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是從象形、表意發展起來的,但象形字比例已經非常小。

文言文、古詩詞、複雜字、生偏字越來越小眾化、專業化(語言大家),寫丑字、執筆忘字越來越成為大眾化難以阻止的趨勢。

漢字組詞多音節化後,表意的比例也少了,很多單字都已不能表示確定意義。

形聲字(詞)是音意結合,但更傾向是表音的。

很多新詞(外來詞)甚至直接就是表音(如哈薩克)。

再有甚者直接就用英文作為常用詞(如GDP、WTO、NBA、CD、IT、@……),無論你是否承認或抗拒,這些已變成現代漢語構成的一部分。

還有網路語言的使用(如88、:)、表情符號),盡所其能地簡化,不再局限於表音還是表意。

漢字有繁簡之分,說白了,不一定總是做「加法」,也是可以簡化的,直至簡化成簡單的符號、字母。

說到底,漢字似乎在逐漸地符號化、字母化。

對此,你怎麼看呢?


首先要明確一個基礎概念,文字是用來記錄語言的符號系統,而同時語言又是音義結合的符號系統。因此從記錄語音的角度來看,任何一種文字都是既表音又表義的,比如在紙上寫下「cat」這三個字母,然後拿給會英語的人來看,任何人都能讀出cat的發音,並知道這串文字表示貓。同樣在紙上寫下「雪」這個字拿給中國人看,誰都能讀出其發音xue,並知道這個字表達的是雪,而不是風,不是雨。

那麼表音文字,表意文字和意音文字的區別在哪裡呢?這就要對文字系統進行進一步的分析,「cat」可以分為「c」「a」「t」三個字元,這三個字元不與語言中的語法單位相關聯,只擔負著提示讀音的功能,因可以稱之為音符(或聲符)。而大體上由音符構成,通過語音來記錄語言的文字系統就是常說的表音文字。

漢字的情況又是怎樣的呢?傳統上漢字有六書,象形,會意,指事,形聲,假借,轉注。象形例如「田」,「田」這個字元並不是通過語音,而是通過形體關涉意義來記錄漢語中「田」這個語素的,這種具備提示意義功能的字元可以稱之為意符(或義符)。當然並不是說「田」沒有讀音,而是說「田」字通過作為意符來表示漢語中的語素「田」,間接表音。除了象形外,指事和會意也都是由一個或多個意符構成的。而到了占漢字絕大多數的形聲字事,就出了問題。形聲字例如「花」,花字上半部的草字頭作為意符,提示「花」的植物屬性,下面的「化」則相當於音符,提示「花」的讀音。

有人認為形聲字的聲旁是真正的音符,所以漢字系統里既有音讀又有意符,應該稱其為意音文字。同時因為一般一個漢字對應漢語中的一個語素,又在語音上佔一個音節,所以也可以稱為語素音節文字。

但也有一些人覺得形聲字的聲旁本身來源於意符,只是在形聲字的結構中充當音符的功能而已。漢字系統在根本上由意符構成,所以漢字是表意文字。

具體要支持哪一種看法,可以自行判斷,在此不做評價。

介紹了這麼多的概念,現在回到問題本身吧。漢字既表音也表音,但是因為意符的存在,漢字的形體本身並不完全提示語音。「字母」一詞大體上用來表示表音文字中的基本表音單位,例如拉丁字母一般表示音素,阿拉伯字母一般表示輔音,日語假名一般表示音節。漢字不是表音文字,所以單個漢字並不能看做字母。


20190508更新:

之前我對蘇美爾歷史了解不多,其實蘇美爾政權里也不單單是城市分立的,感覺用城邦來描述是不對的,王朝是以政治中心來命名的。

蘇美爾語也沒那麼簡單,他們也有按語言特性書寫詞綴的習慣,發音的變化使得文字並不能很好的表現語素,儘管如此,受過訓練的文士還是能很好的運用。

總之我就是想說,語言文字都是約定俗成的,沒有危險或不危險,不許在意,除非對語言的使用有政治方面的意願(比如哪個少數民族語言被外來詞大量佔據,失去對主要民族的用詞依賴),至少我們自己很認同自己,所以對漢語漢字都不用擔心。

