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有為(1858年3月19日-1927年3月31日),生平歧視黑人,清末維新變法派主要發起者,原名祖詒,字廣廈,號長素,又號明夷、更生、西樵山人、游存叟、天游化人,廣東省南海縣丹灶蘇村人,人稱康南海,光緒廿一年(1895年)進士,曾與弟子梁啟超合作戊戌變法,變法失敗後,被慈禧太后通緝而出逃。1912年宣統退位後,康有為繼續反對共和,1917年曾與張勳合作,發動兵變,擁立宣統帝,是為辮軍復辟,但十二日之內就被段祺瑞討平。1927年在一場宴會後病逝,被質疑是政敵下毒。

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德國佔領膠澳地區(今屬青島市),康有為再次上書請求變法。次年1月,光緒皇帝下令康有為條陳變法意見,他呈上《應詔統籌全局折》,又進呈所著《日本明治變政考》、《俄羅斯大彼得變政記》二書。4月,他和梁啟超組織保國會,號召救國圖強。6月16日,光緒帝在頤和園勤政殿召見康有為,任命他為總理衙門章京,准其專摺奏事,籌備變法事宜,史稱戊戌變法。

戊戌政變後康有為逃至天津,又得李提摩太牧師協助,坐上重慶號到上海,再由英國領事館職員協助在上海海面轉船到香港,再由香港逃往加拿大,自稱持有皇帝的衣帶詔,在光緒二十五年六月十三日(1899年7月20日)在英屬哥倫比亞省組織保皇會,又名中國維新會,鼓吹君主立憲,反對革命,在北美、東南亞、香港、日本等地設立分會,機關報為澳門《知新報》和橫濱《清議報》。

辛亥革命後,康有為於1913年回國,定居上海辛家花園,主編《不忍》雜誌,宣揚尊孔復辟。作為保皇黨領袖,他反對共和制,一直謀劃清廢帝溥儀複位。1917年6月28日康有為從天津秘密進京,與效忠前清的北洋軍閥張勳發動復辟,擁立溥儀登基,不久即在當時北洋政府總理段祺瑞的討伐下宣告失敗。

1921年遷居愚園路「游存廬」,1923年遷居青島(見青島康有為故居)。康有為晚年始終宣稱忠於清朝皇帝,1924年溥儀被馮玉祥逐出紫禁城後,他曾親往天津,到溥儀居住的張園覲見探望。

1927年3月18日康有為因躲避北伐戰亂,從上海抵達青島。3月29日參加同鄉宴,宴後嘔吐,31日凌晨5時30分七竅流血猝死。關於其死因,其女康同壁生前堅持「被人在食物中投毒而導致死亡」;康同壁之女羅儀鳳文革中所寫的一份交待材料稱康氏「是被國民黨下毒害死的」。康有為另一位女兒康同環則認為「可能是英記酒樓的食品不潔所致,未必是因為政治鬥爭而犧牲的。」康氏弟子呂振文臨終對其子披露,因康氏不同意溥儀「跟著日本人走」,故而遇害。此外還有慈禧餘黨暗害說,甚至移植睾丸致死說(已被證實為謠言)。

康有為逝世後葬於青島。辭世後遺體曾暫厝李村棗兒山,1948年正式安葬於青島,翌年10月舉行康有為遷葬和墓碑揭幕儀式。

文革期間,康曾被視為「中國歷史上最大的保皇派」,1966年8月,其墓地被紅衛兵掘開,屍骨被造反派掘墓鞭屍,並把其帶有白髮之顱骨遊街示眾,後來康有為的顱骨被市博物館王集欽研究員以「造反有理」實物展覽為名收入館中藏匿,才使得今日康有為墓中有康氏的一點屍骨。

1985年12月27日再遷墓至嶗山區中韓鎮大麥島村北浮山南麓的現址(現青島大學之北)並立碑,今為山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康有為有六房妻妾和十五個子女。

大房 張雲珠(1855年-1922年),字「妙華」。

第一女 同薇(1879年-1974年),字「文僩」,號「薇君」。

第二女 同璧(1881年-1969年),字「文佩」,號「華鬘」。

第三女 同結(1884年-1884年),數日殤。

第四女 同完(1885年-1885年),數月殤。

第一子 同國(1890年-?),殤。

第五女 同荷,養女,康有溥之女。

二房 梁隨覺(1880年-1969年)

第二子 同吉(1902年-1902年),生於印度,未滿月殤。

第六女 同復(1903年-1979年),生於澳門。

第七女 同環(1906年-?),生於瑞典。

第三子 同籛(1908年-1961年)

三房 何旃理(1891年-1915年),字「金蘭」。

第四子 同凝(1909年-1978年)

第八女 同琰(1911年-1928年),18歲時死於車禍。

四房 市岡鶴子(?-1927年),昵稱「鶴姬」,日本人,和三房何旃理情同姐妹。在康有為猝死後自殺。

女(未排行) 凌子(1925年-?),生於日本,在市岡鶴子自殺後則隱姓埋名不知所終。

五房 廖定征

第九女 同令(1915年-1927年),12歲時死於肺炎。

六房 張光(1900年-1943年),小名「阿翠」。

第十女 靜谷(1927年-2012年),養女,張光兄弟之女。


啊!啊??竟有此事?怕是這小子家裡有礦吧??紅富二代不像,或者,那啥。。。拆二代?很可能。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