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加入郭子興的紅巾軍,是湯和推薦的,而且直接推薦到郭子興的耳中。

朱元璋當時還是和尚,他加入紅巾軍的時候,因為長得醜陋,被紅巾軍抓住,還被五花大綁,郭子興一問才知道他就是湯和推薦的朱元璋。

朱元璋後來成了紅巾軍的首領,手底下的大將,大都是他的同鄉,誰也不服誰,朱元璋很難管教,只有湯和很聽話,對朱元璋很恭敬,而且湯和比朱元璋年長几歲,湯和從來也不以老大哥自居。因此朱元璋很喜歡湯和。

明朝建立的過程中,湯和立了很多戰功,但是他從來不像別人一樣暗自尊大,以功臣自居,對朱元璋也沒有什麼怨言,讓他打哪,他就打哪。

只有一次,湯和奉命鎮守常州,因為常州左右都是敵人,湯和就去問朱元璋,怎麼辦?朱元璋沒理會他,他就喝了點小酒,醉後抱怨說,自己就像坐在屋檐上,往左會掉下去摔死,往右也會掉下去摔死,只能蹲著,一點也不能動彈,簡直是騎虎難下。這話傳到了朱元璋耳朵里,朱元璋很不高興,這是史書里記載的朱元璋唯一一次對湯和不悅。

平定浙東時,湯和的功勞尤其大,後來他又跟著大將軍徐達北伐元朝,一次性繳獲十多萬頭牛馬羊。

明朝剛建立的時候,徐達常遇春等大將都封了公爵,湯和只封了個侯爵,他也不抱怨,等到平定浙東和北元以後,湯和也被加官進爵,才加封了一個公爵。

湯和在明朝建立後,變得越來越謹小慎微,變得越來越膽小怕事,因此,他對朱元璋越來越聽話,什麼事都不敢自作主張,都要請示朱元璋。

他聽話,他謹小慎微,他膽小怕事的具體表現有哪些呢?

他上朝的時候,朱元璋不問他,他從來不會主動討論國家大事,在朝廷內外,他也從來不肯多發表任何意見,反倒是見了他小時候村裡的老鄉,跟老鄉們聊家常時,卻相談甚歡。

丞相李善長回家養老,為了享樂,便大興土木,建造府邸工程,由於短缺工人,李善長便去找湯和,讓湯和從手底下借給他三百兵馬。

如果換做別人,面對李善長和淮西集團的勢力,派了兵也就完事了,可是湯和比較膽小怕事啊,他一面派兵給李善長,另一面,又把這事告訴了朱元璋。因為此事,朱元璋又找到了一條李善長的罪狀,為打倒李善長加了一把火。

明朝洪武中期,朱元璋派大軍平定了四方,國家一片安定,所以朱元璋開始擔心手下的大功臣們,擔心在和平時期還讓他們帶兵會有隱患,於是要削奪功臣們的兵權。

湯和是第一個站出來交兵權的,還說自己年老了,不適合再帶兵了,自己想回家養老了。朱元璋聽到以後大悅,狠狠得誇獎了湯和,還親自給湯和在中都選定府邸,撥給銀子,讓手下給湯和蓋了個好宅子。

同時,朱元璋也開始給其他的功臣蓋府第,意思很明白,讓他們效仿湯和,用兵權換取後半生的榮華富貴。

湯和主動交兵權,一方面是他膽小怕事,對朱元璋很聽話,另一方面是他謹小慎微,察覺到了朱元璋這是不放心功臣。

所以因為這次事,朱元璋後來再也沒有為難過湯和。

自從湯和在中都有了朱元璋御賜的府邸以後,他就整日和自己的家人享受天倫之樂。一年才去一次京城,點個卯了事。

因此,朝廷里的那些大案,胡藍黨案,李善長案等等,都沒怎麼牽扯到他。

在中都的時候,湯和喜歡跟自己的老鄉在一起,這些老鄉不是他的功臣老鄉,而是他村裡的那些窮苦鄉親,他把自己得到的俸祿,也分給老鄉們很多。

古人說,苟富貴,勿相忘,湯和做到了。

湯和在朱元璋後期,還做了一件惠及後人的大好事。特別是對浙江老百姓。

明太祖朱元璋時期,倭寇就已經開始騷擾我國東南沿海了。

朱元璋於是請湯和出山,到東南打擊倭寇,畢竟,當時朱元璋那些功臣老將殺得殺,死的死,只有湯和還堪一用。

湯和聽到朱元璋的任命以後,沒敢拒絕,但是他請求讓方鳴謙一起去,因為方鳴謙懂海事,對海戰很了解。這個方鳴謙是方國珍的侄子,而方國珍是靠從海上販私鹽起家的。所以湯和也有識人之能。

從湯和推薦方鳴謙也可以看出來,湯和即使老了,仍然非常謹小慎微。他不懂海事,讓他去海上打倭寇,那不是趕鴨子上架嗎?萬一搞砸了,自己晚節不保事小,朱元璋以此為借口,把自己弄死,落得個滿門抄斬,那可不是鬧著玩的。

