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學與國際關係論壇

來源:《太平洋學報》2015年第11期

作者:馬建光 孫遷傑(國防科技大學)

摘要:俄羅斯的海洋地位和海上力量已今非昔比,但作為昔日的全球性海上強國,俄羅斯依舊擁有重新崛起為海洋強國的巨大潛力。2015年最新頒布的《俄聯邦海洋學說》規划了俄羅斯在新時期的海洋戰略和任務。本文分析了俄羅斯重新修訂海洋學說的背景,對比了新舊兩版《俄聯邦海洋學說》的內容。本文認為,隨著力量對比和地緣政治格局的變化,俄羅斯海洋戰略也發生了根本性變化,由維護國家安全和恢復國內經濟轉為維護戰略空間安全和服務國家發展戰略,並致力於謀求地緣政治博弈的優勢和海洋強國地位的回歸。同時,俄羅斯海洋戰略的嬗變不僅事關俄羅斯國家的興衰,而且對中國和世界將產生深遠影響,不僅直接影響中國周邊安全和「一帶一路」倡議的推進,而且對中國未來海洋戰略的發展和實施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俄聯邦海洋學說》;海洋戰略;嬗變;大國博弈

俄羅斯橫跨歐亞大陸,瀕臨三大洋,海岸線長達3.4萬千米,擁有得天獨厚的海洋優勢和歷史悠久的航海傳統,是世界上有重要影響的海洋大國之一。從彼得大帝打通波羅的海出海口開始,俄羅斯便由一個內陸國家變為海洋國家,在之後300多年追求「海洋大國」的征途中不斷壯大海上力量、擴展疆土海域,成為近代世界史上盛極一時的海洋強國。蘇聯解體後,俄羅斯的海軍活動從全球爭霸型變為近海防禦型,海洋戰略僅局限於「發展國家經濟、保障國家安全」。隨著國家實力的增長和周邊環境的變化,俄羅斯不甘心就此失去海洋強國的地位,逐漸改變了近海防禦的海上戰略,開始將目光投向遠洋和全球,「海洋大國夢」再次上升為俄羅斯的國家戰略。近年來,俄羅斯相繼出台了一系列關於國家海洋戰略的法律條文來確立和實施國家海洋戰略,其中《俄聯邦海洋學說》是最全面的綱領性文件,為俄羅斯從事海洋活動提供了可靠的法律和機制保障。這標誌著俄羅斯海洋戰略的發展方向,也為我們認識和解讀俄羅斯海洋戰略提供了重要依據。

一、新版《俄聯邦海洋學說》修訂的背景

  俄羅斯民族對海洋有著特殊的執著和情結,究其歷史,就是一部海洋擴張史和出海口爭奪史。從第一個沙皇伊凡四世到最後一個沙皇尼古拉二世約370多年裡,俄國同歐亞兩洲20多個國家發生的36次主要戰爭,有一半是直接為了爭奪水域而進行的。①經過300多年的繼承和發展,到冷戰時期,蘇聯擁有不可一世的海上力量,水下潛艇部隊雄霸全球,是唯一可以和美國匹敵的海洋強國。但是蘇聯的突然解體,頃刻間粉碎了俄羅斯海洋強國的現實,從此海上活動極度萎縮、海外基地迅速減少、海軍實力嚴重削弱,海軍幾乎停止了所有遠洋活動,②經費的嚴重不足甚至導致海軍事故頻頻發生。如2000年8月12日,當時俄羅斯最大最先進的戰略巡航導彈核潛艇「庫爾斯克號」在巴倫支海演習時發生爆炸並沉沒,這是俄海軍歷史上最大的潛艇事故,極大地震動了俄羅斯上下,也激起了俄羅斯高層對海洋和海軍的重新定位,俄羅斯海洋戰略呼之欲出。正是在這樣內外交困、海軍羸弱的背景下,2001年7月27日,普京上台不久後批准了《2020年前俄羅斯聯邦海洋學說》,③從戰略角度頂層設計、規劃俄羅斯重返大洋的決心。

時隔14年,2015年7月26日,普京又批准了新版《俄聯邦海洋學說》(以下簡稱「新海洋學說」)④,進一步規劃和明確了俄羅斯新時期的海洋戰略。「新海洋學說」的修訂有其深厚的國際國內背景,既是國際形勢所迫,也是國家發展所需。

1.1 美國戰略調整引發新的地緣政治危機

俄羅斯擁有眾多出海口,但多數出海口和不凍港均處在地緣政治敏感區,且多數出海口被其他國家包圍並被不同地區隔離,尤其是海上重要航道均經由他國控制的海域、海灣或海峽,受地區局勢和地緣政治影響較為明顯。

奧巴馬政府上台後調整了「先發制人」戰略,表面上減少了對外軍事行動,但卻加大了軍事力量的調整和部署。美國在地區戰略上,實施以西式民主和經濟為核心的「大中東民主計劃」、以分化弱化歐盟影響力為核心的歐洲新戰略和以遏制潛在對手國為核心的「亞太再平衡」戰略。美國一系列全球性戰略的調整帶來了地緣格局和地區局勢的變動。在中東,一場場由內外力量相結合而爆發的「顏色革命」,引發多數國家國內政治的瓦解和鬆動,整個中東地區出現了政治劇變,基本陷入無序狀態,為伊斯蘭國(ISIS)等極端組織的肆虐提供了溫床,在俄羅斯南部形成不穩定因素。在歐洲,俄羅斯影響力的擴大、歐盟的日漸做大是美國不願看到的。當烏克蘭因「顏色革命」出現動蕩時,美國果斷介入烏克蘭危機,並積極拉攏歐盟制裁俄羅斯,藉機在歐洲植入楔子,以打壓俄羅斯、弱化歐盟、分化歐洲。在亞洲,美國高調實施「重返亞太」戰略,一方面調整自身軍事力量的再部署,另一方面「拉幫結派」,鞏固並升級美日、美韓、美澳軍事同盟關係,拉攏東南亞、南亞等國,打造「亞太版北約」。美國及其盟國在亞太地區的一系列舉動,在相當程度上對俄羅斯遠東地區的穩定和安全利益帶來不小的挑戰。

