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CBS新聞4月8日報道,一種名爲耳念珠菌的多重耐藥性真菌近日在美國多地爆發,截至2月底,全美已有587例確診病例。耳念珠菌的來源目前還不明確,近50%的感染者會在90天內身亡,感染者會有發高燒症狀,並伴隨各種器官衰竭、呼吸衰竭等表現。目前,也有國內媒體報道,中國確診18例超級真菌感染。

普遍認爲,這是新近進化出來的、快速適應人體宿主環境能力的新物種,主要引起血液感染,近50%的感染者在90天內身亡。

據中科院研究人員分析,大部分菌株對目前臨牀上常用的三大抗真菌藥物均具有耐藥性,能長時間存活於患者和醫護人員的皮膚及醫院設施表面,從而導致院內爆發性感染。這種病菌對一般人不會造成太大的影響。其主要發生在醫院內部,如 ICU 等場所,因此死亡率較高。免疫力正常人羣日常不會感染。

耳念珠菌的來源

耳念珠菌是一種新型的,快速出現的院內病原菌,2009年在一名日本患者的外耳道分泌物中首次發現,與醫療機構的感染暴發有關,它可以從皮膚(很常見),泌尿生殖道(普通),和呼吸道(偶爾)等分離出,導致侵襲性感染,如念珠菌菌血症、心包炎、泌尿道感染和肺炎等。目前關於耳念珠菌的全球分佈情況尚未清楚,目前大部分洲均有分離出該菌,但未發現菌株間直接或間接與旅行有關的證據;

耳念珠菌耐藥的模式並未在其他念珠菌中發現,耳念珠菌也不同於其他念珠菌,它能頑固地黏附在環境表面,並導致患者間的傳播,但目前傳播的機制尚未清楚。

耳念珠菌主要的毒力是其強有力的生物膜形成能力,可導致持續和侵襲性感染;耳念珠菌可在多個身體部位定植。與其他念珠菌屬相似,宿主免疫力損害和破壞保護性屏障是其感染主要機制,包括引起真菌血症。院內耳念珠菌感染死亡率從30-60%不等,具有真菌血症患者中可更高,達到68%;耳念珠菌管理最重要的步驟是早期診斷。基因數據庫更新利用MALDI-TOF和DNA測序是診斷耳念珠菌最爲準確的方法。常規診斷方法(API20C,MicroScanm BD Phoenix)都無法識別耳念珠菌,甚至會將耳念珠菌誤診斷爲其他種念珠菌。

棘白菌素類(如卡泊芬淨)抗真菌藥是目前治療耳念珠菌感染的最好選擇。耳念珠菌對唑類有天然耐藥,且對兩性黴素B耐藥性不等,有報道稱少量菌株出現了泛耐藥。目前不推薦採用經驗性的使用兩種抗真菌藥物治療耳念珠菌; 早期感染源控制被認爲是目前降低死亡率的重要措施。

與醫院內暴發相關的其他病原體一樣,它似乎在病人和受污染的環境之間具有很高的傳播性,強調了有效的感染預防和控制措施至關重要。關於耳念珠菌傳播的預防指南與其他多重耐藥菌的防控指南相似,包括嚴格手衛生、感染或定植患者的接觸隔離,以及用殺孢子製劑進行環境消毒等。

感染如此難控,具體的感控措施有哪些呢?

一、患者關鍵感控措施

二、終末消毒

三、設備的清潔消毒

四、廢物和織物的處理

來源:光明網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