走到對光緒生殺予奪的境地,這就是康梁政治上的不成熟,這是其二。第三,康梁黨同伐異,搞小團體,又不知團結大多數,自恃有光緒的支持,卻無任何政治運作技巧,故而定是牆倒眾人推的。這也能解釋為何慈禧重啟改革之後,維新派的人建樹很少的原因。另:圍園殺後不過是康南海的夫子自道,他也只是說說,實際運作和政治資源,他都夠不到的。


戊戌變法,是中國近代史上的一次變法運動,維新派要藉此機會救亡圖存,但這次運動只持續了103天,就宣告失敗。那戊戌變法失敗的原因是什麼?

有一個很普遍的說法,那就是康有為計劃圍園,打算逼慈禧交權,以便開展更激烈的變法運動,聽到風聲的慈禧為了維護自己的權力,便回到紫禁城,發動了政變,廢除了新政,並將光緒囚禁在瀛台。而慈禧回宮的一個原因,很多學者認為是因御史楊崇伊的一封奏摺。

楊崇伊在他五百多字的奏摺中,先是指向維新派的積極分子、翰林院侍讀學士兼日講起居注官文廷式。說他妖言亂政,受到革職處分後不思悔過,暗中繼續勾結孫文、康有為,專以誹謗朝廷為能事。然後再指責康有為借變法之際,大力安插黨羽,禍亂朝政。奏摺最後又說,「風聞東洋故相伊藤博文,即日到京,將專政柄」,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已經到京,光緒帝將於9月20日會見。會見的後果,很可能重用伊藤以推進變法。「依藤果用,則祖宗所傳之天下,不啻拱手讓人。」要是重用伊藤,可能大清的天下要拱手讓人了,所以楊崇伊要求慈禧「即日訓政,以遏亂萌」。而光緒此時已經幹了不少任性的事,例如提出重開懋勤殿,罷免禮部六堂官,現在又要請洋人做顧問,還要與日、英、美合邦,光緒的種種行為使得慈禧感到自己權力受到威脅,她決定回宮訓政。回到宮中的慈禧,接連下了幾道命令,宣布廢除變法。慈禧當時並不知道康有為「圍園劫後」的密謀,因為慈禧給康有為下的罪名也只是「結黨營私,莠言亂政」。但隨著事情的發酵,越來越多的密謀顯露出來,在農曆八月十四,慈禧下了一道硃諭:「前日竟有糾約亂黨謀圍頤和園,劫制皇太后,陷害朕躬之事,幸經覺察,立破奸謀。又聞該亂黨私立保國會,言保中國不保大清,其悖逆情形,實堪髮指「。可知在這時候,慈禧才知道康有為的「圍園劫後」之謀。由此,「圍園劫後」之謀並不是慈禧發動政變的主要原因。

當然,慈禧是戊戌政變的一個重要原因,沒有她的行動,變法也不會失敗。除了這個原因外,光緒皇帝的無權也是一大原因,光緒雖貴為皇帝,但手中沒有權力,他想奪得權力,還得依靠於袁世凱。加之,保守派勢力龐大,朝廷中反對變法的人居多數,激進的變法自然得不到人心。況且維新派只是一群文弱書生,沒有穩定的群眾基礎,變法失敗是必然的。


(圖)康有為,中國晚清時期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資產階級改良主義的代表人物。

戊戌變法,又稱百日維新、維新變法,是清末一次影響巨大的政治改革運動。以康有為、梁啟超為首的改良派,通過光緒皇帝推行新政,希望中國走上君主立憲的現代化道路。但這次變法遭到了慈禧太后和頑固派的強烈抵制與反對,最後以失敗告終。

戊戌變法前,清朝已經歷了30多年學習西方科學技術的洋務運動。但1894年的中日甲午戰爭,打破了清朝「自強」、「中興」的夢想。當時的有識之士意識到,只學習西方技術,不改變政治經濟制度,無法使中國走上富強之路。中國真正要學習的,是西方先進的政治制度。因此,1895年以後,在以康有為、梁啟超為首的改良派的推動下,維新變法運動逐漸在全國興起。

