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內功心法 那麼,什麼是內功心法呢?由於太極拳來源於道家文化,所以其內功心法的表述多與 道家文化的語彙和修道的階梯進程有關.一般來說,太極拳是太極拳架,太極術,太極道的 融合體.這裡的太極架指的是形體動作,太極術指的是內功心法,太極道指道德修養.也就 是說,真正的太極拳或者說太極文化應該包括以上 3 個方面的內容.如果只進行一方面的 學練,則表明沒有得到太極拳的真諦.如果只練太極拳架而沒有內功心法(太極術),則只是 在空描,沒有深刻的神意氣之內涵和功夫上身的內在體驗;只有內功心法沒有拳架的變化, 則生命活動就缺少了的物質載體;只進行道德修養沒有拳架(陽面)和內功(陰面)的滋潤,則 不易達到"延年益壽不老春"等太極拳修鍊的終極目的. 我們應該明瞭,神意氣本身就是道家文化的核心內涵和修道達真的修鍊內容,是事理 合一,理法不二的表述.對於太極拳來說,神意氣也同樣是構成傳統太極拳藝之內功 3 個 要素,所以,如果給內功心法下一個定義的話,我們可以這樣認識:心法是符合生命活動及 事物發展規律的途徑和訓練方法; 內功是通過這些途徑和方法訓練所積蓄而成的能量及內向 性的體驗.或者可以這樣表示,內功是指和太極拳形體動作(陽面)互孕的神意氣所積蓄的能 量,而心法則是積蓄能量的策略和途徑. 內功心法之身心調整方略 內功心法的修鍊主要是對神意氣形的身心錘鍊,這種錘鍊不是隨隨便便進行的,而是 通過一定程序的身心調整,使精神狀態(意識狀態)和生理狀態(形體動作)從雜念紛呈的"五馬分屍"和"四分五裂"狀態,進入內心寧靜(心中一靜),意識專一(專註一方),氣血通暢(氣遍周 身),形體放鬆(松穩慢勻)的境界.如何做到這這些呢?首先要明確,這是一個長期的身心修 養過程——" 修"是修正,修改,修復不符合太極拳拳理要求的身心狀態,"養"是培養,培育, 滋生出符合太極拳拳理要求的身心狀態——這個過程要貫徹太極拳鍛煉的始終, 這其中, 身 心調整是進行內功心法修鍊的前提條件.內功心法之身心調整的方略至少有以下幾個方面. 1.無中生有.許多人都知道無極生太極這句話.但是,什麼是無極,什麼是太極呢? 所謂無極者即"無",所謂太極者即"有", 無極生太極即"無中生有"之意. 此外,道家所說的"無 極"也有身體的意思.身體這個無極處於寂然不動的狀態就是"無"o 如果這個"無"有了運動, 比如,我們的心(頭腦)發出指令,所謂的"心為令"——念頭(意念)一動,這就是太極的動,也 就是身體裡邊有了"有",這個"有"是神(精神或者意念的發韌點)意(意念)氣(內氣和外氣)的變 化及運動.這就是無中生有.這個"無中生有"也是指太極拳愛好者通過長期的習練和體悟而 產生一種特異能量,一種新生物質的過程——太極拳老前輩所說的"身上有了東西",或者說 "功夫上身了"——通過假借修真或意念造型導引這種特異物質的產生和聚積過程,也是一個 "無中生有"的過程.無中生有乃太極拳內功修鍊的總綱. " 2.神為主宰.太極拳強調神為主宰.神是指人的精神,意念的發軔點.比如,做任 何太極拳的過程必須做到鬆散通空.意念想"鬆散",想"通空"等都是神為主宰,也就是意念 在裡面起主導作用. 主宰就是要發揮主導的作用——讓自己的精神氣質和意念的發軔點做主 人,髮指令神為主宰,主宰誰?其中一方面就是主宰意念的運動.也就是練拳的過程中只 管意念不管氣.氣是被姿勢催發出去的.一開始練太極拳就以神為主宰,養成了這樣的思維 習慣, 則"階及神明"的境界就有達到的一天. 如果不養成"神為主宰"的習慣, 而是"形體主宰", "氣為主宰",則就會真正的"差之毫釐,謬以千里"了 o 3.調整虛實.調節虛實的關鍵是分清虛實——重心所在為實.怎麼調節呢?主要從兩 個方面努力.第一,從形體上調整虛實 。①先要把兩隻腳的重心調一調(往當中調),使身體 左右平衡;②用腳來調整; 根據具體情況把重心放在腳掌, 腳心或腳後跟, 使身體前後平衡;③通過整個身體的平衡調整虛實.不同的動作當中有不同的姿勢來互相平衡.第二,要從意 念上調整虛實.意念往哪放,氣就跟著過來往哪兒集中,這兒就是實;相反的方向氣少了, 那邊就是虛. 意念所在處為實, 意念不在處為虛——在鍛煉的過程中多注意這個問題. 