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子晚報網 3月29日訊 (通訊員 葛闓乾 記者 鄭幼明)“50後”的當代著名作家、學者李銀河,“60後”的著名作家餘華,“80後”的著名網絡作家賴爾,與“90後”的主持人趙健,一起暢談新中國成立70年來的文學與閱讀……28日下午,2019河西建鄴圖書藝術展啓動儀式暨“七十年 我們的閱讀史”主題論壇,在南京國際青年會議酒店金色音樂廳舉行。李銀河的直率坦誠、餘華的風趣幽默、賴爾的時尚新潮,給200位聽衆帶來一場文學盛宴。

  趙健(左一)、李銀河(左二)、賴爾(右二)、餘華(右一)

  李銀河20歲時讀的世界名著,奠定三觀影響一生

  李銀河初一剛上完,初二時文革就開始了,幾乎沒有什麼機會讀書,後來17歲時到內蒙插隊,20歲回到北京,因爲當時報不上戶口也沒工作,就用半年時間把世界文學史上提到的、自己能找到的世界名著都讀完了,用她的話說,“當時的感覺就像一下子打開海盜的藏寶洞,滿眼都是閃閃發光的黃金珠寶”。

  李銀河說,讀這些書奠定了她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繼而影響了她的一生。因爲通過讀這些名著,讓她知道自己的人生方向,知道自己的一生應該怎麼度過。如果沒有這讀書的經歷,就沒有後來所謂的成功,也沒有自己這樣的快樂,讀書是自己最大的收穫。

  在被問及現代人應該讀什麼書時,李銀河推薦了她喜歡的兩本書,一本是英國作家喬治*奧威爾的傳世之作《一九八四》,一本是王小波的《黃金時代》。

  餘華的《活着》出版了1300萬冊,修改時哭過好幾次

  《活着》是餘華的代表作之一,講訴了在大時代背景下,隨着解放戰爭、三反五反,大躍進,文化大革命等社會變革,徐福貴的人生和家庭不斷經受着苦難。這本書在中國文學史上有一定地位的名著,影響和打動着無數讀者,出版至今已正版發行1300萬多冊,而且銷售每年還在繼續增長,甚至在很少看外國文學更極少關注中國文學的美國,出版十多年後每年仍有三四千冊的新增銷量。

  餘華說自己是非科班出生,此前是一名牙醫,因爲不喜歡這份工作,就“棄醫從文”去文化館搞文學創作。至於怎麼會寫出《活着》這樣的作品,餘華說當時也沒有想到,因爲他此前的風格是冷峻的現代派。

  他更沒想到的是這本書出版後會之“火”,並稱《活着》是自己的“幸運之書”,因《活着》受歡迎帶動了他其他的書受到海內外讀者的歡迎和關注,他戲稱“活着”這個書名好,因爲“永遠死不了”。

  《活着》從發表至今已經有27年了。 現場有聽衆說自己讀《活着》時幾度落淚。對此,餘華說自己對筆下福貴等小人物的坎坷人生有很深的感情,自己在靜下心修改時也哭過好幾次。

  南京美女作家用南京元素,創作出獲獎優秀作品

  魔幻科幻、仙俠武俠、靈異驚悚……作爲“80後”網絡作家,賴爾是十三四歲少男少女小讀者心目中的“大神”級網絡寫手,但與此同時,她也致力於探索用現代年青人的視角,去關注愛國主義教育這樣嚴肅的主題。

  2008年前後,當流行穿越的時候,賴爾創作了《我和爺爺是戰友》,描寫了兩個90後的高三學生,穿越到1938年參加新四軍抗日戰爭的故事,獲得中國五個一工程獎。她在寫科幻小說AI人機大戰,也把南京的水關橋、中華門城堡等地理地標性建築寫進去,她認爲這是家鄉情懷的使然。

  賴爾認爲,現在“90”後和“00後”的閱讀習慣,除了碎片化外,更喜歡“爽文”、“腦洞”這樣出於興趣的閱讀,她認爲這是互聯網時代發展的必然。網絡文學時代的年輕讀者閱讀習慣的改變,對網絡文學創作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國民閱讀七十年致敬榜單”揭曉

  論壇還邀請不同領域的學者嘉賓對新中國成立七十年以來的文藝、思想、政經、生活等領域的閱讀進行了一次集中回顧,以“七十年 他們改變了中國”爲切入點,甄選“中國閱讀七十年”致敬榜單,以作品反映時代,從經典讀懂中國,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讓經典綻放時代新光。

  活動現場,“國民閱讀七十年致敬榜單”揭曉,入選的70本書,包含了人文社科、美學藝術、詩歌、散文隨筆、網絡文學、兒童讀物等多種類型的佳作。

  70年,70本書,活動以此對70年來的中國文學歷程嘗試一種梳理和回顧,更是以這種溫情真誠的方式向新中國七十週年華誕致敬。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