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設計中,交互方式是選擇滑動還是點擊呢?

前幾天在朋友圈看到一條關於新版知乎(iOS端)的吐槽:原來的版本中用戶可以左右滑動切換答案,但是在新版本中,改成上下滑動切換答案。

這個改動引發了一個問題,用戶想查看下一條答案,要滑動到頁面底部。如果當前的答案字數很多或者配上了圖片,那麼用戶就要滑動好幾次才可以切換答案,這對用戶體驗來說無疑是一種傷害。因為自己畢竟不是知乎內部的員工,不知道這次改動的具體依據是什麼。

參考了朋友圈底下的評論,大家的看法大致可以分為以下三種:

  • 增加頁面底部廣告和評論的曝光度,在提升廣告收入的同時,增加用戶互動;
  • 提升答案閱讀完成率;
  • iOS端左右滑動會和返回手勢相混淆,安卓用戶依然可以左右滑動切換答案。

可能會有人說不一定非要滑動到界面底部啊,不是有「下一個回答」的按鈕嗎,你可以直接點擊按鈕切換答案啊。

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問題,其實點擊按鈕切換答案和滑動切換答案代表了兩種不同的手勢:點擊與滑動。

那麼在界面設計中,我們如何確定目標元素的交互方式是滑動還是點擊呢?

一、終端

滑動還是點擊,不同的終端選擇的標準是不一樣的。我們在面試過程中,經常會被問到 PC端和移動端界面設計的區別在哪裡。其實在我看來這兩者最本質的區別在於——內容承載量的不同。

  • 一個 PC 網頁可以承載多個層級,多個維度的信息,內容越多,對操作準確性的要求就越高,滑鼠點擊可以幫助用戶完成精準快速的操作。
  • 而移動端礙於尺寸原因一個界面展示不了多少信息,展示的信息太多用戶要滑動才可以看到。因此移動端設計要求界面與內容簡單直接,遵循「一個界面,一個任務」的原則。

那麼在這種前提下,如何提升移動端產品的易用性呢?我們可以更多的引入滑動手勢,為什麼?

因為相比於點擊,滑動對於準確性要求不是很高。

例如:在蝦米音樂的歌曲播放界面中,如果用戶想返回上一界面,點擊屏幕任何區域上滑就可以了。當然你也可以點擊界面左上角的返回/收起按鈕,但是明顯費力的很多。而且大屏手機是趨勢,對於習慣右手握持手機的用戶來說,拇指能不能夠得著左上角的按鈕都是一個問題。

當然並不是所有的滑動手勢都是全屏操作的,在網易雲音樂中,如果你手指的落點位於唱片的外部,右滑會返回上一界面。如果落點在唱片的內部,右滑會切換歌曲,這就是剛才提到的 iOS端左右滑動會和返回手勢相混淆。

以上面提到的知乎為例,其實安卓用戶依然可以左右滑動切換答案,因為安卓底部有物理返回鍵,不會發生手勢混淆的情況。

二、易感知

引入點擊/滑動手勢首先要解決的問題就是——如何讓用戶感知到這個玩意是可以點擊/滑動的。

點擊手勢相對來說要簡單點,因為最常見的按鈕就可以觸發點擊事件。而讓用戶感知到滑動手勢的存在是很難的,我是2016年3月份才發現原來滑動可以刪除微信群記錄。難固然難,但是辦法還是有的。

1. 對隱藏內容進行適當展示

以知乎為例,適當的露出下一條答案,不然用戶不知道原來滑動還可以切換答案。

2. 引入現實生活中的隱喻

例如:在 QQ閱讀中,夜間模式的開啟/關閉是通過滑動一根燈繩。對於大部分用戶來說,一看到這個燈繩肯定知道這是可以滑動(拉動)的。

三、場景

接下來我們主要說一下點擊和滑動手勢的使用場景,這裡我選取了幾款我們常用的音樂類應用。對於一首正在播放的歌曲來說,用戶常見的操作有:暫停/播放、調整歌曲進度/音量、切換歌曲、查看歌詞、查看歌曲/專輯/歌手詳情、下載、收藏/喜歡和分享等。

其中大部分的場景都是由點擊手勢來完成,用到滑動手勢的場景只有調整歌曲進度/音量、切換歌曲。其中 QQ音樂、酷我音樂和蝦米音樂都可以通過向上滑動返回上一界面,有意思的是酷我音樂依然保留 iOS 的返回手勢,也就是說用戶向左/上滑動都可以返回到上一界面。

點擊手勢用的比較多,我挑幾個有意思的說一下。

在蝦米音樂中,當你點贊一首歌曲的時候,並不會出現預期的「點贊成功」toast,而是一個「喜歡就去分享」的浮層。既然你點贊了,必然你很喜歡這首歌,那麼為什麼不分享給更多人呢?

這種交互上的小改動可以增加互動,拉來更多新用戶。

說完好的,再說一個反面案例。在酷我音樂中,如果當前歌曲是合唱,用戶點擊歌手會出現兩種情況:

  • 《不得不愛》,點擊歌手進入的是潘瑋柏和弦子搜索頁;
  • 《涼涼》,點擊歌手進入的是張碧晨的主頁,完全沒有楊宗緯什麼事。

這兩種篩選機制中任何一種都是不合理,而且就算是不合理你好歹也統一一下啊,連一致性都沒有考慮到實在是不應該。

最後再給大家舉一個例子,支付寶和京東金融都有指紋支付功能。開通流程都是一樣的,點擊開通按鈕,輸入支付密碼驗證身份。但是在關閉指紋支付功能的時候,支付寶會彈出一個彈框挽留一下用戶,而京東金融沒有彈框二次確認。

支付寶的操作很像知乎的這次改版,挽留用戶屬於產品的業務目標,但是挽留用戶無形中會傷害用戶體驗——增加了用戶操作步驟。但是當業務目標和用戶體驗相衝突的時候,讓步的往往都是用戶體驗,很無奈。

文章來源於網路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