20190327更新:

剛剛讀了篇文章↓

The Proto-Sumerian Language Invention Process?

www.sumerian.org

裡面有個思想值得拿出來說一下。

原始蘇美爾語的辭彙早期是母音詞(V)、母音輔音詞(VC)、母音輔音母音詞(VCV)等,最早出現的是母音詞,後來用盡了母音就用輔音。文章給出了一些輔音及其含義——想法集(sets of ideas),而這種關聯的原因,現代人是陌生的。

因為我們習慣於用任意輔音和母音構成的單詞,我們將這些單詞作為牢不可破的語素序列(morphemic sequences)來記憶。在現代語言中,除了被認為起源於聲音符號的幾個詞之外,意義與聲音已經脫節了。構成現代辭彙的聲音沒有每個人都承認的含義。

對於原始蘇美爾語言的發明者來說,情況並非如此,因為他們試圖使用嘴和它產生的聲音來「指向」物體和動作。人們可以將這些聲音視為「口-手勢」或「口-圖」(mouth-gestures or mouth-pictures)。用嘴來產生輔音的聲音必須與引用的動作或物體具有足夠的邏輯相似性才能觸發心理聯想。

思維是建立在把經濟上代表整體的部分串在一起的基礎上的。當僅僅呈現其中的一部分時,頭腦可以回想起整個物體或動作。原始蘇美爾語的口-手勢試圖重新創造一個物體或動作的一部分的足夠特徵,以便能夠回憶起整體。

這給我的啟發就是,文字-語言的關聯同樣是約定俗成的,早在甲骨文中就有同一個字不同寫法的情況,文字-語意的關聯也是一樣的,我們約定好用不同的偏旁來區分發音相近的同源詞(這跟後來形音字不同)。

比如,篆書中 「病」 才開始有了現在的結構(甲骨文是一個人躺在床上,[(從左到右是)「人」(+三個點)+「片」 ]),「丙」 被用於表音,「片」 反寫成「爿」,最後成了 「疒」,這就是約定的結果。

對於本問題而言,不論是漢字簡化、引入外來字元還是新造字,這些都是語言的使用者約定好的結果,儘管與語意的關聯越來越弱(難以通過辭彙/字元串猜出),但在確定使用範圍、表明含義的情況下,都沒什麼大不了的。

以下是原答案(20190326)


現代漢語里的字元當然還是表意的,表意和象形是兩回事。

拿類似的發展來說吧,人家也是這樣的不知題主會不會心裡舒服一點。

蘇美爾楔形文字寫久了也會失去原來的象形結構的,閱讀文字就從讀圖變成了識別字元。

來源:http://www.mesopotamia.co.uk/writing/story/sto_set.html

下面從各方面說說中國的文字(中間會拿楔形文字做比較)


1. 弱小又狂妄的中華先祖

這種現象在古埃及象形文字、蘇美爾楔形文字都有,問題應該是,為什麼漢字能活到今天?

漢字真的是命大。我們經常說,人多力量大,漢字使用者一直有龐大的數量,漢語文學成熟之時漢人的統治已經沒有什麼外憂了,內患再多也就是更替個王朝,漢字的地位並不會被動搖。

一個音素文字大多帶著本民族的記憶,比如我們黃河流域那些野蠻殘忍又弱小祖先,給我們留下的很多漢字都是讓我覺得野蠻/不文明的(不是嫌棄,就是當你明白這個字原本是什麼樣的時候會覺得羞羞的,有色情有暴力);比如民這個字,屬於象形字,描繪的就是用槍之類的武器刺瞎人的眼睛,表示使俘虜順從並接受奴役。

說殘忍又弱小(或者應該是「弱小又狂妄」),是因為早些時候我們的祖先確實受到了外族的挑戰(先秦時期),這些有挑戰性的外族主要來自西方和北方。估計是我們祖先太野了,直接全滅了他們或者把人家趕到蒙古高原了。想想都覺得是巧合,萬一那時候是我們被滅了甚至只是我們成為少數民族那漢字都絕不可能活到今天。