湯和帶領方鳴謙到達浙江沿海以後,方鳴謙負責打造戰船,訓練海軍,修建海上堡壘,而湯和則在浙江沿海陸地打造衛所。

湯和在浙江總共打造了59座衛所,後來嘉靖朝的時候,東南倭寇特別嚴重,攻陷了很多城市,而這些衛所所在地卻阻擋了倭寇的侵略,保護了一方百姓,因此老百姓非常感恩湯和,朝廷還撥款給湯和修建了廟宇,讓老百姓祭拜。

湯和共有五個兒子,其中長子和最小的兒子,都死於明朝軍中,說起來,湯和家可謂滿門忠烈。

朱元璋大殺功臣,卻沒有動湯和,除了湯和謹小慎微,審時度勢,膽小怕事之外,湯家滿門忠烈,忠於大明朝,或許也是一個重要原因。

湯和死於七十歲,是病死的,他重病的時候,朱元璋派湯和的兒子把他接到京城養病,朱元璋還親自去探望他。

據說湯和有一百多個小妾,也不知道這老小子怎麼受得了,而且還活到七十歲高齡。當然,後來湯和把這些小妾給點錢都遣散了。


朱元璋在歷史上殺盡功臣是很出名的。但是卻沒有取湯和的命,我想有兩個原因:

首先他和朱元璋是發小,而且這個發小關係是特殊中的特殊,人都是念舊情的,朱元璋在當皇帝以後雖然殺盡眾臣,但是念及湯和的發小關係,內心還是有那麼一點點的憐憫的。但是發小關係並不是湯和倖免的主要原因,只是一個基礎性原因。

我想湯和之所以未被殺,還主要是因為湯和的小心謹慎和功成隱退。在長期的征戰中,湯和也逐步看清了朱元璋的為人,因為屁股決定腦袋,自己到了皇帝這個位置就要在這個位置上考慮事情。大人物是站在他的位置上權衡利弊的,他所在的位置決定了他首先考慮的就是鞏固住自己的皇權和大明王朝的江山。

這樣他就不得不清除掉身邊的文臣武將,但是湯和是一個聰明人,在長期的征戰中早就把朱元璋這個人看透了。人家在征戰中認真服從朱元璋指揮,做到絕對服從,這一點老朱很高興。其實,人家湯和不爭功,淡泊名利,和他同等的將領都封公了,他即使被侯,也沒抱怨。

最主要的還是他的審時度勢,主動隱退。還未等朱元璋開口,主動便主動返鄉隱居起來,回家後遊山玩水,不問世事;不結交權貴,慎獨謹慎;不議論政事,免去猜疑,這些都讓朱元璋很放心。在這一點上湯和做的很出色,這是主要的,又加之發小關係和引路人的角色起了一定的影響和作用,才使得湯和保住了自己。


湯和初封中山侯,後又加封信國公,死後又追封東甌王,湯和生前享富貴,死後得哀榮,這在朱元璋時代幾乎僅此一人。要知道在朱元璋時代,絕大多數開國功臣都沒有好下場。就拿洪武三年封的34位公侯來說,有14個人是直接死於老朱之手,還有多人死在了老朱動手之前(胡惟庸案和藍玉案),後來也被追責除爵,如果能活到這兩件案爆發,估計也是跑不了。真正意義上善終的只有湯和一人,那麼,湯和究竟有什麼過人或者神奇之處,以至於能夠躲過老朱的屠刀呢?今天小祁就來給大家分析分析。

(湯和畫像)

湯和(1326-1395),字鼎臣,今安徽鳳陽人。

發小兼介紹人

沒錯,湯和是安徽鳳陽人,老朱也是安徽鳳陽人。而且這兩人不僅是同鄉,還是一條街上長大的,這在咱們現代人來說,那就是發小,這關係可不是一般的鐵。

長大後,湯和參加了郭子興的紅巾軍,並很快就升遷到了千戶的職位,而此時的朱元璋還在皇覺寺里當和尚。但是發達了的湯和沒有忘記自己窮的叮噹響的發小朱元璋,反而主動給朱元璋寫信邀請他加入義軍,而朱元璋也正是從此開始改變命運的。

(朱元璋劇照)

可以這樣形容湯和的作用,朱元璋的列車本來是在皇覺寺的路上緩緩前行,直等到油盡燈枯的那一天。但是湯和卻扮演了扳道工的角色,將朱元璋引入了另一條通往皇帝的道路上。雖然不知道如果沒有湯和引路朱元璋後來還能不能成就帝業,但是按照現實發展,老朱肯定是要十分感激湯和這個介紹人的!