1898年6月11日,光緒頒布《明定國是》詔書,正式開始變法。變法期間,光緒先後發布了一百多道變法詔令,除舊布新。變法的主要內容包括:政治方面,廣開言路,精簡機構,任用新人;經濟方面,設立農工商總局、路礦總局,提倡開辦實業,修築鐵路,開採礦藏,組織商會,改革財政;文化方面,廢八股,興西學,創辦京師大學堂,設譯書局,派留學生,獎勵科學著作和發明;軍事方面,改用西洋軍事訓練,遣散老弱殘兵,削減軍餉開支,實行團練,裁減綠營,頒發興造槍炮特賞章程,籌設武備大學堂,武科停試弓箭騎劍、改試槍炮,等等。

剛開始,掌控著實權的慈禧對變法是持支持態度的。光緒頒布《明定國事》詔書時,曾請示過慈禧,慈禧不僅表示同意,還指示「今宜專講西學」。又如,光緒下詔廢八股時,曾遭到守舊派大臣剛毅的阻撓,光緒隨即去頤和園尋求慈禧支持,很快就得到了批准。

為什麼後來慈禧又反對變法,進而扼殺了這場變法呢?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最直接原因是,一個叫曾廉的湖南舉人,充當頑固派的急先鋒,上書舉報康有為、梁啟超「反清」,打亂了改良派的步伐,導致改良派鋌而走險,試圖發動兵變從慈禧手中奪權,激怒了慈禧。

1898年9月5日,時任國子監助教的曾廉,通過都察院代奏,向改良派發起猛烈攻擊。曾廉的奏摺長達近萬字,除指責康有為、梁啟超「舞文誣聖,聚眾行邪,假權行教」外,還從「養聖德」、「去邪慝」、「留正學」、「擇將帥」、「慎財用」等方面逐條攻擊變法的各項措施,甚至質問光緒:「皇上既自以為新,則必祖宗為舊;皇上自以為開創,則尤未知何以必祖宗也。」曾廉在頑固派中地位雖然不高,但他的思想在頑固派中頗具代表性,因而這個奏摺事實上成為了頑固派反擊改良派的總動員書。

更具殺傷力的是,這個奏摺的附件,摘錄了梁啟超在湖南任時務學堂總教習時,在生徒日記上的四條批語。曾廉舉報這四條批語屬「反清言論」,奏請殺掉康有為、梁啟超。

光緒可能是想保護康有為、梁啟超,便把這個奏摺交給「軍機四卿」之一的譚嗣同,讓他「簽駁」。譚嗣同一看,立刻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情急之中斗膽銷毀了奏摺的附件。然後在「駁語」中向光緒保證:康有為、梁啟超兩位同志絕對是忠誠的好乾部。如果曾廉的奏摺屬實,皇上可先殺了我!為避免後患,譚嗣同還請求以「誹謗新政」之罪殺掉曾廉,但光緒不許。他認為變法應當廣開言路,不能因臣民上書言事而追究其罪。

曾廉的舉報雖未能一舉將康有為、梁啟超拉下馬,卻使變法的局勢急轉直下。由於被人抓住了「反清」的把柄,改良派感到危機四伏。如果頑固派再次將證據提交到慈禧手中,後果不堪設想。

怎麼辦?改良派左思右想,認為只有鋌而走險,或許還有一線生機。於是,康有為決定拉攏直隸按察使袁世凱,利用其手下的軍隊發動兵變,從慈禧手中奪權。但沒料到的是,袁世凱竟然將改良派企圖發動兵變的計劃,報告了慈禧的親信、直隸總督榮祿。

1898年9月21日凌晨,慈禧先發制人,將光緒囚禁於中南海瀛台,然後發布訓政詔書,再次臨朝「訓政」,同時大肆抓捕改良派。歷時103天的變法至此宣告失敗。隨後,康有為、梁啟超分別逃往法國等地,改良派主要人物譚嗣同、康廣仁、林旭、楊深秀、楊銳、劉光第慘遭殺害,史稱「戊戌六君子」。

戊戌變法失敗後,那位率先向改良派發起攻擊的曾廉,因深得頑固派賞識,不久擢升知府。那麼,這位曾廉是何許人也?又有什麼來頭呢?