2. 兩河流域

2.1 兩河流域的早期民族

我們把視線轉向美索不達米亞(兩河流域),南邊平原地區是一個神神秘秘地冒出來的民族,叫美蘇爾(Sumer),河流上游段(淺綠色那裡)住著阿卡德人(Akkadian,阿卡德akkad)。

2.2 兩河流域的地理和語言簡述

地理上來說,北邊是丘陵/高原,南邊是沙漠,中間那裡才是最能吃飯養人的地方。

語言上來說,蘇美爾語是跟周邊任何語言都不像的孤立語言(區分於「孤立語」),所以說蘇美爾人是神秘的,楔形文字是他們帶來的;阿卡德語屬於閃族語,往上溯源屬於亞非語系。

說完地理和語言,那麼講講那裡的歷史。

2.3 兩河流域歷史簡述

跟古希臘一樣,蘇美爾人聰明得很,但是就是沒有過早形成統一的國家,他們是各個小城市為國,各有自己的國王、自己的崇拜神和神廟,然後也有蘇美爾人打蘇美爾人的情況,同時當北邊的阿卡德人是野蠻人。(因為各自獨立,早期的美蘇爾王朝都是按城市命名的,例如xx第x王朝)

同古羅馬要對付的「野蠻人」,以及商周時期漢人要對付的「北狄」、「西戎」不同的是,阿卡德人「壞得很」,偷偷學了楔形文字,拿去拼寫他們的語言!

真的是想在文化上崛起的民族才有話語權,公元前二十四世紀中期,烏瑪國王盧伽爾-扎吉西(約公元前2373-前2349年)征服南部各城邦,建立蘇美爾國家,定都烏魯克城。約在公元前二十四世紀末(有說法是約前2334年),阿卡德人奪取了蘇美爾人的地區(等你統一然後一起吞併,壞得很),建立君主制的集權國家——阿卡德王國,這就是世界上第一個帝國(也有人說真正意義上的第一個帝國是後來的亞述帝國)。

Akkadian Empire

雖然前2191年這個國家被外族易主,但是它開了在美索不達米亞地區統一國家的先例(寶地自古多戰亂,中國除外,後面解釋)。

後來這裡出現了很多燦爛輝煌的文明,但都是外來民族締造的了。古埃及和來自今天土耳其地區的赫梯人為了爭奪在敘利亞的權力進行了有和約存世的第一次戰爭;古波斯侵略古希臘,進行了半個世紀的波希戰爭,也是以今天伊朗地區和兩河流域為基礎,土耳其地區為跳板;古波斯被亞述帝國取代後,又到後來的新亞述帝國(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亞述帝國,幾個都城裡有個素名 「血腥的獅穴」 的尼尼微的那個帝國)。

讓大家有個大體的地理概念

為了理清楚這裡的朝代變更,還是給出個表吧(年代只是大概,尤其是圖二里的):

就是到新亞述帝國這時候,阿卡德語還是國際通用的語言,蘇美爾語則少人使用了,後來進入寺廟僅作為宗教語言,公元後才消失。(說蘇美爾語在阿卡德王國時期消失的都是騙子)

說完蘇美爾語使用者面對的歷史環境,接下來還要說說他們的語言文字大概是什麼樣的(比較就該比較到底)。

2.4 蘇美爾語和楔形文字

蘇美爾語是修飾語後置的語言。(嗯,我就懂這點)

文字最早是豎著寫的,後來就橫著從左往右寫了,而且跟很多漢字一樣,寫著寫著就沒了原來象形的感覺,文字形成固定的筆劃組合是必然的結果。

單詞是隔空格寫的,因為語言的特性,一個字形一般有一二個音節,而且偏旁不發音(我也不懂他們怎麼知道形旁音旁在哪,但是就像我們見到「好」不會讀「女」或者「子」、見到「和」或者「咊」會讀he/ho/wa/wo(方言)一樣)。單詞的前綴後綴連著詞根寫(我也不太懂,看上去好像有時候可以當助詞脫離出來)

