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貿易摩擦的行業影響

  文章來源:微信公眾號如是金融研究院

  文 / 民生證券研究院院長 管清友

  報告摘要

  中國是美國最大的貿易逆差國

  中美之間貿易關係聯繫緊密,作為最大的發達國家和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兩國GDP合計佔全球的40%,商品貿易合計佔全球的20%以上。

  中美貿易關係:美國是全球最大貿易逆差國,根本原因在於全球產業鏈「消費國——生產國——資源國」的分工。中國是美國的第三大出口市場(佔比8%),第一大進口來源(佔比21%)和第一大貿易逆差國(佔比47%)。

  中美貿易發展趨勢:中美爆發全面貿易戰的可能性很低。特朗普明顯的貿易保護傾向是為了爭取更有利於美國的貿易條件。中美貿易摩擦將持續並更加複雜。

  中美貿易關係的互補性大於競爭性

  從進口看,美國從中國進口的商品以低附加值、勞動密集型產品為主,集中在機械設備行業和輕工消費品行業(家電、傢具、服裝、玩具、鞋靴等)。

  從出口看,美國向中國出口的商品以高附加值的技術密集型產品和資本密集型產品為主,集中於機械行業、汽車行業、航空行業和光學設備行業等。

  從貿易差額看,美國逆差商品種類數和程度都明顯高於順差商品。

  逆差商品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進口多,同時出口也多。以機電和機械為代表,兩者在進出口方面都是排前二。貿易逆差主要來源於商品的技術含量差異,即美國向中國進口低端產品,出口中高端產品。

  另一類是進口多,但出口少。以輕工消費品(傢具、服裝、玩具、鞋靴、皮革製品等)和產能過剩的工業製品(鋼鐵、塑料)為主。貿易逆差主要來源於中國在人力成本優勢和產能優勢方面帶來的價格競爭力,以及中美產業結構差異。

  美國縮小對中國貿易逆差的方式

  貿易差額=出口-進口。對美國而言,縮小貿易逆差有兩個方法。

  一是減少對中國的進口,主要通過徵收高額關稅、實行進口配額和數量限制等手段。設置貿易壁壘限制進口雖然效果立竿見影,但代價高昂。一方面增加消費者支出,另一方面會遭受中國的報復性措施。容易導致兩敗俱傷的局面。目前美國正在進行「九十日調查」,為後續政策做準備。

  貿易逆差越大、出口對美依賴度越高的行業受影響最大,機械、家電、傢具、玩具、鞋靴、服裝等行業需引起關注。

  二是增加對中國的出口,主要通過中美協商,雙方放開進出口限制,是一種更加可取的共贏方式。目前中美正在進行「百日貿易」談判計劃。

  美國一方面加強優勢領域(貿易順差較大的領域),包括汽車、飛機、高端機械設備等高科技產品,放鬆出口限制。另一方面挖掘潛力領域,要求中國增加對美國農產品進口、降低畜牧產品貿易壁壘、加強能源基建合作。

  風險提示:

  美國復甦回落,中美關係惡化

  正文

  近日特朗普身陷「通俄門」,雖然這次事件不至於對特朗普政治生涯造成致命性打擊,但可能延緩稅改等國內其他政策的推行。牽一髮而動全身,從政治邏輯來說,特朗普為了保持民意支持以維持政權穩定,在短時間內回應選民訴求,政策重點可能從國內事務轉向國外事務,如在對外貿易政策上採取更加強硬的態度,加強貿易保護。

  目前看來中美經貿互動良好,兩國正在進行「百日貿易」談判計劃,且已經取得一定早期成果。但是,特朗普團隊內貿易保護主義立場的角色其實從未離開,「九十日調查」也在持續推進。對於中美貿易摩擦的潛在風險,我們不能掉以輕心。那麼在這場博弈中,哪些行業可能會收到最大的影響呢?這是我們試圖回答的問題。

  對外貿易包括商品貿易和服務貿易,我們主要討論的是商品貿易。因為美國一直以來對中國都是商品貿易逆差(也就是平時所說要過海關的實體產品),服務貿易順差(包括金融、保險、旅遊、教育、知識產權和運輸等),所以中美貿易摩擦的焦點在於商品貿易。以下如無特別說明,貿易逆差指的都是商品貿易逆差。

  首先我們介紹了中美商品貿易的基本情況,中美貿易關係密切聯繫。其次分析了中美貿易的進出口產品結構,中美貿易關係的互補性大於競爭性。最後分析美國縮小貿易逆差可能的做法以及受影響的相關行業。如果美國減少對中進口,機械、家電、傢具、玩具、鞋靴、服裝等行業值得關注。

