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胯的「腰」是指人類身體臀上肋下中間部分;而「胯」是指人類骨骼的一部分,即胯骨,它是組成骨盆的大骨,左右各一,由髂骨、坐骨和恥骨組成,統稱為髖骨。因此,腰和胯是人體兩個不同部位的稱謂,其含義也不同。腰體現在外,而胯則隱藏於內。

正因為胯的隱蔽性,前人往往對其不詳細說或者說不清。但是太極拳真正發勁打人力量的來源就是胯骨。所以,拳師界有「傳拳不傳胯」一說,將胯的練法和用法當作珍貴的看家功夫,不輕易傳人。

太極拳架以及推手中腰胯間隙轉化比比皆是。太極拳達到「四兩撥千斤」的效果,就是不斷轉化或調整自己重心,而撥動、控制對方重心,轉換、調整、發放全在腰隙,主要是胯骨,以故「命意源頭在腰隙」也!

太極拳的發勁源自胯骨,再由胯骨帶動脊骨,進而帶動四肢筋骨發勁,即所謂「節節貫通」是也!

從這個意義上說,太極拳發的是「筋骨勁」。以筋骨發力,是太極拳不同於其他拳術之處。其他拳術,都以肌肉發力見長,所以練西洋拳者背肌發達,練跆拳道者腿肌發達。練太極拳者,不大可能練出什麼肌肉,練得出肌肉的就不是太極拳。

一般說來,太極高手是最沒有健美的「樣子」的。太極拳要求我們以超乎正常的訓練方式,細緻深入地控制到骨骼。

我們常說「太極處處都是手」,是這樣嗎?當然是!只要我們能夠控制自己周身每節骨頭,無論對方碰到我們身上任何部位,我們都能立即就在該部位進行化解、反擊,就能做到「渾身都是手」,所謂「全身是手手非手」也!

既然胯骨如此重要,那如何練胯?

首先要學會開胯, 將胯根打開,以使胯關節鬆開。(原理:撐筋拔骨,即拉伸骨縫,坤拔大筋,拉伸量越大,骨縫間隙越大,可保持人體關節的靈活性,使人體變得更挺拔,血液循環更好)。

動作要點1.膝固定2.擰肩胯,肩至下頜3.胯跟肩的反擰形成對掙4.抖胯彈肩,貼肘發勁 (原理:拔伸胯部大筋,用大筋彈射胯,形成被動發力)檢驗標準胯能藉助胯根大筋抖彈,並且打到點以後會形成回彈,能夠發出關節腔音,筋骨齊鳴的嘭嘭聲。

我們知道,腰部的左右旋轉和腿部的虛實轉換,是靠胯關節的松活來完成的,如果兩個胯關節不打開,而是死頂住骨盆,腰也起不到車軸轉動的作用。

注意機械性開胯。每天要拉胯、壓胯,有正壓、側壓等,再就是拉大馬步,兩膝蓋螺旋外展、平面旋轉,以使大腿根部產生拉力。這樣練習一段時間,可使胯關節和肌肉拉開變長,具有一定韌性。

不要誤會,叉劈開後並不意味著就是開胯了,開胯是傳統武術的不傳之密,劈叉最大的作用是松筋,展胯。

很多朋友在練習「撐筋拔骨」的過程當中,很難分清什麼是肌肉力,什麼是筋骨力,甚至從概念上會為一談的都不在少數!從發力模式來看,肌肉是主動發力,意識越強,爆發力越大。而筋骨如弓,拉開弓是阻力,拉開時產生的阻力越大,則爆發的勁力也就越大!所以,肌肉力跟筋骨力從一定意義上來講,是相反的,所以,有些朋友一邊練肌肉,一邊練筋骨,往往會找不到感覺,相互抵觸,而無法形成筋骨發勁!但是,當筋骨練習出來之後,又可跟肌肉發力形成一致,而產生綜合勁力,到那時,爆發出來的勁力效果則會更好!但練習的過程必須明白,清晰,不能一起練。

爆發勁與筋骨勁的區別

爆發勁是由肌肉鬆緊變化而產生的勁力,筋骨勁是筋骨極度崩緊,且彈射的一種模式,不為世人所知,所以,容易混為一談,也是傳統武術的精髓部分!區分這兩者的最根本的特點是,一個主動發勁,一個是被動發勁!何為被動,如全力拉弓,使弓崩滿弦,而後由弓發勁,而非自身主體用力的方式!所以,我們在練拳時,千萬不能操之過急,越是急,主體用力的程度也就越高,形成背道而馳的趨勢,靜心是最最重要的,慢慢找到那臺發動機,纔是最主要的工作,而非模仿其結果,拚命發勁!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