聽話、擺正心態和身份

可誰曾想,剛剛進郭子興軍中不久的朱元璋就得到了郭子興的賞識,甚至還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了他,因此朱元璋很快就爬到了同輩的頭上,其中也包括湯和。

換了常人,早就心裡不是滋味兒了,我把你叫過來是看你可憐,同情你,豈是讓你爬到我的腦袋上的嗎?確實,其他人都是這樣想的,因此心裡非常不服朱元璋。可是湯和卻完全不一樣,他不但沒有妒忌,反而更加認真謹慎的聽從朱元璋的指揮,要知道湯和甚至要比朱元璋大三歲,因此這也使得朱元璋非常高興。

(湯和影視形象)

晚年的湯和病情加重,以至於不能言語。而朱元璋這時候對難得剩下的老兄弟、老戰友格外的好(此時經胡惟庸案和藍玉案後,開國功臣已經幾乎沒有了),用手撫摸湯和,與他敘談當年創業的艱辛。雖然湯和不能對答,但是湯和卻始終在做一個動作,那就是不停的叩首!

從此事件可以看出,湯和對於朱元璋,從來沒有將他視為自己的發小或者兄弟,而是將他始終看作皇帝,不敢逾越,任何時候對待朱元璋都是如此的恭敬有禮。

功成身退、不問世事

洪武二十一年前,天下雖早已平定,但全國各地仍不太平,北元殘餘勢力多次犯邊,而國內叛亂也時有發生。但是到了洪武二十一年,這些幾乎都已解決,因此大明已經是進入了太平時代,而且朱元璋年事已高,需要及早轉移權力(天下太平正是武將應該退出的時候了)。

(明太祖朱元璋畫像)

此時的湯和敏銳的看出了這點,於是他主動找到朱元璋,請求告老還鄉,這使得朱元璋非常高興,立即解除了湯和的兵權,而且還在中都鳳陽給湯和修建府第。朱元璋可能想以優待湯和的方式來提醒那些驕兵悍將,只可惜其他人一個也沒有看明白的。

而且在湯和告老還鄉後,整天飲酒下棋,含飴弄孫,從不結交中央官吏和鄉紳,也不議論國度大事,給人一副只貪圖享用,不問世事的樣子。湯和的表現再次給朱元璋吃下了一顆定心丸,從此對湯和更加放心了。而相反,早早退隱的李善長卻被滿門抄斬,就是因為李善長只是假退隱,還是在或多或少的干預政事,這是朱元璋不願意看到的!

(湯和與李善長影視形象)總的來說,湯和之所以能夠善終在很少的程度上是因為他是朱元璋的童年好友兼開啟帝業的介紹人,而他對於朱元璋一直保持著恭敬與拘謹,這也頗得朱元璋的歡心。但最重要的是湯和明事理,知進退,在幫助朱元璋完成帝業以後,沒有被功名利祿沖昏頭腦,而是及時的選擇退隱,他知道共患難易、同富貴難。而像湯和這種應該就算是古代功臣名將的最高一等了吧,生前富貴,死後哀榮!正如辛棄疾所說的一樣,「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湯和做到了!

朱元璋殺功臣,但是獨獨沒有殺小時候的朋友,也就是家鄉的朋友。不單單是沒有殺湯和,基本上從鳳陽走出來的,朱元璋都厚待了他們。

究其原因還是因為朱元璋念及舊情,雖說朱元璋殘暴,可是不是冷血之人,他也有重情義的一面。

且說當時朱元璋殺功臣,又有哪一個不是自己作死呢?若是他們安分守己,不居功自傲,估計朱元璋也不會動他們。

就從藍玉案來說,一開始朱元璋算是容忍了藍玉,畢竟藍玉是個功臣,可是藍玉卻是越做越過分。

首先藍玉在封侯的時候有怨言,說了朱元璋的壞話。此後又領著哪些驕兵悍將沒事惹事,還故意同劉伯溫作對。

更有捕魚海之戰之後,藍玉不顧朱元璋的命令,硬是侮辱了北元王后,使得北元王后自盡,影響了朱元璋懷柔的大政策。

所以朱元璋不得不殺藍玉,誰也不會放任一個如此狂妄的武將留下來,畢竟當時朱標死了,朱允炆又尚且年幼。

而湯和作為功臣之一,卻是和藍玉截然不同,湯和享受著榮華富貴,卻是從來不驕縱,一直都是兢兢業業,謹慎做人。

湯和這個人懂得隨遇而安,知道一切都是朱元璋給的,所以不敢有過多的怨言,更多的時候是擺出一副功成身退的姿態。

對於湯和的心跡,朱元璋自是明白,只有你懂得做人,懂得離皇權遠遠的,朱元璋也就會念及舊情寬恕一二。

可以說縱觀朱元璋在位期間,其殘暴卻是為國為民,其對待貪官污吏手段狠毒,可是沒有這般狠毒,怎能快速恢復生產,恢復被蒙古破壞的中原?

無論怎麼說朱元璋的歷史功績都是不可磨滅,特殊的歷史時期必須用特殊的手段,從未覺得朱元璋有什麼過錯,至少他殺的每個功臣,都是其自作自受!