由於它是一種語素文字,拉丁字母轉寫時不發音的偏旁也照著用大寫字母寫在左上角或右上角(是左還是右要看偏旁是在前還是在後,歐美人的研究方法也就這樣了,比如給個漢字給他們研究也不過是 「宋 sign name: [MIáN]mù; values: sòng」 這樣,這sign name除了作為輸入標準簡直就是多此一舉)。

2.4.1 蘇美爾諺語

還是舉個蘇美爾語例子吧,由於蘇美爾人(活著別的鍥形文字繼承者)特別喜歡拿諺語來教書,他們的學校里一般是一塊圓形泥版一面由老師或年長的學生刻好字(一句諺語),另一面交給學生抄寫,所以這種泥板特別多,破譯的蘇美爾語句子也大多數是諺語。下面的例子是句諺語:

iri-ki nu ur-gir15-ra ka5-a nu-banda3

In the city where there are no dogs, the fox is boss.(沒有狗的城市,由狐狸來做主)

ki:地,田地,城市

nu:表示否定

①ur-gir15 ②ur-gi7 :(約BC 2500-2000)狗,同ur-ki(BC 2000左右,相比ur-gi7新一些,當是語言的演化就好)

①ka5-a (ka10) ②ka5:狐狸

(在他們的文化里狐狸也是一種狡猾的動物,還有個諺語我記得大致是 「九隻狼抓來十隻羊,他們不會分。狐狸路過了,說:給你們分一隻,剩下九隻我應該拿走」 )

2.4.2 鍥形文字運用的特徵

剛剛說到 「狗」 字有兩種寫法

ur-ki

ur-gir15 (ur-gi7)

這種情況就好像元代白話文剛形成時用字與今天不一樣而已(加點點音變)。

偏旁可以換位置,比如「鯉魚」(ku6是「魚」)

eshtub[ku6]

[ku6]eshtub

還有音譯,如阿卡德語samaanu「皮膚病」

在蘇美爾語里有

sa-ma-a-na

sa-ma-a-na:皮膚病、葉鏽病

sa-ma-na

sa-ma-na:葉鏽病

這不但是音譯還按自己習慣省略了一個音節。


3. 中國的情況

3.0 中華文明的溫床

首先我想讓大家看看幾千年來中國境內發生的戰爭跟國外發生的戰爭有什麼不同。

五分鐘看完世界五千年戰爭 by無畏艦的召喚?

m.bilibili.com

首先中國打仗就沒人家多。(中國古時候很多會戰那根本不是事)

其次中華文明孕育初期(先秦時期)外族侵略的戰爭太少了,而且沒有一次能滅了華夏族或者剝奪華夏族在黃河流域的主導權。多半是人家騷擾邊疆了我們就去打人家,而且游牧民族對農業基礎強的華夏族就是小菜一碟。

西域山脈和有沙漠,有沒人打得進來,蜀地和南邊沒人有實力打過來,東邊是大海,中國主要要對付的就是北方了(準確說商代要對付東邊的人方、還有西邊的一些民族,周代要對付是北方民族),中國統一後就差不多是自己跟自己過家家了。

總的來說,你不能騎在我頭上,我就沒理由拋棄我的語言文字。

3.1 先秦時期的各文化

問題 | 果殼 商朝時期平行的長江流域的文明是什麼?最後結局如何??

m.guokr.com

從文化的角度看待中國境內的歷史,這樣可以避免中國先秦時期只有夏商周這種想法。

我要說的是,先秦時期中國境內確實有多個文化區,但是相互競爭的結果就是秦始皇統一了疆域廣闊的帝國。從秦以後我們用朝代來描述歷史才好過用文化。

不過說到底,我們文化的根還是黃河流域那片文化區佔主導的,這也是文化之間競爭的結果。

從時間上來說,中文能活到今天,第一個原因就是這個文化區的文化勝過了其他地方的文化。

就像日本在5世紀大和國征服各部、6世紀大化改新、7世紀末設征蝦夷大將軍,這一系列的活動(不管有沒有發生戰爭),都是在為中央集權,而中央是誰,有個詞叫 「勝者為王」 。