1.2 俄羅斯東西兩線面臨軍事力量對比失衡

冷戰後,俄羅斯的綜合國力一落千丈,已不再是全球範圍內能與美國匹敵、爭霸的超級大國,但昔日蘇聯的強大和冷戰的陰影依舊縈繞在西方政治家們的心頭,俄羅斯的衰落並沒有動搖西方弱化和遏制俄羅斯復興的既定政策。

在大西洋地區,北約對俄羅斯戰略空間擠壓的步伐一刻也沒有停歇過。2002年東歐七國加入北約,俄羅斯戰略空間遭到空前擠壓。普京執政後,面對百廢待興的局面,選擇主動尋求同西方關係的緩和,對北約東擴一度採取了忍讓的態度。但是俄羅斯在與北約地緣政治博弈中一味的遷就和忍讓並沒有獲得西方的同情,反而促使北約和歐盟「雙東擴」的步伐不斷加快。近期,北歐的瑞典、芬蘭等國,甚至俄羅斯的近鄰喬治亞、烏克蘭等國都有謀求加入北約的傾向。北約的戰略範圍已經推進到俄羅斯邊境,極大地觸動了俄羅斯國家安全的底線。同時,美國反導系統的建設和軍事部署也在隨著北約的東擴不斷推進。2001美國單方面宣布退出《反彈道導彈條約》,開始謀求在全球範圍內建立反導系統。截至目前,美國已經同波蘭、捷克、土耳其、羅馬尼亞等國達成反導基地協議,丹麥等國家也在謀求加入北約的反導體系,這將是對俄羅斯核威懾與核打擊能力的嚴重削弱。烏克蘭危機以後,美國還加大了常規軍事力量的存在,僅2015年度北約就在大西洋地區組織了數場大型軍事演習,並利用演習進行調兵遣將和軍事力量的再部署。從某種程度上講,俄羅斯西部大門已經向北約敞開。

在太平洋地區,俄羅斯面臨的形勢也不容樂觀,且主要威脅來自海洋方向。美國著眼未來世界格局的發展趨勢並提出「重返亞太」戰略,其實質是遏制俄羅斯、中國在亞太地區的崛起,以確保美國亞太地區的霸權和主導權,削弱中俄的影響力和控制力。①軍事力量的部署是美國「重返亞太」戰略的第一步。根據美軍計劃,到2020年美海軍艦艇的60%將部署在西太平洋地區。不僅如此,美國還不遺餘力地武裝日本。在美國的鬆綁和支持下,日本一系列強軍備戰的舉動也對俄羅斯安全提出了挑戰,從放棄「武器出口三原則」到擴大軍費開支。從強化《美日安保條約》到新安保法案的通過,日本正在不斷強化軍事實力和擴大自衛隊的海內外軍事活動。另外,「美國還計劃在韓國部署其反導系統,以保持在西太平洋的軍事潛力和絕對軍事優勢。」②反觀俄羅斯,多年來俄遠東地區經濟發展水平落後,軍事力量薄弱,太平洋艦隊實力亦遠不如前。遠東地區不僅事關俄羅斯的國土安全,而且是俄羅斯復興的支撐和關鍵所在。美日軍事同盟與俄羅斯在太平洋地區軍事力量的對比已經處於嚴重的失衡狀態。在遠東方向,俄羅斯面臨著現實的軍事壓力。

1.3 俄羅斯日益惡化的國內外環境

對於歐盟來說,「要把俄羅斯改造成為歐洲的俄羅斯,而不是俄羅斯的歐洲」。③ 對於北約來說,徹底遏制俄羅斯的再崛起是美國歐洲戰略的首要目標。「俄羅斯則將北約視為長期的、根本的威脅,一是因為北約仍然是一個美國佔有很大影響、有很大權力的組織,北約的擴大就是美國權力與影響的擴大。二是因為北約是冷戰時的敵人,儘管已經發生變化,但在俄羅斯記憶中很難接受它。」④俄羅斯同西方根本上的分歧和矛盾成為雙方關係難以消除的芥蒂。

從國際上看,烏克蘭危機以來,俄羅斯同西方國家展開空前對峙,分別支持烏境內己方勢力,在軍事上呈劍拔弩張之勢。特別是克里米亞公投入俄以後,美國糾集包括日本在內的盟友國家對俄羅斯採取了經濟封鎖、軍事打壓、政治孤立等一系列制裁措施,使俄羅斯在經濟、外交、軍事、安全等諸多領域面臨困境,整體國際環境持續惡化。此外,西方國家先後集體抵制了索契冬奧會、G8峰會、俄衛國戰爭勝利70周年紀念閱兵等多項重要活動。甚至有媒體報道,西方國家還將考慮抵制2018年俄羅斯世界盃。這一連串制裁也激起了俄羅斯的強烈反制,美俄的博弈也從歐洲地區擴大至全球範圍。從目前來看,俄羅斯同西方的關係在短期內沒有緩和的趨勢。