湯和最後得以善終,有老朱晚年對童年美好的懷念,更多的是湯和這個人下面幾個原因:
  1. 兩人知根知底,關係從小就好。和朱元璋是發小,湯和是個朱元璋一個村的,比朱大了三歲,小時候一起給地主家放牛,還偷過一頭牛,一起殺了吃了。可見兩個人小時候是有過患難經歷的,感情基礎比較好。
  2. 湯和對朱元璋忠心耿耿、尊敬有加。湯和先在郭子儀軍中幹上了千戶,然後邀請朱元璋參軍,在他手下乾的時候,湯和就對朱元璋很好。很快,朱元璋干到了湯和的上司,湯和仍然一心為朱元璋唯親,聽從他的安排,並沒有覺得有什麼不妥。到郭子儀去世,朱元璋接任,此時有很多人並不服從朱元璋的首領位置,而湯和是第一個支持朱元璋的人,幫其順利渡過了困難的時期。
  3. 湯和懂得審時度勢,及時放棄兵權。大明建國之後,湯和又帶兵南征北戰,立下了不少戰功,從候被封為國公,此時,湯和知道朱元璋已經對開國功臣痛下殺手了,就及時交出了兵權,告老還鄉。
  4. 湯和懂得低調做人,做事不逾規。回到老家以後,湯和深知自己的行為會影響到自己的性命,所以他非常低調,像閑雲野鶴一般,不斂財,也不與鄉紳和官員過多交往。終於得以善終。

湯和可以善終,一是自己的豁達,二是與朱元璋的感情,也可是說自己把自己變得沒有威脅了。

我是xiaoZ彈史,翻看滾滾煙塵,知曉橫趣點點。歡迎【關注】我,一起尋找歷史中的真我!


作為朱元璋手下僅有的幾個能夠善終的功臣,洪武二十八年,湯和以七十高齡去逝,死後追封為東甌王。

對湯和的死,皇帝還傷心了好久。

在朱元璋手下活到善終是一件很難完成的任務,湯和能活到壽終正寢,有著他獨到的本事。

(湯和)

那就是低調做人、不貪權勢、忘記從前。 湯和與朱元璋一起長大,也是朱元璋的最初領導。

《明史》說湯和「沉敏多智數」,是個低調的聰明人。

湯和比朱元璋大,又是曾經的上級,可是當這個小弟嶄露頭角之時,那些資格比較老的都不大服氣,只有湯和百分百服從指揮,朱元璋十分高興(「獨奉約束甚謹,太祖甚悅之。」)。

領導也是需要支持的,湯和在一開始,就站在了和別人不同的起跑位置。

在與老朱的相處的過程中,他也犯過錯。在與張士誠的戰爭中,湯和對領導也有過不滿,他說:「吾鎮此城,如坐屋脊,左顧則做,右顧則右。」

(湯與朱)

朱元璋把這句話記在心裡好多年,以至於後來封功臣時,只封湯和為侯,不肯封他為公爵。

朱元璋曾把湯和的缺點和錯誤刻在鐵券上,賜給湯和。應該是這份禮物讓湯和銘心刻骨的記住了,所以從此他夾著尾巴做人,不敢越雷池一步。

皇帝與開國功臣,關係向來很微妙。處置功臣是一門高深的帝王術,功臣如何處理與皇帝的關係也是一門高深的學問。

歷代功臣結果各異,有慘死的文種、韓信;有歸隱的范蠡、張良;也有一輩子富貴的郭子儀這樣的智者。 中國歷史上有一個獨特的現象,越是出身高貴的開國帝王,對功臣越寬容,越是出身低微的對功臣越苛刻。

