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TM會被移動支付徹底幹掉嗎? 財經 第1張

雖然面臨被淘汰危機,但我們無法否認ATM的偉大意義,這個發明不僅僅改變了人類生活,還承載了人類文明演進中許多不可忽視的道理。

■文|市井財經專欄作家 葉克飛

你有多久沒在ATM取錢了?

早在2010年,前美聯儲主席保羅·沃爾克就說,ATM是銀行史上最有用也最被嫌棄的發明。隨着移動支付爆發式增長,ATM位置更加尷尬。

其實,ATM本身是技術含量非常高的機器,出現的時間也不長。本是風華正茂的年紀,遇到突如其來的勁敵,它還有未來嗎?

一, ATM機讓花旗銀行翻身

ATM即Automatic Teller Machine,也就是自動櫃員機。如今,它遍佈銀行、商場、社區和寫字樓,網點甚至鋪至白金漢宮和南極科研站。對於民眾而言,它解決了在銀行大廳內排隊的煩惱,可以輕鬆存取現金、轉賬繳費和查詢維護。比起朝九晚五的銀行櫃臺人員,它還24小時不休息。

它的發明者是約翰·巴倫,這位老兄出身典型的英國中產家庭,在劍橋大學肄業後,曾參與二戰的英國空軍部隊,戰後加入一家老牌印鈔公司。

因為工作緣故,巴倫經常要去銀行取款,飽受排隊之苦。1967年,一直着迷於自動販賣機的他萌發了一個念頭:設計一臺可以隨時提取現金的機器,因為“我應該能有方法來拿到自己的錢,無論是在英國還是世界上任何一個地方。”

這個想法得到了巴克萊銀行的支持,於是以自動販賣機原理製作的ATM雛形於同年6月27日問世。銀行卡當時還未發明,故此提取現金時要用一張印着凹凸記號的指令牌,取款金額都已預設,最早一批指令牌的預設金額是十英鎊。盡管這一金額能夠滿足一個普通英國家庭一週的基本生活需求,但不便之處顯而易見,它並不能滿足人們多種多樣的取款需求。

約翰·巴倫從未將這一發明申請專利,不過世人並未忘記他。2004年,他被授予英帝國勛章。

ATM會被移動支付徹底幹掉嗎? 財經 第2張

約翰·巴倫和ATM

1969年,ATM的技術有了突破。主導者是美國人韋策爾(Don Wetzel),他是一家包裝自動化處理設備公司的副總裁。與約翰·巴倫一樣,他也受困於銀行排隊之苦,決心設計ATM。他與公司的首席機械工程師和電子工程師(三人都擁有ATM機的部分專利權)合力說服公司,花費500萬美元鉅款設計了世界上第一臺真正使用磁條卡取款的ATM,由美國漢華銀行使用,並於1973年申請專利。不久後,韋策爾等三人又開發了第一個用於ATM機的塑料制銀行卡,該卡擁有客戶賬戶的相關磁條信息和個人ID號,以在客戶取錢時驗證其身份。

ATM會被移動支付徹底幹掉嗎? 財經 第3張

早期ATM

亦是漢華銀行,最早看到了ATM的巨大潛力。它為ATM推出的第一個廣告詞就敏銳地抓住了這一新產品的特點——“我行將在9月2日早晨九點開門後永不關門!”

70年代中期,花旗銀行研製出使用芯片卡的ATM,當然,這種芯片只有花旗銀行的ATM才能識別。

但每個新技術的道路都難免坎坷,人們仍然習慣銀行櫃臺,覺得看着櫃臺人員點鈔後存入才安心。

直至1979年,ATM纔在一場席捲紐約的暴風雪中贏得真正轉機。當時,紐約的平均積雪厚達40釐米,交通癱瘓,銀行也被迫暫停營業。湊巧的是,此前一向看好自動提款機業務的花旗銀行掌舵人沃斯通剛剛耗資1.6億美元在紐約全市佈局ATM。

沃斯通入職花旗銀行時,該行已經處在破產邊緣。沃斯通將ATM機視為翻身賭注,在他看來,機器佈局有多遠,銀行品牌和服務的延伸就有多遠。

暴風雪顯然印證了沃斯通的想法。人們在無奈之下開始使用這些街上的機器,花旗銀行的業務也因此大漲,幾年後存款佔有量便翻番,ATM從此成為金融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1985年,以美國漢華銀行為首的六家主流銀行,為了對抗花旗銀行在ATM機市場的壟斷地位,成立了紐約現金交易所網絡。這意味着跨行存取款操作的實現,花旗銀行在此沖擊之下,也只能改變原有芯片,參與這一網絡。1990年,聯網ATM的比例上升到94%。如今,幾乎所有的ATM網絡都可共享。

目前,全球ATM數量約為220萬臺,平均每3000人就有一臺。

二,為乜銀行不中意ATM?

