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從舊社會過來的人。很小的時候,他就成了孤兒,村裡有個富裕一點的人家,這家庭沒有兒子,只有一個比他大一點的女兒,出於同情心,收了他做長工。後來見他較靈泛,就收養了他,送他讀書。他很爭氣,考上了清華大學。大學畢業後,他被分配到北京的一個要害部門工作。但解放後,這家被劃成了富農。到了談婚論嫁的年齡的時候,他的養父母想促成他娶他「姐姐」,他也很愛他的「姐姐」,但是這願望沒有通過組織的審查,最終也沒有實現。通過組織介紹,他和後來的愛人結了婚。但不幸的事情又發生了,他的第一個孩子,是個腦癱的男孩。

在那個各方面條件都不是很好的年代,不可能有人替他撫養孩子,他繼續保持著能堪重負的本質,邊努力工作,邊精心撫養孩子。撫養這個孩子成了他的一種精神寄託,每天上下班前,他都親自騎著單車往返於家和託兒所。雖然他是苦得很,但孩子還是慢慢在長大。這樣一過就是十七八年。後來,隨著工作職位的不斷升遷,他不得不離開京城就職。由於各方面條件的限制,不可能把孩子帶到身邊,他感到非常痛苦。更不幸的是,就在他離開京城後不到一年的時間裡,孩子去世了。他回去料理完孩子的後事後,回到單位,在他那個食宿辦公一體的房間裏,足足呆了一個禮拜,閉門謝客。可見他是多麼的悲痛。

這個故事是我在二十多歲時發生的。我當時很不理解,他為什麼對一個沒有養育前途的孩子那樣的盡心儘力?為什麼在腦癱的孩子去世之後,不是感到如釋重負,而是感到無限的悲痛?所以我一直刻骨銘心地記住這個故事。故事在腦子停留的時間長了,就會在有事沒事的時候去揣摩。近來,我終於對這個故事有所領悟。

這個故事對於我們怎樣對待老人、對待孩子乃至其他親人會有所啟發和幫助。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