  一、中國是美國最大的貿易逆差國

  中美之間貿易關係聯繫緊密,作為最大的發達國家和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兩國GDP合計佔全球的40%,商品貿易佔全球的20%以上。

  (一)貿易現狀:美國近一半貿易逆差來自中國

  美國具有全球最低的貿易壁壘,也是全球最大的貿易逆差國。根據美國商務部統計,16年美國商品貿易出口1.46萬億美元,進口2.21萬億美元,商品貿易逆差7500億美元,佔美國GDP的4%。在2009年次貸危機衝擊下,美國商品貿易逆差從8300億美元降至5100億美元。自2011年起,美國商品貿易逆差恢復至7300-7500億美元,佔GDP比重維持在4%-5%之間。

  美國之所以成為全球最大貿易逆差國,根本原因在於全球產業鏈的分工。全球產業鏈可以簡單概括為「消費國——生產國——資源國」。首先,歐美等發達國家作為消費國,通過債務擴張支撐消費需求。然後,消費需求由具有人力成本優勢的發展中國家進行生產滿足。從歷史看,世界製造工廠的接棒從歐美——日本——亞洲四小龍——中國,目前正在向東南亞和印度轉移。歐美在工業革命時期曾充當生產國的角色,當時對其他國家大量輸出工業品(包括通過殖民地和侵略等方式)。隨著經濟發展和人口結構變化,歐美實現從工業主導轉為服務業主導的經濟轉型,服務替代商品成為主要的輸出方式,同時也從生產國轉為消費國。

  最後,生產國進行生產時從資源豐富的國家獲取原材料,包括中東的石油、東南亞的橡膠、澳大利亞的鐵礦石等。生產國和資源國通過合作提供產品的方式在經常項目賺取消費國的外匯,再通過資本項目迴流到消費國,形成一條封閉的全球資金環。

  美國是消費國的核心代表,中國即是世界工廠,本身又地大物博、資源豐富,兼具生產國和資源國的雙重身份,因此中國成為美國最大的貿易逆差國,是全球產業鏈分工體系作用下的必然結果。另外,美國對中國設置了高科技產品的出口限制,進一步加劇了商品貿易逆差。

  中國是美國的第三大出口市場(佔比8%),第一大進口來源(佔比21%)和第一大貿易逆差國(佔比47%)。16年,美國向中國出口商品1158億美元,佔比8%,僅次於加拿大(18%)和墨西哥(16%)。美國對中國進口商品4628億美元,佔比21%,即美國1/5以上的商品進口來自中國,明顯高於第二、三名的墨西哥(13%)和加拿大(12%)。16年美國對中國的商品貿易逆差3470億美元,佔美國總逆差的47%,即美國近一半的商品貿易逆差來自中國。

  同樣對於中國而言,美國的貿易地位也是舉足輕重。美國是中國的第一大出口市場(佔比18%),第四大進口來源(佔比8.5%)和第一大順差國(佔比49%)。

  (二)發展趨勢:中美全面貿易戰可能性低,但貿易摩擦難免

  中美爆發全面貿易戰的可能性很低。特朗普意圖通過縮小貿易逆差增加就業和重振製造業,甚至在競選時曾提出「對中國全面徵收45%的關稅」。但在實際操作上,由於受到政治制度、官僚體系、既得利益集團和民眾等多種因素制約,特朗普政策落地效果會大打折扣。特朗普典型總統的特徵在加強,因為美國實行的是三權分立,政府和總統的權力都會受到最高法院和國會的制衡。從目前醫改、減稅、基建等各項特朗普政策的推進情況看,可以說困難重重。

  特朗普的貿易保護傾向是為了爭取更有利於美國的國際貿易條件。其實本身作為商人的特朗普,對於國際貿易給美國帶來的好處應該是深刻了解的。美國從中國進口大量質優價廉的產品,從而得以維持較低的通脹水平,提高了美國民眾的實際消費能力和生活質量,這是生產全球化和專業分工帶來的效益。一旦發動中美貿易戰,結局很可能是兩敗俱傷。特朗普曾表示:「我想要的是公平貿易,我們要公平地對待其他國家,但他們並沒有公平地對待我們。」因此,特朗普明顯的貿易保護主義傾向,是對目前國際貿易利益分配格局的不滿,目的是為了爭取更有利於美國的國際貿易條件。

  中美貿易摩擦將持續並更加複雜。中美貿易摩擦由來已久,最大的發達國家和最大發展中國家間的貿易往來,由於產業結構的差異、國家利益的博弈等因素,中美貿易摩擦產生的矛盾和爭端是不可避免的。尤其是當今民粹主義、貿易保護主義抬頭情況下,中美貿易摩擦將比以往更加複雜。

  二、中美貿易關係的互補性大於競爭性

  在這部分我們主要分析中美貿易關係,美國主要向中國進口什麼商品?出口什麼商品?中美兩國貿易關係以互補性為主還是競爭性為主?