前者如唐之李氏,宋之趙氏;後者有漢之劉邦,明之朱元璋。錢穆先生認為,越是出身高貴的皇帝,自信心越強;而出身低微者,權力越大就越怕別人搶走,普遍多疑。

朱元璋廢除宰相,是因為對權力極度迷戀。

黃宗羲評價道:「有明之無善治,自高皇帝罷丞相始也。」

具體到湯和個人,保命絕招說起來也很簡單,就是低調做人、不貪權勢、忘記從前。

當天下徹底平安無事之後,朱元璋是不希望軍人出身的老兄弟們繼續掌兵的。

湯和就能做到不貪圖權勢,主動提出:「臣年事已高,不能再指揮軍隊馳騁戰場了,希望能返回故鄉,為將來死去找一片容身之處。」

這正是摸准了朱元璋的心理,大投所好。所以朱元璋對湯和大加讚賞,賜錢讓他在中都修建府宅。

之後,倭寇犯境,湯和受命清剿。

在順利完成任務之後,他回京的第一件事就是交還兵權,請求回中都養老。

這樣的臣子,有什麼理由不喜歡?聖心大悅,馬上賜金三百兩、白金二千兩、紙紗三千錠、彩帛四十多套,同時下詔褒獎,准許他他每年都能與自己見一面。

湯和行事非常謹慎。太師李善長與他是多年舊交,可是當李太師借三百士卒修房子時,多年的交情就是用來出賣的了。

湯和向朱元璋告密,所以後來胡惟庸案繼續擴大時,李善長和許多老戰友都牽連進去,死於非命,湯和安然無恙。

湯和的謹慎還表現在平時的一言一行上。國家大事他從不外傳,也不妄議,不讓人抓住把柄。

他有上百個小妾,後來全部遣送光了,所有的賞賜,都分給了窮苦鄉親,言官拿著放大鏡都找不到他的毛病,雖然活得累點,但總比被殺好多了。

所以洪武二十三年病重時,皇帝親自上門探病。當時湯和病得說不出話來,拉著朱元璋的手叩頭不止。

朱元璋也許是想起了以前的事,環顧自己身邊,那些跟著自己打天下的兄弟都殺得差不多一個不剩了,也有點觸景生情,淚流滿面。

朱元璋很少如此流露真情,也這也說明在朱元璋心裡,湯和這個人與其他大臣的區別。

湯和死後,子孫世襲靈璧侯,直至明亡。 湯和用一生寫盡了與領導相處的藝術。

他不是個將領,他是個藝術家。 原創文章,請多關注!

參考資料:《明史-湯和傳》

歪眼小史工作室出品

作者:馮生


首先,湯和是朱元璋的引路人,朱元璋還是個苦逼的行腳僧的時候湯和就已經是義軍千戶了,是湯和引薦朱元璋進了義軍,而且如果沒有湯和的引薦,朱元璋就算進了義軍,也只能是大頭兵的命,怎麼會迅速成為郭子興的親兵從而開啟他的開掛之路呢?

所以,對於自己的引路人,朱元璋法外開恩也不是沒道理。而且朱元璋和湯和也是從小玩到大的發小,他們的關係就和漢初劉邦和盧綰的關係一樣。

更重要的是,湯和會做人,趙匡胤杯酒釋兵權諸將才知道皇帝不信任他們了,但是湯和很早就覺察到了朱元璋收兵權之心,因此也沒等朱元璋下手自己就主動告老還鄉了。這一點很重要,這不僅表明了湯和不貪戀兵權,更表示了他對朱元璋的忠心,表示自己時時刻刻都在為朱元璋著想,這樣為自己考慮的臣子,朱元璋自然不會動他,反而會對他大加讚賞,樹典型。

朱元璋屠殺功臣的時候,湯和已經退隱回鄉當一個富家翁去了,而且湯和對家人管教很嚴格,相比那些權貴家屬的胡作非為,湯和一家人簡直低調到無以復加。他的兒子們大多也戰死於軍中,沒有能被抓到的把柄,無從下手,自然也就不會出事。


湯和在激流中能全身而退,在血雨腥風中能壽終正寢,他的確有高明的為人之道和為官之道。洪武年間許多功臣被殺,其中李善長、劉基、胡惟庸、藍玉、葉升、馮勝、宋濂、傅友德等無一倖免,只有信國公湯和平安活了下來。

一、湯和和朱元璋有不同尋常的關係。

史載,湯和(1326年-1395年),字鼎臣。濠州鍾離(今安徽鳳陽)人,他和朱元璋同是鳳陽人,二人還在同一條街上長大,湯和比朱元璋大三歲。也就是說湯和和朱元璋二人是一塊光屁股長大的玩伴,他們一塊給地主放牛、搗鳥窩、一同忍飢挨餓,偷地里的東西吃,還一起偷殺了地主家的牛吃肉。湯和童年時就有壯志,在和朱元璋一塊嬉戲玩耍時,喜歡聽朱元璋指揮,他坐鎮指揮帶領眾兒童練習騎馬射箭。

朱元璋和湯和兩個壯志小兒從小關係就很鐵。朱元璋有老鄉情節,他當了皇帝後不忘父老鄉親,經常請家鄉父老來皇宮做客,朱元璋親自作陪,好酒好菜金銀禮品相贈,朱元璋對老鄉、玩伴湯和自然有一種無人替代的老鄉情。

二、湯和是朱元璋的引路人

1352年,26歲的湯和參加郭子興的起義軍,陞官為千戶,而此時朱元璋還在皇覺寺念經干雜活。湯和發達不忘好哥們,寫信邀請朱元璋加入郭子興集團,並一直幫助朱元璋,為老朱在郭子興面前美言。朱元璋的長相異於常人,又因表現出色,郭子興就把心愛的養女馬秀英嫁給了朱元璋,從此朱元璋在事業上平步青雲,愛情事業雙豐收。

