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要說一下司馬家族取代曹魏的故事

司馬家族真正雄起是在司馬懿當家的時候,作為當時最長壽的老人,司馬懿熬死了曹操、曹丕父子;47歲時,與曹休、曹真、陳群共同擔任輔政大臣,輔佐曹叡;55歲時,迎擊諸葛亮,以堅守不出的戰略拖死了諸葛亮,此時他已建立起對曹魏西線部隊獨一無二的影響力;60歲時,曹叡去世,司馬懿與曹爽一同成為託孤大臣,輔佐曹芳;70歲時,發動高平陵政變,取得太后詔書,罷黜曹爽的職位,曹爽攜帶皇帝連夜跑到許昌,司馬懿用詐計騙取曹爽歸降,待曹爽回到洛陽時,夷其三族,至此,曹家皇室宗親的有效力量已被完全消滅。

緊接著長子司馬師接棒。司馬師為人心狠手辣,城府極深。在魏國都城洛陽圈養了三千死士(在都城培養武裝不被發現,其能力可窺一斑),43歲時和父親用三千死士一同發到高平陵政變。在司馬懿去世後,司馬師執掌魏國軍政大權,46歲時廢掉曹芳,另立曹髦為帝,可惜時命太短,僅掌權4年,便死於武昌。司馬師終生無子,弟弟司馬昭將自己的次子司馬攸過繼給了他。可想而知,若司馬師不死,後面也就沒司馬炎什麼事了。

繼承司馬師政治遺產的是弟弟司馬昭,這個集司馬家族氣運的集大成者。49歲時,當眾縱容手下殺死了魏帝曹髦,並另立曹奐為帝,這件事造成了惡劣影響,首次當眾弒君的行為出現,為後來有晉一朝道德敗壞、皇權羸弱埋下了隱患;51歲時殺害竹林七賢的精神領袖嵇康,掀起對文化迫害的高潮;52歲時,軍事奇才鄧艾滅蜀,天降功勞於司馬昭。攜帶著滅蜀的功勞,再加上此時已是相國、晉王、加九錫的地位,司馬昭具備篡位的一切條件,距離皇權僅一步之遙,可惜突然中風猝死。

於是這兩代人苦心種下的果實成功的被後代摘取,29歲時,司馬懿之孫、司馬師之侄、司馬昭長子——司馬炎成功繼承了司馬家族在魏國的一切財產,掌握著魏國的軍政財權;30歲時,逼迫魏帝曹奐禪讓,取國號為晉,開國稱帝;31歲時,立司馬衷為太子。此時的司馬衷已經表現出智力低下的一面,宗室諸王和開國功臣們普遍希望立司馬攸為皇太弟(司馬攸過繼給了司馬師,是其長子),司馬炎當然不幹,並對司馬攸表現出極強的警惕。

司馬炎和皇后楊艷孕有三個兒子,長子早幺、次子司馬衷、三子司馬柬,他也想過立另一個兒子司馬柬。但擺在他面前的有兩個障礙,一是皇后楊艷:母親的天性總更偏向於有缺陷的孩子,司馬炎非常寵愛他的妻子,但這只是表明因素;第二個障礙才是不可逾越的:司馬炎能夠接班是因為他為長子,論資格,論人望都不如弟弟司馬攸。如果司馬炎廢長立幼,就等於撼動自己統治基礎。所以司馬炎只好以兒子還小,還來得及補救智商為由,硬是立傻兒子司馬衷為太子。

前面說到司馬家族當眾弒帝,建國後在『忠』上面下功夫是不現實的,只能在『孝』字上做文章,為拉攏宗室和世家大族的好感,司馬炎一直表現著和司馬攸兄友弟恭的局面,為體現自己的才幹,也勵精圖治開創了『太康之治』的局面。可能是因為一直被逼著做一個好皇帝,所以,在他47歲那年,司馬攸抑鬱死亡,司馬炎好像突然掙脫了枷鎖,開始縱情享受,公開賣官,終日沉迷酒色,不理政務,終於在54歲時撒手人寰,留下傻太子和外戚專權的隱患,後來爆發八王之亂,異族進擊中原,直接動搖晉朝的統治基礎。