從國內看,2008年以前,受益於國際油價的高位運行,俄羅斯經濟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復。金融危機以後,俄羅斯經濟開始出現下滑。而烏克蘭危機以來,俄羅斯較為單一僵化的經濟結構因為受制裁遭遇罕見「寒冬」,經濟出現嚴重衰退,盧布股市均大幅下跌,企業信貸環境出現危機,能源軍工企業也大受影響,俄羅斯經濟亟需新的增長點和經濟結構的有效調整。受經濟下滑的影響,俄羅斯海軍的建設和復興計劃也遭受打擊。普京上台後提出重振俄海軍雄風的十年強軍計劃,但軍費不足一直是制約海軍建設的主要難題,加上蘇聯解體後造船業人員、技術的流失,俄海軍建設也需要克服許多瓶頸。

二、新舊兩版《俄聯邦海洋學說》的對比

基於以上情形,為了扭轉困境和不利局面,俄羅斯於2014年12月頒布了「新版軍事學說」,①將北約列為俄羅斯的主要威脅,首次提出「非核遏制」概念,並加強常規力量建設。繼頒布「新版軍事學說」之後,俄羅斯又重新修訂了海洋學說。「新海洋學說」長達46頁,對比僅有10頁的舊版海洋學說,「新海洋學說」對俄羅斯海洋政策的目標、原則、任務進行了擴充和細化,規划了海洋政策的「四大職能」和「六大方向」,提出了實施國家海洋政策的保障和對海上活動的管理,是舊版海洋學說的升級版,內容職能更加精細,戰略方向更加清晰,運行機制更加合理。

2.1 海洋戰略凸顯「整體性」

21世紀是海洋的世紀,俄羅斯的海洋戰略框架也逐漸清晰,各項職能更加細化,相互間更加融合,凸顯出海洋戰略的「整體性」。「新版海洋學說」第一個明顯的變化就是,俄羅斯的海洋戰略已經同國家發展大戰略緊密結合,更加追求海洋的綜合效益。

①海洋戰略成為國家大戰略的重要方向。「新海洋學說」對海洋的戰略目標和定位更為突出,海洋視野和海上活動範圍大大擴展,海洋戰略已不單單是為了維護海上安全和獲取經濟利益,而是成為國家大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和重要發展方向,服務於俄羅斯追求成為世界多極力量中獨立一極的大國設想。

②「四大職能方向」更加追求海洋綜合效益。同舊海洋學說一樣,俄羅斯海洋活動的四大職能方向沒有變化,但是四大職能方向上的活動更加密切,更注重發揮海洋的綜合效益。在海上運輸方面,繼續加大港口、物流等基礎設施建設,打造一支新型、綜合的海上運輸船隊和專業保障船隊,發展海上航行安全保障系統,特別是確保北方航線的安全;在開發和保護海洋資源方面,改革國家漁業系統,努力躋身世界漁業強國之列,加大研究、探測和開採海底礦物資源能源的力度,首次明確了海底管道設施對於國家經濟和海洋環境的戰略意義;在海洋科研方面,利用科技手段從事海洋全方位的立體研究及建立相關信息資料庫;在海上軍事活動方面,海上軍事活動屬於國家最優先發展方向,有利於維護海上權益,為其他活動提供保障。

2.2 海洋戰略走向「全球化」

「新海洋學說」第二大明顯變化就是俄羅斯開始從海洋上布局全球,不僅重視毗鄰的北冰洋、太平洋、波羅的海、黑海等地區,也重視大西洋、地中海、印度洋、南極等地區,海洋戰略逐漸呈現出「全球性」,同時突出對俄羅斯安全威脅最大和地緣政治形勢最複雜的戰略方向。

「六大戰略方向」支撐起俄羅斯海洋戰略空間。舊海洋學說將俄羅斯海洋政策劃為大西洋、北極、太平洋、裏海和印度洋等五大戰略方向,並指出「源於北約日益東擴和不斷增長的政治、經濟、軍事壓力,以及俄羅斯海上力量的急劇下降決定了大西洋成為新世紀初俄羅斯重要的戰略方向」。「新海洋學說」則將俄羅斯戰略方向劃分為大西洋、北極、太平洋、裏海、印度洋和南極等六大方向,其中大西洋地區和北極地區為重點戰略區域,並首次增加了「南極」方向。其文本中指出「北約將軍事基礎設施向俄邊界推進的計劃以及賦予北約全球性職能的企圖,成為俄羅斯與北約關係的決定因素」。在大西洋方向,重點補充了俄羅斯要完善波羅的海沿岸的港口、管道等基礎設施建設,加強同歐洲的海上聯繫,發展波羅的海艦隊兵力以及駐泊體系,加速恢復和鞏固俄羅斯在黑海地區的戰略地位,完善黑海艦隊的兵力部署和結構,發展其在克里米亞和克拉斯諾達爾邊疆區沿岸的基礎設施。在北極方向,「北極地區對於維護俄羅斯穩定和安全、保障俄羅斯船隊自由進出大西洋和太平洋具有重要意義」。該任務主要是強化俄海上軍事潛力,發展北方艦隊兵力,降低俄聯邦國家安全威脅的水平,確保北極地區戰略穩定,同時加大北極地區開發和利用的力度,完善水文氣象、人員專業水平、特種船隻、環境監測等方面的保障。在太平洋方向,提出要發展同中國的友好關係,發展太平洋艦隊的兵力和駐泊體系,提高其數量和質量,發展遠東陸路和海上交通,積極融入亞太經濟空間,建設遠東地區天然氣管道和海底通信網,並提出打造千島群島的休閑綜合體等。在裏海方向,提出要發展裏海分艦隊的兵力及駐泊體系,加強生態安全的研究和保護,防止海上活動專業人才的流失。在印度洋方向,提出要發展同印度的友好關係,必要情況下保持在印度洋的軍事存在。在南極方向,加強對南極的綜合研究和國際合作,確保俄羅斯在南極的長期和積極存在。