三、湯和的眼界與眾不同

朱元璋初到郭子興這個公司時,湯和的資格比朱元璋老、年齡比朱元璋大、官位比朱元璋高,但對朱元璋這個剛入職的新人,不但不擺任何架子,而且對朱元璋還屈尊相待。他用一雙超凡的眼睛,看到朱元璋定會有龍騰虎躍的那一天。這個公司里的眾多高層根本不拿朱元璋當回事,只有湯和對朱元璋至始至終都畢恭畢敬,關鍵時刻為朱元璋樹立不少威信,這讓朱元璋心存感激,把他的恩情牢記心中。

「從取和州。時諸將多太祖等夷,莫肯為下。和長太祖三歲,獨奉約束甚謹,太祖甚悅 之。」《明太祖實錄》

四、湯和盡忠職守且是朱元璋不可多得的人才

朱元璋這隻鴻鵠有更遠大的志向,他不願受制於人,想另闢門戶,擁有自己的一片江山。儘管朱元璋被提拔為鎮撫,他寧願放棄手下700多人的隊伍,湯和選擇陪他一起沉浮。

湯和有勇有謀打起仗來像一頭勇猛的獅子,多次擊敗張士誠部,接著繼續出生入死,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湯和為征南將軍,在浙東擊敗方國珍部。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湯和、廖永忠等進攻延平。圍城十日,城破,陳友定自殺未果,執送應天處死。又平大同、宣府(今河北宣化)。

五、湯和在功名利祿面前,懂得進退,讓朱元璋感到他對大明江山無任何威脅。

朱元璋登上皇位後大封功臣,只給了湯和一頂中山候的帽子,按功勞封賞湯和的官職不該比其他人還低,但湯和的這個官職卻低人一等,也可能是老朱有意為之。此時的湯和明處暗處都沒有表現出任何怨言和不滿的情緒,仍然不減對戰鬥的熱情。這也正是考驗他為官、為人之道的重要時期。

洪武三年(1370年),明軍北伐,湯和受命在明州造船運糧。接著湯和被授以偏將軍,跟隨徐達西征。同年五月,湯和隨徐達攻佔興元(今陝西漢中)。

洪武四年(1371年)拜征西將軍,率廖永忠、楊璟等部由瞿塘趨重慶,大軍進至重慶,明玉珍病逝,其子明升降明。跟隨徐達北伐,伯顏帖木兒降……

在打仗過程中,湯和有做的令朱元璋不滿的地方,他都會誠懇接受批評。例如洪武四年,他和傅友德、廖永忠等分路進軍重慶。凱旋而歸後,其他人都受到朱元璋的表揚和嘉獎,只有他受到了批評,而且當眾批,說他進軍不迅速、態度不給力,嚇得湯和磕頭如搗蒜,連聲認罪。

後來朱元璋在封他為信國公時,仍然列舉他在常州時的過失,還命人刻在世襲憑證之上,湯和一再謝罪,反省自己的過失。

朱元璋立的太子朱標,還有太孫朱允炆,性格都太溫柔仁厚。朱元璋很擔心將來的儲君玩不轉這些戰功赫赫的老臣。歷朝歷代,大臣謀朝篡位歷歷在目,朱元璋真怕自己死後會出現類似劉裕、曹操、司馬懿、趙匡胤等這樣的危險人物。因此他不得不在自己駕崩前幫子孫後代掃清障礙。

據《名山藏》記載,

一日太祖又大開殺戒,太子勸諫說:「陛下殺人過濫,恐傷和氣。」朱元璋不作聲。第二天故意把一條棘杖放在地下,叫太子拿起,太子面有難色,朱元璋說:「你怕有刺不敢拿,我把這些刺都給去掉了,再交給你,豈不是好。我所殺的都是天下的壞人,內部整理清楚了,你才能當這個家。」

(後來朱元璋大開殺戒,歷經胡惟庸案和藍玉案,被殺官員多達三萬餘人,功臣幾乎被他殺絕。)

湯和本來也屬於這個棍子上的「刺」,但他選擇主動退去,不貪戀權勢,所以保全了自己和家人。

1378年(明洪武十一年)湯和被封為信國公,聰慧機敏的他看出來朱元璋想要「除刺」,於是就找了個合適的機會主動上書給朱元璋,說自己年來體衰,請允許自己告老還鄉。並徹底、乾淨利索地交出兵權。朱元璋看到湯和做出來的正是自己心中所想,十分高興。立刻批了他的辭職信,還拿出大量的銀子讓湯和在老家購置房產。

《明史湯和傳》記「帝春秋浸高,天下無事,意不欲諸將久典兵,未有以發也。」(也就是說老朱對兵權在握的老臣不放心)湯和第一個自請解除軍權:「和以間從容曰:『臣犬馬齒長,不堪復任驅策,願得歸故鄉,為容棺之墟,以待骸骨。』帝大悅。」

六、做人做事認真負責獨受恩寵

歸鄉期間朱元璋有需要他的地方仍然義不容辭。當時明朝邊境倭寇侵擾,朱元璋對他說:「你雖已年邁,再請你替朕一行吧!」湯和欣然應允。他到實地巡視後,決定在江浙沿海一帶築城59座。