綜上所述,司馬炎的英明神武是有時間性的,前期的確有些作為,但後期腐敗享樂,已經沒有心思考慮朝政;如果說太子嫡長子的地位在司馬攸活著的時候不方便動搖,那在他死後也沒見司馬炎認真思考過這事。不可否認,其中有太子妃賈南風的操作,但作為皇帝,對太子的情況不了解,被他人矇騙,根本原因還是在於司馬炎的懈怠,對天下的不關心,這或許是因為司馬家族奪取天下太容易了,以至於不好好珍惜。

以上是我的簡單看法,如有不同見解,可留言討論。


我是很傾城,我來回答。

晉武帝名司馬炎,字安世,河內溫人(河南溫縣人)。晉朝的開國君主,公元265年——公元290年在位,公元265年,繼承父親司馬昭晉王位,數月後逼迫魏國皇帝曹奐將帝位禪讓給自己,國號大晉,建都洛陽,史稱西晉。

晉惠帝司馬衷,字正度,晉武帝司馬炎的次子,西晉第二位皇帝,公元290年——公元307年在位,在位17年,他為人痴呆不任事,在位期間出現「八王之亂」是西晉滅亡的主要推動者,西晉滅亡後中國北方進入了「五胡亂華」時代。

晉武帝司馬炎為何會傳位給智力有限的司馬衷呢?
  1. 司馬炎的長子司馬軌早早的就去世了,所以次子司馬衷成為了長子,按照從古至今傳下來的規矩,太子遲早是司馬衷的。
  2. 皇后的反對。司馬炎的皇后楊艷極力反對廢除司馬衷,司馬炎多次說道太子愚鈍,難以勝任大事,皇后每次都會和顏悅色的反駁,說道太子已經定了怎麼能輕易廢除呢,不管立嫡立長都應該是他,如果破壞了這個規矩,日後國家豈不是亂套了?另外就是皇后的家族勢力強大,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弘農楊氏。司馬衷的妻子賈氏一族在朝中也是很有實力,如果讓司馬衷繼承皇位,就可以籠絡住兩大政治集團,從而形成一個政治平衡。
  3. 父憑子貴。司馬衷雖然傻,但是他的兒子司馬遹聰明,深得司馬炎的喜歡。有一次皇宮中失火,司馬遹過去拉著司馬炎的衣服說道「暮夜倉猝,宜備非常,不可令照見人主」司馬炎感覺這孩子很不一般,感嘆道「此兒當興吾家」。

史書《通鑒》中這樣記載「恃遹明慧,故無廢立之心」

所以也是沒有廢除司馬衷的原因之一。

4.楊皇后死的時候還不忘她的兒子司馬衷,怕司馬炎立胡夫人為後,而「慮太子不安」於是向司馬炎推薦了自己的堂妹,目的顯而易見就是保住司馬衷,司馬炎「流涕許之」答應了楊皇后的請求,也算是是對司馬衷繼承皇位做出了承諾。

以上就是我個人認為晉武帝司馬炎傳位給司馬衷的原因。

關於司馬衷的典故
  1. 作弊解題。司馬炎曾經出題考驗司馬衷,司馬衷的妻子找了幾個有學問的老先生幫他解答了難題。
  2. 官私蛤蟆。司馬衷曾經問過隨從華林園裡面的蛤蟆是官家的還是私人的問題。
  3. 何不食肉粥。有一年鬧旱災,百姓沒有飯吃,有人報告給司馬衷,司馬衷就對報告的人說出了「沒有飯吃,為什麼不吃肉呢」這樣的問題。可見司馬衷是如何的愚蠢,智力有限。


先糾正一下問題,說司馬炎英明神武確實過了。呂思勉先生有一段描述,非常貼切,抄錄如下:

晉武帝以荒淫怠惰,遺患後嗣名。然帝在歷代君主中,實尚未為大惡。所不幸者,則以僅足守成之才,而當開創之世耳。蓋晉之王業,雖若成於宣、景、文三朝,然其所就者,實僅篡竊之事,至於後漢以來,政治、風俗之積弊,百端待理者,實皆萃於武帝之初。此其艱巨,較諸陰謀篡竊,殆百倍過之。雖以明睿之姿,躬雄毅之略,猶未必其克濟,況如武帝,以中材而涉亂世之末流乎?承前世之積敝,而因受惡名,亦可哀矣。

司馬三世,其成就呂思勉先生概括的非常準確:實僅篡竊之事。陰謀可以,治國理政安邦定民就另說了。

至於說到具體問題,大概有三點理由

1.司馬炎想換太子,楊皇后力主立嫡以長不以賢,司馬炎耳根軟,放棄了。我們現在沒法理解立嫡以長不以賢,可是深受封建宗法思想影響的古代社會,這條原則可以說是深入骨髓的。司馬炎耳根軟是一方面,宗法思想的影響應該是更大的因素。就如漢少帝劉辨,黃巾之亂後有人動議換成漢獻帝劉協,遭到了極大的阻力,若非董卓這種武人操控,絕不可能實現。雖說現在看來立誰都一樣,但是當年陳留王聰慧有王氣是有目共睹的。可見封建宗法思想的厲害

2.好聖孫,康熙傳位雍正據說也是因為弘曆。但是司馬家顯然沒有愛新覺羅氏的好運,司馬炎安排的太子妃不久就將這位愍懷太子殺害了,但是話又說回來,即使司馬遹不死,也不一定是一個好皇帝,長大了的司馬遹跟小時候判若兩人,荒唐無數,不列舉了。司馬炎想要此兒光大司馬一族終成夢幻泡影

3.兒子和兄弟之間還是有天然之別的,武帝末年,齊王攸聲望達於朝野,是最適合接班的人,結果被司馬炎再三催逼而死,給他的傻兒子掃清了道路。

總之,司馬炎和大小楊皇后帝後情深有之,大小楊皇后前仆後繼的誤國誤民有之,司馬炎昏聵有之,在封建宗法思想的深切影響下,在好聖孫光大司馬一族的美好願景下,武帝司馬炎親手給自家的江山挖好了大坑


古代立太子有個規矩,叫「立嫡不立庶,立長不立幼」,意思是說,選擇太子的第一標準就是嫡子,如果沒有嫡子,那才可以立庶子;第二標準是,嫡子中選擇長子,長子早逝,才可以選擇次子。

司馬衷水平不高,但是投胎投得好,是皇后楊艷所生。楊艷生了三子三女,司馬衷是次子。但,長子司馬軌去世得早,因此,司馬衷成了太子的最佳人選。

有人問了,難道司馬炎沒有發現司馬衷的情況?此人腦子不好用啊!司馬炎當然發現了司馬衷的平庸,也曾有過易儲的想法。

但是,皇后楊艷一直強調不應換太子,甚至在去世前,楊艷苦苦哀求晉武帝,不要換太子,要換必亂,並且希望立自己的堂妹楊芷為皇后。

面對自己即將離世的老婆,這些事請,晉武帝一一答應了。

因此,司馬衷能上位,是因為有個好媽,也有個好姨媽,這兩任皇后讓易儲變得非常不容易。

司馬衷並不是「白痴」

其實,司馬衷並不是白痴,也不是傻子,只是此人嚴重脫離群眾,也沒有出外實踐的機會,因此,衣食無憂的他,根本想像不出外面的世界。

在立司馬衷為太子時,司馬炎就發現了自己兒子的情況,這智力一般啊!為了考驗兒子的情況,司馬炎多次考試於司馬炎,但在司馬衷的媳婦賈南風和一些臣子的幫助下,司馬衷屢屢過關,因此這給司馬炎造成了錯覺,認為自己兒子只是經驗少,但腦子問題不大。

事實上,司馬衷確實反應慢一些,從現在的醫學來看,這孩子就是個平庸的孩子,但絕對不是傻子。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