②海軍建設是重中之重。北約海洋戰略幾乎完全是海洋軍事戰略,①其海上軍事力量主要用於:第一,防禦和集體防衛;第二,危機管理;第三,以夥伴關係、對話和合作為途徑開展合作安全;第四,海上安全。②北約海洋戰略決定了其在地緣政治博弈中明顯的進攻性。北約處處咄咄逼人的態勢,迫使俄羅斯加快了海軍建設的步伐。「新海洋學說」指出:「俄聯邦海上潛力中軍事組成部分在其他軍隊、軍種和機構配合下實現和保衛俄聯邦在世界大洋的國家利益,必要時要有從海上和大洋方向反擊侵略的能力。」世界上任何一個海洋大國,其海洋政策的制定和實施都要以強大的海上力量作為後盾,俄羅斯也是如此,更清楚海軍的地位和作用。早在2000年,普京在接見海軍學院畢業學員時就提出了「重振俄軍雄風必須首先從海軍開始」,並指出「俄羅斯急需建設一支強大的海軍,以維護其國家利益發展的需要。如果放棄海軍的建設,俄羅斯將在國際舞台上永遠失去發言權。」③隨著國際環境的發展和地區局勢的變化,壯大俄羅斯海軍力量已經成為俄羅斯軍政當局的普遍共識。「新海洋學說」中明確指出,「海上軍事活動屬於國家最優先方向,俄聯邦海軍是國家海上潛力的主要組成部分和基礎,是國家推行外交政策的工具之一。」其從海軍政策、資金投入、艦船製造、人員後勤保障等多方面著手,強化在重點戰略方向上海軍艦隊兵力和駐泊體系等建設,提升艦隊裝備的數量和質量,以增強俄軍在這些方向上的應對和震懾能力。未來,俄海軍的一系列政策文件也將依據海洋學說進行修訂。可以預期的是,俄羅斯將繼續發展和保持海上戰略威懾力量,大量更新四大主力艦隊的水面及水下裝備,並有可能適時提出並發展大型水面艦艇計劃。筆者認為,儘管俄羅斯擁有強大的海洋發展戰略,但是資金和技術帶來的瓶頸依舊是不容忽視的問題。

2.3 國家資源保障海洋戰略的有效實施

為了確保俄羅斯海洋政策的有效實施,「新海洋學說」還綜合利用國家資源對實施海洋政策的保障做了特別說明,從艦船製造業、人才保障與海洋教育訓練、海上活動安全保障、海上活動信息保障等方面做出了具體規定。

①發展並恢復造船業。「造船業能夠為實際實施海洋學說的各項條款奠定技術基礎;國家海洋政策致力於盡力發展造船業,無論是在軍艦製造業和民用造船業,還是在海洋技術科學與研究領域;國家採取措施使造船業水平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具體任務包括:海軍艦船、民用船隻、海洋技術裝備訂單應由俄國內造船廠和國產配套設備來建造;確保俄聯邦在軍艦製造和海軍技術領域的技術獨立性;建立能夠保障未來武器系統、軍事和特種技術裝備研製與建造的先進工藝體系及關鍵性技術,並確保提高軍品質量和競爭力;成立高技術工藝造船廠,以掌握大噸位船隻和特種技術裝備的生產能力;保持核動力破冰船製造與使用方面的世界領先地位。

②人才保障與海洋教育訓練。「人才保障與海洋教育訓練在提高海上活動效率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具體任務包括:創造條件為俄羅斯艦隊吸引和留住海勤人員以及海上活動指揮與保障方面的熟練人才;配套完善職業心理選拔和專業化教育訓練體系;完善海勤人員醫療心理康復和生活保障體系;完善政府各階層在海上活動方面管理和指揮人才培訓體系;培養青年一代到俄羅斯艦隊服役和工作的積極性;功勛卓著的軍艦和船舶將安置到永久性碼頭和改裝成博物館以保存和紀念。

③海上活動安全保障。「採取與海上環境特點及其他自然和人為狀況相關的一系列有效安全措施以保障航行安全、海上人員搜救、海洋基礎設施及鄰近海域設施安全、海洋環境保護等。」具體任務包括:在世界大洋範圍內開展水文地理、大地測量、海洋學、水文氣象、醫療研究,並及時向海上活動主體通報危險,建立創新性繪圖生產設施,定期更新世界導航和電子地圖等,組建海上和內陸水域的電子導航與指揮一體化系統及岸上管理系統,發展海上活動醫療保障系統;完善當前海上人員搜救系統,統一海上災難救援勤務的體系標準,恢復和更新救援船隊和研發配備新型救援設施,開展國際合作;協調國家權力機關,劃分職能及其負責範圍,為設施配備綜合監測系統,偵察及打擊破壞、恐怖等一系列非法活動;監控海洋環境,採取綜合性措施預防和消除海洋污染。