文化也是,一個文化強大起來的話,是不看你的血統的,就算你是外星人我都要給你改造成自己人。往往在中國領土擴張的之前,周邊的地區就已經或多或少的接觸了中原文化,這為將來的腥風血雨做了鋪墊。

3.1.1 仗著有文化打勝仗

能用文字的民族就有中央集權的條件,他們的王能發布號令,調動手裡的兵馬,比不識字的民族不知高到哪裡去了。

而且會了文字,能記載很多知識,為人類更好的運用生產力進行指導,也增加了民族的實力。

像蘇美爾人、古羅馬一樣,早期的歷史中,識字的就是有文化的,沒文字的就是蠻族。

3.1.2 打贏了還要住下來

要長久統治一塊從未屬於自己的地盤,必須派軍隊駐守,最好是把自己人搬過去住,佔領相對資源豐富的河流地區,讓當地人想成為 「文明人」 就要跟自己打交道,說自己的語言,接受自己的文化。

3.2 統一文字的重要性

秦帝國對各地的管理肯定不是那麼簡單的,中國王朝的領域頭一回這麼大,而周代各個諸侯國已經風俗迥異(都發展到一定程度了,不是文明和野蠻的關係了),文字也都寫法差別很大了,要能夠提高中央管轄地區的效率,就必須讓地區的人接受中央的工作語言、工作文字。

3.3 漢族與外族的接觸

儘管後來中國戰事諸多,但是跟外族接觸基本都是以天朝上國的姿態(統一時)、融合外族(分裂時)。嶺南的開發基本上是從唐開始,地方民族與漢人雖然沒北方那麼強的接觸,但是在漢人的領域就要跟漢人交流,交易、辦事基本在政府的監督下。

真正說得上有危機的,那就是元代了,但是現代漢語的辭彙用法、語法,大多在這時候成型。可能其中有蒙古人的用語習慣(我不諳漢語研究,見諒)。

3.4 人多力量大

到了清朝,漢人作為滿族統治者不得不注意的一股力量,它的文化很自然的被統治者繼承了。

清末時,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打開中國市場,我們進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我們能吃著進口的糧食、穿著洋布、也能為了跟西方人打交道習洋文,但是我們有廣大的底層群眾,我們已經脫離不了漢語和漢字了。

3.5 簡化漢字

出於掃盲的需要,我們簡化了漢字,儘管抱怨諸多,但是掃盲的目的是達到了,一個人口龐大的國家完成這項工程真的不容易。我認為教育水平上來了,犧牲點代價是應該的,何況中國民間很早就有俗體字的出現了。簡化漢字是人民的需求,而國家統一工作文字是行政的需求,不能因為個人意願說改就改,除非歷史需要。在使用簡體字為工作文字的中國大陸作為,能書寫繁體字並不是每個人都需要掌握的技能,所以作為個人愛好就好。

(現狀就是很多90後還接觸過繁體字,看字能看懂點,00後就麻煩了,大部分直接看不懂,我希望我後代隨他的便,就像我能聽懂粵語卻講不出來一樣,我也是沒有那個環境,但是講不講得出來又有什麼用呢?如果有這個愛好,那便會自己去學,沒有愛好去學也無所謂,反正我又不是廣東人我也不急,我聽得懂老家人說的白話、他們聽得懂我的普通話,這就夠了)

總之還是人多力量大,個人意志在一群人的意志面前就好似塵埃,你搏不過的就由他去了。

3.6 外來字元混寫

這個問題倒是個值得想的問題,阿拉伯數字已經深入全世界現今各種文字里了,流行的英文字母縮寫也有字典、網路/書籍上的解釋,像 「/」 用來代替 「或」 這個字,這也會有地方給出解釋,後人想考古完全不用擔心(除非現代人的資料出了事)。


估計後人的新聞風格是這樣的


漢字是從象形、表意發展起來的,但象形字比例已經非常小。

諸多跡象表明,首先,題主是在對錶意文字概念缺少檢討及整理的前提下作出的疑問;其次,題主頭腦里的表意文字範疇大概就是象形文字,說白了就得長得像才行。

漢字似乎在逐漸地符號化

再者,這個說法也應證了上述——漢字不是符號是什麼?是照片么?即便簡單的圖形也屬於符號的範疇,例如山、川、田、羊,說實話它們真的跟實物長得像?一個完全不懂漢字的外國人能一眼明白它們的意思?