他在修工程的過程中,嚴格排查豆腐渣工程,絕不允許偷工減料,所以這些城池異常堅固,經久不腐,直至嘉靖年間還在使用,使江浙一帶百姓在倭寇侵擾下能得以自保,老百姓感激他為他立廟祭祀。

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湯和帶領家眷向朱元璋告辭還鄉。

朱元璋十分高興,賜他黃金三百兩、白金二千兩、紙紗三千錠、彩幣四十多套,賜給其夫人胡氏的物品也一樣多,並且下詔褒獎,諸功臣無人能與他相比。從此以後,湯和每年一次上京朝見。

史載,「湯和為人謹慎,沉敏多智」。

湯和至死都在保持低調做人,他返鄉後還嚴格要求家人:堅決不能違法,要善待鄉鄰,憑良心做人做事。他閑來就遊山玩水、喝茶下棋、育兒抱孫,不結交各地官吏鄉紳,迴避國家大事。他讓朱元璋看到,他只是個貪圖享受、與世無爭的小老頭。朱元璋對他自然放心。他的子孫爵位也一直傳至明朝滅亡。

《明史·湯和列傳》:湯和晚年為人更加恭敬謹慎,入朝所聽到關於國事的議論,不敢向外泄露一句。他有妾百餘人,生病之後便全部用錢將她們打發走。他在朝廷上所得的賞賜,大多分給了家鄉的鄉親們,每當見到布衣時的故交遺老時,湯和總是顯得非常高興。

洪武二十三年的大年初一,湯和在南京病重失語。朱元璋親自看望,流淚不止。朱元璋讓他回鳳陽養病。到了洪武二十七年,朱元璋生怕湯和來日不多,派人接他來南京,直接特批讓他坐車進宮,朱拉著他的手,和他回憶兒時的人和事,回憶當初起兵時的艱難。

「手拊摩之,與敘里閈故舊及兵興艱難事甚悉。」

洪武二十八年八月,湯和死去,時年七十歲,朱元璋追封他為東甌王。

綜上,湯和低調做人認真做事、忠於職守、不貪官位、把自己位置擺到恰到好處,他淡泊功名利祿,對上司極為忠心,知進退,懂規矩這的確是湯和的高明之處。在亂世立功,在和平年代能壽終正寢這是人生最大的成功,正是由於湯和的高明才使他成為當時是最幸運的人。


明太祖朱元璋之所以從一個放牛娃,爬到皇帝的位置,說明他的確是一個有能力,有才華,頭腦睿智的人,就這種人 坐穩江山之後,他就開始害怕他的江山不保 ,他害怕和他一起浴血奮戰的開國功臣 ,一個個會起兵造反, 所以他只有先下手為強,手起刀落咔咔咔 把人也殺的差不多了,但是有一個人卻能善始善終,這個人就是湯和。

說到湯和,這個人和朱元璋的關係可不一般,他是和朱元璋一起光屁股長大的兄弟 按照北京人的話說就是發小,湯河比朱元璋大三歲 從小在一塊玩,一塊上山割草, 一會兒下河摸魚 ,一塊放牛,雖然那時候他們特別貧窮,甚至有的時候都吃不上飯, 但是他們的童年還是很快樂的,那時候朱元璋雖然歲數小。但是周圍的小夥伴 ,都對他言聽計從 ,從小就看出來有超高的領導能力和組織能力,在這些小夥伴裡頭 湯和和朱元璋的關係又是最好的,有一次朱元璋偷偷的殺掉地主家的一頭牛,分給小夥伴烤著吃了 朱元璋得意洋洋的對小夥伴們說:是誰讓你們吃上肉的。大家隨機都附和著說: 是大王你,從此朱元璋就被小夥伴叫作朱大王。

元朝末年民不聊生 ,淮河流域災害頻發,旱災、蝗災、瘟疫接踵而至。朱元璋的家裡 也遭受了滅頂之災,他的父親、母親、大哥、大哥的兒子在這場災難中相繼去世,大嫂帶著 孩子回了娘家,家裡只剩下他和二哥。雖然性命保住了,但是日子卻實在沒有辦法過下去了 ,家裡一粒米都沒有,二哥只好出外逃荒。朱元璋因為年紀小,到村子附近的皇覺寺出家做 了和尚,但是沒過多久, 連寺廟裡也揭不開鍋了,老和尚就把大傢伙兒叫在一起說:「寺廟現在也揭不開鍋了 ,大家都去化緣吧」說是化緣好聽點兒 ,其實就是要飯,無奈之下 朱元璋離開了寺廟,踏上了茫茫的要飯之路,但是在他心裡始終有一個信念 他相信自己 終歸有一天會出人頭地 這個信念,一直在支撐著他 讓他能夠笑著活下去。

