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心理学家怎么说死亡

编者的话:人们歌颂生命,避讳死亡,死亡是人类不可战胜的对手,我们应坦然面对;既然死后的世界永远不可知,我们不如愉快地度过每一天。今天是清明节,让我们和心理学家一起微笑著聊一聊死亡这个话题。恐惧死亡不如坦然面对死是什么?人死后会怎样?有人说,生命的两头都是黑暗,人死后不过是回到出生以前的状态罢了。还有人说,死亡会带走我们的感觉、思想、回忆、财富……由于实在想不透,不由得心生恐惧。「对未知的事物产生恐惧是人的本能,恐惧死亡其实是恐惧未知。」中国科学院心理所研究员张侃接受《生命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千百年来,人类一直在与死亡带来的恐惧作斗争。每个人都有第一次认真面对死亡的时刻。张侃说,人在年轻时意识到死亡,一般不会产生过多焦虑,因为自觉离死亡还比较遥远,大多会担心长辈的死亡。青壮年时,生活中其他事情吸引了我们的注意,对死亡的恐惧就冲淡了。到暮年,与死亡越来越近让恐怖感挥之不去。有些人对死亡的恐惧甚至发展到了焦虑的地步。刘先生对死亡的第一次认识源于同事的去世,当时他和很多30多岁的研究者入选某科技百人计划。3年时间里,百人里有两人猝死。刘先生于是把百人名单专门贴到自己工位的隔板上,那上面的两个黑框十分醒目。他深深地感到,死亡离自己并不遥远。很长一段时间里,他有些神情恍惚,工作也提不起精神,总担心猝死发生在自己身上。张侃说,如果一个人陷于对死亡的极端恐惧不能自拔,那么他需要一定的心理疏导,严重的则需要治疗。「减少死亡恐惧,西方人对死亡的态度,值得我们借鉴。」张侃说。西方的墓地多在社区里,离活人很近,孩子们可以在里面玩耍,恋人会在那里约会,他们并不觉得晦气或阴森可怖。「面对死亡的态度也可以从古人那里学习,『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朝闻道,夕死可矣』,这种舍身取义、杀身成仁的豪迈也是我们今天宝贵的精神财富。」▲认识死亡,增加生命宽度什么是死亡?生物学家说,死亡是所有生物学功能的永久终止;佛学家说,死亡是一种超脱,是到达彼岸;化学家说,死亡是亿万个元素的重新组合;哲学家说,死亡是存在形式的转化。有人一想到自己死后过了若干年,就再也没人记得了,就好像自己从没来过人世间一样,这种彻底的消失最让人难受。张侃表示,这种对死亡的理解是错误的。「我们都知道秦始皇,你知道他的儿子是谁吗?也许你记得一个胡亥,但其他几个儿子呢?有谁会记得?只要时间够长,记忆终究会消失,一个人的彻底磨灭是很自然的事情。历史上再伟大的人,过了亿万年,也会被人遗忘,我们大可不必为此烦恼。」不过,为了让后人相对长久地记得自己,可以成为奋斗的动力。张侃说,如果一个人能和社会形成良性互动,对社会做出贡献,成就一番事业,或者著书立说,可以让更多人记住自己,也是好事,所谓「人过留名,雁过留声」。另外,我们即使不能增加生命的长度,但可以增加生命的宽度和深度,比如我们可以学习更多知识,掌握更多技能,对这个世界有更深理解;或者多交几个知心朋友,多去外面走走,让经历更丰富,让内心更充实。▲超越死亡完成自身使命网上有张热传的手绘图,图中一个小孩子问老人:「既然我们都要死,那活著是为了什么?」老人想了想,说:「活著,大概是为了清泉流过时,不错过甘甜;春光烂漫时,有人陪伴;风雨飘摇时,有所守护吧。」张侃说,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也要遵从自然规律,月有阴晴圆缺,春夏秋冬轮回,人有生老病死,但是,生命依然是有意义的。造物主既然把你巧妙地塑造成一个人,你就要完成一个人的使命。人的使命就是愉快地度过一生,并且尽可能让他人愉快。人生就是一场旅行。旅行终有结束的时候,但过程最重要。春天,看小草发嫩芽,赏一树繁花;夏天,在树荫下吃著西瓜乘凉;秋天,品甜美瓜果,看树叶金黄;冬天,看雪后银装素裹,打一场酣畅淋漓的雪仗。和他人的互动也是这样,儿时有玩伴,上学后有良师益友,成年后有亲密爱人、可爱儿女,老了也有知心老友一起谈天说地、追忆往事。人生还有各种追求,锻炼身体,强健体魄;努力学习,充实头脑;奋发图强,有所作为;助人为乐,求得心安……无需锦衣玉食、香车宝马,生活中点滴琐碎的美好都是人生的意义所在。▲面对死亡,人生不留遗憾人一生中会经常面对死亡,有他人的死亡,也有自己的死亡。张侃表示,当死亡摆在面前时,不应该回避讨论和思考,死亡教育是生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少年儿童。亲人的离世、宠物的死亡,都会让孩子对死亡产生疑问和焦虑。针对不同年龄,对死亡的解释应该有所不同。对学龄前的儿童,不能撒谎,但应避免恶性刺激,不宜将死亡讲得过于直白和残酷,可以告诉他,「姥姥出远门了,去了很远的地方,那个地方每个人都会去。」另外,学龄前儿童不宜参加葬礼和遗体告别。对青少年,则应给予疏导,让他懂得死亡是回归自然的过程,活著的人应寻找人生的意义。中年人。这时会面对父母的死亡。有人说,父母在,人生尚有来路;父母走了,人生只剩归途。听上去很悲观,所以对这个群体需要有良好的引导。有的人和父母感情深厚,父母去世多年后仍难以走出阴影,这说明他没做好精神准备。中年人更需要正确的生死观,古语说「子欲养而亲不待」,既然有这个规律,应该一方面要有心理准备,另一方面要在父母生前尽到责任,做到问心无愧,让父母觉得抚养子女是值得的。否则,一旦父母去世,自己会非常愧疚。中年人也会面对自己的死亡问题,这个年龄段的人其实更害怕死亡,因为拥有一定的社会地位、肩负著更多的责任,难以抛下这个世界。张侃建议,善待自己,不做让自己追悔莫及的事情,一旦遭遇意外或不可克服的事件,那就坦然面对好了。老年人。同龄人一个又一个走了,有的老人聚会时感慨「见一面少一面」,其实应该积极看待这个问题。谁都无法准确地预见生命的终点,所以应该是「见一面多一面」,老友见面高兴才对。老人对死亡一般不恐惧,特别是高龄老人,他们觉得自己是「赚了」。很多老人对死亡的恐惧往往在于临死前受罪,这其实体现了对社会保障系统的不信任和担忧。另外,子女们应该懂得,一些不必要的抢救应该避免,以免给老人临终增加更多痛苦。患绝症的病人。自觉时日无多,与其陷入恐惧,不如从容安排自己最后的生活和身后事。电影《非诚勿扰》中那个肿瘤患者为自己提前安排了一场葬礼,是个很好的主意。▲
推荐阅读: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