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前称肝癌为癌中之王,因为有了筛查早诊、手术、介入、射频、放疗和靶向药物、免疫药物的进步,肝癌早已将这顶桂冠让位于胰腺癌了,整体上来说,至今胰腺导管腺癌中位生存时间仅为4~6个月,5年生存率仍低于5%,主要原因是早期诊断困难、有效治疗方法少、耐药时间快。今天,周俊医师(zhoujun_boshi)来说说胰腺癌的早期诊断。

胰腺癌的发生其实很漫长

约翰斯?霍普金斯医学院的Yachida 于2010年在Nature报道了胰腺癌的发生发展史,正常细胞平均要经历11.7年的致癌突变累积才成为没有播散能力的「肿瘤祖细胞」,再经历6.8年的突变和复制成为具有播散转移能力的「亚克隆肿瘤细胞」,最后阶段就加快了,平均2.7年肿瘤就将播散至肝、肺、腹膜等处,对患者造成致死性的损伤。所以,中国老祖宗说的「治未病」还是非常有先见之明。

胰腺藏的很深,小问题难以发现

正常胰腺位于腹膜后腔,胰头、胰颈、胰体和胰尾从右向左走向并逐渐变细,最粗大的胰头也不过3cm,胰尾部粗约2cm。不同成人的胰腺形态变化较大,中国成人体积约60~80 cm3,并随著年龄增大而萎缩,中老年人还易发生脂肪变性。严格意义上的早期胰腺癌是指肿瘤局限在胰腺内的无周围器官侵犯、无淋巴结和远处器官转移的,直径小于2cm,只有这样小的胰腺癌手术切除后5年生存率才能达到58%(还是一点都不满意)。我们可以想像一下,对于一个体积本来就小的器官,这个2cm占的比率就不小了吧,可能相当于10cm的肝癌了,是不是挺可怕的?!正由于胰腺解剖部位隐匿,除非是没事也3~6个月体检一次,要发现这么小的肿瘤那只能是碰到了额骨头中彩了。

临床症状不典型

胰腺癌最早出现的症状没有特异性,黄疸、腹痛和不明原因的体质量减轻较为常见,很多人往往当成胃肠炎、肝胆疾病,患者和医师也都容易忽视。约40%~70%的胰腺癌患者以上腹痛和向腰背放射为首发症状,10%左右的患者以消瘦为首发症状,病变位于胰头者通常以黄疸为首发症状。因此,对于近期出现的不能解释的体质量减轻、上腹部或腰背部疼痛、突发糖尿病患者,应警惕胰腺癌的可能。

胰腺癌发病的高危因素

有遗传因素和非遗传因素。遗传因素包括胰腺癌家族史、遗传性胰腺炎、波伊茨-耶格综合征(Peutz-Jeghers syndrome,又称色素沉著息肉综合征)、遗传性乳腺或卵巢肿瘤、家族性非典型多痣黑色素瘤综合征、囊性纤维化,其发病风险是普通人群的2~132倍。非遗传因素包括吸烟、年龄>55岁、饮酒、肥胖、糖尿病、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慢性胰腺炎、长期接触诱变剂、高脂血症等。

流行病学研究发现,与普通人群相比,吸烟、饮酒、慢性胰腺炎、肥胖和糖尿病的相对危险度分别为2.20、1.36、13.30、1.12和1.80。与肝炎、肝硬化是肝癌高发人群一样,慢性胰腺炎的患者应该定期体检,排查胰腺癌。

肿瘤标志物特异性不高

虽然CAl9-9对进展期胰腺癌的诊断敏感性约90%,特异性80%,与CEA联合检测阳性率更高,但是截至目前,即使是先进的基因晶元、蛋白质晶元、miRNA晶元等高通量筛选技术,仍然未发现一种高特异性和高敏感性的标志物来诊断早期胰腺癌。

影像检查是重中之重

增强薄层CT和核磁共振(MRI)是胰腺疾病检查的首选,磁共振胰胆道成像(MRCP)还能清晰地显示胆管、胰管的形态结构。超声内镜细针活检技术诊断胰腺癌的特异度和敏感度高达86.8%和95.8%,对操作者的技术和经验要求较高。PET-CT在显示病灶的大小、与邻近组织器官的关系有一定的优势,需注意的是自免性胰腺炎、急性胰腺炎、结核可能会误诊为胰腺癌。由于胰腺前方有含气胃肠影响,常规B超对早期胰腺癌诊断价值不大,主要是观察肝转移、胆道梗阻的情况。

总之,应高度重视各种细微的症状,特别是对有危险因素的人群,提高阅片能力,结合肿瘤标志物的动态变化,对难以确定的胰腺病变应进行多学科讨论,才能够早期诊治胰腺癌。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