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電視劇《大宋傳奇之趙匡胤》中的趙光義,邵峰(飾)

「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識、看齊意識」是當今對各級領導幹部的要求,如果用這把尺子去量一量古代的官員,宋代的呂端無疑是最突出的一位。呂端被宋太宗稱讚為「大事不糊塗」,足以說明他在風起雲湧、暗流涌動的權力核心框架下,表現出來的是頭腦清醒、立場堅定、維護核心、顧全大局,並且得到了最高領導的充分認可,這是官場上難能可貴的品質和風範。直到20世紀70年代,毛爺爺在評價一位部下時還引用了「諸葛一生惟謹慎,呂端大事不糊塗」的典故。

呂端(935---1000),字易直,幽州人,他是後晉兵部侍郎呂琦的兒子。呂端20多歲時以父蔭補官,歷任國子主薄、太僕寺丞秘書郎、直弘文館等職。 顯然呂端是個典型的官二代。公元960年,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建立北宋王朝後,呂端歷任成都知府、蔡州知州、樞密直學士,參知政事,後官至宰相。也許正因為呂端是官二代,久在官場浸淫,又經歷了改朝換代的變革,錘鍊出了他較強的大局觀念。呂端的「大事不糊塗」正是體現在上述「四個意識」上。

在家天下的封建社會,維護皇帝的權威就是最大的政治。宋太宗趙光義即位後,四弟趙廷美成了他潛在的競爭對手,一直以來宋太宗都是壓制他這個四弟。當時,趙廷美被封為齊王,擔任開封尹,呂端被徵召為考功員外郎,充任開封府判官。在趙廷美身邊工作,他深知這哥倆之間的芥蒂,深怕影響國家的安定,所以千方百計從中周旋。太平興國四年(979年),宋太宗趙光義親征北漢,趙廷美將受命留守開封,呂端感覺到這個安排不妥當,對趙廷美不利,就對趙廷美說:「主上櫛風沐雨,以征伐不義來表明天意,大王您處於近親且有賢名之位,應當首先跟隨護衛。現在由您主持留務事務,這不是您應該做的。」趙廷美聽後認為很有道理,就向宋太宗懇請隨行,一時緩解了這哥倆的緊張關係。

(圖)電視劇《大宋傳奇之趙匡胤》中的趙光義,邵峰(飾)

還有一次,宋太宗向呂端問計,說自從漢唐以來,有過封乳母為夫人的事情,要呂端拿個主意,如今該怎麼辦才好呢?呂端明白皇上這是要他擔責任,就毫不猶豫地回答說:「以前漢唐朝代跟現在不同,那個時候或者是因國大,或者是因為名聲好,才那樣做的,都是事出有因的。可以這麼說吧,法無定法,禮無定製。」呂端這番話使得太宗龍顏大悅。正是呂端事事都從大局出發,講政治,才贏得了宋太宗的信賴。

國家統一且長治久安,是每個領袖人物孜孜追求的政治抱負,這也是國家的大局。宋太宗也不例外,他即位後,就展開了北伐南征的統一國家的戰爭,一步步實現了他的宏圖大志。然而國家初平,周邊也不是很安寧。西夏李繼遷就對抗朝廷造反,宋廷出兵攻打西夏,捉住了李繼遷的母親,宋太宗想把她殺了,以儆效尤。為此,宋太宗單獨召見寇準,徵求意見,可寇準卻拿不出不同意見。當聽說此事後,為了維護國家安定的大局,在皇上沒有召見的情況下,呂端卻主動上朝奏本,提出不要斬殺李繼遷母親的意見。宋太宗聽了覺得很有道理,就問他該如何處置呢?呂端已經深思熟慮,說:「是否把她放到延州去,派人好好護養著她,來換取李繼遷回心轉意,不再造反。即使李繼遷不可能馬上就降宋,終究也可以用他母親在宋來拴住他的心。至於他母親的生死大權,還不是掌握在皇上您的手裡。」

