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題:古代中國的海上實力有多強(下)

本文作者 倪方六

上篇,談了中國古代海上實力世界第一,海上天星定位技術連現代美國海軍也沒掌握,自然更會用。網友對此反應熱烈,意見基本上分兩派:一派網友認為古代中國厲害了,為過去強大的海上實力而感到自豪:另一派網友認為,不值得炫耀,一切都是過去的事情,現在強大才是真的強大。

「以銅為鑒,可正衣冠;以古為鑒,可知興替;以人 為鑒,可明得失。」

我寫作的初衷,就是希望讓大家明白,中國人也曾牛過,應該借鑒古代國家治理和發展經驗,讓現代中國儘早走上富強之路。面對列強,反覆交涉,多次抗議,再三警告,都是無用的,會成為笑柄,乃實力不夠強大的表現。

這篇文章,接著上一篇,繼續聊古代中國的海上實力,看看古代中國的大型、先進艦船什麼樣。

漢代的「巡洋艦」樓船——漢武帝曾七乘樓船巡海尋仙

先秦時代的樓船,到漢武帝時,已發展為巨型主力戰船。

顧名思義,船大到可以在上面建高樓才叫「樓船」。據《史記·平準書》記載,樓船高十餘丈,相當於今20幾米;樓分三層,分別是叫「廬」、「飛廬」、「雀室」,其中雀室是瞭望指揮平台,方便觀察水上敵情。

圖:古代實戰中的樓船

圖:現代復原樓船(東漢版)

樓船還把城牆的防禦設計理念帶到樓船上。各樓層建築起高約3尺的「女牆」,作為士兵的軍事掩體,同時在牆體上開設相當於今機槍眼功能的「箭孔」,方便攻守。為了防止船體被擊穿,在無沒有現代軍艦專用鋼板的情況下,工程師在樓船的周邊用堅硬的木板做出「戰格」,關鍵部分再蒙上皮革,加強船身防護。

東漢時還出現了「十層赤樓帛蘭船」,船的欄杆用精美的絲帛裝飾,十分講究;三國時吳國製造的樓船有五層,一次可載兵3000人。

東漢時,戰船種類和分功更多,作為主力戰艦除樓船外,還有「鬥艦」等;用於攻擊,且具有防護性能的有「蒙沖」、「露橈」;用於前鋒突擊的有「先登」;偵察哨兵行動時,則乘坐「斥候」。

圖:古代主力戰艦結構

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漢武帝曾下令在當時的首都長安(今西安)城西南挖出方圓40里的昆明池,建造樓船,訓練漢代水師,並以「樓船」命名了這支特種部隊。

如果要比喻的話,樓船是便是漢代的航空母艦,至少也是一艘巡洋艦,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戰船。除了作戰還可當豪華渡輪使用,與製造慘劇、首船便沉沒的英國泰坦尼克號有一拼。漢武帝便曾以海上尋仙為名,七次乘坐樓船巡海。

隋煬帝「龍舟」僅一層就有160房間,唐「俞大娘船」載運何萬

樓船本為作戰而設計建造,由於體積太大,作為戰船機動性能差,後漸失戰鬥性能,其建造技術被移植於非軍事用途船舶的建造,變身為「觀光船」。現代多層豪華客輪的最原始船形,就是這種樓船。

圖:隋煬帝乘超豪華龍舟下揚州

隋煬帝楊廣乘坐的龍舟便採用了樓船的建造技術,共有四層,據元陶宗儀《說郛·大業雜記》,此龍舟比樓船還高,高達四十五丈;上面一層設有正殿、內殿、東西朝堂,周邊是軒亭走廊,中間的第二層有160個房間,即所謂「中二重有一百六十房」,每個房間都裝飾得金碧輝煌。

中國造船水平在唐宋時出現飛躍,許多船在今天看來也是航母級的超大型船舶,時人稱之為「萬斛之舟」。由於遠洋活動不像現代活躍,好多超級大船都在內河、近海航行。

圖:日本遣唐使乘船。唐時,日本也可以造出大船,但遠小於中國大船

據唐玄應《一切經音義》,唐代有一種叫「蒼舶」的大船,「長二十丈,載六七百人。」。相當於現代航母人員編製數量。但蒼舶並非最有名,在唐代,長江上航行船舶中最出名的大船,是「俞大娘船」。當時船舶的航運能力一般「水不載萬」,最大貨船載八九千石。據宋王讜《唐語林》,在唐大曆、貞元間出現的俞大娘船則載運過萬,僅水手(船工)就有數百名,「居者養生、送死、婚嫁,悉在其間」,船上還開圃種植花卉蔬菜。

