織田信長死後,德川家康雖然實力強大,但是和偌大一個織田家相比依舊是小屋見大屋。德川家康趁著信長之死,關東大亂之際。奪取了甲斐和信濃兩國。加上其之前掌控的三國也不過是五國之地。而織田家控制著超過20國地盤。

原本德川家康是沒有機會染指「天下人」的。本能寺之變改變了一切,統一的織田家名存實亡,家族內部山頭林立。此時的德川家康才真正體現了他的價值。所以,清洲會議在其未參與的情況下,將甲斐、信濃劃歸其名下。一方面穩住為了繼續拉攏德川家(可以看作分贓行為),另一方面將隴川一益徹底逐出了織田家大權的角逐。

清洲同盟之初,德川家和織田家確實是平等的同盟關係。隨著織田信長騰飛,雙方的關係已經發生了轉變。此後的德川家總處於一種介乎盟友、外樣大名之間的境地。德川家的發展不再是他能獲得多少,而是看織田信長願意給他多少。

德川家康從未成為任何人的家臣。這種半依附的關係也因為小牧長久手之戰織田信雄的主動背棄而宣告終結。

此時的豐臣秀吉早已經消化乾淨信長的遺產,成為了「准天下人「。在軍事、政治、朝廷三重壓力之下,德川家康屈服於豐臣秀吉的麾下,他投降的是天下大勢,是」天下人「,而不是豐臣家。即使屈服了德川家康也不能算是家臣,而是外樣大名。豐臣秀吉諸事可以與之商量,卻不能生殺予奪。


織田信長死後,德川家康並非成為豐臣秀吉的家臣,而是織田家的家臣。

德川家康早年曾是織田信長的盟友,但是在織田家逐漸取得天下以後,德川家已經從盟友變為了家臣,例如武田家滅亡後,德川家康獲得的領地就是織田信長恩賞的駿河國。

織田信長死後,德川家康雖然沒有參與瓜分信長遺產的清州會議,但是織田家依舊將其作為了織田政權的一員看待。清州會議後,德川家康獲得了奪取甲斐國、信濃國等武田家舊領的許可,這些地盤織田家新佔領不久,統治並不穩定,在本能寺之變後織田家勢力退出武田遺領,此地就成為了一塊無主之地,上杉景勝、北條氏政都對甲信虎視眈眈。

「與其被敵人奪取,不如請德川大人拿下。」這是羽柴秀吉寫給德川家康書信中提到的話。

羽柴秀吉口中的敵人,指的就是北條氏政、上杉景勝這兩個織田家的敵人。

不過,等到賤岳合戰以後,羽柴秀吉在織田家內一枝獨秀,成為了事實上的統治者,所以織田信長的次子織田信雄便與德川家康結成同盟,一同舉兵對抗羽柴秀吉。此時的織田家四分五裂,德川家康便也想趁這個機會分一杯羹。

沒曾想,小牧長久手合戰雖然讓德川家康小勝了兩場,無能的織田信雄卻沒有同德川家康商議就私自接受了羽柴秀吉的和談提議,臣服於羽柴秀吉。織田信雄的做法使得德川家康陷入了孤立無援的險境,再加上上杉景勝、真田昌幸等勢力在背後牽制德川家,德川家康面臨被包圍殲滅的困境,只得投降於羽柴秀吉。

德川家康臣服以後,因為德川家康的威望很高,所以也成為了羽柴政權里數一數二的大勢力。

順便,德川家臣服時的地盤大約只有甲斐國、信濃國、遠江國、駿河國、三河國,實力並不算大,和曾經的武田家差不了多少。當年織田信長討伐武田家只用了半個多月,此時羽柴秀吉的實力比織田信長還要強大,對羽柴秀吉來說,德川家康真的算不了什麼。


其實早在織田信長時代,德川家康便已經是稱霸一方的諸侯,雖然實力上不如織田信長,但卻始終處於相對獨立的狀態。那麼,為何在織田信長死後,德川家康卻對豐臣秀吉臣服了呢?史學家李明宇說過,「如果把日本統一看作是一塊餅,那麼織田信長是種麥子的人,豐臣秀吉是將麥子拿來做成餅的人,德川家康則是享用這塊餅的人。」他雖然選擇了暫時的臣服,但卻成為了最終的贏家。