④海上活動信息保障。海上活動信息保障是一切海上活動的基礎,要求保護和發展全球信息系統,形成並維持統一信息空間。其內容主要包括國家統一的世界大洋動態信息系統、水面和水下動態報告系統,以及信息通信基礎設施。

三、俄羅斯海洋戰略嬗變的本質及影響

俄羅斯副總理羅戈津直截了當地指出,修改海洋學說是國際環境、世界局勢的變化和鞏固俄海洋強國地位的需要。①究其本質,「新海洋學說」是俄羅斯應對地緣政治危機,建立對美國地區和全球霸權的有效制衡的需要,是俄羅斯恢復海洋大國雄心的又一標誌性文件。隨著「新海洋學說」的實施,俄羅斯海洋戰略的變化必將引起地緣政治格局的變動,對中國和世界產生影響。

3.1 本質:重構對美國霸權的有效平衡,恢復俄海洋強國地位

(1)核心利益區域建立軍事平衡

舊版海洋學說基於蘇聯解體後俄羅斯的困境和安全考量,大西洋和北極成為彼時俄羅斯海上的重點戰略方向。但隨著世界局勢的發展和美國「亞太再平衡」戰略的推進,俄羅斯的戰略重點也開始向亞太地區轉移。普京在2012年總統選舉期間重申,俄羅斯的任務是全面復興「遠洋」海軍,首要方向是北方和遠東地區,指出「整個亞太地區的分量正在提升」②。然而,隨著北約東擴步伐的加快和加大,以及席捲中亞、東歐的「顏色革命」不斷發酵,尤其是烏克蘭危機的爆發,促使俄羅斯將戰略重點再次放在大西洋和北極方向,不過太平洋方向依然是俄羅斯未來的重要方向。只不過鑒於俄羅斯同中國的友好關係,以及俄西部面臨的戰略壓力,海洋戰略出現階段性的向西、向北傾斜。一直以來,俄羅斯憑藉強大的核威懾能力來確保地緣政治博弈的優勢和國家安全。然而,俄格衝突、烏克蘭危機的相繼爆發讓俄羅斯意識到,單純依靠核力量並不能有效維護地區穩定和國家安全。鑒於此,2014年底頒布的「新版軍事學說」中首次提出「非核遏制」概念,即俄羅斯在不動用核武器的條件下,依靠新型常規武器的能力達到預防和制止軍事衝突的目的。為此,俄羅斯必須強化新型常規軍事力量的建設和部署,「新海洋學說」中關於大西洋、北極、太平洋等地區軍事力量建設的政策正是「新版軍事學說」中「非核遏制」能力建設的補充和進一步細化,而大西洋地區和北極地區成為當前攸關俄羅斯安全的核心利益區。

大西洋地區無疑是首要戰略區域。克里米亞併入俄羅斯、烏克蘭東部危機持續升級、北約與俄羅斯的軍事對峙,使得這一地區成為關乎俄羅斯利益的核心區域。波羅的海方向有著重要的戰略意義,歷史上俄羅斯同瑞典曾圍繞波羅的海出海口爆發多次海上大戰,冷戰時斯堪的納維亞半島附近海域是蘇聯海上戰略核反擊力量的重要部署區。烏克蘭危機後,瑞典和芬蘭逐步放棄中立,開始向北約接近,加強自身的軍事力量及同北約的軍事聯繫,防範和遏制俄羅斯的意圖明顯。北約的東擴和軍事部署已經使俄羅斯不得不直面北約的軍事壓力,因此「新海洋學說」提出要加強波羅的海艦隊的兵力建設,同時俄還將在加里寧格勒地區部署陸空力量及戰役戰術導彈等,以制衡來自北約日益增長的軍事壓力。黑海位於歐亞大陸的結合部,是從地中海通往中東和高加索地區的門戶,歷來有著重要的戰略地位,烏克蘭危機後其戰略重要性日益突出。在黑海地區建立和維持符合俄羅斯利益的地區秩序,對於穩定俄南部邊疆地區、扼守地中海及震懾歐洲具有重要意義。「新海洋學說」提出完善黑海艦隊力量的組成並發展其在克里米亞和克拉斯諾達爾邊疆區沿岸的基礎設施,加速恢復和鞏固俄羅斯在黑海地區的戰略地位,維持在地中海的軍事存在。「新海洋學說」之所以賦予黑海艦隊特殊作用,主要原因是北約在東歐和黑海沿岸不斷增強軍事力量;其次是克里米亞回歸俄羅斯後,黑海艦隊承擔的任務範圍的增加;最後是黑海艦隊的戰略地位極其重要,起著戰略平衡的作用。克里米亞重返俄羅斯使得日漸沒落的黑海艦隊獲得了重生,其未來的地位將越來越突出。加強黑海艦隊的建設將成為俄羅斯海洋戰略在大西洋方向的戰略基礎和保障。