  首先,我們要解決一些技術性問題,包括分析視角和商品的分類標準。

  國際貿易的順差/逆差、出口/進口是一個硬幣的正反兩面。中美間的同一筆貿易,對於中國是順差, 對於美國就是逆差;對於中國是出口,那麼對於美國就是進口。為便於理解和分析,這部分我們從美國的視角進行分析。

  商品分類上,我們採取HS(Harmonized System,協調制度)分類標準。HS分類標準由世界海關組織在1983年發布,適用於稅則、統計、生產、運輸、貿易管制、檢驗檢疫等多方面。目前全球98%以上的貿易量在使用HS分類,我國海關從1992年起開始使用。

  HS分類將國際貿易商品分為22大類97章。「大類」基本上按經濟部門劃分,「章」按按商品原材料的屬性分類或者按商品的用途或性能分類。以下分析基於「章」。

  (一)美對中進口:以低附加值的勞動密集型產品為主

  從進口看,美國從中國進口的商品以低附加值的勞動密集型產品為主,集中在機械設備行業和輕工消費品行業(家電、傢具、服裝、玩具、鞋靴等)。根據中國海關總署統計,16年美國從中國進口商品3850億美元。其中佔比最大的是「電機、電氣、音像設備及其零附件」(933億美元,佔比24%,以下簡稱機電)和「核反應堆、鍋爐、機械器具及零件」(795億美元,20.4%,以下簡稱機械),合計佔比44.4%,幾乎佔據半壁江山。

  「電機、電氣、音像設備及其零附件」主要包括機械設備(電動機、發電機等)和家電(電熱水器、電話、電視機、攝像機等)。「核反應堆、鍋爐、機械器具及零件」中的機械器具主要包括家電(空調、冰箱、洗碗機和洗衣機等)以及機械設備(發動機、起重機、推土機、軸承、機牀等)。

  可以看到,HS 是對商品的分類,並非所有分類都能與我們平時所說的行業劃分一一對應的。因此我們在分析時,需要在理解HS分類具體含義的基礎上,找到相應行業。如「電機、電氣、音像設備及其零附件」和「核反應堆、鍋爐、機械器具及零件」,主要對應的是家電行業和機械行業。

  其他進口較多的商品集中在輕工消費品行業,包括傢具(280億美元,7.2%)、針織服裝(162億美元,4.2%)、玩具(150億美元,3.9%)、非針織服裝(145億美元,3.7%)、汽車(140億美元,3.6%)、塑料(135億美元,3.5%)、鞋靴(122億美元,3.1%)和光學設備(122億美元,2.5%)。前10大行業合計佔比76%。

  (二)美對中出口:以高附加值的技術密集型產品和資本密集型產品為主

  從出口看,美國向中國出口的商品以高附加值的技術密集型產品和資本密集型產品為主,集中於機械行業、汽車行業、航空行業和光學設備行業等。根據中國海關總署統計,16年美國向中出口商品1344億美元。其中出口最多的商品是機電155億美元(佔比12.4%)、油籽141億美元(佔比11.3%)、機械132億(佔比10.6%)、汽車127億美元(佔比10.2%)、飛機123億美元(佔比9.8%)、光學設備101億美元(佔比8.1%)。商品分佈較為均衡,都在10%左右,這六大行業合計佔比63%。

  (三)美對中貿易差額:逆差商品的種類數和程度都明顯高於順差商品

  從貿易差額看,逆差商品種類數和程度都明顯高於順差商品。根據中國海關總署統計,16年美國對中國的商品貿易逆差為2506億美元。在97類商品中,逆差商品有71類,貿易順差商品有26類。

  16年,逆差最大的商品是機電(778億美元,佔總逆差30%)和機械(663億美元,25%),合計佔比55%,超過一半。其他逆差較大的商品是傢具(277億美元,佔比10.5%)、針織服裝(162億美元,6.1%)、玩具(149億美元,5.6%)、非針織服裝(144億美元,5.5%)、鞋靴(121億美元,4.5%)、鋼鐵製品83億美元(3.1%)、塑料79億美元(3%)和其他紡織品75億美元(2.9%)等。前十大逆差商品合計佔總逆差的96%。