曾廉(1856-1928年),字伯隅,號非齋,湖南邵陽石牛山人(今邵東縣水東江鎮境內)。他的祖先是富甲一方的大地主,家有田土二千頃、僮僕上千人。曾廉年幼時有「神童」之稱,據說3歲就能盡識沿街的招牌和對聯,10歲能作文,15歲能作賦,20歲考入縣學,後就讀於省城嶽麓書院。學成後先後在寶慶府愛蓮書院、沅州府校經堂書院講學。曾廉於1894年中舉,次年捐資為國子監助教,參與編修《大清會典》。

戊戌變法時期的湖南,是全國最富有朝氣的省份,湧現出了一批對中國近代歷史發展產生了深刻影響的傑出人物,但也出現了曾廉這種食古不化的老頑固。進京擔任國子監助教之前,曾廉在家鄉湖南就曾與倡導新學人士發生過激烈衝突。當時湖南成立了一個反舊教、倡新學的團體「南學會」,由在湖南籌辦粵漢鐵路的譚嗣同等人發起,得到了時任湖南巡撫陳寶箴等開明官員的支持,並在各府縣設有分會。南學會邵陽分會會長樊錐,因為積極在邵陽各地講學,還經常在改良派創辦的《湘報》發文抨擊舊政、提倡新法,引起了曾廉的強烈不滿。1998年5月,曾廉糾集當地一夥保守人士,闖入邵陽學宮大成殿,向孔子牌位祈禱,稱樊錐為「亂民」,誓言將其驅逐出境。曾廉還寫了一份《邵陽士民驅逐亂民樊錐告白》,四處張貼。

曾廉進京後,兼在頑固派首領之一、體仁閣大學士徐桐的家館任教,因而成為了徐桐的心腹門客。作為頑固派的代表人物,曾廉極其尊經崇古,反對學習西方政治經濟制度。他的思想觀點概括起來有三點:一是「祖宗之法不可變」;二是「變法亂人心,壞風俗,不如不變」;三是「不可用小人以變法」。曾廉認為,傳統的封建制度是盡善盡美的社會制度。在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時代,中國物產豐富、人們安居樂業。中國的祖先曾創造了輝煌盛世,清朝在嘉慶、道光以前也是人人富足的黃金時代。現在的中國之所以落後,不是制度不好,而是由於學習西方科學技術造成的。修鐵路、開礦山、發展工業的做法,消耗了國力,卻不見生財,都是捨本逐末。

曾廉對西方學說極為反感。例如當時從西方傳入的哥白尼的日心說,認為太陽是宇宙的中心,地球圍繞太陽運動,在曾廉看來就屬於歪理邪說。曾廉堅信「天地兩大、日月並明、君臣父子夫婦三綱」才是宇宙真理。西方人提出的日心說是別有用心,是企圖顛覆中國綱常理論和社會秩序的大陰謀。因此,戊戌變法中光緒宣布將各地的官辦書院全部改為學校,增設西學課程時,立馬遭到了曾廉的強烈反對。他上書稱書院改學校是標新立異,是「以西學鼓簧天下」。

不過,受頑固派賞識的曾廉,註定命運坎坷。1900年,因義和團作亂,導致八國聯軍入侵中國,朝廷委派原長江巡閱水師大臣李秉衡到京津前線禦敵,曾廉被調任李秉衡幕府。後李秉衡戰敗自殺,曾廉也欲投江自盡,但被部下救起。八國聯軍攻陷北京後,曾廉隨慈禧、光緒逃往西安,並升職為陝西候補道。但板凳還沒坐熱,旋即被免了職。因為1901年簽訂的《辛丑條約》中明確規定,清朝廷必須嚴懲支持過義和團的官員。此前操縱義和團抵抗八國聯軍的頑固派,於是遭到毀滅性打擊。曾廉這種極端仇洋分子,烏紗帽自然不保,未被砍頭,已屬萬幸。

