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教師教學科研的選題可從發現問題入手,經由真問題的篩選,最後準確表述課題名稱,確立研究課題。發現問題需要樹立問題意識,把握問題的來源;問題篩選主要是辨析問題與問題域、真問題與假問題;要準確表達課題名稱中的概念、自變數與因變數的邏輯關係,把握規範的課題名稱結構。怎樣才能很好地選擇研究課題呢?教師教學科研的選題可從發現問題入手,經由真問題的篩選,最後準確表述課題名稱,確立研究課題。一、多方發現研究問題

選題的關鍵在於選擇有價值的問題。沒有問題,就沒有研究;沒有真問題,就沒有真研究。要解決問題,首先需要發現問題。

(一)樹立問題意識問題意識是指人關注事物之間存在的矛盾及其原因追究的心理品質。它表現為人對問題的關注及其敏感度。1.對問題的關注對問題的關注是指頭腦中幾乎時刻有留意問題的心理準備。這種心理準備表現為,遇到事情時會有「這裡可能存在值得研究的問題」的想法,把注意力集中在對可能出現的問題上。對問題的關注表現為兩種狀態。一種是對問題的模糊關注,即不知道是什麼問題,但能夠意識到問題存在的可能性。第二種是對問題的明確關注,這種狀態下,人對某一問題已經清晰明確,能夠帶著這一問題去看待其他相關的事物或材料。2.對問題的敏感對問題的敏感是指一旦出現有價值的問題,能夠迅速地感知到它的存在。對問題的敏感,又表現為兩個層面:一是迅速地感知問題的存在,二是迅速地判斷問題的價值。對問題的關注和對問題的敏感是聯繫在一起的。正是因為有對問題的關注,所以纔能夠敏感的捕捉到問題;正是因為有對問題的敏感,所以纔能夠關注到問題。問題意識不是與生俱來、天生就有的,而是在後天的實踐中逐步形成的,特別是研究中所需要的理性程度較高的問題意識,更是需要後天的培養與鍛煉。要對進入頭腦中的事物和現象進行「為什麼」的思考和追問,思考其存在的合理性,追問其所以然。經過持之以恆的「每事問」的鍛煉,問題意識會逐漸增強並形成。因此,教師在日常生活和教學實踐中時刻存有問題意識,便可從中發現有價值的問題,進而形成課題。(二)把握問題來源

問題的來源,即問題源,是指問題產生的地方。把握問題的來源,從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進而就可以確立課題。從不同的角度看,問題源有不同的來路。

1.從教育教學領域發現問題中小學教師的課題研究是以課堂為現場,以教學為中心,以學生為主體的,因此,研究題目就在身邊,選題的來源應該聚焦課堂、聚焦教學、聚焦學生,以及由此所帶來的延伸領域。(1)問題在教材使用中教材是教師接觸最多、最為熟悉的教學工具之一,對教材的研究和使用是必做的工作,因此也應該最能夠從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比如,教材編纂上存在的問題,對這類問題可以指瑕指正;教材分析中存在的問題,這類問題可以多元理解,自圓其說;教材使用中存在的問題,這類問題可以提出策略以改進之,等等。(2)問題在教學設計中教學設計是課堂教學的前提,教學設計的質量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課堂教學的質量。教學設計中存在著許多值得研究的問題。比如如何進行學情分析,如何進行教學環節的設置,如何選擇使用教學方法,如何進行板書設計,如何進行作業設計,如何進行教學設計的創新,等等,都值得不斷探討。(3)問題在課堂教學中課堂教學中的問題,是課題研究中最貼近教師日常工作的,也應該是最值得教師關注的。這塊陣地利用好了,教育教學也就有了保障。問題就存在於課堂教學過程之中。比如,課堂教學實施與教學設計之間總會有差距,差距在哪裡,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差距,如何改變它?課堂教學實施過程中總會出現一些意想不到的事件,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事件,原因是什麼,應該怎樣預防或應對? 所有這些都是需要研究的問題。(4)問題在學生教育中

這裡的學生教育是廣義上的,不僅指學生學科教育中的知識傳授、能力培養,也指對學生學科教學之外的教育改變和管理。比如如何改變學業成績落後的學生,如何管理不遵守紀律的學生,如何教育屢教不改的學生,如何樹立良好的班風,如何搞好班級管理活動,等等。

