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720P.jpg

第53届金钟奖53rd Golden Bell Awards

其实今年看金钟颁奖典礼,最后还是与去年一样,有喜有悲,金钟到底会不会有让我笑到最后的一届呢?

首先当然还是恭喜得奖者,老实说,今年在《起鼓·出狮》、《魔幻对决》与《薛丁格的猫》都没有抢下任何一张入围门票后,迷你剧集类更是显得黯淡,当然电视电影类仍是百花齐放,迷你剧集也是有演技坚强的演员,但迷你剧集奖仅有四部入围,其中的两出网路剧《HIStory2-越界》与《恐怖高校剧场之直播中二间》整体品质明显还是逊色于传统电视制作的《他们在毕业的前一天爆炸Ⅱ》与《外乡女-爱人的选择》,而《毕爆2》虽然剧情的逻辑和札实度不如宛若神剧的第一季,但作品前期探讨的议题仍是相当大胆、具有深度,因此夺得导演奖与迷你剧集奖并不难理解,当然若是前述三部遗珠有入围,我认为《起鼓·出狮》和《薛丁格的猫》应该对《毕爆2》具有威胁。

接著要谈的,就是让人非常沮丧的戏剧节目类了。很高兴《台北歌手》夺下女主角、女配角、编剧奖、灯光奖以及节目创新奖,很可惜美术设计奖未能一并摘下,其实原本很期待《台北歌手》能够横扫,但技术奖和男配角奖的出线者都和《台北歌手》不分高下,未能摘金也无妨,可是戏剧节目奖、导演奖与男主角奖等三奖全数摃龟,这心情真是令人难以言喻。这次金钟视帝由《花甲男孩转大人》卢广仲夺下,使人极度匪夷所思,卢广仲凭该剧获得新进演员奖是实至名归,身为歌手初挑戏剧大梁,演技自然生动,确实让人惊艳,但《台北歌手》的莫子仪一人分饰多角,具有难度,角色深沉、具有层次,细腻又内化,这样的演出会被卢广仲击落,老实说实在令人难以信服。

此次入围男主角奖的四部作品刚好都有看,《麻醉风暴2》中,李国毅所饰演的熊崽需要细腻诠释心境上的转折,但李国毅的功力还不够消化这样的情绪演出,收放不够自然因此缺点尽现,同剧的黄健玮则刚好相反,他在诠释角色时,情绪都相当内敛,很多细节也都处理得很好,不过《麻2》不够精致的剧本,对两名演员都具有影响,黄健玮的戏份更是没有足够的空间让他好好发挥。《我的男孩》张轩睿虽然能够看出他被剧组磨出了演技,偶有惊喜,但前期表现漂浮不定,剧情跳跃后的演绎,更是突显他无法撑起具有经历的人物,他和李国毅一样,在遇上具有难度的演出时,缺点易被一览无遗。卢广仲在《花甲》中的演出确实打出了漂亮的一击,可以说是精艳了所有人,他自然、清新,虽然难度可能不比其他竞争者的角色高,但他驾驭地十分稳妥。而《台北歌手》莫子仪的演出难度甚高,但不全是充满力量的演绎,他的角色不乏有复杂情感的处理,其细部的脸部表演更是细腻,相形之下,很难不觉得莫子仪的演出高度胜过其他四位。

导演奖与节目奖对导演都是一种肯定,何润东与姜瑞智凭《翻墙的记忆》夺下导演奖,这明显和卢广仲封帝相同,都具有浓厚的鼓励意味,这使我不禁思考金钟的评审制度是否需要修正。每年除了入围者强度的不确定性,就连评审的口味和标准都需要加以揣测,甚至不可能只单评「演技」,评审们总有其他无法确定是否具公平性,或符合逻辑的考量,著实地令人心累,甚至是心寒。而去年孙可芳夺下女配角却输了新进演员奖此事,虽然可能是数理问题造就之正常却不合乎常理的现象,但却凸显制度设计上的不良,单举金钟戏剧节目类的评审团一共仅九位,在他们对五名入围者投票与打分的情况下,不免会出现更多的数理问题,进而使得评审们得进行共识上的说服,这样的小评审团制容易衍生出更多令人疑惑的结果,因此文化部是否该考虑扩编评审团,来因应票数可能无法过半的问题呢?

戏剧节目奖最终由《花甲》夺得,这对《植剧场》来说是一大喜事,但个人更偏好《台北歌手》这样精致的作品,只能说《花甲》可能是赢在接受度、广度和市场性,是部比起《台北歌手》更能受推广的作品,《台北歌手》这样的小品想登上大堂依旧面临许多外在考验,但《台北歌手》的整体品质,必须说还是略胜《花甲》的。

总之,看完这届金钟奖依旧有喜有悲,很开心《台北歌手》拿下不少奖,但如去年《最后的诗句》未入围电视电影、导演与编剧奖般,对《台北歌手》未夺下戏剧节目、导演与男主角奖三大奖感到失落,不过至少未能夺得导演奖和男主角奖的楼一安与莫子仪有得了戏剧节目编剧奖,勉强算是未埋没这两个才子,也庆幸《最后的诗句》曾英庭这次凭《高山上的茶园》拿下了迷你剧集(电视电影)编剧奖。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