1902年,曾廉攜子隱居貴州錦屏縣梅屏山(今貴州天柱縣黃哨山),後創辦白雲書院,效仿南宋腐儒理學祖師爺朱熹管理白鹿洞書院的模式,授徒講學。1911年辛亥革命前夕,曾廉返回故鄉,在族人曾炳熙捐建的楊塘書院任山長(校長)。此時科舉制度已廢除數年,但曾廉仍力倡舊學,推崇孔孟之道,還千方百計阻止鄉人開辦新式學堂。他主持的楊塘書院,不許學習科學,不許閱讀介紹西方學說的新書。直到1928年曾廉去世後,楊塘書院才改為學校。

一個國家和民族,只有大膽吸收先進的思想和文化,才能長久保持自身的活力。但是,從清末的社會變革運動中,我們不難發現,受根深蒂固儒家思想的影響,不少人落入了一個自我封閉的陷阱。曾廉就是在這個自設的精神陷阱里,掙扎了一輩子,不能自拔。


戊戌維新發生的背景,洋務運動了很多年,李鴻章建立了北洋,左宗棠收復了新疆,清法戰爭取得了勝利,諸多的利好使國人信心滿滿,迷住了雙眼,是為同緒中興!但甲午卻使這塊遮羞布被無情的扯掉,各國更是看清了滿清的外強中乾,紛至沓來侵略中國攝取利益,於是讀書人(真正關心國家的,其實只佔中國很少一部分的人,大部分的貧苦農民飯都吃不上,也不操這個心,民族主義遠沒有覺醒)義憤填膺,失落,憤悶。於是想改變現狀,使國家強盛,逐漸在有識之士中成了普遍的共識。自上而下無不如是,身在其中就像一隻龍蝦在周圍熱度烘焙下,自然的變紅了。

時值戊戌會試,北京聚集了1300多名舉子,群情洶洶啊,熱血啊。康有為領銜效仿陳東公車上書,希望將自己的冶國理想(其實只是簡單的抄襲明治維新,遠沒有形成自己的思想體系,更不具備可以指導事務的具體操作程序)直達帝聽,只因因勢成事,他們做到了。

1898年6月11日頒布《定國是詔》戊戌變法開始,103天後變法和光緒被廢而失敗告終。

變法失敗的原因,早就已經有定論了。但有幾點還是要說一下,作為變法的主要領導人康有為,此人人品極差,一無冶政經驗,二無權謀策略,三無人格魅力。變法中的載冗一刀切,讀了一輩子的書,功成名就了,得官了,現在卻失業了,得罪的人海了去了。廢科舉更是把天下讀書人都給得罪了,而讀書人代表了士紳階層,而士紳階層又掌握了整個國家的各個階層。力量弱小而盲目自大,內無京畿九門之掌握,外無手握重兵之奧援。徒有親政之皇帝,末識隱身之太后。最重要的是沒有認清滿漢關係,辦新學開言路興民智,請問滿主子幾百萬人如何統冶四萬萬五千萬漢奴才?

國之將亡必有,老而不死是為!康有為需要他承擔責任時,他卻逃了,謊稱皇帝給了他衣帶詔,用來騙取募捐,博取名聲,卻不是用在救國圖亡上,而是接連娶了五個小妾(皆為十七八歲),齊人之福矣。更是冒天下之大不韙,輔助張勳復辟!逆歷史之潮流,遺臭萬年。可惜了譚嗣同,有為熱血青年,更是高幹子弟(其父官至湖廣總督,一品大員,後因其子戊戌變法牽連,罷官),如果給他時間,或進中樞,或掌地方,國之幸也。

120年後再來看戊戌變法,只是一群激進的年輕人的運動式的鬧劇耳。


它的原因有幾個方面,首先意識層面來說,它屬於資本主義,但是中國當時還是封建社會,資本主義萌芽但是還沒有形成一個階層,對於變法沒有得到擁護。其次變法觸動的是封建地主的利益,變法又沒有軍隊的支撐只能任由宰割。最後變法過於激進,當時清政府最主要的任務不是變不變法,而是應對農民起義和列強,如何維護清政府統治才是最主要的,至於變法對清政府來說意義不大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