(5)問題在教學反思中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關注自身的專業發展與成長,教師的專業發展與成長中存在的問題也可以成為課題研究的來源。教師在教育教學之後的反思中,發現其中存在的問題,或者值得總結提煉的經驗,對問題的反思和對經驗的提升同樣可以成為研究的對象,成為研究的題目。2.從問題產生方式發現問題問題的產生有不同的方式,把握這些方式也可以發現有價值的研究問題。(1)思維轉向出問題常規思維往往不太容易看出問題,因為習以為常了,就會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只有調整思維的方向,纔可能從熟悉的事物中發現原來看不到的問題。在選擇課題時,多運用發散思維、逆向思維、質疑思維等思維方式,有助於發現問題。(2)視角轉換出問題轉換視角就是把事物放到一個更大的或新的參照系中進行思考。轉換視角就是更換參照系統,進行換位思維。比如,在很多研究中,教師一般是作為教育教學的主體出現的,現在轉換一下視角,把教師看作是課程資源,研究「作為課題資源的教師」,「教師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等課題,這就與以往的研究有些不同了。(3)學科交叉出問題

從學科交叉的角度思考看待事物,往往能夠發現一些新的、有價值的問題,這就為尋找和發現新的問題提供了可能的空間。學科交叉型問題在兩個學科的交叉處,需要同時兼顧兩個學科的內容纔能夠尋找到。因此,需要教師在本學科之外,要多學習其他學科的知識,以便於在學科交叉中發現問題。

(4)兩相比較出問題對事物進行比較可以更加清楚地看清事物的本質。在比較中,往往可以發現有價值的問題。比較有異同比較、縱橫比較等不同的方式,可以運用這些比較方式提出問題。通過異同比較、縱橫比較等,可以發現一些有價值的問題。(5)專題聚焦出問題當把具有相似性質的事物歸為一類時,就會發現它們之間的很多共同之處,這時就可以從中提煉概括出一些具有普遍性的東西,問題就隱藏其中,這些共同的東西是什麼呢?怎樣才能把它們提煉出來呢?當然,事物之間的差異仍然存在,為什麼在具有共同性質的同時,還具有這些差異呢?問題就產生了。(6)理論運用出問題當把理論運用於具體的教育教學實踐時,會產生理論運用上的問題。比如,該理論是否能夠運用到教學中?適切性怎樣?會遇到哪些困難?如何解決這些問題呢?問題就這樣伴隨著理論運用而產生。選擇其中有價值的、需要迫切解決的,就可以生成課題了。二、尋找研究的真問題在發現問題之後,還要對問題進行篩選。問題篩選主要是辨析問題與問題域、真問題與假問題。教學科研課題研究的應該是問題,而不是問題域,是真問題,而不是假問題。 (一)問題與問題域

教師教學科研中,除了存在對「問題」缺乏認識之外,還存在一個問題是沒有區分「問題」與「問題域」,往往把「問題域」當作「問題」來看待。

「問題域」是指提問的範圍、問題之間的內在關係和邏輯可能性空間。研究範圍越大,問題域越寬;研究範圍越小,問題域越窄。選題中容易出現的問題之一是把問題域作為研究對象,而不是聚焦於具體的研究問題。問題域是一個研究範圍,這個範圍內會有很多的相關或不相關的問題。換言之,問題是在問題域之內的。問題揭示事物之間的具體矛盾,而問題域不揭示事物之間的矛盾,只表現事物存在的範圍。當把問題域作為一個研究課題時,往往會出現研究指向不明、研究範圍寬泛、研究無法完成的情況。因此,需要區分問題與問題域,把問題域中的具體問題作為選題的對象,作為研究的對象。下面哪些是問題域,哪些是問題?1.小學語文教材研究2.小學語文教材插圖研究3.小學語文教材圖文配合研究4.小學語文教材插圖的錯誤研究5.小學語文教材插圖在教學中的運用研究6.小學語文教材插圖對學生學習興趣的影響研究

「小學語文教材」、「小學語文教材中的插圖」只是「研究材料」,而不是「研究對象」,構不成事物之間的矛盾和因果關係,因此前兩個不是問題,是問題域。「小學語文教材圖文配合研究」關注的是圖片與文字是否相配的關係問題,它可以簡單回答為配合得好或不好,是一個問題,而不是問題域。後面的三個也是問題,而非問題域。

可見,判斷一個題目是問題還是問題域,可以簡單地看它是否可以轉化為問句的形式,看它能否給予簡單的回答;如果可以轉化為疑問句的形式,而且可以給予簡單的回答(真正的回答要等研究之後才能給出),那麼基本可以判斷是一個問題。(二)真問題與假問題教學科研所要研究的問題應該是真問題。如何來判斷一個問題是真問題還是假問題呢?我們提供幾條判斷真假問題的標準,供選題時參考。1. 是否客觀真實的存在真問題是客觀真實的存在,不是虛無的、主觀臆想出來的。真問題是符合事實的問題,能夠揭示事物真相的問題;假問題則可能是主觀臆想出來的,缺乏存在的根據。2.是否揭示事物之間的真實矛盾、因果關係判斷一個問題是真問題還是假問題,不在於這個問題是否有人研究過,或者是否從某個角度研究過,關鍵要看它是否揭示事物之間的真實矛盾、因果關係。真問題揭示事物之間的真實矛盾、因果關係,假問題則不能。真問題涉及多個變數,而不是一個變數;假問題則不是。3.是否具有可探討的答案可探討的答案是指根據問題可以得出一個結論,而不是一個不能被肯定、也不能被否定的結果。真問題一般具有一個可探討的答案,但目前尚沒有得出這個答案,需要探討;假問題沒有可探討的答案,也無法探討。

