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共產黨宣言》發表160年之際

□龐仁芝

1848年2月,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共產黨宣言》在倫敦用德文版公佈於世。160年來的情況仍然如恩格斯在1888年所指出的那樣,《宣言》是全部社會主義文獻中傳播最廣和最具有國際性的著作。《宣言》的影響之所以如此深遠,根本原因在於它第一次科學地揭示了人類社會規律,為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的解放提供了強大思想武器。我們要落實黨的十七大提出的「進一步把握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要求,必須深入研究《宣言》等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

一、「兩個必然」的歷史趨勢

《宣言》運用唯物史觀闡明:在資產階級的統治下,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資本主義基本矛盾即生產的社會化與生產資料資本主義私人佔有制之間的矛盾日趨激化,引發了周期性經濟危機。經濟危機表明,資產階級用來推翻封建制度的武器現在卻對準了自己。資產階級不僅鍛造了置自身於死地的武器,它還產生了將要運用這種武器的人——現代工人即無產者。無產階級,是出賣勞動力的僱傭勞動者階級,處於被奴役、被剝削、被壓迫的地位,最富於革命的徹底性,它又是大工業本身的產物,是先進生產力的代表,最富有組織性和紀律性,因而能夠肩負起資本主義社會掘墓人和社會主義社會建設者的歷史使命。由此看來,「資產階級的滅亡和無產階級的勝利是同樣不可避免的」。(《共產黨宣言》,本文凡未加註的引用,均引自《共產黨宣言》)

《宣言》發表以後,馬克思、恩格斯進一步闡述了「兩個必然」這一科學社會主義的核心原理。首先,「兩個必然」揭示的是一種客觀規律和歷史趨勢,本身並不回答某個國家的資產階級何時滅亡。1867年馬克思在《資本論》第1卷序言中指出:「問題本身並不在於資本主義生產的自然規律所引起的社會對抗的發展程度的高低。問題在於這些規律本身,在於這些以鐵的必然性發生作用並且正在實現的趨勢。」(《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第100頁。)其次,「兩個必然」的實現是一個長期的自然歷史過程,如同以往的一種社會形態代替另一種社會形態。1859年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指出:「無論哪一個社會形態,在它所能容納的全部生產力發揮出來以前,是決不會滅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產關係,在它的物質存在條件在舊社會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決不會出現的。」(《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第33頁)全面把握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需要根據唯物史觀來深刻理解「兩個必然」與「兩個決不會」的統一。這種代替必然是一個長期的自然歷史過程。

二、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是未來新社會的根本標誌

「自由人聯合體」,是《宣言》第二章的最後一段提出的一個重要思想。恩格斯認為,這樣一個聯合體對於未來新社會具有標誌性意義。1894年,義大利社會黨人朱澤培·卡內帕請求恩格斯為《新世紀》周刊題詞,用簡短的字句來表述未來社會主義新紀元的基本思想。恩格斯回答:「除了《共產黨宣言》中的下面這句話,我再也找不出合適的了:『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裡,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第730—731頁)這一論述不僅闡明了人的發展對於未來新社會的重要意義,而且闡明了在人的發展問題上全體和個體的關係:沒有每個人的自由發展,就沒有一切人的自由發展;要實現一切人的自由發展,首先要促進每個人的自由發展。繼《宣言》之後,馬克思、恩格斯在《資本論》第1卷和《反杜林論》等著作中進一步闡述了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問題,從而在人的發展問題上形成了比較完整的思想。

人的自由全面發展作為未來新社會的根本標誌,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的根本趨勢,要求社會主義社會努力促進人的發展。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們黨為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進行了堅持不懈的努力。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現代化事業的推進,隨著世界經濟政治科技的發展,我們黨更加清醒地認識到,人是一切發展的關鍵,沒有現代化的人,就不可能有真正的現代化。特別是隨著理論創新的進行,我們黨得出了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是建設社會主義新社會的本質要求的深刻認識,提出了以人為本的思想。堅持以人為本,當然首先要堅持以人民為本,但又不能到此為止,應當像《宣言》所闡明的那樣,從促進每個人的發展來認識問題。堅持以人為本,還應當把動力之本與目的之本統一起來。過去,我們黨雖然沒有提出以人為本,但歷來認為人民是歷史發展的真正動力。在明確提出以人為本的今天,我們應在強調動力之本的同時,更多地強調人作為發展目的這個意義上的本。堅持以人為本對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具有重大意義:前者是後者的思想基礎,只有把以人為本作為出發點,才能邁出人的全面發展的堅實步伐;前者還是後者的底線和基石,不尊重人的生命、情感、意志、權益,便談不上人的全面發展。