  16年,順差最大的商品是油籽(140億美元,佔總逆差的5.3%)、飛機(111億美元,4.2%)和紙板(35億,1.3%)。其他順差商品的佔比均不足總逆差的1%,所有順差商品合計僅佔總逆差的15%。

  如果進一步看逆差商品的進出口對比,可以將其分為兩類。一類是進口多,同時出口也多。以機電和機械為代表,兩者在進出口方面都是排前二。貿易逆差主要來源於商品的技術含量差異,即美國向中國進口低端產品,出口中高端產品。低端產品的需求量更大,加上美國出於對核心技術的保護,在高端產品出口方面往往加以限制,從而導致巨額逆差。

  另一類是進口多,但出口少。以輕工消費品(傢具、服裝、玩具、鞋靴、皮革製品等)和產能過剩的工業製品(鋼鐵、塑料)為主。貿易逆差主要來源於中國在人力成本優勢和產能優勢方面帶來的價格競爭力,以及中美產業結構差異。美國作為發達國家,以服務業為主,輕工業已實現轉移,即輕工消費品已經不是美國的主要產品,所以只能依靠從中國進口。

  總體來看,中美商品貿易的互補性大於競爭性。

  三、美國縮小對中國貿易逆差的方式

  由於中國是美國的最大貿易逆差國,要縮小貿易逆差,特朗普自然首先尋求從中國下手。我們知道,貿易差額=出口-進口。美國對中國是貿易逆差,意味著美國對中國的出口小於進口。那麼對美國而言,縮小貿易逆差有兩個方法。一是減少對中國的進口,主要通過徵收高額關稅、實行進口配額和數量限制等手段。目前美國正在進行「九十日調查」,為後續政策做準備。二是增加對中國的出口,主要通過中美協商,雙方放開進出口限制,目前中美正在進行「百日貿易」談判計劃。

  (一)減少對中國進口:加劇摩擦,兩敗俱傷

  在WTO貿易框架下,限制進口主要通過三大貿易救濟措施——反傾銷、反補貼和保障措施,屬於合規性貿易壁壘。傾銷和補貼都是通過人為壓低價格,增加產品競爭力以強佔國外市場的行為。傾銷是指一國產品的出口價格低於正常價格(出口國國內同類產品的可比銷售價格)。補貼是指一國政府向出口商提供現金補貼或財政優惠政策。保障措施是指當進口產品激增從而嚴重損害國內產業時,進口國可在非歧視原則的基礎上對進口實施限制。

  我國已多年成為遭受貿易救濟調查最多的國家。根據WTO統計,我國已連續21年成為遭遇反傾銷調查最多的國家,連續10年成為遭遇反補貼調查最多的國家,近期全球三分之一的調查針對中國。16年,我國遭遇來自27個國家(地區)發起的119起貿易救濟調查案件,同比增長37%,其中反傾銷91起,反補貼19起,保障措施9起;涉案金額143.4億美元,同比增長76%。其中立案數量最多的是印度(21起)和美國(20起)。

  此外,17年以來,美國企業還對我國提起24起337調查申請,其中已發起調查22起,同比上升120%。337調查是指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United States International Trade Commission ,USITC)根據美國《1930年關稅法》中的第337節及相關修正案進行的調查,旨在禁止一切不公平競爭行為或向美國出口產品中的任何不公平貿易行為。

  限制進口的主要手段包括徵收高額關稅、實行關稅配額和數量限制等,效果直接明顯,但往往代價高昂。以09年奧巴馬出於政治因素對中國輪胎關稅從25%提高至35%為例。雖然徵稅使得中國輪胎進口迅速下降,保住了美國輪胎行業1200人的工作,但也付出了高昂的代價。一方面是增加了消費者支出,輪胎價格上升使得美國消費者每年多支出了11億美元,減少了其他支出,讓美國零售市場失去了2500個職位。另一方面是遭受中國的報復性措施,中國相應提高了對美國家禽產品的關稅,導致美國對中國的家禽出口造成10億美元的出口損失。美國因徵收輪胎關稅共造成了21億美元的損失,相當於美國政府為每一個輪胎行業崗位付出175萬美元。