4.是否具有可解決性

可解決性是通過一定的努力,這個問題會得到解決,可以獲得問題的答案。具有可探討的答案,指向問題研究的結果;可解決性,指向問題研究的過程。真問題必須具有利用相關手段和資料解決的可能性,假問題則沒有解決的可能性。可解決性,不是說它一定解決,不解決就沒有價值。很多重大的問題是猜想,自己解決不了,而且也不知道能不能解決,這個猜想本身對於科學進步有重大意義,有時比解決一個問題更有意義。5.是否存在提法上的問題問題的提法不當也會導致假問題的產生。例如,教師教育中的「師範性」與「學術性」問題,就是一個在現實中存在,但在邏輯上不存在的「真實的假問題」。三、準確表述課題名稱

選擇了研究的問題並不等於確定了研究的課題。還需要對課題名稱作進一步的明確和規範,才能確定研究課題。在選擇問題時,可以先對問題進行粗略的陳述,然後通過查閱文獻、系統地加以限制,最後完成一個課題名稱的表述。

(一)準確表達課題名稱中的概念要使課題成為一個有確定涵義的具體問題,就要對課題名稱中核心概念的內涵和外延加以限定。否則,研究過程中就會出現目標的變更或研究方向的偏移、研究範圍的擴大或縮小,甚至概念的混淆。為了準確的表達課題名稱,使用一些術語或特定概念是必要的。有的課題名稱中用一些特定的概念和術語對研究內容進行限定。例如,《TOM 在學校管理中的運用研究》、《圖式理論在語文教學中的運用研究》中的「TOM」、「圖式理論」都是特定概念。通過這些特定概念對研究內容進行限定, 可以使課題研究具體而明確,便於操作。(二)揭示自變數與因變數的邏輯關係

自變數是研究者掌握並主動操作,能夠促使研究對象發生變化的變數,在教育研究過程中具體表現為研究人員所採用的改革措施。因變數是自變數的變化引起的研究對象在行為或有關因素特徵方面相應變化的變數。它是研究的結果,是研究者在科學研究中需要觀測的指標。在表述有關研究問題和整體研究方向的具體信息時,課題名稱中涉及的自變數與因變數的邏輯關係一定要表述清楚。這類課題名稱的表述,一般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是表明研究手段,是自變數;一部分表明研究目的,是因變數,即通過什麼手段達到什麼目的,或通過什麼方法完成什麼任務之類。例如:《通過教學反思, 促進教師專業水平的提升》、《以心理輔導促進學生健康品德的發展》,前半部分表現手段,是自變數,後半部分是目的,是因變數。

(三)課題名稱的結構模式一個合理的課題名稱應該能夠反映出研究問題的最主要的信息。這些信息包括:研究對象、研究內容、研究方法、研究手段、研究目標、研究背景等。當然, 一個名稱裏要反映出所有這些信息不太現實,但應該側重最想突出、最應該突出的內容。因此,上述信息之間可以根據需要進行組合,由此形成課題名稱表述的不同模式。一般情況下,課題名稱表明課題的研究對象、研究內容和研究方法。例如「初中代數自學輔導程序教學的實驗研究」,研究對象:初中代數教學,研究內容:初中代數自學輔導程序教學法,研究方法:實驗研究。再如「農村地區小學生就近入學情況的調查研究」,研究對象:農村地區小學生,研究內容:就近入學情況,研究方法:調查研究。還有一些其他模式,比如「理論依據+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理論依據+具體手段+研究目的」、「理論依據+研究對象+研究內容」、「研究對象+具體做法+研究目標」、「研究背景+研究對象+研究內容」等。課題名稱的表述,要根據課題研究想突出或側重的方面來確定。選定課題也就意味著選定了課題研究的相關條件。在選定課題前,要對課題研究的各種條件進行分析,確定課題研究的可行性。經過論證,證明條件合適,就可以最終選定課題了。註:原文刊發於《當代教育科學》2012年第14期,原文略有刪減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小橡木」,瞭解更多內容!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