圖:古代女性聚會

圖:古代女樂手

為了豐富航行生活,解決長時間航行中的枯燥,這些大船上都會有似現代的娛樂活動,並有安排女服務員隨船服務,即《唐語林》中所謂,「奏聲樂,役奴婢」一說。

宋代的「航母」木蘭舟——「中積一年糧,豢豕釀酒其中」

到唐代,中國海上「絲綢之路」已完全開闢。阿拉伯商人蘇萊曼,於公元851年東遊印度、中國等國,後其在《東遊記》中記述,唐代的海船特別巨大,港、波斯灣風高浪險,只有中國的海船能航行無阻,阿拉伯的貨物都是裝載在中國海船上,進行遠洋貿易。

圖:宋代超級海船「木蘭舟」想像圖

真正全面體現古代中國海上實力的,當是宋代。宋代設多處專門用來建造航海用船的大型船廠,比唐船型體更大的海船出現。1974年夏天在福建東南泉州灣後渚港出土了一艘宋代海船,全船總長達35米,排水量至少在400噸,載重200噸以上;1987年在廣東陽江海域發現的「南海一號」宋代海船,排水量可達600噸,載重近800噸。最後考證,這些沉船均是宋代進行海外貿易的遠洋貨輪。

從記載來看,考古發現的沉船還不是最大,還有更大的。

圖:宋代超級海船「木蘭舟」模型

宋人周去非撰《嶺外代答》中「木蘭舟」條記載,木蘭舟是一種當年遠航南海的遠洋貨輪,「舟如巨室,帆若垂天之雲,柂長數丈。」這條船一次可以載幾百人,船上儲存一年的糧食。為了解決副食品供應,還在船上養豬釀酒,即所謂「一舟數百人,中積一年糧,豢豕釀酒其中」一說。

這樣的巨型航船,簡直是一座浮動的海上小島,除了武器裝備和動力不同外,和今天的航空母艦能有什麼區別?

明代的「航母編隊」鄭和船隊——人員編製比今最大航母多四五倍

到了元明以後,中國的海上強國形象達到了頂峰,其中元代時是古代中國海上擴張最厲害時期。元政府利用南宋強大的海上力量,建立起了自己的海軍(水軍)部隊。先後東征日本、進軍占城、安南(今越南)、南擊爪哇(今印尼爪哇島)。其中東征日本時兩次渡洋打到日本本島,後因元世祖忽必烈病逝,元政府才放棄三征日本計劃。

圖:日本近海發現的攻打日本的元朝軍隊沉船

至於明代的海上實力,一般讀者都知道的,鄭和「七下西洋」,為當時世界航海的一大壯舉,比西方哥倫布航海要早87年,至今仍是一項世界紀錄。鄭和所率船隊比今美國航母戰鬥群還龐大,有一次所率的大船便達62艘,船隊人員總編製為27800人,是目前世界上最大航空母艦——美國尼米茲級核動力航母全員編製的四五倍。

圖:鄭和船隊出海想像圖

圖:鄭和寶船(南京復原)

鄭和下西洋用船叫「大?寶船」。據《明史·鄭和傳》記載,大船長達四十四丈,明代營造尺一丈相當於現在3.2米,也就是說當時鄭和的大船約長達140.8米,堪稱「明代航母」,當時沒有一個國家能造出這麼大的船,同時代哥倫倫去美州乘的是三條排水量近百噸帆船,在當時的歐洲已是大船了,但與大?寶船相比,只能算是小小船。

明代的海上主力戰艦是「福船」和「廣船」,戚繼光收拾倭寇、鄭成功收復台灣用就是這種戰艦。一直到清代中期,中國仍是海上強國。

說明:梧桐樹下戲鳳凰是著名歷史學者倪方六的私家史,內容以歷史、考古、盜墓、風水、收藏為主,提倡無負擔閱讀。文章除註明外,均為倪方六原創,有版權,使用請聯繫作者!作者微信:nifangliu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