此外, 在運動的時候,如果有往前的力量,則意念要向後;如果有往後的力量,則意念要往前. 4.圓活綿聯.一般來說,圓有幾個方面的意思.第一,在動作構成上,每個動作的 運行過程中要有圓的內容在裡邊.第二,形體各個部分之間要圓.若不圓就容易僵,一僵氣 就停滯了,就不通了.這就是所謂的"圓空法生"。 怎樣才能做到圓的呢?按照太極拳"腋窩像 夾著個熱饅頭","勒腰束氣把襠撐"等要求調整好身形.綿聯不斷的。 內涵主要有 3 點:①動 作的綿聯——動作綿聯有兩方面的意思.一方面姿勢無論怎麼動在運轉過程當中要綿聯不 斷,也就是動作要均勻;綿聯的另一個意思就是動作間的轉換要綿聯 。 ②氣的綿聯——每做 一個動作,不能光想著形體,還得考慮氣. ③意的綿聯.太極拳為了把兩手的氣煉整,主要 採取的方法就是兩手一合一開的同時,想著手裡邊有球,跟著脹大,一撒手就掉了,這麼連 著動,意的綿聯就容易養成了.內功心法之祕要訣竅 千百年來,太極拳的內功心法之祕要很少形成文字,形成文字的東西永遠表述不清身 心的感覺和身心的獨特體驗.這些感覺和體驗是內向性運用意識引起的內氣催姿勢的變化 規律,這些規律,就是拳家們所說的內功心法.現在,我們擇其要地簡述其中的部分內容 。1.周身一家.周身一家是傳統太極拳家最為推崇的太極境界之一.周身一家就是時 刻保持周身的整體性,不顧此失彼.任何動作都是有前就得有後,有左就得有右,不能光想 到一個方面.如何做到周身一家呢?太極拳老前輩們留下了許多方法.第一,身如鐘鼎.要 求不管坐著還是站著, 都要意念像一口鐘一樣把整個身體都罩起採, 這樣周身的氣也會整起 來.第二,內外相合.傳統的養生法要求周身一動 無不動,如何做到呢,主要的方法就是有內三合和外三合.內三合要求把神意氣有機地 結合到一起,外三合主要是用意念把肩和胯連上,把肘和膝連上,把手和腳連上.意念這樣 一連,百會再一提,感覺就不一樣了。內外相合的方法有3 圈相摞等.第三,千身 備五弓."一身備五弓"的五弓是:脊柱一張弓,上面弓梢是大椎到枕骨,下面弓梢是尾閭, 弓背是脊中到陽關(這個弓背較長一點);上肢一張弓,肩到脊柱和手分別是弓梢,肘關節是 弓背;下肢是張弓,胯骨到骶髂骨和腳分別是弓梢,膝關節是弓背.每個弓梢都不是一點, 而是展開的如何做到"一身備五弓"呢?關鍵是用五弓之意來代替軀體.2.內外相合.隨著功夫境界的提升,"外三合"和"內三合"有了基礎,還必須做到內外 相合.如何做到內外相合呢?可以用意念造型的辦法,假想自己的身體是一個大圓氣球,在 球內有一個水平線和垂直線相互交叉的十字,十字交叉處在圓心,好比是自己的中心點.練 拳時要求的"四梢平"就是指十字橫豎線的四個端要保持平衡.找平的要領是:十字的橫線標 志著兩肩相平,保證人體不致傾斜;十字的豎線垂直在百會穴與尾閭之間,從而就能體現出 "虛領頂頸"和"尾閭松垂"的內涵.胸椎前側的十字線交叉點即是身體的中心點,這是練習太 極拳必須注意的關鍵之處. 內外相合要求把身形和內勁結合起來才能發揮出太極拳的特殊功 能和作用. 但是, 這種結合是一個艱難的過程, 只有通過認真鑽研和刻苦磨練纔有可能實現.3.鬆散通空.有的老師講鬆散"就像十三層塔層層疊疊",有的老師比喻鬆散"像煙灰 一樣鬆散", 而汪永泉所傳揚式太極拳老六路的祕法就是練"三道氣圈"——這是直接練習鬆散 通空的保密之法.經常進行三道氣圈的訓練,逐漸就會"氣遍周身不稍滯",不光能感覺到自 己身上的三道氣圈,甚至能感到對方的三道氣圈(這還只是初級的神明),揉手時可以運用這 三道氣圈,比如,用自己的氣圈或者自己的意念非常快地碰對方的肩圈或者胯圈,則對方會 被彈到拙力所遠不能及的距離等.當然,我們現在練三道氣圈主要還是為了養生.如何進行 三道氣圈的訓練呢?用"意念造型"的方法——用意念道出一個三道氣圈的形象來——等練得 有了基礎, 自然就會有感覺. 剛開始只能是想像(意識導引的意識圈), 然後是氣的因素強化, 到最後自然而然形成了"其大無外,其小無內"的瀰漫圈. 由於篇幅的限制,筆者只能蜻蜓點水的把內功心法理法之髓核做一些簡單的梳理和闡 述, 更豐富的內功心法之內涵必須在行拳走架的過程中來貫徹體現. 此外, 除了以上總則外, 內功心法還有專門的煉神鍊氣煉意的內容.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