△日本戰國三傑:織田信長、豐臣秀吉、德川家康

德川家康和織田信長:平等同盟關係

德川家康出生於三河岡崎城,其原本姓松平,其父為岡崎城主松平廣忠,其母為廣忠正室於大之方。1467年應仁之亂爆發之後,日本各地大名紛紛崛起,松平家族便也在歷代家主的執掌下浮浮沉沉,德川家康(原名竹千代)甚至為此還在駿河今川氏做過一段時間的人質。

△遊戲《仁王》中的德川家康

直到1560年桶狹間之戰,織田氏大敗今川氏,今川義元陣亡,德川家康這才擺脫今川氏而獨立,並於1562年與織田信長結為同盟,開始全力經營三河地區。在苦戰半年,平定了1563年的一向宗起義(一向一揆)之後,德川家康終於穩固了自己在三河的統治基礎。

1568年,織田信長進入京都,邁出了統一全國的第一步。而此時已經穩固了三河統治的德川家康,則採取東進政策,先是在1570年的「姊川之戰」中聯合織田信長打敗淺井氏、朝倉氏,後又率軍攻克遠江的曳馬野,並將治所遷往曳馬野。不過,由於此時的武田信玄也想奪取全國政權,而德川家康則成為了其進軍道路上的障礙,因而雙方時常爆發衝突。

△遊戲中的德川家康

1572年10月,「三方原合戰」爆發,德川家康雖然聯合了織田信長,但仍然打了敗仗,但其勇猛頑強的聲名,卻得以被人所銘記,就連對手武田信玄都極為佩服。據說德川家康就是經過此役而取得了「海道一雄」的名聲。

此後,德川家康一面與武田氏對抗,一面加強內部建設。1575年5月,「長筱之役」爆發,德川家康聯合織田信長大破武田勝賴(武田信玄的繼承者),並於1581年攻陷遠江的高天神城,將武田氏驅逐出遠江。翌年隨織田氏滅掉武田氏,領有駿河。

事實上,在織田信長時代,德川家康便已經先後將三河、遠江、駿河、甲斐及信濃南部地區納入自己的勢力範圍,成為擁有一百萬石實力的一方霸主,可以說是除織田信長之外最為強大的大名。

△織田信長

但同時,德川家康深知自己與織田信長實力差距極大,因而從未挑戰過對方的權威,甚至不惜為此殺死了自己的妻子築山殿。不過德川家康雖然和織田信長經常聯合作戰,但雙方並非從屬關係,而是平等的同盟關係,一直保持著較為獨立的姿態。

德川家康和豐臣秀吉:暫時臣服只是為了未來的崛起

1582年,織田信長的部下明智光秀突然謀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包圍京都本能寺,織田信長被迫自焚,史稱本能寺之變。

織田信長死後,圍繞政權的歸屬問題,各大名之間又開始了激烈爭鬥。早已積聚了足夠的力量的德川家康本來也想趁機奪取政權,結果他好不容易返回岡崎,剛想出兵攻打明智光秀,卻發現織田信長的另一位家臣豐臣秀吉已經搶先一步消滅了明智光秀,並已經獲得了中部地區的實權。

針對這一局面,德川家康並沒有急著和豐臣秀吉分庭抗禮,而是利用豐臣秀吉收拾織田信長死後殘局的機會,繼續增強自己的實力。其先是發兵攻佔了甲斐,同時把手伸進了信州。到1583年前後,德川家康已經先後將三河、遠江、駿河、甲斐、南信濃五國納入了自己的勢力範圍。

△豐臣秀吉

就在德川家康增強實力的同時,豐臣秀吉為了穩固政權卻是焦頭爛額,他先是和柴田勝家大打出手,在擊敗柴田勝家之後,又和織田信長的次子織田信雄聯合起來,打擊織田信長三子織田信孝。打敗織田信孝後,織田信雄便又與豐臣秀吉開始了對決。

實力得到增強的德川家康沒有放過這個機會,他以維護織田信長家族利益的名義,與織田信雄聯合起來,對抗更為強大的豐臣秀吉。然而誰知道,織田信雄不爭氣,不久便敗下陣來,向豐臣秀吉投降。

△影視劇中的豐臣秀吉

德川家康此時的實力仍然不足以挑戰豐臣秀吉,於是只得向其求和,並將年僅十二歲的次男德川秀康送往大坂城作為人質,而志在統一全國的豐臣秀吉也不願意與德川家康打的兩敗俱傷,於是雙方罷兵,不過德川家康仍然對豐臣秀吉保持著不敵不臣的關係。