北極地區是俄羅斯又一核心戰略區域。北極地區已進入一個以管轄權衝突為特徵、以自然資源開採為核心、以全球性大國為主角的「大競爭」時代。①從戰略角度看,世界主要大國或軍事強國之間通過北極圈有著最短的距離,對於戰略威懾武器的運用有著重要意義。特別是北方航線,該航線是俄羅斯連接歐洲和遠東地區距離最短的航線,是北方艦隊與太平洋艦隊自由進出大西洋和太平洋的重要通道,也是戰時相互支援的捷徑。普京曾直言「北方海上航線對於俄羅斯,甚至比蘇伊士運河更重要」。②北極是俄羅斯國家發展和未來保持大國地位的戰略儲備。從經濟利益角度看,北極蘊含豐富的油氣、礦產、漁業等資源,被稱為「地球最後的寶庫」。2015年8月,俄羅斯向聯合國遞交擴大北極大陸架邊界的申請;2013年5月,美國公布了第一份《國家北極地區戰略》,③提到了北極能源安全問題,奧巴馬還於2015年8月底前往阿拉斯加,成為首位到訪北極地區的在任美國總統;丹麥、加拿大、挪威等國也積極謀求擴大北極領地。隨著北極冰川的融化,爭奪北極資源成為環北極國家博弈的重點。從戰術層面看,依託北極厚厚的冰蓋,俄羅斯數量龐大的潛艇部隊可以得到有效的掩護,美軍的水面和空中反潛難以奏效,只能依靠水下攻擊性潛艇對俄羅斯構成威脅,因此北極是俄羅斯的一大天然屏障。近些年來,北約國家在北極地區的軍事合作不斷加強,軍演的頻率、規模和強度都堪比冷戰時期,俄羅斯不得不以加強北極地區的軍事力量作為應對。「新海洋學說」提出俄羅斯在北極的戰略目標是「降低俄聯邦國家安全威脅水平,確保北極地區戰略穩定」。為此,俄羅斯將加強北方艦隊的兵力及駐泊體系建設,一方面確保北極的安全和俄羅斯在北極的優勢地位,另一方面可以策應俄其他地區,參與俄海軍在大西洋和地中海的軍事存在。除加強北方艦隊實力外,俄羅斯還將升級和更新大型核動力破冰船隊,預計到2020年將有3艘新型核動力破冰船服役,確保在該領域的領先優勢。

(2)重要戰略區域謀求大國合作

除大西洋和北極地區以外,太平洋、印度洋、裏海,甚至南極地區也是關乎俄羅斯大洋戰略的重要區域。由於這些區域的軍事壓力和地緣風險並沒有直接威脅到俄羅斯的核心利益,因此在這些方向上,俄羅斯積極謀求同大國或域內主要國家進行合作,同時儘可能加強俄海上力量,共同支撐起俄羅斯的全球海洋戰略。

在太平洋地區,中俄正在建立長久高效的合作機制,「發展中俄合作友好關係」是俄羅斯太平洋戰略的首要任務,同時與該地區其他國家擴大合作。「新海洋戰略」稱,「俄羅斯遠東地區蘊含大量資源,但與俄西部中部工業發達地區聯繫不夠緊密,而且人口稀少。亞太地區國家的迅猛發展對地區的經濟、人口和軍事進程產生了本質性的影響,且在進一步加深。」亞太地區聚集了全球多個最有活力的經濟體,在國際政治舞台上也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因此,俄羅斯將遠東地區經濟發展置於首位,提出「經濟上融入亞太地區經濟一體化進程、政治上參與亞太地區安全機制構建」①。但亞太地區尤其是東北亞地區安全形勢複雜,俄日之間尚存在島嶼爭端,因此俄羅斯在尋求與中國合作的同時,也將加大太平洋艦隊的實力。俄羅斯在印度洋地區並沒有出海口,但印度洋對俄羅斯也有著不可忽視的戰略意義,因為印度洋連通地中海、大西洋和太平洋,有多條重要的海上通道。在該方向上,俄羅斯的戰略目標是確保俄聯邦周期性地或者在必要情況下保持在印度洋的海軍存在,尋求相關國家全球戰略行動支持。在印度洋上,俄將重點發展與印度的戰略夥伴關係。裏海地區因有著豐富的油氣資源逐漸成為環裏海國家爭奪的對象,同時毗鄰中亞和中東地緣政治熱點地區,成為大國介入度比較高的地區。俄羅斯將發展同裏海周邊國家的關係,努力建立俄羅斯的主導地位。在南極地區,俄羅斯算是最早探索和研究南極的國家,儘管存在以和平利用南極為前提的《南極條約》及南極條約體系,但是大國圍繞南極的暗中爭奪從未停歇。隨著政府間氣候變化合作的深入、南極科考內容的多樣化以及南極資源潛力的不斷發掘,未來南極將成為俄羅斯全球戰略的重要支點。

