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狗"、"犬"意思幾乎是相等的,狗就是犬,犬就是狗。

要說區別,也有那麼一點:

一、"犬"文言一點,"狗"通俗一點。軍犬不叫軍狗,警犬不叫警狗,犬牙交錯不說狗牙交錯,犬吠一般不說成狗吠,狗叫一般也不說成犬叫。

二、"犬"用於貶義較少,"狗"用於貶義較多。犬馬之勞,不說成狗馬之勞,犬子是自謙,狗子是罵人,狗特務也不叫犬特務,狗屁也不說犬屁,狗東西不說犬東西。

總之,二者差別是微小的。

在古代,"狗"、"犬"的差別可就比現在大多了。

甲骨文的"犬"極像狗的樣子,是個象形字。"狗"從"犬","句"聲,是個形聲字。依文字發展規律,應當是先有"犬",後有"狗"。《禮記·曲禮上》:"效犬者,左牽之。"《爾雅·釋畜》中說:"未成豪,狗。"

"未成豪"就是沒有長出剛毛,沒長出剛毛的就是小狗崽子。

成語"畫虎類犬",出自《後漢書·馬援傳》,原文是:"畫虎不成反類狗。"人們理解爲:畫只老虎,卻畫成了狗。可是,畫得再不像,虎也不至於畫成狗的樣子,畫成貓倒也說得通,若真的能畫成狗來,說明還是會畫畫的,只是畫錯了對象。其實,這個"狗"並不是我們說的狗。

《爾雅·釋獸》中說:"熊虎醜,其子狗。""醜"意思是"類",這句話的意思是:熊虎類的崽稱爲狗。清代大學者郝懿行解釋《爾雅》的書《爾雅義疏》說:"今東齊、遼東人通呼虎之子爲羔,羔即狗之轉。"

郝懿行認爲,山東、遼寧一帶人,所說的"虎羔"、"熊羔"的"羔",是"狗"的讀音轉變,本來是"狗",後來變成"羔"。

如此看來,畫虎類狗的意思應是:想畫只大老虎,結果畫出個小虎崽。老虎威風凜凜,可是小虎卻一點威風也沒有,不信到動物園一看就知道了。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