後來,隨著豐臣秀吉南征北戰,勢力越來越大,再加上德川重臣石川數正突然投奔豐臣秀吉,德川家康與豐臣秀吉的實力差距已經越來越大。因此,當豐臣秀吉把自己的母親送到岡崎城做人質的時候,德川家康終於表達了臣服豐臣秀吉的願望。

△德川家康

事實上,德川家康這種暫時臣服的決策無比正確,由於豐臣秀吉子嗣不旺,再加上在繼承人選擇上的失誤,德川家康在豐臣秀吉死後,終於迎來了自己的時代。


難道說曹操當初在東漢漢獻帝時期的實力不夠強大嘛?當時的曹操已經雄霸北方、天下三分有其大一了,但是曹操在世卻仍然在名義上臣服於漢獻帝。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魏國建立,直到魏國第一任皇帝曹丕稱帝,稱帝之前才是漢獻帝禪位。曹操生前的實力可以說已經是東漢第一、三足鼎立之首位了,但是曹操亦欲人臣、欲諸侯,寧肯「挾天子以令諸侯」也絕不廢帝自稱。依據如此再來看待德川家康,為何曹操可以,德川家康就不行?

了解日本封建時期的讀者想必都應該知道,德川家康早在織田信長在世期間的實力便已發展的極為強大了,織田信長的死亡又間接助推了德川家康實力的空前發展,但是即便德川家康實力尤強,卻仍甘願向豐臣秀吉俯首稱臣。這又是為何呢?其實答案很簡單!

其一:一山更比一山高,你強他更強

織田信長在世期間,德川家康就曾是當時實力最為強悍的一方諸侯了,德川家康和豐臣秀吉二人都是織田信長最為信任的大名了。但是在織田信長這桿大旗自焚之後,豐臣秀吉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搶先於德川家康而抓住了織田信長的餘孽勢力。豐臣吉秀在當時的實力已經不容小覷,如今又將織田信長的實力所吞併聯合,如此一來,德川家康便在實力之上與豐臣吉秀有了不小的懸殊。如果不識大體的話,、果真要與豐臣秀吉硬碰硬的話,恐怕到頭來吃虧的還是德川家康自身。

其二:名聲對於當時日本之形勢甚是重要

織田信長在世之時,特別注重日本民心的穩定,想必這也是任何時代都是重中之重的大事兒吧!按照當時形勢來看,織田信長去世,其家族已然爭權奪勢如火如荼,各方諸侯也已蠢蠢欲動,天下萬民也隨即喧鬧攢動了。①豐臣秀吉已經搶先眾人一步,先行控制住了局面;②織田信長的家族勢力也已經開始暗自鬥爭。對於天下萬民而言,如果德川家康在此風口浪尖之關頭再次掀起矛盾,依據雙方的實力大小來看,誰勝誰負不一定,但是一旦開戰,勢必會引起日本上下動亂。由此一來,德川家康在沒有十足把握之下主動開戰,勢必會賠了夫人又折兵的。就算德川家康略勝一籌,那麼大戰之後的日本也必將是「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荒蕪景象。

其三:豐臣秀吉的主動也感動到了德川家康

何來此話呢?當時雖然豐臣秀吉已經率先控制住了大局,但是在經歷了平定織田信長兩個兒子的叛亂之後,豐臣秀吉也早已人困馬乏了。更何況,當時日本全國上下還沒有統一,到處都是戰火割據、風雨飄搖之景象。豐臣秀吉有心統一全國,在此目標之下,豐臣秀吉選擇了主動接納德川家康,並且甘願將其母親送往岡崎以作為人質來換得德川家康的臣服。豐臣秀吉這一行為正好迎合住了不知該何去何從的德川家康的心。


德川家康善於隱忍他在等機會,因為豐臣秀吉隨著接手織田信長的基業實力大增野心隨之膨脹,發動了萬曆朝鮮戰爭


德川家康善於隱忍他在等機會,因為豐臣秀吉隨著接手織田信長的基業實力大增野心隨之膨脹,發動了萬曆朝鮮戰爭


因為在德川家康看來,織田信長雖然死就,但能繼承織田信長家族基業的豐臣秀吉比自己更強大,德川家康才隱忍做其家臣。


因為繼承織田信長基業的豐臣秀吉比德川家康更強,所以無法取勝的德川家康只能低頭。


因為餅還沒烙好


因為豐臣秀吉比他更強大!更有號召力!就這麼簡單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