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哈佛大學發佈2021屆新生家庭背景數據報告:將近30%的學生家裏至少有一位親人也畢業於哈佛,30.1%來自於私立中學,這部分學生中,大約46%來自富豪家庭。

世界名校擠滿富二代,或許揭露一個殘酷現實:寒門再難出貴子。

很多人不禁感慨:原生家庭是如何影響一生前途的?隨之而來的討論是,一個精英的誕生,家庭因素有多大?

據美國中文網報道,每一年哈佛大學的學生媒體 The Harvard Crimson 都會對哈佛大學新生進行一次真實調查版的真心話大冒險,問題範圍從 SAT 成績、興趣和家庭收入,到政治觀點,甚至到性生活和取向等各個方面。

在2020屆班級接受調查的學生中,有16%的學生家長年收入超過了50萬美元。 相比之下,約15%的學生家長的年收入低於4萬美元。

在被調查的白人學生中,有20%的家長每年收入超過50萬美元。在同樣的家庭經濟條件下,只有13%的亞洲學生、8%的黑人和非裔美國學生、以及11%的拉丁美洲和西班牙語國家的學生,表示達到了這個水平。

相比之下,那些來自不太富裕的經濟背景的學生更有可能是家裏的第一代大學生。將近一半以上的“第一代大學生”的家庭年收入低於4萬美元。

家庭年收入超過50萬美元的學生中,有近50%的家庭都擁有“裙帶關係”,也就是說,父母或家庭其他成員中至少一位曾畢業於哈佛大學。這意味着他們在申請哈佛的過程中會被優先考慮。

2015年,NYTimes和Boston Globe的兩篇文章,談常青藤聯盟等精英學校裏那些“第一代”大學生的經歷——這些“第一代”,他們的父母都沒有上過大學,其中大量來自少數族裔貧困家庭。

Boston Globe的報道,標題極其直白,甚至還有個“知乎”體翻譯:窮人家的孩子在常青藤上學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我們不難發現,近年來“比你出身好,還比你聰明努力”的“人生贏家”式成功學已經不再是個例。

在預設“比你聰明努力”時,忽略了許多時候,那些看似不夠成功的人,缺的不是同等的聰明努力,而是當他們付出同等(甚至更多的)聰明努力時,其中一部分,是需要被用來“克服”出身的。

根據NYTimes和Boston Globe的調查,精英學校制度化的“遊戲規則”、日常運作中的 “話語”,是中產階級以上的。

於是,中產階級及以上家庭出身的孩子,來到大學後,感受到的不過是過往生活狀態的延伸,然而貧困家庭的“第一代”大學生們,體驗的是一種劇烈的“文化衝擊”:

在“文化衝擊”之外,這些“第一代”大學生的體驗中,另一個重要部分則是日常生活中,從喫穿用度到去哪裏度假實習,各個細節上隨處可見的不平等。

換言之,即便走進同一道門檻後,那些“從哪裏來”的不同烙印未必會完全消解。容易看到的是起點與終點,誰走的方向正確步履輕鬆。

當我們將“方向正確步履輕鬆”單一地理解爲“努力聰明”,往往難以看到的是,從起點到終點,不同人其實是負着不同的重,走過的是或崎嶇或平坦的路。

“聰明努力用來克服出身” ,“智商真的會遺傳” 兩種觀點都有道理。

但由於每個人所擁有的社會資源不同,努力並不是要比別人更好,而是改善當下的自己。

爲什麼一定要不斷學習?人的每一種奢望都在想“如何能付出最少而得到最多”,但這個世界上並不存在這種不公平的交易。

所以大學,起碼提供給了底層可行的前進捷徑,終其一生或許談不上逆襲,但在人生的接力賽中,你是自己孩子的起點。

爲什麼一定要出國留學,爲什麼要上名校?你身邊人的優秀程度會影響你,而你是你最常接觸的五個人的平均值。名校的光環,是一種優秀的傳遞,而你人脈的擴張,是一個人能力與資源的擴張。

《精進》一書中談到: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