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診這個中年患者時,他把一本厚厚的病歷攤在我面前。從病歷的厚度可以大概看出他的就診經歷。

他剛一坐下,就迫不及待地大吐苦水。

“醫生,我在社區衛生站打了兩週的吊水,手都沒有地方輸液了,可是病還是沒有一點兒起色。”

“這樣子。”我只能附和着,任何情感傾斜都是不公平的,因爲在這樣的吐槽下,基本沒有對錯。

“可不是,我到省某中醫院也看病,抽了耳水,好了一週又復發了……真的是疑難雜症也就罷了,不就是一個耳朵悶塞不適麼!”他的牢騷越來越重。

“別激動,我們慢慢來,會弄明白的。”我安慰他。

“您的鼓室積液體徵比較明顯。”我給他常規電子耳鏡檢查後,如實告知他我的看法,其他醫院分泌性中耳炎的診斷並沒有問題。

“可是,醫生啊,我針也打了一兩週,也到市裏大醫院進行鼓膜穿刺等治療了,但病就是沒有斷尾。”他一臉茫然,不可思議,越說越激動。

“我給您再鼓膜穿刺抽水一次吧。”我很誠懇地接着說:“有您過肺結核病史,應該抽出中耳積液檢查一下。”

“你說什麼?又要花錢檢查?”他似乎像被點燃的爆竹一樣,立刻跳起來,暴跳如雷。

“檢查是爲診斷治療提供幫助,並沒有存在亂花錢,假如診斷不明確 ,憑經驗診斷和治療,最後不就是瞎子摸大象嗎?”我耐心地給他解釋說。

最終,我還是說服了他,檢查還是如期進行。他也似乎很配合,然而門診下班的時候,我卻收到醫務科的電話,有人投訴我過度檢查治療。而投訴者正是這位中耳炎患者。

在電話這頭,我對醫務科的老師說:“我並沒有強制他檢查,只是給出我的專業建議。”放下電話,當時心裏十分不是滋味。

事情就這樣過去了,而在我填寫投訴情況說明表格之後,我也就這樣把事情忘了。

又過去了三天,我再次出門診。

一個似乎熟悉的患者複診了。而更巧的是,這位複診的患者就是前幾天投訴我的那位分泌性中耳炎患者。

他拿出上次中耳積液菌培養結果。我一看,報告提示:結核桿菌陽性。

“您這個是中耳結核啊”。我很肯定地告訴他。

“中耳結核?只聽說過肺結核,哪裏有什麼中耳結核?你有沒有搞錯啊!”我的話還沒有說完,他又跳了起來了。

“這個診斷是沒有問題的。一般都是常見肺結核,但是不排除其他部位的結核發生。結核桿菌感染主要繼發於肺結核,但病菌也可以循着咽鼓管侵入,而經血液循環或淋巴系統傳入中耳和乳突。”我耐心地解釋。

“哦,原來是這樣啊,怪不得我折騰了這麼久病情沒有好轉。”他開始認同我的解釋。

我進一步對他說:“結核桿菌對一般抗生素治療是沒有效果的,所以你在社區醫院輸液沒有效果,你現在需儘快到肺結核專科醫院進步一專業規範抗癆治療。”

“這……醫生……我之前投訴錯了……實在是對不起!”他有些不好意思,頭也低了下去。

我笑了笑示意他不要介懷,治病要緊,趕快到專科醫院接受規範治療。

寫下這個診療經歷,除了想告訴大家,很多疾病並不是你看到的那麼簡單,而患者對疾病知識的匱乏,往往是造成醫患不信任的重要原因。還有一個,就是想給所有人科普一下中耳結核這種病。

什麼是中耳結核?中耳結核是鼓室及乳突的慢性結核性病變,進展緩慢,中耳原發綜合徵極少見。中耳結核繼發於身體他處結核,主要爲肺結核。結核菌可由鼻咽部經耳咽管直接侵入中耳,或由血行播散而來。

中耳結核的症狀。這種病和慢性中耳炎很像,無痛,有分泌物。因中耳結核的骨質破壞進展迅速,能早期發生面神經麻。此外可能有耳聾。鼓膜蒼白,有穿孔和肉芽組織。分泌物爲稀薄水樣液或呈棉絮狀。若有明顯骨質破壞,則分泌物變粘稠,並有臭味,或呈乾酪狀液。常伴耳前、耳後及頸部的結核性淋巴結腫大,有時化膿。耳前瘻管較一般中耳炎發生率高。伴有繼發感染時,可見全身性症狀,與急性中耳炎相同。

中耳結核的診斷。已有結核患者發現耳流膿,應考慮中耳結核。用無菌生理鹽水沖洗耳腔,收集分泌物,用濃縮法檢查結核桿菌,陽性率較高。採取中耳的肉芽組織作病理切片檢查可確診。乳突拍X線片,可顯示病變範圍和破壞程度。

中耳結核的治療。應採取抗結核治療。但因中耳結核常有骨質破壞或死骨形成,引流不暢,療效較差。除用藥物外尚應配合手術療法,即乳突根治術,預後較好。(作者:陸奇勝;供稿:杏林煮酒;三甲傳真改寫)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