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日,關於吉利收購戴姆勒旗下smart品牌50%股權的傳聞沸沸揚揚,而在今天,靴子落地。

  3月28日,浙江吉利控股集團(以下簡稱“吉利控股”)和戴姆勒股份公司(以下簡稱“戴姆勒”)宣佈,雙方將成立合資公司,合資公司總部設在中國,雙方各持股50%。

  根據合資協議,全新一代純電動smart將由梅賽德斯-奔馳的全球設計部門負責設計,吉利控股全球研發中心負責工程研發。新車型將在中國的全新工廠生產,預計2022年開始投放市場並銷往全球。

  戴姆勒選擇放手“雞肋”的smart

  想必大家對smart品牌不會感到陌生,今年是它進入中國的第十個年頭。

  smart品牌最早由時尚腕錶品牌斯沃琪(Swatch)集團掌門人尼古拉斯·海耶克提出,他希望打造一款只供兩人乘坐的小車,來應對未來的都市通勤。最終他與戴姆勒“情投意合”,定位於高端微型車市場的smart品牌於1994年正式問世。

  不過,smart品牌自成立以來,一直處於虧損狀態。由於smart的定位是家庭的第二甚至第三輛車,或者年輕人的第一輛車,再加之其並不便宜的價格(11.38萬—21.29萬元),導致銷量受限。2018年,smart品牌全球銷量爲12.9萬輛,同比下滑了4.6%。美勒茨銀行預計,smart品牌累計損失約40億歐元(約合人民幣302.87億元),年損失在2億歐元(約合人民幣15.14億元)左右。

  虧損也迫使smart開始改變,事實上,戴姆勒正在重新定位smart的未來。“到2020年,smart品牌在歐洲及北美將完全轉型爲電動車品牌,其他市場隨後也將實現轉型。”戴姆勒股份公司董事會主席兼梅賽德斯-奔馳汽車集團全球總裁蔡澈博士(Dr. Dieter Zetsche)曾表示,戴姆勒規劃將smart品牌轉型成電動城市汽車。

  要扭轉smart的困境,就必須找到需求旺盛的市場和雄厚的資金支持。作爲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車市場,中國無疑是smart品牌“浴火重生”的最佳選擇。

  國產後的smart會走向何方?

  吉利控股爲戴姆勒帶來了“及時雨”,而中國市場承擔了使smart這一品牌以電動化形式重獲新生的任務。

  《電動大咖》瞭解到,smart合資公司預計將於2019年底成立,目前有關該合資公司的商務條款尚未披露。

  對於此次合作,吉利控股集團董事長李書福表示:“吉利控股將把研發、製造、供應鏈等領域的優勢及對中國市場的深刻理解注入合資公司,促進雙方在平等互利的基礎上發揮協同效應,加強線上技術競爭優勢,推動產業變革。”

  不難看出,李書福主張“合作與協同”來實現共贏。過去幾年,吉利通過收購豪華品牌沃爾沃汽車、收購DRB旗下寶騰汽車49.9%的股份以及豪華跑車品牌路特斯51%的股份、美國飛行汽車公司太力等,加速其全球化佈局。值得一提的是,2018年初吉利成爲戴姆勒第一大股東;10月,雙方在華成立合資公司,準備共同開拓共享出行市場,尤其是高端出行領域。

  對於吉利來說,此次收購smart品牌50%的股權,更是填補了高端A00級車型的空白。吉利集團2019年初發布了最新品牌架構,目前集團旗下有吉利汽車集團、沃爾沃汽車集團、吉利新能源商用車集團、吉利集團(新業務)、銘泰集團五大子集團,在全球範圍內管理吉利、領克、寶騰、路特斯、沃爾沃、遠程商用車等多個汽車品牌。而smart品牌定位高端,與吉利的“精品車”戰略相吻合。

  無獨有偶,和smart定位相仿的精緻小車品牌——寶馬旗下的MINI,也已經決定轉型。去年7月,長城與寶馬宣佈成立合資公司光束汽車,預計投產車型爲電動版MINI,將於今年面世。

  不過,在2020年後的中國市場,這樣的精品小車能有多大的市場潛力,眼下還並沒有一個確定的答案。

  作者:電動大咖·新能源汽車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