宋太宗就採納了呂端的意見,將李繼遷的母親放在延州,並派專人侍奉起來。李繼遷死後,他的兒子李德明感念宋廷厚待他祖母的情份,暫時歸順了宋朝。此計一舉多得,既讓李繼遷不敢輕舉妄動,又給宋廷以息兵喘息的機會,還利於西北邊境穩定。可見呂端的大局意識之強,並給國家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好處。

呂端的核心意識更強,他不僅事事處處維護宋太宗的核心地位,而且在太宗去世擁立太子趙恆繼位的問題上,呂端旗幟鮮明,勇敢地站出來維護太子的核心地位。他沒有辜負太宗給他的「大事不糊塗」的評價。

(圖)呂端(935年—1000年5月9日),字易直,幽州安次(現廊坊安次區)人。北宋名臣,後晉兵部侍郎呂琦之子、尚書左丞呂餘慶之弟。

宋至道三年(997年)二月,太宗病危時,宦官王繼恩暗中串聯參知政事李昌齡、殿前都指揮使李繼勛、知制誥胡旦等,並與李皇后一起陰謀廢太子趙恆,想讓長子趙元佐即位。三月二十九日,呂端入宮探視太宗病情。這時太宗已經垂危,呂端見太宗左右只有王繼恩和李皇后,卻不見太子趙恆。他擔心王繼恩別有它意,急忙回府,暗中寫信,讓趙恆趕快入宮,以防不測。正在這時,太宗已經駕崩,李皇后讓王繼恩來到中書省通知呂端入宮。呂端知道有變,自己急忙抽身出閣,反手將王繼恩鎖在中書畫閣中,並派人予以看守起來。控制住了叛逆頭領,呂端從中書省來到萬歲殿,用太宗的生前意願為依據和李皇后理論,李皇后終於回心轉意,同意擁立趙恆即位,是為宋真宗。

趙恆即位後,垂簾引見群臣。呂端平立殿階下,還是不放心,請求侍臣捲簾,他登殿審視,確認是趙恆後才退降殿階,率群臣高呼「萬歲」。呂端的做法周到細緻,維護了宋太宗既定的路線和方針,為宋廷權力穩定交接做出了突出貢獻。

在日常工作中,呂端堅持向核心看齊向制度看齊,時刻校正自己的行為,養成了沉穩、鎮靜、有器量、識大體的吏治才幹。呂端被趙光義力排眾議任命為宰相後,他沒有辜負趙光義的信任,辦事持重穩當,公道而廉潔,深受各方面的好評。

起初,宋太宗為了平衡各方面的關係,特別是在對寇準的使用上很是謹慎,生怕呂端官居相位以後在寇準之上,使寇準心中不平,就採取了一個臨時過渡的辦法,作為權宜之計。讓時任參知政事的寇準與宰相呂端「分日押班知印,同升政事堂」。就是讓他倆隔日輪流執政,平起平坐,便於太宗則從旁邊加以觀察,分出優劣。對此,呂端沉著應對,以大局為重、工作第一的風格去處理各項事務。當時送到宋太宗手中奏摺很多,缺乏決斷性的意見,只有經過呂端手批的奏摺條理清晰、意見明確、可操作性強。經過一段觀察之後,宋太宗終下決心:「自今中公事必經呂端詳的,乃得聞奏。」從此,呂端成了名副其實的、有職有權的當朝宰相。

呂端在相位上幾年後,就主動的奏請太宗將相位讓給了寇準,自己又做了參知政事,後來寇準也做了參知政事,按理說呂端在前,寇準在後,排名沒有疑議。可是呂端偏偏奏請皇上把自己列在寇準之後。呂端不計名利地位,遇事顧全大局,處事以清廉簡潔為原則,在當時傳為佳話,至今仍令人感佩。

*作者:劉永加,魚羊秘史原創專欄作家。文史學者,資深媒體人。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