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框架圖

最近兩年常在我們耳邊浮起的名詞是知識管理。

廣義的定義是組織層面的 APCQ(美國生產力和質量中心)對知識管理的定義:知識管理應該是組織一種有意識採取的戰略,它保證能夠在最需要的時間將最需要的知識傳送給最需要的人。這樣可以幫助人們共享信息,並進而將之通過不同的方式付諸實踐,最終達到提高組織業績的目的。 狹義的知識管理我們可以聚焦到個人層面 一個人就是一支隊伍,一個人就是一家公司,在個人層面,同樣需要知識管理。 組織目標分解到個人目標,組織績效的提升分解到個人績效的提升,團隊應該獲得什麼知識分解到個人應該學習知識,具備什麼能力,知識管理進行分解,從組織到個人,從個人到組織都是雙向互逆的。

知識管理構成元素:人,知識、技術、分享。 放在我們的個人知識管理中來說,我們可以理解為,我們需要獲取知識,創造知識,並用相應的技術分類管理、存儲、流通,分享,在自己與他人,在知識本身與實際應用之間產生交互和流動,從而實現價值提升。 這樣就完成了知識管理的一個完整流程:獲取、創造、分類、存儲、分享、更新、價值 那麼導圖+卡片在這整個過程中發揮了怎樣的作用呢,小小sha將根據這兩年的實踐經驗,分享給大家一些心得體會。 首先講下思維導圖和知識卡片在我這的作用:

思維導圖1、思維發散2、思維整理(=思維拆解+思維還原)3、思維呈現 知識卡片1、組塊挖掘2、組塊記憶3、組塊應用

以上思維導圖+知識卡片在接下來的知識輸入-知識創造-知識應用中都會有相應的作用,在不同過程中發揮的作用不同。 一 知識輸入 知識輸入過程,會談到選材、輸入、內化、存儲、輸出幾部分,其實這個過程,也是知識萃取的過程。

1、選材-學什麼

學了很多東西,不知道有什麼用;別人都在學,我也學;信息過載,我該學習什麼,如何學? 其實這些問題的源頭就是選材出了問題? 遵從為什麼要學的原則,從以下幾個目標為學習導向:

1、興趣愛好,獲得喜悅感

2、以解決問題為導向,提升能力3、聚焦未來,為自己儲蓄增值 知道自己為什麼要學,那在學習的過程中,就不要動搖,不要迷茫,保持初心,一直往前。 以上的幾點,是站在你主動去攝取知識上去進行的選材,但是,有些時候,我們腦海里也不斷地有一些靈感、創意想法冒出來,有時候被一些問題刺激,也會冒出來一些想法,我們稱之為被動的獲取知識了。 那麼有了這些目標,明白了自己要學習什麼,那麼選擇什麼渠道採取什麼樣的方式進行輸入呢?

2、輸入-通過什麼渠道和方式學

①方式:聽+看+想 大腦是多重器官並用的,但是視覺佔用了大腦一半的資源。所以,看很重要,很多時候,我們通過看書、看視頻來學習。

然後,現在我們也聽的越來越多,聽書、聽音樂、聽音頻,我們看到很多學習平台:得到、樊登讀書會,喜馬拉雅、千聊直播、荔枝直播………所以,聽和看是最常用的學習方式。

更輸入的學習方式,就是講,說出來,說出來之前,一定帶著我們自己思考的過程,費曼技巧的知識卡片如圖。通過這張圖片,大家可以定位一下,我們自己最平常的學習方式是哪些?其實這個學習方式,學習的轉化率只有多少。②渠道:人事網書 那麼選擇什麼渠道呢?

人:你的親人、朋友、貴人、老師、同事,尋找身邊每個人身上的優點,發現你可以學習的地方,保持和他們的聯繫,真誠的溝通,多多交流,就能有知識能量輸入。 在《遠見》一書中,也談到了三種職場燃料,其中有一種就是有持久的關係,持久的關係中,有五類關係,我們可以遵從這個原則進行人脈的管理。 事:把每一件事當作作品來看待,處理事情,解決問題的本身,就是一種學習。這些事包括學習、工作、生活中的各種事。

