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時代所有金融從業者都需要擁抱新的變化,銀行、支付、互聯網金融等領域在變化中直面機遇和挑戰。

  3月29日博鰲亞洲論壇的“金融科技的機遇與挑戰”分論壇,對金融科技展開討論。

  原招商銀行行長馬蔚華表示,商業銀行本身是很傳統的,今天它的基本框架也沒有變。“從央行到招商銀行,我曾面臨一個問題,就是我這個銀行怎麼樣和那些大銀行競爭?”馬蔚華最大的體會是,要想改變銀行的面貌,就不能把自己當成是一個傳統的銀行來看待。

  馬蔚華表示,上世紀90年代末是把銀行當成了一個IT企業去做,招商銀行完全是靠它的網上銀行、靠銀行卡、沒有物理網點的情況下完成了1.0的革命;第二階段則是把銀行當成一個高質量的數據公司,現在需要人工智能,通過研究客戶的行爲和體驗,和客戶對數據化的需求結合起來。

  “傳統的銀行還有很多不適應的地方,比如說它的管理體制、文化和理念,不是完全通過投入大量的資金就可以解決的,你必須真正融合到這個數據化的過程中,把你自己作爲一個數據化的公司,才能完成這個革命。”馬蔚華爲銀行的轉型提出建議。

  韓國KB金融集團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尹鍾圭也表示,銀行一般累計了大量的數據,在合適的時間來使用這些數據,爲客戶帶來怎樣的利益,如何利用我們手上的數據、技術,這一切的出發點都是要爲客戶服務。

  支付行業受益於科技的進步非常明顯。中國銀聯董事長邵伏軍認爲,金融科技對大衆的影響最開始的體現是在支付、在C端,以前的現金、銀行卡現在變成了二維碼支付、雲閃付。對金融機構的影響,首先在C端更加便捷、中臺更加智能化、後臺更加數據化。

  邵伏軍表示,支付行業也可以和其它行業互相賦能,“支付行業掌握了大量的數據以後,可以爲個人、企業進行更準確化的畫像,提供更有針對性的產品,對我們原來的商業模式會帶來改變。以前支付行業主要是收轉接清算費用,以後就要深入到企業、深入到個人提供其它相關產品。”

  VISA公司副董事長兼首席風險官表示,過去支付卡和電子支付系統連接帶來改變,將來的變革會在兩個方面:一是數字革命,通過手機、移動支付和用戶體驗、客戶需求,把更多的人融入到這個系統中;二是價值存儲,錢變成數字資產作爲一個價值的存儲,數字貨幣成爲數字產品,這是價值交換更有效的方式。

  金融科技發展需要標準和規則,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會長李東榮表示,“無規矩不成方圓”,隨着網絡、現代信息技術出現,資金的流動更加頻繁、速度更快、範圍更廣, 如果要實現互聯互通,標準的重要性就更加凸顯了。

  泰國央行行長維拉泰也對技術高度關注,一方面希望保護銀行的網絡,另一方面也想保證有一個可以推動的生態系統,可以擁抱新的競爭。泰國兩年前推出了一個迅速支付的系統,困難的是要改變原來的支付費用系統,銀行要犧牲以轉載費用爲基礎的收入,因此要有合作的文化、對未來有共識,才能做好新的支付系統。

  數據也帶來隱私保護的問題。馬蔚華認爲對於銀行來說泄露客戶的隱私比如賬戶、匯款等是一個災難。但是在數據化的時代有很多的數據需要公開,比如說你的行爲方式、喜歡消費什麼、什麼時候消費,這些數據是開放的。銀行判斷一個小貸客戶的風險,不需要盡職調查,可以通過手機上的行爲偏好等判斷,這是在自己的智能手機上體現出來的,這些信息都是開放的。

  李東榮認爲要解決好兩個問題,一是它的性質,“我認爲數字具有雙重性,首先具有強烈的個人性質,對數據的個人隱私保護要重視,主動創造條件保護好它;另外數據有一些公共的性質,一些數據必須要公共監督”。二是它的使用邊界。在使用數據方面,一要有序,二要有限。“既不能強調個人隱私的保護就對數據一點都不能動了,也不能公用而忽略了個人很多基本的需求”。

相关文章