3.2 影響:以海洋為核心的地緣政治博弈將愈演愈烈

(1)各國海上軍事力量的建設將步入「競賽期」俄羅斯「新海洋學說」的實施,意味著在今後相當長一段時間內,俄羅斯將以發展海上軍事力量為重點,恢復和加強俄羅斯的海上地位。按計劃,到2020年,俄羅斯將重新啟用3艘封存的世界上最大的「基洛夫」級核動力巡洋艦,建造7艘885型「白蠟樹」級多功能核潛艇和8艘995型「北方之神」級彈道導彈核潛艇。此外,俄海軍啟動了新型「領袖」級驅逐艦和航空母艦的研製和建造計劃。②無獨有偶,就在俄羅斯宣布「新海洋學說」前幾天,美國海軍也發布了《2016—2020領航計劃》③,提出了美國海軍「威懾、制海權、武力投射、海上安全、全領域進入」等五大核心能力,在美國的核心利益地區確保美軍的不對稱優勢。海軍是美軍確保前沿存在的關鍵所在,在海軍發布的《21世紀海權合作戰略》文件中,指出通過加強與盟國間的合作,提高應對全球性海上挑戰和反介入、區域封鎖、應對競爭者的能力,推行全方位介入方針和確保海軍前沿存在。為此美國海軍作戰艦艇規模至少要保持300艘,包括11艘航母、33艘兩棲戰艦、14艘彈道導彈潛艇。到2020年前,前沿海軍部署的艦艇要增加到120艘,其中60%駐紮到亞太地區,包括瀕海戰鬥艦、新一代「宙斯盾」驅逐艦,此外還將部署F—35C聯合戰鬥機、MQ—4C無人機和MV—22魚鷹運輸機中隊等,其餘將部署至歐洲和中東地區。作為美國的盟國和俄羅斯的近鄰,日本在海軍建設方面也不甘落後,力圖打造一支「規模精幹、質量上乘」的現代化海軍,不僅強推新安保法案等文件的通過,從法律上支持海上自衛隊的軍備擴充計劃和全球軍事活動,而且不斷加大軍費投入,呈現系統性、全面性的擴張態勢,已具備強大的海上反潛和水下攻擊能力。日本大力發展直升機航母、配備「宙斯盾」作戰系統的驅逐艦和「蒼龍」級最新型低雜訊潛艇,目前已下水或裝備4艘直升機航母(包括最新型的DDH—184「加賀」號、該級別首艦「出雲」號和之前服役的2艘「日向」級艦)、6艘「蒼龍」級AIP動力裝置潛艇(未來還將開工建造4艘該型潛艇)、8艘裝備改進型「宙斯盾」系統的新型驅逐艦。

俄羅斯海上力量的恢復和發展令美歐日等相關國家深感不安,紛紛加強了自身海上力量的建設,事實上已經掀起了一場初具規模的海上軍備競賽和新一輪海上力量的角逐。

(2)大國間海洋地緣政治博弈將進入「敏感期」

俄羅斯新軍事學說將北約視為俄羅斯的主要對手和威脅。作為對軍事學說的補充,俄羅斯調整「新海洋學說」的目的在於恢復和加強俄羅斯在相關利益區的影響力和控制力,這對歐亞地區乃至全球地緣政治的影響都將是極為深遠的。

俄羅斯提出的六大戰略方向多處在地緣政治熱點地區,且與美歐日等國家和地區存在諸多利益重疊區,俄羅斯的軍事重建和政治滲透必將引起大國間地緣政治博弈進入新的「敏感期」。一是對重要海域控制權的爭奪。海洋是俄羅斯國家生存和發展的基礎,首先是出海口的控制。出海口是俄羅斯興衰的根基,因此在一些攸關俄羅斯命運的關鍵性海域,俄羅斯會不惜一切代價予以捍衛。例如扼守黑海的出海口———克里米亞,失去克里米亞的黑海艦隊將難以發揮作用,而獲得克里米亞的黑海艦隊將因此而重生,成為俄羅斯插入西方的利劍。其次是戰略性海域的控制,這些海域往往扼守重要位置,便於潛艇和水面艦艇的部署,對於提升地區影響力和軍事威懾力往往有著重要作用,例如波羅的海海域、地中海海域和黑海海域等。二是重要海上通道控制權和使用權的爭奪。俄羅斯的石油出口、海上貿易及軍事活動都要通過諸多重要的海上通道。對於遠東地區來說,海上通道幾乎是其與世界經濟聯繫的唯一通道,因此海上交通線是俄羅斯海上的生命線。例如北方航道是俄羅斯首要維護的海上通道,而其他重要的公海航道,俄羅斯則要保持一定的影響力,確保使用權不受影響。三是瀕海的陸上戰略性區域的爭奪和控制。海上軍事活動往往需要具備全天候保障能力的瀕海駐泊體系或保障基地。蘇聯解體後,俄羅斯海軍活動範圍大為收縮,丟失了幾乎全部的海外基地,僅剩下唯一的敘利亞地中海南端的塔爾圖斯港。未來恢復海外軍事基地周期性或長期性使用成為俄羅斯全球海洋戰略的重要一步,也將是未來美俄博弈的焦點。烏克蘭危機後,俄羅斯意識到「顏色革命」帶來的威脅,開始採取主動反擊戰略,敘利亞成為俄羅斯反擊的首選。出兵敘利亞不僅可以保護俄羅斯在敘利亞的利益和軍事基地,而且可以撲滅俄羅斯周邊「顏色革命」的火花,扼殺西方顛覆俄羅斯的企圖。

四、對中國海洋戰略的啟示

縱觀歷史和現實,俄羅斯的海洋政策和海上活動是其國家海洋戰略的體現,研究其海洋戰略不僅有助於解讀俄羅斯戰略的發展方向及大國間地緣政治博弈的現實,而且對於中國「海洋夢」的實踐和「海上絲綢之路」倡議的實施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