網:學習社群、各種學習APP(得到、喜馬拉雅、英語流利說、掌閱、FT中文網….),學習網站(虎課網、網易雲課堂……)、公眾號 書:紙質書(書店、圖書館、噹噹、京東購書)、電子書(掌閱、微信讀書) 3、內化-如何內化吸收 在內化階段,小小sha就用到思維導圖+知識卡片工具了。其實這可以歸屬知識管理四要素中的「技術」要素。採用相對應的技術,對自己的知識進行加工,處理,分類,存儲。 最近公眾號的兩篇文章,小小sha耗時很長,但是在這個過程的是歡快和喜悅的,知識被自己消化的很好,感覺沒有消化不良的現象。導圖+卡片 | 《時間的朋友》2018羅振宇跨年演講導圖+卡片 | 心力,是最快的行動力 小小sha每次遇到一篇值得的內容,就會把他當作一項大工程來做。 ①通讀②精讀③拆解制導圖④拆解制知識卡片⑤加入自己的思考進行知識創作 整個過程下來,會在至少5遍以上。 讀完一遍之後,我大概知道作者要表達的觀點是什麼,然後作用用哪些支點、案例、金句去支撐起他的這個論點,運用了什麼樣的邏輯結構,這是在我做思維導圖的過程中,要想清楚的問題。 所以,在梳理思維導圖的這個階段,我會試圖去還原作者的創作思維,從看起來是線性的文章里去還原創作之前的網狀思維。可能這個還原不一定是作者開始創作的思維,但是我們不可能100%的還原,但是我們可以去體會這個還原的過程,從抽象到事實的還原,往往更能讓我們讀懂本質。 那其實在梳理的過程中,我們也是一個拆解的過程,拆解出來的案例、金句、分支論點,可以做成知識卡片,用到我們下一次的知識創作中去。 實際上,著名作家納博科夫,就是用卡片創作法進行寫作的。平時想到什麼就記在一張卡片上,後面各種卡片,相互交互,可以構思一篇文章。 4、存儲-如何存儲 當我們的信息,學習的知識變多了之後,我們就會遇到問題:怎麼存儲這些知識,能夠隨時調用呢? 給大家的信息存儲工具就是:印象筆記、有道雲筆記、文件夾命名、百度雲、微信收藏功能。每個工具都可以好好研究,此處不展開。 5、輸出-創造和應用的開始 存儲好,是我們能隨時調用知識的前提。輸出,也是我們開始創造和應用知識的開始。接下來,進入知識創造環節。 二 知識創造 其實知識創作我們可以理解為深入學習的階段。 我們把知識創作當作是房屋搭建的過程。 首先我們要知道自己要創建的知識產品是什麼,就像你要知道自己想要一座什麼樣的大樓一樣 其次,打地基和鋼筋,在搬磚塊,敷水泥。 在知識產品中,我們要構思結構,布局整體框架,立意主旨。然後搬知識卡片來支撐論點,最後用文字粘合。 那思維導圖在知識創造中的作用是: 進行思維發散,布局知識產品的大框架和結構,這個結構可以是我們在知識輸入環節,在拆解別人的作品時學習得來的知識結構,也可以是自己構思出來的。 知識卡片在知識創造中的作用是: 我們原來所有拆解的金句、案例;想到的想法、靈感都可以派上用場了。 最後,我們用通俗易懂具有感染力的文字粘合,一個知識產品就形成了。 這裡舉例的是以一篇文章為例進行的知識產品構建,那其實一張思維導圖一張知識卡片就是一個知識產品,也經歷了小單元的構思、布局、排版、添加元素的階段,再往大的說,一本書、一個視頻,我們都是這樣的思路,邏輯框架+素材。 知識創造的環節,其實可以還原到費曼技巧中的主動學習的過程,如果我們要分享,演示、教學,我們必須要自己的知識產品。這也是在知識輸入轉向知識應用階段,我們最好經過知識創造過程的原因。 三 知識應用 對於知識創作工作者來說,知識創造的本身就是知識應用。 但是對於大多數人而言,知識應用不僅僅只是知識創作,知識創作只是為了更好的接受、吸收、理解知識,更多時候,我們學了知識是要解決實際問題的。 但是邏輯通用。 從個人層面而言,我們以實現自我價值、提高個人績效為目的的根據自己要提高的認知、技術、能力來進行知識輸入,在理論層面完成整個輸入-創作的過程,優化學習效率,將知識運用落實到實踐層,達到個人目標,獲得相應經驗,最終獲得心智提升。 從組織層面而言,我們以實現組織價值、提高組織績效為目的的根據組織戰略,組織管理來進行知識管理,然後落實到實踐層,獲得經驗,完成目標。

小小sha

筆記俠知識卡片分舵舵主

筆記俠思維導圖分舵核心成員

高績效HR導圖設計師

小小sha微信:XXS-HR-1993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