  美國發起「九十日調查」。「九十日調查」是17年3月31日由特朗普簽署的兩項總統令之一,要求商務部和貿易代表辦公室在90天內,對美國所有存在嚴重貿易赤字的貿易夥伴國家逐一展開調查,並提交綜合性報告。此次調查結果將直接作用於未來美國的貿易政策趨勢走向和實施細節,可以理解為美國採取貿易保護措施前的一次摸底。我國是美國貿易逆差的最大來源國,自然成為了重點調查對象。

  設置貿易壁壘限制進口對於行業的影響直接顯著,那麼哪些行業受到的影響會最大呢?首先,從總量上看,貿易逆差越大的商品越有可能受到進口限制。其次,從結構上看,出口對美國依賴度高的商品(該類商品的對美出口/該類商品的總出口),一旦美國實行進口限制,短時間內受到的衝擊是最大的。

  以上兩個條件缺一不可,貿易逆差大但對美國依賴度不高的商品,即使美國實行進口限制,影響也會有限。而對美國依賴度高但貿易逆差小的行業,美國設置進口限制的可能性較低。以武器為例,16年在中國對外的武器出口中,出口到美國的佔比高達64%,但美國對中國的武器貿易逆差僅8800萬美元,只佔總逆差的0.03%,因此美國實行進口限制的必要性不大。

  我們對貿易逆差最大的十五類商品,分別計算我國各類商品出口的對美依賴度,如下圖所示,橫坐標為該類商品逆差佔比,縱軸為對美依賴度,氣泡麵積大小表示貿易逆差規模。

  可以看到,機電貿易逆差佔比最大(30%),但出口對美依賴度僅為16%。機械貿易逆差佔比25%,出口對美依賴度為23%,家電行業和機械行業值得關注。另外需要引起注意的是輕工消費品行業,包括傢具、玩具、鞋靴、服裝等,貿易逆差佔比較高,同時出口對美依賴度在20%以上。

  我們梳理了自2002年至今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數據對中國發起的「雙反」調查(反傾銷、反補貼),合計246起,主要集中於鋼鐵行業(鋼鐵製品52起、鋼鐵19起,合計61起),化工行業(有機化學品29起、無機化學品23起、塑料9起,合計51起)和紙製品行業(14起)、賤金屬行業和傢俱行業等。這些行業在過去屬於貿易摩擦多發的行業,在未來一段時間內可能會持續。

  (二)增加對中國出口:互相開發,合作共贏

  限制進口是以犧牲一方利益為代價保護另一方利益的零和博弈,而且可能引起報復,導致兩敗俱傷的局面。相對而言,增加出口是一種更可取的共贏方式。首先,對美國而言,擴大優勢產品的出口,的確能有效縮小貿易逆差,增加就業。根據美國商務部估計,每增加10億美元的出口額在美國本土可以創造大約6000個就業崗位。其次,對我國而言,通過進口美國產品能滿足消費升級的需求和引進高新技術,尤其是一直以來受到美國出口限制的航空、機器人、互聯網等高新科技產品。但增加出口,對於我國對應行業也會帶來一定衝擊,主要是加劇市場競爭,國外產品會進一步搶佔國內市場份額。

  增加出口主要通過中美兩國加強協商,互相開放。17年4月7日「習特會」後,中美啟動「百日貿易」談判計劃,即中美兩國將圍繞貿易領域的合作展開為期100天的談判,旨在縮小中美之間的貿易不平衡性。「百日貿易」談判計劃的啟動意味著美國縮小貿易逆差,或將從以限制進口為主轉向促進出口為主,從對抗走向合作。

  5月12日,「百日貿易」談判計劃取得一定的早期收穫,中美雙方工作團隊在一個月以來進行了30輪磋商後,主要達成了10條重要共識,涉及農產品貿易、金融服務、投資、能源和一帶一路等領域。商品貿易方面主要包括農產品貿易方面的相互開放,我國承諾在7月16日前解禁美國牛肉,這是我國自2003年因「瘋牛病」禁止進口美國牛肉後,十四年以來首次開放,相對應地美國承諾放行中國禽肉。

  未來中美將進一步加強貿易合作,美國增加對中國出口,一方面是加強優勢領域(貿易順差較大的領域),包括汽車、飛機、高端機械設備等高科技產品,進一步放鬆出口限制。另一方面挖掘潛力領域,要求中國增加對美國農產品進口(柑橘、木材等)、降低畜牧產品貿易壁壘(牛肉已承諾開放,豬肉潛力巨大)、加強能源合作(擴大頁巖油、天然氣等能源進口)以及推進基建合作(油氣管道、交通運輸等)。

責任編輯:張玉潔 SF107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