三、資本主義的發展變化

《宣言》指出:「資產階級除非對生產工具,從而對生產關係,從而對全部社會關係不斷地進行革命,否則就不能生存下去」;「生產的不斷變革,一切社會狀況不停的動蕩,永遠的不安定和變動,這就是資產階級時代不同於過去一切時代的地方」。這一論述極為深刻,與其說點明了資產階級時代不同於過去一切時代的一個現象,不如說揭示了資產階級時代不同於過去一切時代的一個原因,即不停地變革,包括生產力、生產關係和上層建築等各個方面。這就是說,調整和變革也是資本主義社會發展的重要動力。

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勝利以來,資本主義時代為「一球兩制」的時代取代,但是,資產階級的本性不僅沒有因此而改變,反而從社會主義的存在和發展中感到資本主義的危機,從而加大了調整和變革的力度,使資本主義發生了一系列重大變化,得到了有目共睹的新發展。對資本主義的發展變化,社會主義國家曾在一個很長時期不予承認。資本主義總危機,是斯大林在1928年提出來的一個觀點。他在1953年去世前還認為,資本主義總危機進一步加深。在這一理論的影響下,社會主義國家對戰後資本主義的深刻變化視而不見,幾乎對資本主義的一切採取完全的否定態度。這不僅導致了社會主義國家的長期自我封閉,也使社會主義國家喪失了加快發展的緊迫感。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理論界加強了對當代資本主義的研究。關於當代資本主義發展變化的原因,提出了一些比較有見地的觀點,但總起來說認識有待深化。筆者認為,深入認識造成當代資本主義發展變化的原因,應當堅持《宣言》的基本觀點,不僅充分看到階級鬥爭所起的作用,而且充分估計資本主義自我調整、勇於正視資本主義自我變革所起的作用。以這樣的觀點看問題,當代資本主義的發展呈現出這樣一幅圖景:以生產力特別是科學技術的發展為基礎,生產力、生產關係和上層建築的調整與變革,互為因果、循環互動。在這一過程中,資本主義社會將孕育出越來越多的社會主義因素,並最終被社會主義社會所取代。

四、人類認識隨著實踐的發展而不斷深化

人的認識活動只能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進行,條件達到什麼程度,認識便達到什麼程度,因而任何理論都是一定歷史條件下的認識成果;當歷史條件改變時,原有的認識就有可能成為、甚至必然成為不全面或不完全的認識,需要根據新的實踐來修正和發展。唯物史觀的這一基本精神,通過馬克思、恩格斯對待《宣言》的科學態度得到鮮明體現。

《宣言》發表25年後,即1872年,馬克思、恩格斯在該書的德文版序言中指出;「不管最近25年來的情況發生了多大的變化,這個《宣言》所闡述的一般原理整個說來直到現在還是完全正確的。」但是,歷史在證明《宣言》的一般原理的正確性的同時,也證明了它的歷史局限性。對此,馬克思、恩格斯毫不隱諱,在為《宣言》寫的幾個版本的序言中坦率地予以承認或說明。第一,強調原理的運用要從實際出發。1872年序言指出:「這些原理的實際運用,正如《宣言》中所說的,隨時隨地都要以當時的歷史條件為轉移」。以歷史條件為轉移,就是從客觀存在的實際出發,而不是從已有的原則出發,把一般原理與具體實際結合起來。第二,指出某些結論已經過時。1872年序言指出了《宣言》已經過時的幾個地方:一是第二章末尾提出的那些革命措施根本沒有特別的意義,如果是在今天,這一段在許多方面都會有不同的寫法;二是第三章對社會主義文獻所作的批判,在今天看來是不完全的,因為這一批判截止於1847年;三是第四章關於共產黨人對各種反對黨派的態度的論述,雖然在原則上還是正確的,但就其實際運用來說畢竟已經過時,因為政治形勢已經完全改變,當時所列舉的那些黨派大部分已被歷史的發展徹底掃除。由於這些原因,馬克思、恩格斯曾設想《宣言》下次再版時能增加一篇導言。第三,對原有的結論作出修改。對於資本主義經濟繼續發展的可能性,對於資本主義自我調整的可能性,《宣言》估計得不足;而對於無產階級的成熟程度,對於無產階級的革命形勢,《宣言》又估計得過於樂觀,認為資本主義的滅亡指日可待。恩格斯認識到這一點,並在自己的晚年明確指出:「歷史表明,我們以及所有和我們有同樣想法的人,都是不對的。歷史清楚地表明,當時歐洲大陸經濟發展的狀況還遠沒有成熟到可以剷除資本主義生產的程度;歷史用經濟革命證明了這一點,從1848年起經濟革命席捲了整個歐洲大陸,在法國、奧地利、匈牙利、波蘭以及最近在俄國剛剛真正確立了大工業,而德國簡直就成了一個頭等工業國,——這一切都是以資本主義為基礎的,可見這個基礎在1848年還具有很大的擴展能力。……在1848年要以一次簡單的突然襲擊來實現社會改造,是多麼不可能的事情。」(《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第512—513頁)馬克思、恩格斯以對待《宣言》的科學態度,詮釋了人類認識演進發展的一般規律和馬克思主義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