按照普通人的推測,銀行應該很中意ATM才對,畢竟節省了櫃臺的人力成本,又能24小時提供服務。

在ATM出現之初,網店的鋪設確實能給存款額帶來迅速的正面影響。但在業務延伸之後,銀行甚至會因此而賠錢。對於銀行而言,ATM網絡延伸越廣,人力與資金成本就越高。

要注意的是,真正佔用成本大頭的不是我們平時在銀行營業網點旁見到的ATM,而是所謂的“離行式”ATM,即遠離銀行網點獨立存在的機器。這類機器無論是購置費、通信費、電費、安裝費、租賃費用,還是維護成本,包括派運鈔車和專人前往添鈔或回收現金,還有硬件維護等,都相當驚人。

離行式ATM在內地的存量不算大,大多數ATM仍然依附於銀行網點,在某些四五線城市,甚至根本沒有離行式ATM的存在。但對於使用ATM時間較久的歐美國家來說,它反而已經常態化,因此成本上面對的壓力更大。

有了高成本,卻沒有高收益,這是ATM的現狀。這跟銀行多年來免費業務的推進有關。目前世界上大多數銀行都對本行客戶使用ATM提供數量和種類繁多的免費服務。誰敢不收費,客戶就會用腳投票。換言之,銀行在用高成本提供眾多免費服務。

而且,即使成本高收益低,銀行仍然要繼續鋪設ATM,因為每個客戶都希望自己持卡銀行的ATM機能隨處可見,滿足生活和出行需要,銀行顯然無法漠視這種需求,否則還是會被客戶用腳投票。因此有美國銀行業人士曾說:“純粹從賬目上看,ATM是在虧損。但實際上,如果沒有它,就不會有客戶。”

1996年,VISA和萬事達卡兩大國際銀行卡組織取消了不準對顧客收取附加費的長期禁令,才使得ATM成為可贏利的行業。獨立經營商就此進入ATM市場,在全美各地的便利店都安裝了ATM,使其總數在幾年內翻番。但對比高昂成本,收益仍然有限。

更讓人跌眼鏡的是,ATM設計之初,人們就認為它將降低銀行在櫃臺人員方面的人力成本,但在此後幾十年裡,ATM從未實現這一願望。僅僅根據美國的數據,從1985年至今,銀行網點和櫃臺人員的數量都在增長。當然,這跟經濟發展和銀行業務的擴展有關,畢竟,銀行櫃臺辦理業務早已不侷限於存取款,還有投資和按揭等。

三,移動支付沖擊ATM

2007年,ATM的發明者約翰·巴倫在接受BBC採訪時說:“傳統金錢的運輸亦是需要金錢成本的,故此我預計在未來三到五年內,人類揮別現鈔的時代就要到來。”按照他的設想,無現金的時代裏,各個消費場景下都可以使用手機移動支付,連一些小生意也不例外。

他去世後不久,預言就變成現實。北歐國家最早進入無現金社會,丹麥政府此前公佈一系列方案,計劃廢除商店接受物理現金,服裝店、餐館、加油站等將逐漸進入無現金時代。丹麥中央銀行更是關閉其在丹麥境內所有的印鈔部門。瑞典各大型銀行聯合開發支付應用,內地過半銀行網點不保留現金,也不接受現金存款。但這些北歐國家選擇的主要代替支付方式是銀行卡。

內地則在第三方移動支付領域極速狂飆,人們完全可以不帶一分錢出門,從打車到購物,乃至街邊早餐檔、市場買菜,都可以微信或者支付寶支付。

比起需要攜帶、又有盜搶和假幣等風險,還有找零等繁瑣環節的紙幣,移動支付顯然開闢了新天地,改變了人類生活。

但ATM就變得尷尬起來,即使加載了轉賬功能,但顯然比不上手機還款或轉賬方便。最尷尬的也許就是移動支付發展迅速的內地。ATM進入內地的年頭並不長,卻早早遭遇了衰落期。

1987年,內地銀行在珠海分行設立了第一臺ATM。這臺機器只有取款功能,而且沒有聯網,珠海中行專門為此發了一批提款卡。老一輩的人應該還記得,早期的銀行卡都只能這樣在特定城市甚至特定商家使用,一旦去了其他城市或者非特定商家,就無法使用。直到2002年,內地銀聯成立,最終實現了聯網通用。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內地銀聯纔是無現金社會走出第一步的推手。

隨着經濟的迅速發展,銀行業務也大肆擴張,ATM機成為網點鋪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尤其是2008年奧運會前夕,考慮到外國人更習慣使用ATM機,因此銀行的鋪設極為迅猛。直至前幾年,ATM機仍是銀行主要投放的自助設備。銀聯網絡更延伸至162個國家和地區,境外可刷銀聯卡的商戶超過1300萬戶,可用銀聯卡取現的ATM近120萬臺,數量位居世界第一。