下面我來正面地回答問題,希望能提供有價值的參考。

漢字是純正的表意文字,包括「沙發」、「剛果」、「巧克力」這樣的外來詞、名稱詞;「幾千個無比複雜的「字母」」就是表意文字本尊。

為什麼呢?這要從表音文字和表意文字的一個根本區別說起。這個根本區別既不是表音文字不能表意(眾所周知英文單詞里,詞根、詞綴都有意味,並且是富有根源性的意味),也不是表意文字不能表音,如形聲字的聲旁。這個根本區別在於喚醒語義的方式

  • 表音文字:識別一維的音節組合——喚醒特定的語義
  • 表意文字:識別二維的圖形——喚醒特定的語義

拋開學習成本方面的區別來說,二者主要的不同點和優劣勢包括有:

  • 表音文字:語音和語義的關係近,多數情況下拼讀成什麼就是什麼。因此,口頭表達效率高,而書面閱讀的效率則不如表意文字。
  • 表意文字:語音和語義之間隔了一層字元,所以,中文在嘴上說出來後,還得聯想(不管聯想的速度有多快多慢)是哪個漢字(這個過程往往包括了同音字排除),才能走向語義。這一點也導致了中文閱讀效率更高,因為書本上的漢字往往既不需要有聲音,更用不著拼寫,就能激活出語義。

以上是基本回答。以下是一點點拓展。

我們可以稍微留意一下上面的「一維」和「二維」。

  • 表音文字/表音語言是咋回事呢?結合一點語言的生理機制來說,人類可使用的分音節總數有限,且必須挨個聽挨個說,這就導致了必須進行音節組合,來增加、擴充單詞,避免重複。
  • 表意文字如漢字是另一個類似於黑科技的辦法,即在語音和語義之間添加一層圖形,讓語義和圖形綁定,而不是和語音綁定,令語音只負責喚醒圖形。
  • 二維的圖形(漢字)不同於分音節,基本地可以看作是無限多個的,因而在承擔語素功能上更單獨化,所以才更傾向於被我們認為是表意文字,「有意思在裡面」。根本來說,漢字的表意跟分音節的表意沒有實質區別,都是喚醒頭腦里的語義聯想,只是後者數量過少,如單獨的一個「wu」音節,被用得太多了,已經無法準確地對應到某些具體意味了,但「無」、「五」、「霧」就可以。
  • 二維的圖形(漢字)相比起一維的語音有一個巨大的好處是識別效率,如「貓」和「瞄」,不管它們有多相像,你一眼/一瞬間的聯想便知其不同,而corporation和corporator則必須拼讀到最後才見其區別,而即便在視覺上出於更加線性的排列也不如漢字易於區分。
  • 針對題主的疑問可指出的一點是,夾在語音和語義之間的字元,只要它存在了,不管它象形與否,長得跟實物像不像,它本身就屬於一套表意系統,不是因為它「有意思」,是因為它相對於人腦,比起用濫的語音,「有更明確的意思」。


不是的。

江河湖海,楊柳榆槐,銅鐵鉛錫,魑魅魍魎,想念思慮,怎麼不表意?

中國大陸初中生的漢字要求是掌握3500個。

如果漢字僅僅是記號,你根本就學不會這麼多字。


題目就是有內在矛盾的

假如漢字不表意、只表音了,還要幾千個漢字幹嘛?漢語沒有那麼多音節,只要保留代表音節的字就行了,一個音節對應一個字。(就像CCTV有專門的一套音譯用字)

既然漢字還有幾千個,那就說明表音的只是極小一部分。

如果將來漢字只表音,那麼就會大幅縮減,最終成為比日文假名略複雜一些的音節文字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