中國同樣是海洋大國,有著比俄羅斯還要悠久的航海歷史。歷史上的中國曾因航海而遠播中華燦爛文明,收穫財富和榮耀,也曾因閉關鎖國而幾近亡國,招致苦難和屈辱。從現實和未來來看,海洋對於中國崛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充滿了機遇與挑戰。客觀來看,中國並非海洋強國,甚至是海權弱國,海上安全領域面臨著不小的挑戰,例如周邊海上島嶼爭端、大國海上滲透、新興國家海軍發展、重要海上通道安全、海洋環境污染、海盜與海上恐怖勢力等威脅。從地區環境來看,亞太地區存在著大量的領土糾紛和海上爭端,是影響地區安全和國家關係的最直接的因素。可見,積極構建和推進中國海洋戰略對於中國的復興和崛起具有現實意義。

4.1 制定國家海洋戰略和劃定戰略方向

黨的十八大首次提出「海洋強國」戰略,海洋強國的概念應該包括海洋政治強國、海洋安全強國、海洋經濟強國等,海洋政治強國是首要。從客觀來看,中國目前面臨的海上危機和風險遠多於陸上。導致出現海洋困境的原因很多,既有客觀上複雜的地緣政治環境原因,也有主觀上「重陸權輕海權」的原因。因此,面對日益複雜的地緣政治博弈和日趨激烈的海上競爭,中國的崛起需要培育海洋和海權意識,需要制定國家海洋大戰略,形成海洋政治優勢。海洋戰略首先要具備戰略性,應該從戰略層面出發,搞好頂層設計,以海洋戰略服務於國家發展的大戰略;其次應該具備基礎性和綱領性,具有長期性,作為「世紀戰略」對中國近、中、遠期海上活動和目標進行規劃;再次,應該具備方向性,將周邊依據戰略重要性和地區特性進行劃分,以全球視野和視角實施區域戰略,整合該方向的資源,避免出現牽一髮而動全身的被動局面;最後應該具備綜合性,從政治、經濟、軍事、外交、法律等角度綜合制定和完善海洋戰略,綜合運用國家多方資源保障海洋戰略的實施。同時,海洋戰略的制定應該遵循幾個原則:第一是要突出經濟發展和經濟利益的優先地位;第二是鞏固和發展軍事力量的輔助地位;第三是要以國內和國際法律為海上活動依據;第四是靈活運用外交手段作為實施海洋戰略的保障。

4.2 發展同國家實力和地位相匹配的海上力量

海洋強國是經濟力量和軍事力量的有效組合,但從目前中國的現實來看,海上軍事力量同經濟實力相對比處於長期失衡狀態。中國已是世界上第二大經濟體,對外貿易佔中國經濟的半壁江山,中國企業的利益遍布全球,尤其是中國的能源需求過半都依賴海上運輸,但海上力量還處於近海防禦型,裝備水平同美國海軍相差很大,即使同近鄰日本也存在不小差距。從中國所處的海洋環境來看,中國的處境較俄羅斯更為複雜。美國雄霸西太平洋地區,與其盟國一起在中國近海形成多條島鏈,遏制中國軍事和經濟的崛起。況且中國尚未完成統一大業,台灣孤懸海外,東海、南海等地區存在多處島嶼爭端。儘管中國領海有300多萬平方千米,但由於前述因素導致海上領土七零八碎,海上活動備受掣肘,維護國家海洋權益已成為實施海洋強國戰略的首要戰略任務。因此,中國必須加大軍事投入,大力發展海空力量,同時保持軍事力量建設的步伐同經濟發展水平相協調,避免重蹈美蘇軍備競賽的覆轍。總之,美軍霸權下的西太平地區對於中國來說不可能有真正的「太平」,除非中國放棄發展道路和復興之夢。未來中國發展海上軍事力量的目的並非將美軍趕出西太平洋地區,而是維持同美軍的平衡,具備反介入能力和維護基本海權的能力,共同維護地區穩定。

4.3 靈活運用經濟影響和軍事威懾等外交手段

中國作為第二大經濟體,同時也是東盟最大的貿易夥伴,對周邊國家乃至世界都有著很強的經濟影響力,但多年來由於域外大國的干預,中國同東盟的合作關係並非一帆風順。島嶼主權與海洋權益爭端已然成為域外大國對亞太國家「分而治之」、干預亞太事務最有力的工具。美國用此工具挑起中國同東盟相關國家的摩擦和糾紛,直接衝擊了中國經營多年的周邊環境,破壞了中國同東盟國家在貿易、金融等領域的合作勢頭,對中國的發展也造成了不小的負面影響。隨著中國「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和實施,未來中國要摒棄單純依靠經濟方式或者政治談判等手段解決海上糾紛,要綜合運用經濟影響、軍事威懾、政治協調、外交斡旋等多種手段對對象國施加影響,解決或緩和爭端。為此中國必須汲取俄羅斯的經驗和教訓,首先要發展經濟,確保經濟的影響力和吸引力;其次大力發展軍事力量,確保維護海上權益的能力和威懾力;最後還要努力提升政治協商和外交斡旋的水平和藝術,降低解決危機的成本和難度。

五、結 語

俄羅斯具備成為世界性大國的所有條件,未來一旦俄羅斯經濟發展的瓶頸得以解決,俄羅斯有可能重回世界強國行列。俄羅斯海洋學說的變化折射出俄羅斯在新國際環境和地緣格局下海洋戰略的變化。如果俄羅斯海洋戰略得以順利實施,世界地緣政治格局必將產生新的變化。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解讀和借鑒俄羅斯海洋戰略的嬗變過程,對於中國實施「一帶一路」和海洋強國戰略有著重要的作用。

本文系作者個人觀點,

不代表「政治學與國際關係平台」觀點

(sinozhuge)

平台編輯:王勇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