但隨着移動支付的發展,一切似乎都在改變。舊年,螞蟻金服發起的無現金聯盟成立,提出要在五年內推動內地進入無現金社會。

有意思的是,不久後,無現金聯盟多了一個新成員——廣電運通。這家企業恰恰是內地最大的ATM企業。據介紹,該企業於數年前就開始佈局VTM(Video Teller Machine,遠程視訊櫃員機),未來會在區塊鏈、智能化系統、大數據、生物識別身份認證等增加研發投入。前段時間恆豐銀行的煙臺支行就啟用了廣電運通研製的“刷臉取款ATM”,客戶通過人臉識別驗證後無卡也可取款。

這些創新顯然與ATM業務的下滑有關,廣電運通作為上市公司,其年報已經說明瞭這一點。另一家ATM產品主要供應商——維珍創意,2017年上半年經營業績也出現大幅下滑,原因亦是受內地第三方支付的影響。又如掛牌新三板的佳音線上,幾年前曾希望推動“ATM下鄉”,但目前顯然放棄了這一業務,轉型內地語音智能與社區健康養老產業。

與此同時,各大銀行都在逐步撤銷已有的ATM。尤其是那些一線城市大商場、寫字樓裏的ATM,最初除了給民眾提供便利之外,還有推廣因素,但在使用率極低的情況下,每個月幾千甚至過萬的租金就顯得過於高昂,這亦是撤場的原因之一。機器的成本亦是重要考量因素,目前各大銀行網點的ATM既有日立、NCR等進口品牌,也有國產品牌,價格在幾萬到十幾萬元不等。

央行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底,全國ATM總量為92.42萬臺,較上年增加5.75萬臺,增長率為6.63%,雖然繼續保持增長,但是已遠不及2012年、2013年每年約25%的增長率。

四,老外仍需要ATM

如果單從數據來看,ATM面臨的困境並非內地獨有。韓國的數據也不樂觀,許多韓國銀行陸續關閉境內機器。此外,歐洲的希臘和西班牙等國家,ATM數量也有所減少。

但這些數據也許只是表象,以韓國為例,許多業內人士認為ATM數量的下降並非因為人們不再需要它,而是因為此前鋪設太多,早已飽和。

與之類似的是西班牙,直到今天,世界上大部分ATM所採用的現金控制系統都是由西班牙企業所提供。技術的領先使得西班牙的ATM具有強大功能,數量的下滑僅僅是因為此前的過度飽和。南歐人的悠閑也給了ATM極大的生存空間,畢竟西班牙銀行一般只營業至工作日下午兩點,人們不使用ATM的話,肯定很不方便。

2014年,英國成為全球撤銷ATM機最多的國家,但撤銷數量僅為54臺。與之相應的是,英國有大概7萬臺ATM機,國民擁有1.76億張銀行卡,全年共存取1800億英鎊。

老外之故此仍對ATM機有所需求,一方面與他們並未大力發展手機移動支付有關,另一方面也和社會發展有關,他們使用ATM,早已不是純粹的提取現金之用。葡萄牙的例子比較典型,它曾是世界上人均擁有ATM最多的國家,但這種高普及與現金流通關系不大。資料顯示,“葡萄牙的自動取款機是全面整合跨行網絡的重要部分。它釋放了開發與銀行相關功能及服務方面的創新空間,比如現金和支票存款以及其它服務,再如電影和音樂會門票購買、納稅支付、賬單支付和手機充值等。”

在某些國家,移動支付並非ATM的真正威脅,這一點也很有趣。澳大利亞就是例子,它的移動支付發展水平較低,。澳大利亞銀行又類似西班牙,營業時間較短,因此人們對ATM的使用率相當高。ATM除了存取現金外,更重要的任務是存入支票。此外還有針對小商販存款便利的硬幣ATM,人們只需要將大量硬幣倒入機器內,就可自動識別並存入,比手工方便得多。而澳大利亞的ATM面臨的真正威脅居然是超市,當地許多大型超市在消費者刷卡買單時都會提供取現服務,故此許多澳大利亞人僅僅在超市就能兌換一些零散現金以供日常之需。

如今,西方國家的ATM可以提供的服務已經非常之多,如訂花訂票等。而在內地,許多ATM機也早已開設瞭如交稅乃至買彩票等附加功能。

ATM與移動支付也並非水火不容,美國一些銀行早已允許人們使用智能手機在ATM 上提取現金。

雖然面臨被淘汰危機,但我們無法否認ATM的偉大意義,這個發明不僅僅改變了人類生活,還承載了人類文明演進中許多不可忽視的道理。

英國《金融時報》的一段話可以說明ATM的意義——“與發育遲緩的孩子一樣,它靜靜地佇立在我們的商業街上,受盡誤解,似乎除了吐鈔票之外毫無用處。然而,ATM絕非蠢笨:它有逾1.1萬個工作部件,與智能軟件系統相連,堪稱來自英國的最復雜發明之一。”本文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且不構成投資建議。市井財經授權發表。

--全文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