這一趟下來 時間可不短 ,整整的三年,在這三年里 朱元璋學會了很多東西,是這段特殊的經歷教會了他很多,突然有一天朱元璋在要飯的途中,碰到了他兒時的小夥伴湯和,老鄉見面 兩眼淚汪汪,更讓朱元璋喜出望外的是 湯河這時候給他帶來了一個消息,讓他去投軍 去尋找郭子興的隊伍,正是因為湯河的到來 ,才使朱元璋的命運發生質的轉變,後來經過自己多年的努力和打拚,朱元璋總算打出了一片天下。

總結:朱元璋他始終記得湯和對他的恩情,要不是湯和 ,說不定自己現在還在要飯呢。或著在那個哪個寺廟裡呆著念經呢,所以湯河是他的恩人,這很恩情 在他看來比天大,比地厚,比海深,俗話說 吃水不忘挖井人,湯河就是他的引路人,再加上兒時這份交情,所以他對待他和有別於常人,他更把他當做是自己的兄弟一般,所以正是因為如此,湯和才能在朱元璋殺盡大臣之後, 自己還毫髮無傷,因為朱元璋,也是個有血有肉 有感情的人,他記得湯和和對他的那份好。

其實不僅是湯和,實際上來講,徐達他因為吃了燒鵝,然後病發身亡,這個事也不能夠相信!總體來講,朱元璋對自己這批老弟兄還不錯,只要你們不去參加淮西勛貴集團,你就有可能善終。

其實一開始的時候,朱元璋剛剛創立了明朝,大家都是從戰壕裡面滾出來的生死弟兄,不至於說因為權力爭鬥的問題,朱元璋對自己曾經的生死弟兄下手,所以對於李善長為了防止出現類似於劉邦一樣的悲劇,把自己的淮西勛貴抱成一個團,朱元璋也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但是在這個時候,湯和就展現出了自己非同尋常的政治眼光,朱元璋起義那會兒,他指揮手底下的將領根本就指揮不動,誰也不聽他的,當時只有湯和老老實實的在朱元璋手底下聽他的指揮,為朱元璋對這個老兄弟也是抱有一種感激之情的,朱元璋後來開國工臣裡面封侯,湯和更是表現的既不鞠躬,也不自傲,而且不去爭搶,朱元璋對這個兄弟表示十分滿意。

在李善長,這能夠更加把控朝局,組建了淮西勛貴集團以後,湯和跟這個集團的利益往來相當少,他不像胡惟庸,李善長那樣,甚至於希望利用這個集團來完成自己的某些事情,他更多的對朝堂之上的各大集團表示敬謝不敏,我既不參加,誰也不反對誰,我就作為一個孤立的臣子,但是又不同於劉伯溫那樣的,手裡沒有權力,像亂世浮萍一般,(今日頭條漩渦鳴人yy首發於悟空問答)湯和手裡面有兵權,而且是整個朱元璋集團裡面的老大哥,誰也不敢招惹他,因此湯和可以穩穩噹噹的一直度過洪武前20個年頭。

他自己不用像胡惟庸那一樣受到朱元璋的猜忌,又不用像劉伯溫一樣被別人給害死,自己還無處申冤。

一直到洪武21年,胡惟庸案爆發以後,朱元璋開始清洗一些新權貴,就是藉助胡惟庸,爬起來的那些朝堂之上的文臣武將,但是在這個時候,他並沒有去處理曾經的淮西勛貴,因為這個時候朱彪還在,蘭玉還在,兩個人之間的友誼還在,所以這也是淮西勛貴的一道保命符。

但是,湯和卻在這件事情裡面嗅到了危機。胡惟庸何許人也?胡惟庸是當朝宰相,跟淮西勛貴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甚至於有的淮西勛貴將領就在他手底下聽用,這樣的人你都敢殺了,更何況是那些淮西勛貴曾經乾的那些荒唐事,遲早會被你給清算,所以在朱元璋還沒有動手對付懷胥勛貴的時候,湯和自己站出來,主動選擇放手,他把兵權給交出去了。

朝堂之上都是自己的老弟兄,又沒有人能夠威脅他生死,冰泉現在在手裡面簡直就是一塊燙手山芋,我以乾脆就把這個軍隊直接交還給了朱元璋,自己選擇告老還鄉,朱元璋當然是不答應,他也不明白自己這個老弟兄究竟看到了什麼,但是湯和想要離開的心思,沒有人能夠阻止。

也顧及到這位老兄弟戎馬一生為自己付出了這麼多,年紀大了,想要回家享福都不行,所以朱元璋你就同意了他的奏請,讓湯河遠離了是非之地,從此湯和和朝宗的太子和淮西勛貴一點關係都沒有,這才是他真正的保命手段,兩邊不靠我,誰都不去沾光,如果出了事情算到我頭上,算我倒霉!

湯和最後活了下來,就好像當初有人勸商鞅一樣,你如果能夠做到激流勇退,善莫大焉,但是有多少人能夠做到的權利擺在手裡面,總不想把它給放手。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